新疆疏勒縣:在張騫博物館感受漢代歷史文化風雲

2020-12-23 新疆人文風物

當站立於這片土地上,我在冥冥之中仿佛回到了漢代的疏勒古地,這裡是現代的疏勒縣,與古代的三十六城邦諸國之一的疏勒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如今的疏勒縣就是古疏勒屬地,只是在後來的歷史變遷中,將這裡設置為與古疏勒相同的名字了。

疏勒縣城距離喀什市區七公裡左右。從喀什市出發,沿315國道前往莎車、葉城、和田等地,疏勒縣是必經之地。從古絲綢之路南道來看,疏勒的位置剛好扼守在絲路上的重要地段。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位置,造就了疏勒縣各方面的發展。

既然疏勒縣是古疏勒國的一部分,那麼這裡的人文歷史具有厚重的優勢,儘管疏勒縣境內遍布歷史遺蹟,但那些土築的遺蹟早已坍塌和消失,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歷史記憶。

自古以來,很多著名歷史人物都曾到過疏勒,並在這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西漢張騫就是出使西域打通古絲路的著名人物,而東漢的班超更是在這裡建功立業,揚名西域各城邦諸國,以及後來的歷代人士,無不對疏勒充滿著嚮往。

特別是張騫,作為出使西域的第一人,他在西域長途跋涉、風餐露宿,還被匈奴人囚禁,儘管如此,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沒有忘記漢武帝的諄諄囑咐,最終兩次出使西域,為漢朝統一西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疏勒縣,值得我們探訪的是張騫公園,這裡還設置了張騫紀念館、疏勒歷史博物館、科技文化中心、博望(張騫曾被封為博望侯)邦臣酒店等。主題公園分為:歷史文化區、民俗風情區、兒童娛樂區三個功能景區,主要體現了張騫出使西域為漢朝做出的功績。

走進張騫公園,迎面就是張騫高大的塑像,園內還有不少人物塑像,代表了疏勒國的歷史發展典故,公園裡的建築風格以漢風為主,真正彰顯了疏勒厚重的文化氣息。來到張騫紀念館,首先看到的又是張騫騎馬的雕像,其次一幅巨大的浮雕展現在面前,上面用人物為線索,敘述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足跡。

無論是浮雕與畫卷,還是一些文字的介紹,我們都能從中詳細地了解張騫在西域足跡,這對我們熟知西域的歷史有很大幫助,最重要的是證明了西域自西漢以來已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領土。其實,在西漢之前,西域就有了從中原過去居住和經商的人,而隨著歷史的變遷,那足跡尚未留下完整的文字記載而已。

古絲綢之路的開闢,早已在西漢之前形成,中原的絲綢和茶葉,通過河西走廊源源不斷地被運到西域,乃至中亞和歐洲國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近百年來的考古證明,在新疆、中亞和歐洲一些國家出土的文物,再次見證了絲綢之路曾經的繁華和悠久。

頓足於張騫公園,我們可以漫步於各種展廳,瞻仰了張騫紀念館,還可以領略疏勒歷史博物館,展廳內對疏勒古國的歷史,進行了詳盡與詳實的介紹,其中還有考古發掘出的各類文物,從刀、槍、劍、戟到服飾、生活用具等,主要體現了兩千多年來,作為絲綢之路上重鎮的疏勒,在戰爭、商業、經濟等方面留下的遺物,有力地見證了疏勒古國風雲變幻的歷史。

當看完這些歷史足跡後,可以靜靜地走在張騫公園內,仰望著上空的藍天和白雲,眺望著遠處高聳的雪山及茫茫大地,不由得感慨:古人的偉大,不在於他歷盡多少艱險,而在於他內在的可貴精神。他們這種精神和意志,在歷史的延續中轉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史,是值得我們後人尊崇和學習的,因此,我們不能忘記那些歷史上的人物,更不能忘記歷史為我們遺留下的文化內涵。這就是所謂的「國之根本,國之大計」,如果忘記了歷史,那就是背叛了民族和國家。

由張騫、班超、耿恭等歷史人物,我想到了今天有一些人,他們為了獲得某種利益,不擇手段地損害著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如果一個人拋棄了原則和底線,終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我想,一個人的偉大之處,不在於他能為民族和國家做多少事情,而在於他是否有一個愛國與赤子之心。

如果真正參觀了張騫公園及他的紀念館、疏勒歷史博物館,我們都會從內心深處反省自己。雖然我們每個人猶如一滴不起眼的水珠,但只要有團結一心、齊心協力的凝聚力,就會匯聚成大海,那麼還有誰能阻擋住偉大中國前進的道路呢?!

