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解剖的解讀

2021-02-07 脊椎健康聯盟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脊椎健康聯盟」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spine666

【更多資訊】打開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骶骨的形態: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有上、下、前、後、兩側六面。底部寬大,上部為橢圓形,與第5腰椎相接;尖部與尾椎相連。

骶骨的結構:骶椎有5節,骶骨前面凹陷,有四對骶前孔,其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為骶岬,兩側平滑為骶翼。


後面粗糙,正中線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形成的骶正中嵴,正中嵴外側有四對骶後孔;
每側骶後孔的外側,又有一條斷續的骶外側嵴,由各骶椎的橫突構成;
基底與第5腰椎通過椎間盤構成腰骶關節;。


骶骨兩側上部由上3個骶椎橫突相癒合成耳廓狀的粗糙面,為耳狀面,與髂骨相應的關節面構成骶髂關節;
骶管由骶椎的椎孔連接而成上端與腰以上的椎管相續;下端開口於骶管裂孔,裂孔兩側向下突出的角為骶角。


骶骨耳狀面的形狀:骶骨耳狀面的形狀大致可以分為「C」形及 「L」形,男性骶骨多為「L」形,女性多為「C」形。

骶骨耳狀面的位置 :耳狀面的上緣位置相當於第一骶椎高度,下緣位置多位於第三骶椎中部及下部,但也可高至第二骶椎或低至第四骶椎上部。



形態特點:骶骨副耳狀面多為扁平狀的圓形或橢圓形,呈凸面或凹面,發生位置不固定,但多位於骶外側嵴的下部。

發生率:文獻報告副耳狀面發生率差異較大,從8%到50%不等;男性佔絕大多數,且多發生於雙側。

產生原因:發生副骶髂關節的具體原因不明,但多數認為可能是與負重以及應力的增加有關。



副耳狀面構成的副骶髂關節X線表現(一)

副耳狀面構成的副骶髂關節X線表現(二)




腰椎骶化為腰骶部常見的畸形變異,為腰椎一側或兩側的橫突過長,與骶骨形成假關節或融合。腰椎骶化有多種變化形式,常見的有:

第5腰椎椎體與第1骶椎椎體未融合,但後部的椎弓板融合;

腰椎椎體與骶椎椎體融合,而後部的椎板未融合;

腰椎椎體、骶椎椎體及後部的椎板都融合等。

一:椎體未融合,關節突關節融合


二:椎體融合,關節突關節及椎板未融合

三、椎體融合,後部關節突關節及椎板融合

腰椎骶化X線表現



骶椎腰化同樣為腰骶部常見的畸形變異,為第1骶椎外側部游離,與骶椎椎弓板不聯合或同時有椎間盤退行性變。

與腰椎骶化一樣,骶椎腰化也有多種變化形式,常見的有:第1骶椎未完全腰化,沒有椎弓及椎間盤;橫突或多或少游離,融合的部位及程度不定等。

一:骶椎未完全腰化,無椎間盤



二:左側橫突游離,形成假關節

骶椎腰化X線表現




骶骨後面下部有一缺損,上端與骶管相續,稱為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表面為一層堅硬的纖維膜所覆蓋,兩側為骶角,是骶管麻醉穿孔的標誌。

骶管裂孔的變異較大,如骶管裂孔的形狀,裂缺高度、兩側骶角是否對稱、是否等高及其他合併變異等。


骶管裂孔的形狀


骶管裂孔的高度

骶管裂孔上有骨塊或骨性突起

兩側骶角對稱性


定義:骶椎裂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其中隱性骶椎裂較多見,只累及骨結構,棘突和椎板不癒合,實際上為椎管局部缺損,缺損部位表面覆蓋有纖維組織而無脊膜和脊髓膨出。

產生原因:
骶椎隱裂為多基因遺傳病,其發病有種族、地區差異
與感染、代謝、中毒、氣候,孕婦的年齡、胎次、產次增加等有關
發生主要原因是胚胎期成軟骨中心或成骨中心發育障礙,以致雙側椎弓在後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寬窄不一的裂隙。
也有認為是在胚胎期外胚層和神經外胚層組織在分離時粘連,從而阻止了間充質在神經外胚層和皮膚外胚層之間延伸而產生局部骶椎裂出。




一:根據骶椎開裂的程度佔椎管的比例分為四度

Ⅰ度:骶椎裂開的程度佔椎管的四分之一以內

Ⅱ度:骶椎裂開的程度佔椎管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Ⅲ度:骶椎裂開的程度佔椎管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Ⅳ度:骶椎全部椎管裂開


二:按其開裂部位及程度分為5種類型

單側型:即椎板一側與棘突融合,另側由於椎板發育不良而未與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縱形(或斜形) 裂隙

