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下廉穴:清熱解毒,安神定志

2021-02-07 刮痧拔罐手冊



下廉穴為經穴名(Xiàlián)。出《針灸甲乙經》,《聖濟總錄》稱手下廉。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即下方,廉即邊緣,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側緣下方,故名下廉。


【腧穴釋義】


下廉的天部之氣如同氣象學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剛剛形成的高空冷溼氣流,它的運行是不斷地從西北方的高空向東南方的低空移動,即是橫向下行。此高空冷溼氣流中的滯重部分它會快速地從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傳至上廉穴的水溼雲氣,而輕質的部分它會在飄行更遠處才形成降水雲系並化雨而降,此即如傳至手五裡穴才冷降歸地的水溼雲系。


下廉、手下廉。下,與上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手,指本穴位於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靜清明。本穴物質為溫溜穴傳來的水溼雲系,此水溼雲氣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


【取穴位置】


位於前臂,肘橫紋下4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


【穴位解剖】


在橈骨的橈側,橈側有橈側腕短伸肌及橈側腕長伸肌,深層有旋後肌。有橈動脈分支。分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功能主治】


功能:清胃調腸,疏風清熱,通絡安神


主治:


1、肘臂痛。


2、頭痛、眩暈、目痛。


3、腹脹、腹痛等腸腑病證。


【穴位配伍】


配幽門穴、太白穴治洩利膿血。


配陰市穴、承山穴、復溜穴、中封穴、大敦穴治腹痛脹滿,小腹痛。


配五處穴、神庭穴治頭風。


配太溪穴、兌端穴、陰谷穴治小便黃。


配崑崙穴、太淵穴、陽溪穴治狂言。


【刺灸法】


治法: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寒則補針多留或灸。


針刺法:一般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


艾灸: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前臂及肘部腫瘤、頭痛、眼痛、膀胱麻痺、血尿、下腹部痙攣、腹痛、心前區痛、哮喘、支氣管炎、胸膜炎、肺結核、乳腺炎等。