在疏勒縣,除了張騫公園外,還有努爾蘭風情園、百果生態園、牙甫泉沙漠胡楊林等人文自然景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目睹新疆絢麗多彩的人文之地。如果路過或在疏勒停留,一定不要錯過了不一樣的風景,也不要錯過了探知文化古地的神秘。

疏勒縣就在南疆,就在古絲綢之上,這裡有張騫、班超等歷史人物,他們在此靜靜地等候著你的到來,「不見不散」的承諾,我們今生必定會在疏勒相遇,在千年古地來一場盛大的文化宴會。

相關焦點

  • 新疆文化:伽師縣的歷史地名,造就馳名的伽師瓜
    伽師縣地域,漢代為疏勒國屬地,唐代有「迦師城」一名,清代屬喀什噶爾辦事大臣管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伽師縣,以唐代「迦師」為縣名,隸屬疏勒府。後來伽師縣治由南部的開旦木加依遷至巴仁,一直沿用至今。當地坊間流傳,伽師瓜的名字由來,是跟清代光緒帝有關的。
  • 新疆喀什疏勒縣融媒體中心阿依帕夏·圖拉普:幸福,在這裡綻放
    2009年至今在疏勒縣融媒體中心工作,從事主持人、記者、編導工作;2009年以來多個新聞採訪作品獲得自治區、地區評選一二等獎;2017年在自治區「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講述愛心媽媽潘玉蓮故事獲得一等獎,參加全國比賽,獲得優勝選手稱號參加全國巡講;2009年以來在自治區、地區各類演講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 歷史上的新疆——絲綢之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是如何經過新疆的
    從漢代到唐代的1000多年間,大量的絲綢是經過橫貫亞洲的陸路通道向西運往地中海東岸和羅馬各地的,其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同時發生。因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陸路交通以運輸和銷售絲綢而聞名,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那麼,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又是怎麼經過新疆的呢?
  • 「文化潤疆」東營在行動|「演出+賞析」感悟新疆藝術之美
    為深入貫徹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關於「文化潤疆」的有關精神,落實「文化潤疆、齊魯先行」戰略要求、加強東營、疏勒兩地文化交流,12月7日至11日,東營市文化交流考察團赴新疆疏勒縣開展了「情滿疏勒話交流、魯喀情深促團結」主題文化交流活動。交流團成員主要來自東營市美協、書協、攝影家協會以及東營各主流媒體。
  • 惠民縣市民苗成良向濱州市博物館捐贈漢代陶罐
    濱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張卡介紹,苗成良捐贈的漢代陶罐體型較大,繩紋比較漂亮。這不僅代表一個時期的文化,更代表了市民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將來也會選擇合適的時間在濱州市博物館展示出來,讓市民領略徒駭河周邊漢代文化的風採。「當時我去河底看到這個陶罐露出灌口,罐子內全是淤泥。」苗成良說。
  • 三山夾兩盆,新疆三山歷史文化對中國有什麼深遠影響?
    新疆的地形勢三山夾兩盆,從北到南,三座山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是準噶爾盆地,天山和崑崙山之間是塔裡木盆地。雖然,崑崙山和天山在漢代才進入中國正式歷史,而阿爾泰山則更晚,但是這三座山對中原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我們還是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先講阿爾泰山。事實上,阿爾泰山是進入漢語歷史比較晚,在2700年前就已經進入了西方人的記載了。
  • 漢代音樂人,與當時的雅樂文化有著怎樣的聯繫?
    引言在繼承先秦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漢代音樂也融入了楚樂,形成了獨特,高雅,通俗的音樂形態,風格簡單明了。這種看似矛盾,相反但實際上統一而又互補的音樂文化對當今的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長,漢代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並鞏固。在文景之治,漢武興盛和光武中興之後,漢朝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經歷了繁榮發展。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兩次將張騫派到西域,開闢了西北絲綢之路。
  • 新疆奇臺縣:歷史與人文自然相融合的天山北麓綠洲
    自古以來,奇臺縣就是西域人類活動區域,這裡遍布歷史遺蹟,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漢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歷史與人文自然相融合的古地域。第一次去奇臺縣,也算是匆匆忙忙,我們在縣城古城街賓館住宿,價格只有一百多元,第二天便在古城街閒逛,並品嘗了有名的奇臺拌麵。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及文化功能
    作者:江振鵬,系福建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編者按  在西方,博物館的原名是「繆斯神宮」(Muses),它實際上是一個進行科研和教學的學術機構。直到17世紀,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才初具雛形。博物館從起初只是供皇室或少數富人觀賞奇珍異物的收藏室,到後來逐漸面向公眾開放,其功能有了新的拓展。