浮棘型:即椎骨兩側椎板均發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間形成一條較寬的縫隙,因棘突呈游離漂浮狀態,故稱之為「浮棘」。兩側椎板與之有纖維膜樣組織相連

吻棘型:即下一椎節(多為第1骶椎)雙側椎板發育不良,棘突也缺如,而上一椎節的棘突較長,以致當腰部後伸時,上節棘突嵌至下椎節後方裂隙中,臨床上稱「吻棘」,又稱「嵌棘」

完全脊椎裂型:指雙側椎板發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形成一長型裂隙

混合型:指除脊柱裂外尚伴有其他畸形者,其中椎弓不連及移行脊椎等多見

Ⅰ度骶椎隱裂

Ⅱ度骶椎隱裂

Ⅲ度骶椎隱裂

骶椎隱裂影像表現



骶骨發生過程中會出現骶骨正中線向左或向右偏歪,使左右兩側骶椎發育不對稱為骶骨歪斜

骶骨歪斜的方向不一

發生骶骨歪斜的具體原因不清楚,其對機體的影響尚未見研究報導。

骶骨向左側歪斜


骶骨向右側歪斜




骶骨數目除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引起數目的改變外,也有先天數目異常的變異。上圖示骶椎數目為四個。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傳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骶骨和尾骨的精準解剖
    骶  骨  觸  診骶骨如圖所示,骶骨(1)浮雕般地顯示在脊柱腰段(2)的下方。如圖所示,檢查者的數個手指壓在骶骨背面的中線上,即骶正中嵴,其是腰椎棘突的延續處。用上圖描述的方法橫向移動,能更好地觸及這個解剖結構。註:骶正中嵴一般由五個骶椎棘突融合而成。骶椎棘突之間由輕微的凹陷而分隔。
  • 骶骨—常見的解剖變異(圖文並茂)
    骶骨的結構:骶椎有5節,骶骨前面凹陷,有四對骶前孔,其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為骶岬,兩側平滑為骶翼。後面粗糙,正中線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形成的骶正中嵴,正中嵴外側有四對骶後孔;每側骶後孔的外側,又有一條斷續的骶外側嵴,由各骶椎的橫突構成;基底與第5腰椎通過椎間盤構成腰骶關節;。
  • 尾閭和骶骨--陰陽轉換的樞紐
    【張殿成】以下這些有關尾閭和骶骨的論述片斷,是我從多篇文章中摘抄的,對我們練習背絲扣應該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供大家參考。
  • 筋膜解剖 | 下肢淺筋膜
    實際上,可以將髕前囊看作是特化的筋膜而非具有滑膜的實體解剖結構,其內透明質酸 (HA )的生成來源於筋膜細胞。這與跟骨後囊(皮下黏液囊)及骶骨上囊相似(圖5)。雖然正常 情況下這些囊內的液體量很少,但發生炎症時有充滿液體的可能。
  • 實拍骶尾骨的觸診解剖
    >一、骶骨後外側外觀如圖所示,骶骨(1)浮雕般地顯示在脊柱腰段(2)的下方。註:第5腰椎處的中指位於骶骨的上方,因為骶骨的後外側面朝向後上方。七、骶正中嵴如圖所示,檢查者的數個手指壓在骶骨背面的中線上,即骶正中嵴,其是腰椎棘突的延續處。用上圖描述的方法橫向移動,能更好地觸及這個解剖結構。
  • 骶骨健康不可忽視
    骶骨是決定腰痛的關鍵骨骼! 骶骨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人體的五塊骶椎合成的一塊骨,為骨盆的後壁。上與第五腰椎相連,下與尾骨相連。骶骨所在的骨盆周圍,正是腰大肌、髂骨肌、腹橫肌等,這些都是改善和預防腰痛的肌肉集中區,骶骨前方的不對稱神經節正是左右縱貫排列的交感神經的交叉點。
  • 屍體解剖——多裂肌、旋轉肌
    多裂肌:骶骨後面,位於骶孔和髂骨前嵴之間,所有腰椎的乳突(上關節突的後緣)及所有胸椎的橫突,下四節頸椎的關節突。旋轉肌:各節脊椎的橫突。頸肩腰腿痛屍體解剖班開課了4月30日,鄭州,頸肩腰腿痛屍體解剖班(理論知識+屍體解剖+實踐操作)了解詳情,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斜方肌   腓總神經   股神經   臀上皮神經   腰方肌   喙肱肌   肩胛上神經   旋後肌 胸鎖乳突肌   枕下群肌    椎枕肌   人體解剖   踝關節
  • 臀部淺層與深層肌肉解剖
