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武 霈 文杰
青山羊養殖難、成本高、效益低,這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雖然農民餵養青山羊的積極性不高,但是,仍有一些養殖戶以「立志保留純種青山羊」為宗旨,進行規模性養殖。對這些養殖戶而言,青山羊十分金貴,餵養也十分講究:既要定時定量餵食,又要保持溫度適當,還要讓羊圈常通風、時不時地讓它們出來遛彎撒歡,對於未滿月的小羊羔還要進行人工餵奶……呵護它們就如同照看自己的孩子。
當下,能找到純種青山羊實屬不易,如果能見到血統純正的種羊更是難上加難。幸運的是,菏澤種羊場作為魯西南青山羊保種中心,還養殖著不少純種青山羊,尤其是那幾隻種羊,絕對是尚存的、稀缺的「純正青山羊骨血」。
昨日,跟隨羊場的老技術員老李,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走進這幾頭種羊的「領地」。果然與其他品種的羊略有不同,這些羊性子明顯活躍、好動,從食槽旁分撥散開,圍繞著柵欄繞圈。
「青山羊原本都是散養的,多多少少還保留著一些之前的習性,活躍好動,不像其他羊那樣用繩子栓起來,而且,他們有些畏人,就連飼養員都不讓近身。」老李指著這些青山羊說,「你看,它們離我們遠遠的。這些就是羊場內的全部青山羊種羊,一共12隻。不敢說全國,最起碼全市,甚至是全省,在血統上很難再找到比這些種羊更純正的青山羊了。」
老李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整個種羊場一共600餘只青山羊,而種羊卻只有這12隻,它們可是青山羊提純復壯的大功臣。它們頭上或耳朵上,都貼有一個黃色的標籤,這就是它們的代碼。「很難避免這些種羊的祖上是否含有其他品種的血統,很有可能,其他羊的基因在它們身上是隱性的。要保證青山羊的基因純正,必須對配種後的下一代進行篩選,所以,每隻種羊都按名列排序,羊爸爸、羊媽媽、羊爺爺、羊奶奶……每隻羊的家庭基因都是可以追溯的。」老李說。
青山羊的育種十分複雜,飼養也十分講究,並不是拿草就餵、逮啥吃啥,而是自由採食,且必須定時採食。「每天餵食兩次,時間都是固定的,飼養員將一定量的草料倒進食槽裡,讓青山羊隨意採取。」技術員佟麗說。
據介紹,習慣於散養的青山羊吃的是百家草,各類營養物質均能分類攝入。為此,如今規模性養殖不能隨意配草料,必須用花生秧、曹粉等多種草料搭配碾製成顆粒,因為春季缺草,這個季節是羊場屯草的時候。
與成年青山羊飼養不同,尚未滿月的羔羊飼養更加費事。跟著佟麗的腳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母羊和羔羊的飼養區域,幾隻羊羔歡快地跑到佟麗身邊,圍繞她撒嬌,完全不像成年青山羊一般怕人。「這些小羊羔都是我用奶瓶餵大的,我每次一進羊圈,它們都會一窩蜂地圍上來。」佟麗說。
據介紹,青山羊繁殖能力較強,一窩下崽四五個,而只有兩個奶頭,勢必導致部分羊羔吃不上奶。而且,因為圈養,青山羊的乳量低、奶質不足,需要人工補奶。「在羊羔滿月前,都得用奶瓶餵養,這個階段是羊羔發病率較高的時期,成活率較低,一般在60%左右,營養必須跟上,不然很容易拉稀、脫水死亡。」佟麗說,「前前後後,我用奶瓶大概餵養了100多隻羊羔,經常出現一對小羊羔跟在我身後跑的場景。
正是因為育種、養殖比較難,投入成本比較大,種羊場的青山羊養殖幾乎是個賠錢的買賣。
「每年,僅草料就需要30多萬元,再加上人工等其他成本,就算青山羊肉比較貴,也一直是入不敷出。餵養這600餘只青山羊,平均每年虧損近40萬元。」佟麗說。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這家種羊場的老闆叫桑希山,對養羊特別感興趣,對青山羊更是情有獨鍾,整個養殖場才1000餘只羊,僅青山羊就600多隻,員工經常勸老闆少養些青山羊,但桑希山不想純種青山羊因此「斷了血脈」。他認為,留下純種青山羊,是保種場的責任和義務,就一直在堅持。「每年都是靠養殖小尾寒羊等其他品種羊的利潤,來填補養殖青山羊的虧空,縱然如此,老闆每年也得往裡丟一二十萬元,如果不是有這種情懷,廠子早就關了。」佟麗說。
青山羊養殖效益不佳、甚至就是虧本買賣,在一些盤算經濟帳的養殖戶心中,自然不是創業首選。據市畜牧局畜牧工作站站長蔡中鋒介紹,全市擁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養殖場只有6家,規模性養殖青山羊的養殖場不到20家。對此,菏澤學院藥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許騰表示,除了飼養技術落後、青山羊保種開發的研究欠缺之外,扶持政策較少、資金支持薄弱是很大的原因,加強對養羊業的組織領導、協調管理,從治安管理、資金貸款、疫病防治、科技投入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探索養羊業發展新機制,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