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代王朝「正統」,皇帝加持最後底牌,屢試不爽的甩鍋俠

2020-12-22 資深人士說文史

人類文明社會從最初的群居社會開始,森嚴的等級劃分就是一個部落持續發展的權力中樞;而部落的首領一般由兩類人擔任,一類是賢能優秀並具有威望者,另一類就是世襲的前首領長子,這兩種制度其實也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王朝中。

夏商周之前,中國大地的統治制度就是有能者居之,堯、舜、禹,三代部落統治者就是採用的讓賢制度,並且極為鄙棄世襲制度;到了大禹時代,隨著大禹的威望超越前兩代統治者,部落也陷入了一種盲目的崇拜,大禹也因此開創了世襲制國家的制度,後來大禹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同時也標誌著夏朝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個國家範疇。

從莽荒捕獵生活,再到農耕生活,最後衍生成為封建統治生活,這是時代變遷、文明發展的導向,人與人的團結性需要建立在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臂膀之下,也就是說一個首領就是一個部族的靈魂核心,以首領為核心,部族才能真正的實現團結髮展,這其實也是人類思維開拓的一種方式。

夏朝、商朝,沒有正統概念(無民族概念,有諸侯概念)

而夏朝作為中國歷史第一個王朝,其對思想、意識、文化的把控力,也是下了很多功夫,世襲制度就是夏朝開啟;但是在這個時期,夏朝依舊還是沒有正統的概念,只是單純覺得首領的後代一定是天賦異稟、異於常人。

隨著發展,商朝、周朝的建立,在商朝時期講究以武功治天下,國內發展水平還是不錯的,但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主君思想過於單薄,商朝周邊的幾個部落,說到底其實不算是商朝民族內部的嫡系,只能算是商朝年間一個異族部落。

商朝時期是沒有漢人的概念,也沒有民族的概念,有的只是諸侯的概念,身居哪個地域的臣子都是只信仰本地域的諸侯,而對中央商王朝根本沒有任何概念,這也是商朝之所以會滅亡的一個潛在原因,各地的臣民根本不歸心,你商朝在強大,周邊強敵林立,你也無從下手。

正統思想的萌芽開啟於周朝

周朝則是開啟正統萌芽的王朝,周朝的歷史,我想大家還是十分了解的,周王朝的權力根本講不了什麼中央集權,就是典型的一個比較大的封國,而其他地區都封給了滅商的功臣們,這也是周王朝最大的禍端。當春秋時期開啟,周朝的控制力已經低於紅線,統治者無力去把控諸侯,而周王朝周邊的諸侯算是極為龐大和混雜;春秋年間,上上下下諸侯都有上百個。

但這個時期,諸侯雖說不聽中央的指揮,但周王朝的正統性這是沒人質疑的,沒有哪個諸侯會腦子發熱去攻打周王朝的都城,一旦這麼做,那麼結果就是會受到諸侯的聯合制裁。因此,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力和權力,但其王權的象徵和正統的號令,依舊是眾諸侯拱護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假設周王朝失去了正統,那麼這個地區就只能算一個普通的諸侯封地,誰都可以打。

秦始皇奠基皇帝的正統性

雖說,周朝開啟了正統的萌芽,但真正奠定皇帝正統性的還得是秦始皇,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也是歷史第一個「皇」,「皇」在古代指代的就是天界之主,而地下的就屬於天界之主分封的「人皇」。

中國古代有「受封於泰山,立禪於社稷。」這就是帝國正統,大家很清晰的發現,為何秦末,各地反秦?但卻沒有哪個勢力敢逾越「皇」的稱號,其實這就是正統的聲望所在。項羽滅掉了秦朝,但自己依舊成為西楚霸王,這也是因為秦王並沒有禪讓給他,他是沒有資格自我受封為「皇」。而劉邦也從未給自己封為「皇」,而是封為「帝」,別人也稱呼自己為陛下,而非「皇」。

繼承正統必須得到前一代王朝的禪讓或認可

其實細細品味,正統並不是你登上泰山,你就是正統,而是前一代合法王朝,合法的禪讓給你,你才能繼承這個正統;漢朝用了幾百年時間才慢慢的形成漢家正統,到了西漢中期,漢朝才真正的被世人稱之為「正統」。

