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好友的推薦,讓我和《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好片「久別重逢」。
給「久別重逢」這個詞加引號,是因為事實上我並未看過電影,卻有心理上的親近與認同,就如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脫口而出:「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不過,我的這種感受乃空穴來風,有因可循:一則原著小說我多年前看過,儘管具體情節已忘得差不多了;二則不管是小說作者彭見明,還是電影製片方之一的瀟湘電影製片廠,抑或故事的發生地湘西,都跟我的家鄉湖南相關。
關於原著與影視劇改編的關係,一般後者超越前者的鳳毛麟角。因為文字比畫面留給受眾的想像空間要大得多,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加工過的那個哈姆雷特,如果要轉化為具象的畫面,眾口難調。
個人覺得,《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的改編是非常成功的,給我的心靈震撼和藝術享受超越了原著。
如畫的湘西
故事的發生地是湘西遂寧,一個美成清新雋永山水寫意畫的地方。
天剛拂曉,霧氣還未完全散去,草木沾滿了露珠,一隻狗,一老一少兩個人,走過悠長的小巷,走過潮溼的石板路,走過青蔥的田野,走過古老的小石橋……
靜謐的的山谷裡,逆光發亮的樹葉輕輕顫動,清冽的溪水譁譁流淌,岸邊的大水車在吱呀呀地轉……
大片大片綠得無一絲雜質的稻田中,風情萬種的侗族女孩嫣然回眸,銀鈴般的笑聲灑落一地……
如果你痴迷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你也會愛上影片裡的好山好水好人。
如詩的鄉愁
電影以郵政為題材,以父子兩代鄉郵員的親情為主線,串連起一個個山裡人的故事。
唯美的畫面背後,是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很容易讓人想起兩首詩。
一首是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一首是木心的《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影片中,父親問兒子是不是喜歡那個侗族女孩,兒子默認了,卻說不會娶她,因為怕她像大山裡出來的母親一樣,「一輩子都想家」。
而影片中的母親,又成了鄉愁具象化的符號。兒子小的時候,她帶著兒子等丈夫歸來;兒子長大了,她又要和丈夫等兒子歸來……
母親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鄉愁就在哪裡。
這裡要提到我眼中的影片的唯一bug。酒醉的父親回憶年輕時的母親時,有個鏡頭有點晦澀,可能會讓人把母親手中的梳子誤認為刀子。我就一直在想,她為什麼要自殺。到網上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
如山的父愛
影片中,兒子接替了父親的鄉郵員工作。他第一次走郵路,父親不放心,陪他一起。跟著他們的,還有一直陪伴父親的那條狗。
這條長長的難走的郵路,也是父子間通往彼此內心的心路。
因為父親長年在外工作而造成的父子間的隔閡,在他們一起走郵路的過程中,慢慢消融。
父親的愛,如同那沉默的大山,需要細細體會,慢慢品嘗。
影片中,父親三次落淚。
一次是兒子擔心他腿疾再發,背他過河,他在兒子的背上,想起自己年輕時將兒子扛在肩頭……
一次是他們借宿在一戶山裡人家,兒子睡著後,他靜靜看了兒子許久,然後在兒子身邊躺下,無盡的滿足……
一次是兒子再次上路,他把追隨自己多年的愛犬推向兒子,目送著兒子離開……
兒子也在走郵路的過程中,通過父親與山裡人的各種互動,看到父親的熱心、善良、負責、低調等諸多優點,從心裡重新接納了父親。
世間最微妙的親情或許是父子情,尤其是兒子對父親,從仰視到平視,再到俯視,最終回到仰視,走過漫長心路,伴著百般滋味。最終,男孩長成了男人。
電影的其他
據說此片為劉燁的處女作,當時的他還是中戲的學生,演技稍顯稚嫩,卻又符合片中的兒子角色,反而加分。
年輕時的劉燁是典型的北方大男孩的形象,臉部線條硬朗,稜角分明,笑起來陽光率真。如果眼睛再小一點,可能會更有男人味。我想,就因為他有大眼睛長睫毛,才會被《藍宇》挑中吧。
飾演父親的滕汝駿,本身就是中戲的老師,表演如行雲流水,落落自然。
飾演侗族女孩的陳好,在影片中驚豔亮相,還有著少見的清純。
其他配角,如默默奉獻的母親、苦等孫子來信的盲人五婆、立志做新聞記者的放牛娃、樸實話少的村秘書……也都給人深刻印象。
影片還貢獻了許多經典臺詞。
「越高深的話聽起來越像廢話。」
「村裡的老人說,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
「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啊就什麼都有!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滋味。」
「人的心要比走路的腳還要累。」
「山裡人生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舒服。」
「在外的人總是有很多原因顧不上想家,倒是家裡的人更牽掛他們。」
……
而在影片最後的字幕中,我看到了監製中有個熟悉的名字「歐陽常林」,電視湘軍的虎將之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