  • 張騫的「鑿空之行」:13載2次被困匈奴,讓華夏真正看見了世界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特別是功成名就後的再度出使西域,使漢政府在樓蘭、渠犁(今新疆塔裡木河北)和輪臺(今新疆庫車縣東)實現駐兵屯墾,置校尉。這是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立的軍事和行政機構。3、經濟文化意義。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不僅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
  • 【名人百科】「鑿空」西域,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張騫
    【名人簡歷】張騫(約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歷史功過】張騫作為中西交通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偉大開拓者和先行者,功垂史冊,其精神在我國一直為優秀的人們所繼承和發揚。張騫奉詔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走出國門,開展外交活動的外交活動家。
  • 為什麼要去一次新疆:神奇和古老,那裡的每一處風景都此生難忘
    這是世界上離海最遠的土地,這裡是遼闊的新疆。2000多年前,張騫跋涉萬裡、歷經數年出使西域;1400多年前,高僧玄奘前往西域取經。在這歷史的長河中,古老的絲綢之路上, 歐亞大陸之間的絢麗而多樣的文明都曾在這裡不斷交融和碰撞。直到今天,四方文明仍舊是在此匯聚。
  • 張騫為何要開拓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又有哪些重要意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停歇。無數千古人物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豐功偉績,深深的留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張騫的名字我們並不陌生,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位千古偉人,他一手打造了絲綢之路,為之後與各國互通往來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臺灣博物館的中國古玉藏品漢代黃色玉碗在古代要想找到一塊好的黃玉料,是不容易的,就算找到了,也只能細心的切割,儘量保持原有的形狀歷史上的帝王將相都對黃玉情有獨鍾,而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眾多玉文化遺存中更是有很多古代黃玉沉穩雅致的身影,從而更深切地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黃玉其實說白了它代表我國古代皇權的一種象徵。
  • 平涼安國鎮 這座博物館「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承載5000年歷史據安國油坊博物館講解員介紹,安國靠近關中地區,秦滅義渠國之後,在原義渠國屬地置北地郡,北地郡所轄的縣,在今平涼市境的,包括烏氏、陰密、鶉觚、涇陽等。其中,涇陽縣治就位於今天的安國鎮油坊村。北周建立以後,周武帝建德元年,在原涇陽古城上設置了平涼縣。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縣級平涼縣的建制。
  • 溧陽博物館看館藏|漢代釉陶瓿
    今天為大家帶來溧陽博物館看館藏第五十四期——漢代釉陶瓿。瓿的本意即是一種小甕,古人使用瓿的時間很長,從商代開始已經有瓿了,質地有青銅和陶質。一般認為瓿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偶爾也會盛放醬。西周時期的瓿多仿青銅瓿的造型。進入東漢以後,瓿不再流行。
  • 漢代雕刻龍虎形玉帶鉤是玉器歷史上獨有,代表漢代玉帶鉤藝術特色
    玉質帶鉤始於最早良渚玉器和春秋戰國,它是人們用在腰帶上起扣攏腰帶的作用,故名帶鉤,帶鉤有以銅、鐵、玉等多種材料製成,帶鉤古時又名「師比」歷史上玉龍鉤的流行主要在兩個時期:一是戰國至漢代二是元明清時期。例如海昏侯隨葬的帶鉤有多件,保存都很好。
  • 陝西歷史博物館王建岐:讓傳統文化「潮」起來,絲路商魂與一帶一路
    本次論壇上,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文物高級管理員、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專家——王建岐先生帶來了主題為《讓傳統文化「潮」起來:絲路商魂與一帶一路》的演講。他希望通過本次造物節,共同探索一條文化與商業有機融合的道路,使文化產品被更多的人了解。
  • 新疆的一個城市有「火洲」之稱,總面積7萬平方公裡,你去過嗎?
    中華疆域遼闊,天南地北風景不同,比如說新疆,地處邊陲,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這裡自然景觀變化萬千、歷史人文獨具特色,總面積大約16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總面積將近六分之一,位列全國第一。新疆很大,也很美,這裡的每一座城市都值得欣賞,下面要說的這個地方,相信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吐魯番。
  •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燕方 朱滸 2020-11-19 12:10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