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和尾骨的精準解剖

2021-02-12 中西醫世界

骶  骨  觸  診

骶骨

如圖所示,骶骨(1)浮雕般地顯示在脊柱腰段(2)的下方。

被檢查者取側臥位,檢查者站在被檢查者髖部的一側。檢查者把兩手的食指和中指置於被檢查者脊柱腰段的兩側,沿著脊柱用力下滑行,直至手指接觸第5腰椎及其兩側的突起。檢查者食指下的骨性突起(如圖所示)即為第1骶椎。

註:第5腰椎處的中指位於骶骨的上方,因為骶骨的後外側面朝向後上方。

定位了第5腰椎棘突後,只要朝尾側用力,沿骶正中嵴就能觸及骶正中線上的第一個結節,此結節即是要尋找的第1骶椎棘突。

第一步

如圖所示,被檢查者取坐位,頭部前屈。被檢查者拇指、食指之間是兩側髖骨(髂骨)上的髂後上棘。

第一步(另一種觸診方法)

如圖所示,檢查者食指所指示的小窩位於骶髂關節淺面,它的明顯程度因人而異。此皮膚標誌所顯示的點與髂後上棘非常接近。

第二步

定位了髂後上棘後,沿著兩側髂後上棘之間的水平線找到此線的中點即是骶正中嵴的第二個結節,此結節即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第2骶椎棘突。

如圖所示,檢查者的數個手指壓在骶骨背面的中線上,即骶正中嵴,其是腰椎棘突的延續處。用上圖描述的方法橫向移動,能更好地觸及這個解剖結構。

註:骶正中嵴一般由五個骶椎棘突融合而成。骶椎棘突之間由輕微的凹陷而分隔。

骶管裂孔所形成的凹陷在臀裂上方,我們能很清楚地觸及它由兩個小的骨柱組成,微微向兩側移動,能與骶正中嵴相區別,此小骨柱即是所要尋找的骶角。

註:從第3和第4骶後孔的高度起,骶正中嵴的尾側端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小骨柱,即骶角。

如圖所示,在臀裂的正上方,沿著骶正中嵴有一個凹陷,此凹陷是由兩側的骶角從內上方向外下方分開而形成的。骶管裂孔與骶管相延續。

如圖所示,檢查者的食指位於骶骨的外側緣,此緣在手指下的感覺是厚而鈍的。

註:骶骨外側緣由下面的三個骶椎組成。

從後面能觀察到,骶骨外側緣位於髂後上棘和骶角之間。骶骨外側緣並不是一個解剖學術語。

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用兩手拇指從兩側髂嵴後部向下滑行至較硬處,即骶骨底。

註:稱其為骶骨底其實名不符實,應該是骶骨底的後部,由第1骶椎組成。

骶骨溝是位於骶骨後部和骶骨底左右之間可觸及的凹陷。囑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置其雙手於髂嵴的後部和骶骨之間。用多指觸診手法,當骶骨向左右側旋轉時,可以觀察到左右側骶骨溝不對稱,若隱若現。

註:當向右側旋轉時,左側骶骨溝消失。

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手指沿著骶椎棘突觸摸,骶正中嵴(位於骶骨正中)向下至骶管裂孔(位於兩側骶角之間)。

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兩手拇指置於其骶骨外側緣:骶中間嵴在臀區深層,檢查者可以體會到手指下緻密骨性感(較硬感)。

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手指置於骶骨外側緣,可以體會到手指下緻密骨性感(較硬感)。

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右手四指彎曲靠近其對側的骶骨(緻密骨性的較硬感出現在手指下),左手支持在右手腕部上方,以穩定右手。

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以拇指食指置於兩側微小突起的臀間裂上方,此突起的寬窄、顯隱和是否對稱,個體差異較大。此骶骨角限定了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中有(脊髓)終絲的止點。

