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社會從最初的群居社會開始,森嚴的等級劃分就是一個部落持續發展的權力中樞;而部落的首領一般由兩類人擔任,一類是賢能優秀並具有威望者,另一類就是世襲的前首領長子,這兩種制度其實也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王朝中。
夏商周之前,中國大地的統治制度就是有能者居之,堯、舜、禹,三代部落統治者就是採用的讓賢制度,並且極為鄙棄世襲制度;到了大禹時代,隨著大禹的威望超越前兩代統治者,部落也陷入了一種盲目的崇拜,大禹也因此開創了世襲制國家的制度,後來大禹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同時也標誌著夏朝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個國家範疇。
從莽荒捕獵生活,再到農耕生活,最後衍生成為封建統治生活,這是時代變遷、文明發展的導向,人與人的團結性需要建立在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臂膀之下,也就是說一個首領就是一個部族的靈魂核心,以首領為核心,部族才能真正的實現團結髮展,這其實也是人類思維開拓的一種方式。
夏朝、商朝,沒有正統概念(無民族概念,有諸侯概念)
而夏朝作為中國歷史第一個王朝,其對思想、意識、文化的把控力,也是下了很多功夫,世襲制度就是夏朝開啟;但是在這個時期,夏朝依舊還是沒有正統的概念,只是單純覺得首領的後代一定是天賦異稟、異於常人。
隨著發展,商朝、周朝的建立,在商朝時期講究以武功治天下,國內發展水平還是不錯的,但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主君思想過於單薄,商朝周邊的幾個部落,說到底其實不算是商朝民族內部的嫡系,只能算是商朝年間一個異族部落。
商朝時期是沒有漢人的概念,也沒有民族的概念,有的只是諸侯的概念,身居哪個地域的臣子都是只信仰本地域的諸侯,而對中央商王朝根本沒有任何概念,這也是商朝之所以會滅亡的一個潛在原因,各地的臣民根本不歸心,你商朝在強大,周邊強敵林立,你也無從下手。
正統思想的萌芽開啟於周朝
周朝則是開啟正統萌芽的王朝,周朝的歷史,我想大家還是十分了解的,周王朝的權力根本講不了什麼中央集權,就是典型的一個比較大的封國,而其他地區都封給了滅商的功臣們,這也是周王朝最大的禍端。當春秋時期開啟,周朝的控制力已經低於紅線,統治者無力去把控諸侯,而周王朝周邊的諸侯算是極為龐大和混雜;春秋年間,上上下下諸侯都有上百個。
但這個時期,諸侯雖說不聽中央的指揮,但周王朝的正統性這是沒人質疑的,沒有哪個諸侯會腦子發熱去攻打周王朝的都城,一旦這麼做,那麼結果就是會受到諸侯的聯合制裁。因此,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力和權力,但其王權的象徵和正統的號令,依舊是眾諸侯拱護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假設周王朝失去了正統,那麼這個地區就只能算一個普通的諸侯封地,誰都可以打。
秦始皇奠基皇帝的正統性
雖說,周朝開啟了正統的萌芽,但真正奠定皇帝正統性的還得是秦始皇,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也是歷史第一個「皇」,「皇」在古代指代的就是天界之主,而地下的就屬於天界之主分封的「人皇」。
中國古代有「受封於泰山,立禪於社稷。」這就是帝國正統,大家很清晰的發現,為何秦末,各地反秦?但卻沒有哪個勢力敢逾越「皇」的稱號,其實這就是正統的聲望所在。項羽滅掉了秦朝,但自己依舊成為西楚霸王,這也是因為秦王並沒有禪讓給他,他是沒有資格自我受封為「皇」。而劉邦也從未給自己封為「皇」,而是封為「帝」,別人也稱呼自己為陛下,而非「皇」。
繼承正統必須得到前一代王朝的禪讓或認可
其實細細品味,正統並不是你登上泰山,你就是正統,而是前一代合法王朝,合法的禪讓給你,你才能繼承這個正統;漢朝用了幾百年時間才慢慢的形成漢家正統,到了西漢中期,漢朝才真正的被世人稱之為「正統」。
而西漢末期,劉秀為何能夠繼承漢家江山?這其實就是和他的身份有關係,在歷史上,如果你的王朝不是上一代禪讓的,那麼你只能把自己的身份標榜為上一代王朝某位統治者的後代。