而西漢末期,劉秀為何能夠繼承漢家江山?這其實就是和他的身份有關係,在歷史上,如果你的王朝不是上一代禪讓的,那麼你只能把自己的身份標榜為上一代王朝某位統治者的後代。

劉秀就是西漢皇族後代,有了這個身份,那麼他就可以直接繼承「漢」王朝,並且直接繼承「漢」的正統;這是王莽一直無法獲得的身份,假設王莽是受到漢帝正式禪位,那麼王莽則真正的可以稱之為「正統」,可惜,王莽的腳步太快,不僅自己還沒解決正統的難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帝國,最終失敗的落寞。

漢朝成正統始祖,三國時代,魏國是正統

因為秦的劣跡,那麼漢就成為歷史上正統的始祖,後朝也必須以漢為正統,東漢末期時代,為何魏國會成為三國正統?天下的士子和人才都是往魏國跑,而蜀漢和東吳卻並不是正統,這是因為魏文帝曹丕是得到了漢獻帝的禪讓,這就標榜了曹丕是合法的東漢繼承人,只不過是將東漢改成了「魏」。

而劉備雖然是漢室後裔,但人家獻帝都禪位了,劉家天下已經變成了曹家天下,劉備一直標榜的漢室後裔的正統性徹底斷絕了;孫權更不用說,既沒有漢室血脈,也沒得到獻帝的分封,東吳孫權自稱吳大帝,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除了吳國,沒有任何人承認。

正統是身份和權威的象徵

或許有人會講,正統看起來也沒多大的作用,只不過是多了一個身份;其實很多史書記載的都是比較不詳細的,正統對於每一個政治家而言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威望的象徵。缺乏正統的標榜,那麼你就沒資格繼承於天、統領天下,世人是不會服從你的統治,就算你獲得了全天下,全天下也會反對你。

王莽就算赤裸裸的例子,嘲笑「正統」的無用,最終輸在缺乏正統性之上,漢朝人才都不去投奔他,反而去投奔了劉秀;當然了正統對統治者意義非凡。正統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可以獲得臣民的忍耐性,就比如正統王朝的統治者,他做了很多錯事,導致了民眾民不聊生。

「正統」加持,是皇帝最後的底牌

那麼民眾也只會將怒火發洩到皇帝身邊的小人,或者貪贓的地方官員身上,但很少發洩到統治者天子的身上,因為皇帝就是天子的後裔,天子也有疏忽大意的時候,身邊的人是好是壞,天子再英明也不可能都能察覺的到,這就導致了許多造反標榜的不是推翻皇帝統治,而是推翻朝廷的命官,他們針對的是這個朝廷,而不是這個皇帝。

歷史王朝中,每一個皇帝其實不會隨便被殺死的,就算亂軍把皇帝抓了起來,統治者也會要求皇帝禪位給他,同時統治者也會保護上任皇帝的安危,畢竟這個皇帝就是天子曾經的繼承者,殺了他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說,皇帝正統加持,其實是自己報名的最後底牌,畢竟誰敢殺皇帝也意味著和全天下為敵,聰明的造反者是不會輕易殺掉皇帝的,「正統」有時會成為皇帝屢試不爽的「甩鍋」理由。

皇位繼承大多遵循嫡子繼承制

我們再來說說皇室正統的繼承,古代王朝皇帝繼承模式一般是兩類:一類,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另一類是賢能的兒子繼承,但這個兒子也必須是嫡子;從這兩個制度我們可以看出,嫡子很明顯地位完全不是庶子可以相比較的。

嫡子一般是由皇帝的原配妻子生下的孩子,嫡長子是原配妻子生下的第一個男孩,一般而言,只要這個男孩不是智力低下或者過於殘暴,那麼未來的帝王很可能就是他;古代王朝大多數都通用嫡子繼承制度,就是皇子的身份必須是嫡子,必須是皇帝原配所生的。

就算皇帝多麼喜歡其他的妃子,但就血脈的正統上來說,原配妻子和皇帝的血脈才是最合正統、最合情理的;而後代也有一些庶子上位,他們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立馬把自己的老媽名分給正名,一般都會給老媽安排一個皇太后的身份,老媽身份上去了,那麼自己就也算嫡子了,身份上就可以達到正統的目的。