■ 如果覺得不錯,歡迎點亮右下角的「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之 下廉
    疼痛難忍時,可將食指與中指併攏,以指腹垂直按壓此穴,左右臂各1—3分鐘,疼痛就會減輕。3、按摩下廉穴的功效:調理腸胃,通經活絡。 下廉穴的配伍功效1、腹脹、腹痛:下廉穴配足三裡穴;2、腹脹配伍穴位:天樞穴、中脘穴、足三裡穴、下廉穴;3、頭痛配伍穴位:頭維穴、神庭穴、下廉穴;4、牙痛配伍穴位:頰車穴、地倉穴、下廉穴。
  • 下廉穴---調理腸胃,通經活絡
    疼痛難忍時,可將食指與中指併攏,以指腹垂直按壓此穴,左右臂各1—3分鐘,疼痛就會減輕。3、按摩下廉穴的功效:調理腸胃,通經活絡。下廉穴的配伍功效1、腹脹、腹痛:下廉穴配足三裡穴;2、腹脹配伍穴位:天樞穴、中脘穴、足三裡穴、下廉穴;3、頭痛配伍穴位:頭維穴、神庭穴、下廉穴;4、牙痛配伍穴位:頰車穴、地倉穴、下廉穴。
  • 治頭面五官病症之蛇頭穴【溫溜穴】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繼續分享【每日一穴】手陽大腸經-溫溜穴又名蛇頭,為什麼每次都是先提及經絡,然後說穴位名,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大家記憶
  • 靈龜八法開穴配合喉蛾九穴擠痧
    中醫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日的十二個時辰,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十二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繫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的。
  • 【養生食譜】清熱解毒去溼湯
    那你知道清熱解毒祛溼湯有哪些嗎?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1、冬瓜湯材料:冬瓜、蔥花、姜米、鹽、食用油。做法:冬瓜洗淨切片備用。 姜米和蔥花入冷水燒開,放入冬瓜片;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煮2分鐘。調入食鹽,撒上蔥花,即可出鍋。功效:冬瓜性寒味甘,清熱生津,僻暑除煩。
  • 【每日一穴】支正穴:頭痛、目眩、項強、頜腫、肘攣等
    【穴名解說】 【支正穴】  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之絡穴。【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運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匯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運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支正。 (2)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裡的心經之氣隨之匯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 每日一穴:築賓
    穴名解築即堅實,賓通「臏」,泛指膝和小腿,此穴在小腿內側,有使股膝堅實的作用,故名築賓築,杵也,𦵶𦵶土杵也,杵之使堅實也。賓,擯也;又,棄也;古「賓」通「髕」,又有隨從之義。腎為水髒,水氣上泛,發為奔豚,動如杵搗,𦵶𦵶然也。《備急千金要方》霍亂條曰:「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𦵶。霍亂而臍上𦵶者,當先治其𦵶。」取此,則𦵶𦵶之氣自可擯除矣。
  • 每日一穴:通裡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尺神經、尺動脈的分支分布,並有尺神經、尺動脈的本幹經過。功效與作用通裡有清心安神、通利喉舌作用。通裡有清熱安神,通經活絡的作用。手少陰經「從心系卻上肺」,「上挾咽」,手少陰經別「上走喉嚨」,故通裡穴可宣肺通閉,治療暴喑。
  • 每日一穴之 郄門
    按摩郄門穴的功效:清熱止血、寧心止痛、理氣安神、活血洩熱。郄門穴的配伍功效郄門穴配梁丘穴、足三裡穴、太衝穴:治神經性嘔吐;郄門穴配內關穴: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郄門穴配曲澤穴、大陵穴:治心痛;郄門穴配曲池、三陽絡:治咯血;郄門穴配神門、心俞: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絞痛;郄門穴配內關、膈俞:治心胸痛;郄門穴配膈俞:有寬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痙攣;郄門穴配心俞
  • 神技坊:每日一針——下廉穴: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
    下廉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聖濟總錄》稱手下廉。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即下方,廉即邊緣,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側緣下方,故名下廉。(公眾號:太乙玄門)55.55.55.......【功能主治】功能:清胃調腸,疏風清熱,通絡安神。主治:1、肘臂痛。
  • 「每日一穴」腰俞:便秘腹瀉用腰俞,月經可調腰痛除!
    腰俞Yāoshū穴名由來
  • 使用得當可解毒殺蟲祛痰安神
    《蘭室秘藏》安神丸治心神煩亂,心悸怔忡,胸中懊惱;《本事方》珍珠母丸治陰血不足,夜寐不寧,面色少華;《千金方》磁朱丸治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本經》又言主精魅邪惡鬼者,乃撲朔迷離,神秘莫測,難以捉摸之怪異病患。
  • 【每日一穴】天府穴——支氣管炎、咳嗽、癭氣、上臂前外側痛等
    本穴物質由雲門穴傳輸而來,和天府穴處的溫度場相比,雲門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仍處於高位,在天府穴處氣血物質的變化仍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以陽熱之氣的形式上輸於天,穴名之意即在於強調穴內氣血物質的這一變化,故名天府。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中的氣態物,其存在形式為雨狀雲系,比雲門穴的溫度、壓力要低,所處的天部空間層次也比雲門穴的要低。
  • 每日一穴丨庫房穴:理氣寬胸,清熱化痰
    運行規律:脾土物質堆積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散於胃經之外。功效作用:存儲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溼。庫房穴有理氣寬胸,清熱化痰,降逆平喘的作用。庫房穴所治症,為胸脅滿、咳逆上氣、氣不歸根,及吐膿血濁沫諸病,均屬氣分上越之證。為氣逆,非氣虛。所治均屬實證,有如宿積者。
  • 每日一穴 | 廉泉穴——關於咽喉腫痛你知道多少
    臨床醫學中,該穴又主要用於哪些疾病的治療呢?廉泉穴有通舌竅, 利咽喉的作用 。《甲乙經》言其治: 「 舌下腫 , 難以言,舌縱涎出「 ;《 銅人》謂其治 : "口嘴 , 舌根急縮 , 下食難 」; 《大成》說其治: 「 中風口噪不開"。廉泉穴為任脈經穴,《甲乙經》雲: 「陰維、任脈之會。」
  • 每日一穴:會宗
    會即會合,宗即集聚,此穴為本經的郄穴,是經氣會聚之處,故名會宗。會宗穴主要用於耳部及精神疾患等:如耳聾,耳鳴,上肢肌膚痛,癲癇,上肢痺痛,氣滯喘滿,肘臂疼痛,現代多用會宗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腮腺炎,前臂神經痛,臂痛,耳聾耳鳴,上肢肌膚痛等。出處《針灸甲乙經》:會宗二穴,手少陽郄,在腕後三寸空中。
  • 【每日一穴】魚腰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和枕額肌額腹。分布有眶上神經外側支,面神經的分支和眶上動、靜脈的外側支。 【穴名解說】 魚腰穴,經外穴名。出《醫經小學》。《奇效良方》雲「在眉中間是穴」,與《銀海精微》所云之光明穴同。別名:光明;眉中;吊睛。 穴名釋義:眼眉形狀如魚,魚中央的部分叫魚腰,本穴位於其中點,故名。 註:魚腰穴位首見於元代《銀海精微》;明代《醫學小經》始用本穴名。
  • 【每日一膳】南北杏雪梨瘦肉湯:清熱、潤肺、利咽.
    具有降低血壓、養陰清熱的功效,患高血壓、心臟病、肝炎、肝硬化的病人,經常吃些梨大有益處;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並有利尿通便和解熱作用,可用於高熱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煮熟的梨有助於腎臟排洩尿酸和預防痛風、風溼病和關節炎;梨具有潤燥消風、醒酒解毒等功效,在秋季氣候乾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搔癢、口鼻乾燥,有時乾咳少痰,每天吃一兩個梨可緩解秋燥,有益健康。
  • 清熱解毒的湯有哪些
    功效:苦瓜有清熱解毒、補氣益精、明目、止渴消暑的功效。將苦瓜和排骨燉湯,其湯氣味苦甘、清潤,不但有清暑除熱、明目解毒的功效,也是清熱降火佳品。2、沙葛豬骨湯材料:沙葛、豬扇骨、眉豆、赤小豆、扁豆、蜜棗、姜。
  • 【每日一穴】耳聾耳鳴試試艾灸,一學就會!
    艾灸取穴:聽宮穴、翳風穴、偏歷穴、豐隆穴、太衝穴 灸偏歷穴能清熱解毒,對耳鳴有很好地緩解。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分鐘,以皮膚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再灸第二個療程。灸至耳鳴消失,聽力恢復正常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