劉秀就是西漢皇族後代,有了這個身份,那麼他就可以直接繼承「漢」王朝,並且直接繼承「漢」的正統;這是王莽一直無法獲得的身份,假設王莽是受到漢帝正式禪位,那麼王莽則真正的可以稱之為「正統」,可惜,王莽的腳步太快,不僅自己還沒解決正統的難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帝國,最終失敗的落寞。
漢朝成正統始祖,三國時代,魏國是正統
因為秦的劣跡,那麼漢就成為歷史上正統的始祖,後朝也必須以漢為正統,東漢末期時代,為何魏國會成為三國正統?天下的士子和人才都是往魏國跑,而蜀漢和東吳卻並不是正統,這是因為魏文帝曹丕是得到了漢獻帝的禪讓,這就標榜了曹丕是合法的東漢繼承人,只不過是將東漢改成了「魏」。
而劉備雖然是漢室後裔,但人家獻帝都禪位了,劉家天下已經變成了曹家天下,劉備一直標榜的漢室後裔的正統性徹底斷絕了;孫權更不用說,既沒有漢室血脈,也沒得到獻帝的分封,東吳孫權自稱吳大帝,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除了吳國,沒有任何人承認。
正統是身份和權威的象徵
或許有人會講,正統看起來也沒多大的作用,只不過是多了一個身份;其實很多史書記載的都是比較不詳細的,正統對於每一個政治家而言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威望的象徵。缺乏正統的標榜,那麼你就沒資格繼承於天、統領天下,世人是不會服從你的統治,就算你獲得了全天下,全天下也會反對你。
王莽就算赤裸裸的例子,嘲笑「正統」的無用,最終輸在缺乏正統性之上,漢朝人才都不去投奔他,反而去投奔了劉秀;當然了正統對統治者意義非凡。正統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可以獲得臣民的忍耐性,就比如正統王朝的統治者,他做了很多錯事,導致了民眾民不聊生。
「正統」加持,是皇帝最後的底牌
那麼民眾也只會將怒火發洩到皇帝身邊的小人,或者貪贓的地方官員身上,但很少發洩到統治者天子的身上,因為皇帝就是天子的後裔,天子也有疏忽大意的時候,身邊的人是好是壞,天子再英明也不可能都能察覺的到,這就導致了許多造反標榜的不是推翻皇帝統治,而是推翻朝廷的命官,他們針對的是這個朝廷,而不是這個皇帝。
歷史王朝中,每一個皇帝其實不會隨便被殺死的,就算亂軍把皇帝抓了起來,統治者也會要求皇帝禪位給他,同時統治者也會保護上任皇帝的安危,畢竟這個皇帝就是天子曾經的繼承者,殺了他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說,皇帝正統加持,其實是自己報名的最後底牌,畢竟誰敢殺皇帝也意味著和全天下為敵,聰明的造反者是不會輕易殺掉皇帝的,「正統」有時會成為皇帝屢試不爽的「甩鍋」理由。
皇位繼承大多遵循嫡子繼承制
我們再來說說皇室正統的繼承,古代王朝皇帝繼承模式一般是兩類:一類,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另一類是賢能的兒子繼承,但這個兒子也必須是嫡子;從這兩個制度我們可以看出,嫡子很明顯地位完全不是庶子可以相比較的。
嫡子一般是由皇帝的原配妻子生下的孩子,嫡長子是原配妻子生下的第一個男孩,一般而言,只要這個男孩不是智力低下或者過於殘暴,那麼未來的帝王很可能就是他;古代王朝大多數都通用嫡子繼承制度,就是皇子的身份必須是嫡子,必須是皇帝原配所生的。
就算皇帝多麼喜歡其他的妃子,但就血脈的正統上來說,原配妻子和皇帝的血脈才是最合正統、最合情理的;而後代也有一些庶子上位,他們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立馬把自己的老媽名分給正名,一般都會給老媽安排一個皇太后的身份,老媽身份上去了,那麼自己就也算嫡子了,身份上就可以達到正統的目的。
不過庶子上位真的是十分的艱難,要麼就是皇帝的嫡子們都病死了,或者都是智力低下傷殘,要不然庶子是沒機會上位的,這就是古代帝王家講究的繼承正統性。
小結
「正統」是歷代皇帝所提倡和繼承的制度,也因為這個制度,華夏文明封建思想才能一直保存下來,從秦漢,隋唐、到元明清,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王朝都是正統的,歷史上也有幾個不正統的王朝,他們統統都是靠著武力而獲得統治權。
就比如大元朝,誰都知的蒙古鐵騎天下無雙,而元朝皇帝們從沒有想過正統的意味,他們只知道武力能徵服一切,元朝才成立幾十年就匆匆失敗了,這也是因為漢人從未承認元朝的正統性(朱元璋後來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帝王失去了正統就失去了思想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