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以拇指置於骶骨角,由此向兩側外移一橫指可以觸及此結構。

被檢查者側臥,檢查者站在其側面置兩手拇指於骶骨下外側角水平,遠近移動可以感受手指下的較硬處。

相關焦點

  • 實拍骶尾骨的觸診解剖
    檢查者把兩手的示指和中指置於被檢查者脊柱腰段的兩側,沿著脊柱用力下滑行,直至手指接觸第5腰椎及其兩側的突起。檢查者示指下的骨性突起(如圖所示)即為第1骶椎。註:第5腰椎處的中指位於骶骨的上方,因為骶骨的後外側面朝向後上方。
  • 骶骨和尾骨的摸法
    骶椎位於腰椎的下部,呈倒立的三角形,在兩髂骨之間,髂後上棘連線以下的部分為骶椎,患者俯臥位,小腹下方最好墊一個薄枕以便充分暴露腰骶椎,術者兩拇指對稱分置於骶骨正中嵴的兩旁
  • 骶骨解剖的解讀
    骶骨耳狀面的形狀:骶骨耳狀面的形狀大致可以分為「C」形及 「L」形,男性骶骨多為「L」形,女性多為「C」形。定義:骶椎裂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其中隱性骶椎裂較多見,只累及骨結構,棘突和椎板不癒合,實際上為椎管局部缺損,缺損部位表面覆蓋有纖維組織而無脊膜和脊髓膨出。
  • 骶骨—常見的解剖變異(圖文並茂)
    骶骨的結構:骶椎有5節,骶骨前面凹陷,有四對骶前孔,其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為骶岬,兩側平滑為骶翼。後面粗糙,正中線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形成的骶正中嵴,正中嵴外側有四對骶後孔;每側骶後孔的外側,又有一條斷續的骶外側嵴,由各骶椎的橫突構成;基底與第5腰椎通過椎間盤構成腰骶關節;。
  • 尾閭和骶骨--陰陽轉換的樞紐
    【張殿成】以下這些有關尾閭和骶骨的論述片斷,是我從多篇文章中摘抄的,對我們練習背絲扣應該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供大家參考。
  • 訓練這裡,尾骨不疼了,骨盆前傾也好了
    再者,尾骨對某些支撐人體內臟的骨盆肌起著固定作用,因而對盆腔器官起到保護作用。我們平時應保持良好的坐姿,減輕對脊椎的壓迫。同時多運動,減少尾骨受傷的機會。」尾骨是由三到五塊小骨所融合成的,再由韌帶與退化的椎間盤與薦椎相連節,所以薦椎與尾骨之間是有些許的活動角度的,一旦因外傷或過度的活動超過正常的角度,就會拉傷這些韌帶而導致尾骨痛了。
  • 骶骨健康不可忽視
    骶骨是決定腰痛的關鍵骨骼! 骶骨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人體的五塊骶椎合成的一塊骨,為骨盆的後壁。上與第五腰椎相連,下與尾骨相連。骶骨所在的骨盆周圍,正是腰大肌、髂骨肌、腹橫肌等,這些都是改善和預防腰痛的肌肉集中區,骶骨前方的不對稱神經節正是左右縱貫排列的交感神經的交叉點。
  • 關於女性身體解剖結構-骨骼篇
    先來看受妊娠影響最大的骨性結構——骨盆、胸腔和脊柱,之後再看相關的肌肉組織。請不要忽視這部分內容,你需要了解這些信息,有利於正確的進行鍛鍊組織。這兩塊u形的骨頭同時彎向身體後面,與一塊叫做骶骨的三角形的骨頭相連接。在這個連接部位形成骶髂關節,在骶骨的下面是尾椎,也稱尾骨。我的很多顧客告訴我她們在孕期和產後出現尾骨部位的疼痛。在分娩過程令尾骨被扭傷、挫傷或者折斷,那麼產婦在坐著的時候非常痛。骶骨向上是腰椎。脊柱是由很多塊稱為脊椎骨的小骨頭形成的解剖結構,這些小的脊椎骨一塊接一塊摞向上方。其中有五塊腰椎骨,它們相互連接起的區域被稱為下背部。
  • 解剖圖譜 | 脊神經根與脊柱的關係
    有5對,在骶管內分為後支和前支。骶神經的後支:上4對經骶後孔穿出,第5對在骶尾後韌帶之間從骶管裂孔穿出。上3對穿出處被多裂肌覆蓋,也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第4、5骶神經的後支無分支。外側支:上3對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相互間、並與第5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之間,在骶骨背面結合成袢。從此袢發支,到骶結節韌帶後面,又形成第二列神經袢。
  • 結、直腸與肛管解剖生理
    結腸有三個解剖標誌,即結腸袋、腸脂垂和結腸帶。盲腸以回盲瓣為界與迴腸相連接。回盲瓣具有括約功能,由於它的存在,結腸梗阻易發展為閉袢性腸梗阻。另一方面,保留回盲瓣的短腸症候群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長度的短腸症候群的預後好。盲腸為腹膜內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活動度,其長度在成人約為6cm,盲腸過長時,易發生扭轉。
  • 從業者必備,胸椎、腰椎、骶骨解剖學與觸診檢查
