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果」(Bagel)這個單詞起源於意第緒語,是一種傳統的猶太麵包圈。正宗的貝果麵包圈是將麵團揉成環狀,然後在熱水中稍煮一會,再進行烘烤。貝果內部組織緻密,有嚼勁,外皮呈棕黃色,略硬,微微發脆。麵包師經常在烘烤前,撒一些植物種子在貝果圈表面,這樣可以讓其更加美味,最常見的種子有罌粟籽和芝麻籽。
貝果在美國和加拿大已經逐漸成為最重要的主食麵包,尤其是在那些猶太裔人口密集的地區,比如紐約和蒙特婁。在不同的地區,製作貝果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由於17世紀猶太麵包師向東歐的遷移,貝果麵包圈在一些東歐國家也十分流行,比如波蘭和立陶宛。
「比亞利碎洋蔥麵包卷」(bialy)是一種與貝果麵包圈相似的烘焙食物,與貝果不同的是,「比亞利碎洋蔥麵包卷」只是在麵團中部有一個凹陷下去的小窩,而不是像貝果那樣是一個麵包圈。「比亞利碎洋蔥麵包卷」通常被製作成洋蔥味或大蒜味的,它的表皮不如貝果硬,在烘烤前也不經過水煮的步驟。
圖:比亞利碎洋蔥麵包卷
儘管在製作貝果時,我們有時會添加蔗糖、麥芽糖漿或蜂蜜,但是貝果與油炸麵包圈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麵包。
【貝果的歷史】
貝果起源於中歐,據波蘭克拉科夫市一份1610年的資料記載,當地人在婦女生小孩時要贈送她beygls作為禮物。這可能是關於貝果最早的文字記載了。不過無法完全肯定beygls就是今天的貝果。也有人認為匈牙利的傳統甜點beigli才是貝果真正的祖先。
另一個被廣泛流傳的故事說,1683年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名猶太麵包師創造出貝果麵包圈,並把它們獻給波蘭國王楊索賓斯基三世,以紀念國王在那一年裡戰勝土耳其人。傳說這名麵包師把麵包製作成馬鐙的形狀,以紀念這次勝利中騎兵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事實上,傳統的手工貝果確實不是標準的圓形,而像一個馬鐙的形狀。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貝果圈被煮過後,在烤盤上相互擠壓,而導致變形。
這些畢竟只是傳說,更普遍的觀點認為Bagel這個詞就是來源於意第緒語beugal(bügel),即麵包圈的意思。
在倫敦的布裡克巷(Brick Lane),當地的麵包店從19世紀中期就開始出售貝果麵包圈了,當地人管貝果叫做beigel。
1880年,德裔猶太移民將貝果麵包圈的製作方法引入了紐約曼哈頓的下東城,並迅速在當地走紅,甚至逐漸成為了紐約城的一個標徽,同樣的現象在蒙特婁也發生了。在1920年左右,貝果在美國還非常少見,然而在20世紀的最後二三十年間,貝果麵包圈在全美迅速流行起來,如今,貝果麵包圈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早餐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