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跳槽這件事,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誤解,在行業中的專屬用語應該是跳高,每個人總是想環境更好待遇更高的地方去謀職,並非越跳越低,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也無可厚非,可以一起分析下:
從職業人看
作為從校園踏入社會的人才來講,確實第一份工作會對他/她的影響很大,或者說進入一個相對不錯的平臺很大程度上可以工作不短的時間,當掌握了一定技能和多年經驗後,去別的地方發展是非常正常的,因為越是對自我要求嚴格的人就越有可能離開,要麼另起爐灶,要麼進入自己期望的平臺。這裡指的有本事兩層含義:
一是自身有些能力但浮躁,並且略微浮誇的出去藉助之前的經歷隨便挑工作;二是確實在這個平臺上學不到自己想要的,也確實想找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和施展空間的地方。從企業來看
無論多大的平臺,你用人才都是有時限的,是時限,而非時效。組織用心培養了人才不假,人才也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才智,也算等價交換了,但凡有想法不甘於現狀的人願意在一個固定的平臺上而去浪費時間,鐵打營盤流水兵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企業想留住真正的人才,那是需要很多因素所制約,也不單單是文化和品牌的作用。
從事情本身來看
員工錯嗎,敢於追求自己的未來是明智的,企業錯嗎,似乎說的也有幾分道理,到底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個人認為還是在體制和發展潛力上,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超規模的時候,體制內部會出現很多核心崗位機會並不是很多,單靠職業規劃已經滿足不了年輕人的需求,不比創業期機會多,越健全機會反而越少,也就印證了每次儲備幹部進入多,經過一段時間流逝,實際上留下很少的事實。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現在的後浪們有激情,果敢自立而敏感,性格使然,確實也不想等下去,自然想走就走還不至於到了本事很大,所以我們管理者更要現在他們的角度和立場為他們多考慮,是不是我們的管理工作就會有的放矢。
我身邊一朋友4年換了4份工作,領導勸他,跳槽太頻繁,對未來發展有影響。朋友覺得不跳槽就沒法漲工資,再說很多大佬,比如小米新的副總裁楊柘,也是換過很多家公司,但還是很受肯定。
個人覺得換工作的動機很重要,動機是否合理並與自身長期的職業規劃相吻合。
然而,說我朋友4年換4份工作,不多也不少,如果你在前面1-3年換工作頻率比較頻繁,其實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為那時候在試錯,不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通過試錯來了解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
過了3年後,還是頻繁換工作,可能他還是沒辦法找準自己的職業方向和定位,這樣很難沉澱下來,成為專業人才和高端人才,新單位沒法看到你的亮點時,看到的就都是你的黑點,頻繁換工作,不穩靠這些短板。
因此,個人覺得換工作再正常不過,重點是要分清你的職業階段和動機,是否下一份工作能夠給你帶來更大的助力,下一份工作是在現在這份工作的更進一步,不至於什麼都是從頭再來,跳槽不等於跳高,有可能越跳越低,企業都不是福利機構,都是以你創造價值的高低來衡量你的薪資的,以下幾個方向供參考:
職業第一階段(1-3年):職業動機,選平臺,提升自我為主要動機;職業第二階段(3-8年):職業動機,篩選行業積累資源,提升行業的專業度和敏感度;職業第三階段:選對行業選準老闆或自我創業、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還舉例說:小米新副總裁楊拓的案例,我對楊拓不甚了解,但是,人家能夠坐上副總裁的位置,能力和眼界絕對不是蓋的,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點,他能夠倍受肯定,雷軍這位伯樂是否很重要呢?你是否能夠遇到呢?
職業暗競爭,是你的不可代替性,還是領導的人品問題因工作和已婚男同事頻繁接觸,被人誤以為談戀愛,該保持距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