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離開國家航天局,前往國家天文臺「安家落戶」。
從完成交接的那一刻開始,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到了科學研究階段。
接下來科學家們要對這1700餘克的月球樣品展開哪些科研?
對於這份神秘而珍貴的月球「土特產」,您又好奇些什麼呢?看看大家怎麼說→
月球樣品進入特定實驗室接下來要幹些啥?
真的是腦洞大開。面對這1700餘克的月球樣品,此時科學家們最想知道些什麼?接下來他們將如何一步步開展科研工作呢?
據了解,目前,月球樣品已經進駐了月球樣品實驗室,接下來科研人員將對它進行解封、處理、存儲和分發四項工作。在處理環節,科研人員將完成樣品的基礎物性、化學成分和實驗室光譜等方面的常規分析研究,幫助人類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徵,也為後續探測任務的太空衣設計、著陸點選擇等提供依據。同時幫助各領域科學家結合專長,更加精準地申請月球樣品。
中國科學院院士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 歐陽自遠:我們正在組織中國科學院、各個大學、相關企業等等,大家組織起來你想幹什麼,他想幹什麼,然後再接受申請。你需要多少樣品,你需要什麼樣的樣品,我要石頭碎塊,我要粉末,是這樣比較有步驟地來實現。
嫦娥五號任務正式轉入科研階段
據介紹,美國阿波羅號曾6次載人登月,共取回382公斤月球樣品,而前蘇聯曾3次無人探測月球,共取回樣品336克。作為第三個從月球取樣返回的國家,我國的嫦娥五號此次成功帶回了1700餘克月球樣品。和美國和前蘇聯相比,我國取回的月球樣品有何不同?又有何科研價值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 歐陽自遠:月亮上取土花那麼大的工夫,一定有非常重要的科學上的重大意義,你不能隨便抓一把土回來。嫦娥五號落月的位置、採樣的位置,要跟所有以前阿波羅的6次,(前)蘇聯的3次,越遠越好,起碼1千公裡,這樣不至於重複採到它的樣品。
專家介紹,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採集自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而之所以選擇採集這一位置的月壤,是出於一項非常重要的科學考慮。
中國科學院院士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 歐陽自遠:就希望能找到30億年以後,(月球)仍然有活力,仍然有火山,仍然有強烈的月震,這是科學家們的期望。
科學界普遍認為,月球是在距今45億年前形成的,而在距今30億年前,其內部能量就已消失,火山停止爆發,月球趨於死亡,只留下一個荒涼的軀殼圍繞地球公轉。
然而,通過月表觀測,科學家們發現,在距今20億年前、10億年前,甚至6億年前,月球某些區域可能仍存在火山熔巖。月球究竟是何時失去生命的?嫦娥五號此次採回的樣本,或許將改寫月球的演化史。
中國科學院院士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 歐陽自遠:哪怕20億年(前),我也把月球的歷史從30億年(前),再延長到距離現在20億年。這對月球的演化研究,對月球科學,是一個重大的關鍵問題。所以嫦娥五號必須降落在那兒,取回來的石頭我們要做研究,完全可以確定這件事情。最關鍵的是,它現在採到的石頭,一般認為可能是比較年輕的。
如何從1克月壤挺進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專家告訴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次接觸月球樣品是在43年前,1978年的時候。美國贈送給我國由阿波羅探月任務取回的月樣,它的重量是1克。就是從這僅僅1克重的月壤開始,中國開啟了向太陽系星辰大海的挺進。
中國科學院院士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 歐陽自遠:(當年)把樣品取回來以後,我一看它是在有機玻璃裡面的小石頭,美國人在上面做了一個放大鏡,這樣看有大拇指大,一砸開來(發現)沒有大拇指大,只有小黃豆大,是1克樣品。必須最多給我用0.5克,還有0.5克我必須保存起來。我們大概花了3到4個月,就著0.5克的樣品,我們發表了14篇科學論文,我們知道了它是什麼石頭,什麼結構,而且最後我們驗證了這一塊石頭,是阿波羅17取回來的石頭,而且它的編號叫70017-291,那塊石頭裡取下來的一小塊。美國人就給我說,歐陽我們什麼都沒說,你全知道了。
歐陽自遠院士表示,嫦娥五號整體技術,是我國探月工程中最複雜的一項任務。它的成功,不僅有助於科學家研究月球的演化史,更將為我國科學家開展火星取樣、小行星取樣,甚至木星探測等科研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 歐陽自遠:我們以後還要著陸到火星上取樣,大概跟這個辦法差不離。我們還要著落在小行星上取樣返回。我們中國還要去探索木星。人類正在一步一步地踏踏實實往前走,我們中國也會飛得更遠,我們一定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編輯 孫煜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