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喝茶的時候,最為關注的其實除了外形以外就是香氣和口感。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由於他們購買的茶葉大多是口糧茶,所以香氣和口感不可能盡善盡美。那麼對於老茶客來講,或者說普通的茶葉消費者來說,茶葉的香氣和口感哪一個更重要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茶葉的香氣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國有6大茶類,每種茶的香型結構可能都不一樣,但是總體而言茶的香氣形成是由茶的基礎物質所決定的,一般來講,在茶葉中含有700多種的化學物質,鮮葉中就有50多種,其餘的還要通過特定的加工方式才能獲得,所以對於已經製作完成的成品茶來講,通常會有清香型、慄香型、花香型、鮮爽型以及青草型這幾大類。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茶香,其形成因素都無外乎以下幾種。
首先,茶樹的品種。隨著現代社會技術的進步,我們已經培育了很多新型的優良茶樹品種,從理論上來講,不管是哪一種茶樹品種,其實都可以製作成任何一種茶葉,哪怕它是紅茶或者是黑茶。就像祁門紅茶的原料,也可以用來製作黃山毛峰。採用龍井43號製作的茶類就更為廣泛。但是不同的茶樹品種在香氣方面是有一定差異性的,這有就是通常大家所熟悉的品種香,這是一種特有的香型。
其次,種植方式。同樣的樹種在不同的地方種植,可能最後出來的香氣也有一定的差異。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比如高海拔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同樣的樹種,最後製作的茶葉香氣是有明顯差異的,而且如果溫度不同與量不同,以及環境因素施肥管理技術不同都會對茶樹的香氣造成一些影響。另外茶葉材質的時間不同,香氣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說春茶的香氣跟夏秋茶的香氣有明顯的區別。
再次,製作方法。我國有六大基本茶類,而這些茶類的製作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導致最後茶葉出來的香氣具有明顯的差異。綠茶是直接殺青理條乾燥,所以屬於清香型的比較多。而紅茶需要經過萎凋和發酵,所以最後比較明顯的香型是花香和果香。當然,其他的茶葉也同樣如此,由於工藝不同,最後造成了茶葉的香氣區別很大。
那麼影響茶葉口感的因素又有哪一些呢?總體上來說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地。茶樹對生長環境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同地區的氣候溫度水分不同,所以也會對茶樹本身的生長產生一些影響,而對最後的成品茶來講,產地的區別對於茶葉本身的口感是有決定性的影響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偏愛核心產地或者說核心產地的茶葉口感更佳的重要原因。
第二,製作工藝。製作工藝同樣對茶葉的口感會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傳統的手工制茶和現在的機器制茶,在口感方面有一些差異。而技術方法的改進或者是製作工藝的提升都會對茶樹的口感有比較好的促進作用。因為茶樹製作工藝是對茶葉本質鮮豔的進一步強化,所以能夠讓口感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彩。
第三,茶葉原料。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理論上來說任何一種茶樹鮮葉都可以製作任何一種茶,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茶葉市場比較混亂的原因。就拿西湖龍井來說,本地的西湖龍井數量本來就比較少,但是市場上卻充斥著大量的各種各地的龍井,他們有可能是浙江省的,也有可能是其他省份的。但是不同的原料來源製作出來的茶葉口感是有一些差別的。而這裡面的細微差別,我們改天專門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今天在這裡就不展開。
第四,儲存和衝泡。茶葉作為一種食品,對於儲存是有一定要求的,通常來講必須要求,低溫密封防潮防異味。當然針對不同的茶儲存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說綠茶可能還需要通過冷庫保鮮處理。而普洱這樣的黑茶則只需要在常溫環境下進行存放,但是對存放的環境同樣也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如果存儲不當的話,對茶葉的口感是有比較明顯影響的,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出現黴變,從而讓口感變壞。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茶葉衝泡的時候,衝泡的方法也要非常講究,比如說水溫的高低,比如說衝泡時間的長短,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茶葉的口感。特別是一些高檔的民營綠茶,如果採用高溫悶泡的方式,可能最後口感並不是特別好,而對於一般的口糧茶來講,如果採用低溫衝泡的話,可能香氣以及口感都出不來,也會影響到茶葉的口感。
所以在搞清楚茶葉香氣是怎麼來以及影響茶葉口感的因素之後,我們可能就需要做一個取捨。因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憾。有時候遺憾也是一種美。對於茶葉愛好者來講,在自己日常飲用過程中,如果說在香氣和口感之間非要做出2選1的話,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更關注口感。
因為茶葉最終是要喝到自己嘴裡去的,是口感讓人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如果說口感不好的話,肯定是沒有辦法喝下去的,如果僅僅是因為香氣大一點,或者說香氣並不是那麼明顯,對於一般的消費者來講可能還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事實上茶葉的香氣和口感這兩種東西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他們都跟茶葉的產地、原料、製作工藝以及儲存和衝泡方式緊密相連。作為喜歡喝茶的你如果非要在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會怎麼選擇呢?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和想法,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