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份蓋洛普調查顯示:「全球僅20%員工適才適所。」這意味著多數的人都必須在反覆的摸索中,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很多朋友都會面臨職業迷茫——我究竟該不該跳槽?不少人為此糾結,或是對於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於未來未知的迷茫和恐懼,亦或是對於能否換一份更好的工作的疑惑……
曉妤畢業後在一家企業上班,職位是會計。經過2年的努力,她已經從名不見經傳的小職員到現在部門的工作能手。然而,她工作卻越來越不開心,甚至產生了跳槽的念頭。
首先,每天高強度工作10小時,單休,她覺得很疲憊、工作熱情受到很大影響。
其次,工作的這兩年,確實學到了一些東西,以及辦事做人的道理,但她還是厭惡目前工作中的那些勾心鬥角。
最後,雖然她本職工作做得不錯,但在會計這方面已經到了一個瓶頸節點,感覺自己停滯不前。她覺得很無聊、沒意思。
怎樣才能夠有進一步提升,自己接下來的發展方向究竟在哪裡? 她想著找一些自己沒有接觸過的領域,這樣多少能覺得自己有些長進。
但若是真的換工作,是否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呢?
她很糾結、迷茫:要不要換工作?如果換,應該繼續走會計呢,還是換成別的方向?
廣州心理諮詢解讀:
轉換門庭,再覓一份好工作,還是在如今的崗位上好好工作?多數時候,我們內心糾結、迷茫,不知道到底應當怎樣做。
對於將白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泡在辦公室的職場人來說,好的工作就等於好的生活。
工作在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因為工作中的不開心很容易就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讓一個人立刻對自己的職業狀況做一番描述時,你會發現,她/他的頭腦往往是一片空白。那麼怎樣才能真正了解自我,把握自我發展方向,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呢?
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個人和職業發展中有所感悟和獲得。我們不妨嘗試問自己一些問題去弄清現實狀況,理清思路,應對職場壓力。
問問你自己
你不妨問問自己:我工作開心嗎?我是為了自己而工作嗎?現在是換工作的時機嗎?我在工作中感到彆扭嗎……
相信從答案中可以大致找到一些線索。其實,通過問自己一些更細緻但又簡單的問題,還可以發現自己在工作中更多的感受和已經存在的問題,也許答案有時候也會讓你吃驚不已。
準備好了麼,提問可以開始了:
時間分配:每周我在工作、家庭、社會生活和自己身上花費的時間是多少?我是否很好地平衡了這些方面的時間?
工作價值觀:在我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在社會認同、物質回報、樂趣和創造性、社會關係、領導權力這些工作的價值中,哪些對我最重要?
激勵因素: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最能激勵我的是什麼?為什麼?最不能激勵我的是什麼?為什麼?
滿意度:在我的工作中,對我最重要的5個核心標準是什麼?我現在的狀況是否能滿足這些標準?
如果你的答案揭示出,你現階段的工作價值觀與開始時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那就需要再平衡一下。
在職業生涯的最初階段,對掙錢的渴望和對權利的野心是正常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排序就會改變。
或者你會遇到某種瓶頸,生活的其他方面——家庭、其他人際關係會因之受到負面影響。
當你的職業生涯出現問題時,在徹底檢查你的職業生涯之前,你可能會發現一種方法,來調整自己的角色,把生活帶回正軌。
或者,你會發現你已經偏離了自己的角色,不能滿足一些非常重要的個人成長需求,那就是你要採取措施的時刻了。
另外,在你需要考慮什麼最能激勵你,什麼最不能激勵你時,你需要對整個職業生涯進行評估,而不能僅限於現有階段。
仔細考慮「為什麼?」,試著把問題從你的工作本身剝離開。
你需要看看以下幾個方面:你工作的優先次序,工作的內容(創造性、滿意度),狀況、物質回報。
問問自己,在工作中什麼使我感到高興?
為了勝任工作,我需要再發展什麼技能?
我從工作中獲得了什麼(金錢、認同感)?
有什麼重要的東西是我沒有獲得的(團隊支持、獨立性、信任)?
一旦你確定了沒有獲得滿足的核心價值,你就可以開始行動了。
現在怎麼做
如果你已經學會了提問自己,下一步就是如何對你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數。心理專家的建議是:
1. 跟你信任的人談談,比如諮詢師、朋友。通過與外人討論自己的工作,你會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知道什麼會讓你開心。
2. 清楚你的角色後,與你的老闆溝通,確定你的目標,你工作所需要的勝任能力,你的績效衡量方式。清楚的界定可以帶來安全感、價值感和工作意義。
3. 做出一個小的變動,參加解決衝突和壓力管理的培訓,或者向專家諮詢合適的穿著,這些都可能會帶來平衡的再調整。
4. 如果你仍感到迷惑,考慮一下接受職業心理諮詢專家的評估,專家會給予你指導。如果你要做巨大的改變(換一份工作或申請調職),那麼去諮詢職場專家或心理諮詢專家的意見吧。
廣州心理諮詢結語:
所有的改變,即使是期望中的改變,都會帶來壓力。但如果你處理得當,而且在調整和巨變來臨之前做好足夠準備,那麼你就能很好地處理新的情境,並找到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