不過庶子上位真的是十分的艱難,要麼就是皇帝的嫡子們都病死了,或者都是智力低下傷殘,要不然庶子是沒機會上位的,這就是古代帝王家講究的繼承正統性。

小結

「正統」是歷代皇帝所提倡和繼承的制度,也因為這個制度,華夏文明封建思想才能一直保存下來,從秦漢,隋唐、到元明清,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王朝都是正統的,歷史上也有幾個不正統的王朝,他們統統都是靠著武力而獲得統治權。

就比如大元朝,誰都知的蒙古鐵騎天下無雙,而元朝皇帝們從沒有想過正統的意味,他們只知道武力能徵服一切,元朝才成立幾十年就匆匆失敗了,這也是因為漢人從未承認元朝的正統性(朱元璋後來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帝王失去了正統就失去了思想控制力。

相關焦點

  • 為何唐末皇帝們要死磕李克用?河東—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最後底牌
    身為大唐皇帝,到頭來竟然不得不拉下臉,去跟剛剛被自己用盡全力、揍跑的李國昌父子套近乎,真是造化弄人,世事無常。 不過此刻,唐僖宗雖然急於求人,但還真沒想過要把河東道賜給不靠譜的李克用,只是冊封他為雁門節度使。
  • 帝國日落與王朝詛咒:鹹豐皇帝是如何掙扎於內憂和外患之間的?
    鹹豐帝在內政和外交兩條線上的全面崩潰原本會讓他遺臭萬年,也許歷史老人也不忍如此對待這個虛弱的孩子了吧,當所有的厄運都騎上了鹹豐帝的肩頭,他生命中唯一的一點點眷顧來了,是一個女人——這個王朝最後的女人,慈禧太后。
  •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人們之所以痛恨昏君,就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對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個王朝中如果出現了昏君,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非常難以消解的影響。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昏君有秦二世胡亥,他把自己父親好不容易統一的江山,斷送在了自己手裡。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儒學取代佛教成為朝鮮王朝正統思想,國王決策依賴儒生公論,儒生的濫觴則造成各大派系爭鬥,朋黨政治應運而生第一個把朱子儒學相對完整的帶到朝鮮王朝的,是當時高麗王朝的宰相安珦。在當時,高麗王朝的佛教僧侶十分腐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批判。這時儒學就得到了許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一大批儒學傳教者,如鄭夢周,權近等人。
  • 中國古代皇帝為何鍾愛「黃」顏色?
    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崇拜黃色,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將其視為君權的象徵。有人說,是因為「黃」諧音「皇」,但僅僅如此嗎? 要說古代為何以黃為貴,還得從「五行」說起。金木水火土,在今天不過是一句「順口溜」,大部分現代人不知道它其中蘊含的全部理念。在古代,它最基礎的理念之一就是代表方位和顏色。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德州寒流停電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群甩鍋俠和怨民
    這裡下雪,本來就是十年一遇的事件,因此人人尤其孩子們都很期待;而這樣長時間低溫,更是百年一遇,導致大規模停電,則是民怨沸騰 + 官怨也沸騰,開始見到各種甩鍋俠;短短幾天,從「等雪來」到「等電來」,再到「等鍋來」,這樣的心理劇變,真是讓人見證了世間百態。讓我不由得一聲長嘆,這真是一個巨嬰和甩鍋俠橫行的社會啊!1.
  • 商周正統明明是戴氏,為何漢武帝「篡改」歷史,將孔氏立為正統?
    古代關于姓氏的記載還有著上百種之餘之多,光是這兩種就極其複雜,歷史淵源悠久。一、 商周早期的正統——戴氏,周王室商周的政治制度決定了早期的正統是戴氏,周王室。二、 周王室的不斷衰落和孔氏的不斷崛起逐漸衰落的周王朝正統——孔氏周王朝在歷史上的輝煌可謂是古今再難遇了,它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中國古代早期的禮儀之邦,開創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先河,帶來了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文明禮儀。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在東亞文化圈中,凡事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尤其是政治倫理方面,更是如此,對於國號、國名、正統等觀念尤其看中,於是,這有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比較尷尬的事情,比如:在國名和舊國號重名的情況下,朝鮮怎麼稱呼朝鮮王朝?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但是大家是否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大家是否是按照現代國家的標準去套古代王朝的邏輯呢?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東漢和西漢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王朝。再者,劉邦建立的王朝從來也不將自己稱為「西漢」,劉秀復闢的王朝也從來不將自己的王朝稱為「東漢」,硬要說這個歷史上存在一個名叫西漢的王朝,一個名叫東漢的王朝,相類似的有什麼呢?西方人為了貶低東羅馬,強加給人家一個「拜佔庭帝國」的稱號,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作拜佔庭帝國的國家,拜佔庭只是一個古代的小型殖民城市的名稱,君士坦丁堡恰好建在了拜佔庭的原址上而已,拜佔庭帝國這一稱呼從何說起呢?