    軀幹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骨。它們分別參與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構成。
  • 深度解剖骨盆和盆底肌, 別再說不了解了
    骨盆的組成: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兩塊髖骨組成,每塊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塊骶椎合成,尾骨由4—5塊尾椎骨合成了,構成骨盆的關節有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和骶尾關節。骶髂關節位於骶骨和髂骨之間。骶尾關節為骶骨與尾骨聯合處。骨盆各部之間的韌帶,以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較為重要。
  • 臀大、中、小肌的解剖分析、觸診與精準拉伸!
    臀肌的解剖、觸診也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臀肌三兄弟"—— 臀大、中、小肌。1.面向受檢者大腿站在其一側,用指尖捫及骶骨外緣。2.指尖向外側和遠端滑動至大轉子。3.沿其匯合於髂脛束的肌纖維方向觸診。4.受檢者輕輕抵抗伸展髖關節,以確認正確位置。 功能解剖
  • 【乾貨】有些腰痛罪魁禍首是骶髂關節,詳細解剖結構圖文
    骶骨:骶骨(sacrum)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側部、骶骨尖、盆面和背側面,呈倒三角形,構成盆腔的後上壁,其下端為骶骨尖,與尾骨相關節,上端寬闊的底與第5腰椎聯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側面後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長而窄,女性短而寬,以適應女性分娩的需要。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該腹側彎曲擴大了盆腔容積。
  • 有些腰痛罪魁禍首是骶髂關節,詳細解剖結構圖文【乾貨】
    骶骨:骶骨(sacrum)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側部、骶骨尖、盆面和背側面,呈倒三角形,構成盆腔的後上壁,其下端為骶骨尖,與尾骨相關節,上端寬闊的底與第5腰椎聯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側面後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長而窄,女性短而寬,以適應女性分娩的需要。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該腹側彎曲擴大了盆腔容積。
  • 骶骨疼痛情況下如何練習瑜伽
    瑜伽時發現骶骨疼不敢做船式的朋友有好幾位了,通常他們臀部在地面支撐時,會感覺到骶椎疼痛,身體無法支撐平衡向旁側歪斜。
  • 骶骨點頭和骨盆前傾如何鑑別與調整?
    首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現在很多教練不太懂骶骨點頭和骨盆前傾的區別,導致很多骶骨點頭的問題被當成骨盆前傾來調整,這樣可能就會導致你越調整反而身體的不適越嚴重。那麼我們怎麼去區分骶骨點頭和骨盆前傾呢?
  • 全身主要韌帶解剖,起止點…
    可限制頭部過度的前俯和旋轉運動。位於骶骨及尾骨的前面,為前縱韌帶向下的延續部分,到達骶、尾骨的前面而終止。其上方與骶結節韌帶癒合;其與骶骨外側緣之間,圍成一孔,有第5骶神經的前支通過。,其自顳骨莖突斜向前下方,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的後緣。
  • 臀部淺層與深層肌肉解剖
    受臀上神經支配,血供為臀上動脈和旋股外側動。【杭州●1月15日】針刀臨床技能進展(臨床+實操+解剖)系列研修班【6】縫匠肌:扁帶狀肌,斜行通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上棘,止於脛骨上端內側的鵝足,該處亦為股薄肌和半腱肌的止點。其可屈膝、屈髖,同時旋轉和外展髖關節。受股外側皮神經分支支配,血供為股外側動脈分支。
  • 低腰褲真的會導致性冷淡——知己 骶骨
    人有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腰椎以下的5塊骶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塊骶骨。骶骨上連腰椎,下接尾骨,與恥骨相對,左右通過骶髂關節連接髂骨,合圍形成骨盆。骶骨向盆腔一面有4對小孔叫骶前孔,向後開放的4對叫骶後孔。至於這些間隙,中醫稱為「髎」,孔內有神經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