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有方法和技巧的因素,也有先天的因素。而訓練方法也是和先天優勢有密切關係的,特別是當跑步遇到瓶頸的時候。
同樣是速度訓練,有的跑者遊刃有餘,有的痛苦不堪;同樣是耐力訓練,有的輕鬆自如,有的咬牙堅持。這主要是由於每個跑者體內的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不同比例造成的,由此產生了訓練效果上的差異。
這裡的先天條件就是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的比例問題。在快肌纖維裡,神經更多,爆發力更強。而在慢肌纖維裡,毛細血管更多,耐力條件更好。跑者可以針對自己的特點,選擇相應的訓練方法。
長距離耐力和短距離速度的本質相同
耐力和速度訓練,本質上提高的都是有氧能力。這兩者都會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能力,都會讓心臟變得更強大。耐力訓練,可以增強心臟跳動的持久性。速度訓練,可以讓心臟適應大功率輸出。
跑者在訓練的時候,就應該從增強耐力的目標出發,採取對應的訓練方法。跑者在第一天進行間歇跑速度訓練,如果第二天把速度降下來,就會發現可以跑得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第一天進行長距離訓練,第二天縮短距離,就能跑得更快。這兩者訓練方法,看似降低了速度和縮短了距離,但最終是提高了訓練成績,一個增強了耐力,一個提高了速度。
耐力好應多做速度訓練
對於有更多慢肌纖維的耐力跑者,只要多做速度訓練,就可以跑得又快又遠。因為速度訓練比較節省時間,這類跑者可以更容易利用空餘時間。
以補充的方式訓練,增加跑者的速度,心臟會跳得更有力,肌肉也會變得更強。這種訓練對於氧氣的利用率就高,二者的組合會大幅提升成績。
速度強應多練長距離跑
對於有更多快肌纖維的速度跑者,要想進行馬拉松訓練,就一定要多做長距離慢跑訓練。這類跑者很容易達到相當高的速度,即使是半程也可以不需要太困難地跑到5分內,但在全程中卻很容易跑崩。
對於速度型的跑者,這需要注重長距離慢跑的訓練量,提高身體對於長距離跑步的適應性。
耐力和速度如何判斷
先天的耐力和先天的速度,主要和身體中的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的比例有關。要想判斷自己是屬於哪種類型的跑者,可以通過訓練的感覺區分。
如果感覺速度訓練比數小時的慢跑更痛苦,那很可能擁有更多的慢肌纖維。如果在較短的快跑中獲得更多的感覺和力量,但是長距離跑容易疲勞,那快肌纖維更佔優勢。
肌肉類型對於跑者也會發生變化的。多數跑者的肌肉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快肌纖維會減少,慢肌纖維會增加,這也是中老年跑者為什麼有更好耐力的原因。
肌肉類型在男女性別上也是有差異的。女性擁有更多的慢肌纖維,這個由基因中的分工決定的。
每個跑者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優勢訓練,就是要跑者發揮強項,而不是弱項,進行高質量的訓練。而劣勢訓練,要適當彌補,在有利的條件下進行。
訓練無定法,因材施教。既要考慮到自身的身體條件,訓練強度的接受程度。還要在愉悅的心境下訓練,增強訓練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