    臀部淺層與深層肌肉解剖【1】胸腰筋膜:覆蓋背下部肌肉並為其附著處的堅韌腱性膜。其下部止於骨盆髂嵴。【杭州●1月15日】針刀臨床技能進展(臨床+實操+解剖)系列研修班【2】腹外斜肌:位於腹壁外側淺層的闊肌。起自第5〜12肋骨的外面,扇形斜向延伸,其肌腱與腹直肌鞘融合,並止於髂嵴。起始肌束與前鋸肌肌束交錯。
  • 骨盆矯正之如何在X光找到骶骨的錯位
    : 一,骶骨的上下偏位(點頭/仰頭) 二,骶骨的左右旋轉偏位 骶骨上下偏位是在關節面上的一種角度的改變,發生角度改變之後對腰椎曲度甚至整個脊柱產生影響,包括骶髂關節疼痛以及腿部的放射疼痛等等
  • 背闊肌功能解剖
    第七胸椎~第五腰椎棘突髂嵴後部骶骨後面功能解剖肩伸展
  • 從業者必備,胸椎、腰椎、骶骨解剖學與觸診檢查
    軀幹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骨。它們分別參與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構成。
  • 低腰褲真的會導致性冷淡——知己 骶骨
    人有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腰椎以下的5塊骶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塊骶骨。骶骨上連腰椎,下接尾骨,與恥骨相對,左右通過骶髂關節連接髂骨,合圍形成骨盆。骶骨向盆腔一面有4對小孔叫骶前孔,向後開放的4對叫骶後孔。至於這些間隙,中醫稱為「髎」,孔內有神經走行。
  • 臀大、中、小肌的解剖分析、觸診與精準拉伸!
    臀肌的解剖、觸診也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臀肌三兄弟"—— 臀大、中、小肌。臀大、中、小肌肉解剖圖臀大肌附著點起點:髂嵴後部,骶骨背面,骶結節韌帶止點:股骨臀肌粗隆和經髂脛束至脛骨外側髁功能伸展髖關節外旋髖關節外展髖關節(上部纖維
  • 骶骨點頭和骨盆前傾如何鑑別與調整?
    首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現在很多教練不太懂骶骨點頭和骨盆前傾的區別,導致很多骶骨點頭的問題被當成骨盆前傾來調整,這樣可能就會導致你越調整反而身體的不適越嚴重。那麼我們怎麼去區分骶骨點頭和骨盆前傾呢?
  • 《肌筋膜徒手按摩解剖書》讀書筆記2
    本書電子版,後臺回復「肌筋膜徒手按摩解剖書」即可獲取。
  • 人體肌肉分布解剖彩圖.
    從此幅標本中極清晰的看到脛骨前肌,由於腳部十字韌帶的包裹,在眾多的正面簡單解剖圖中它附於腳部內側楔骨往往被忽視掉,它既是曲肌又是足翻肌,行走的時候小腿既要彎曲,腳又要翻起,它的運動是最明顯的人體最長的縫匠肌清晰的起於髂前上棘而附於脛骨頭內側,最抗疲勞的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在小腿側面的的關係也很清晰,在美術解剖中從不提及的提皋肌在此明顯的表露出來,看它是多麼明顯的起於腹股溝韌帶而牽拉住睪丸啊,現在越來越多的美術作品中把男性的這裡畫得比女性還要平整
  • 詳細的消化道造影解剖圖譜
    1 Rectosigmoid junction 直腸乙狀結腸連接部,2 Sacrum 骶骨,3 Retrorectal space 直腸後間隙,4 Transverse rectal fold 直腸橫襞,5 Femoral
  • 聰明守護你的"骶骨",遠離久坐之傷
    當你在腰痛時,容易受到波及而疼痛的骨骼明細圖。看了這張插圖應該就能明白,腰痛的時候並不是腰部周圍的骨骼疼痛,而是支撐脊椎的骨盆周圍出現疼痛感。其中最容易感到疼痛的,是連結骶骨與髂骨的骶髂關節。以骶骨為中心,周圍肌肉都變僵硬了若觀察從腰部延伸至臀部的疼痛,以及骶髂關節等症狀,會發現以骨盆為中心,其上方和下方的肌肉全部處於緊繃狀態,因而變得僵硬。同時因為肌力持續衰退,骶髂關節或骨盆無法支撐脊椎,症狀更加惡化。因此不希望腰痛復發,必須強化肌力。
  • 骶骨疼痛情況下如何練習瑜伽
    瑜伽時發現骶骨疼不敢做船式的朋友有好幾位了,通常他們臀部在地面支撐時,會感覺到骶椎疼痛,身體無法支撐平衡向旁側歪斜。
  • 正骨整脊學習——骨盆矯正之骶骨偏位檢查方式
    骶骨向上偏位用S來表示(偏位方向類似骶骨點頭的形態)骶骨向下偏位用I來表示(偏位方向類似骶骨仰頭的形態)骶骨的上下偏位(點頭/仰頭)有多數人的腰痛由於骶骨的錯位所引起常見的骶髂關節錯位,除了髂骨的錯位之外,骶骨的檢查也是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