  • 唐朝是鮮卑族王朝?究竟是真實歷史還是危言聳聽?
    鮮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草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治黃河流域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鮮卑族被高度漢化.《史記索隱》引東漢胡廣云:「鮮卑,東胡別種」。
  • 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放棄西域
    至於最後的中央王朝只能夠強守派兵去駐守西域。除了弘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安全。你是中原王朝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這麼一座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廊,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了中國對外的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這是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他們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 很多西方人不承認元朝屬於中國,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國的王朝
    文/寂寞的紅酒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面積最大的朝代。不過在西方,很多西方人尤其是一些西方歷史學者,卻不承認元朝屬於中國,認為元朝和中國並沒有什麼關係,中國只是被侵略而已。那么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國的王朝?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 元清到底算不算中華正統王朝,看看古今歷史學家怎麼說
    文||醉長安元朝和清朝到底算不算中華正統王朝?這一直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元朝,蒙古族忽必烈1271年建立。後被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推翻。清朝,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1912那邊宣統帝退位。民國開始。
  • 本是稀疏的平常事,古代皇帝們為何比老百姓更害怕?皇帝也有套路
    導語:古代皇帝也有怕,比老百姓更怕這些稀疏的平常事,皇帝也要有套路,帝王之術在作怪在中國古代,皇帝職位是萬人之上,要說皇帝還會害怕?估計都沒人信,不過歷史的所有皇帝都害怕這幾樣事物,隨便一樣都會讓皇帝心驚膽戰;說到這裡,先為大家留個懸念。
  • 中國古代的黃金王朝 從未有過割地賠款 西方列強300年不敢來犯
    說起中國古代的王朝,很多人都會想起強漢盛唐。漢唐之後,其實還有一個偉大的王朝,這個王朝從未有過割地賠款,還大敗西方侵略者。這個王朝就是明朝,也是中國最有骨氣的王朝。大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為何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不叫趙朝,古代王朝以什麼依據來取名?
    相信這個疑問,應該是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腦子中偶爾靈光一現的疑問,那麼古代王朝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王朝呢,是以什麼為命名依據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說一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直接以開國皇帝姓命名的情況。
  • 為了讓江山後繼有人,皇帝無奈寵幸一名醜女,結果讓王朝延續數十年
    這個人是誰呢?司馬昱絕對不知道淡出他為了讓江山後繼有人,無奈寵幸一醜女,結果竟讓王朝延續數十年。果然不久,李陵容就懷孕了,接連為司馬昱生下幾個孩子。這下司馬昱終於沒有了後顧之憂,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奪來皇位之後沒人繼承了。
  • 劉秀明明是開國皇帝,為何繼續以「漢」為國號?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此,如今的年輕人卻寧願創業,而不願直接繼承祖輩留下的東西,在古代也是如此。國難當頭,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此時的領軍人物往往更願意推翻前朝建立自己的王朝。做一位開國皇帝那可謂功不可沒,百世流芳。自然地,這些英雄人物更願意自立,但我們今天所談到的這個英雄人物,與其他英雄人物不同,他沒有另立國家,而是繼續以「漢」為國號,成為一個繼位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潮流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古代皇帝。比如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再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那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響噹噹的人物。但是,毫無疑問,這些人的出身,都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