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的時尚標誌:薰香、調香為何能風靡盛唐?有何文化內涵?

2020-12-21 歷史芷天

「香」既是一種醉人的嗅覺享受,也是一種令人嚮往的高尚境界。翻閱古代典籍與「香」有關的記載,無不充斥著溢美之詞。桂子飄香、香草美人、國色天香,仿佛透過文字就可以,聞到沁人心脾的香氣。

唐代有一位屢試不第的文人,在心灰意冷之際,寫下了一首霸氣十足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種香氣雖然隱藏著刀光劍影,但依然可以表達出「香」,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關於「香」的史料記載,不僅屢見於各種史料中,而且從「香」誕生那一刻,就逐漸萌生了古代人推崇的「香文化」。從大方向上來講,「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點燃的供香與薰香,另一類則是大家熟知的香料。

如果深挖「香文化」的歷史,至少被追溯至上古神農氏時期。相傳神農氏在採集植物時,發現了一種味道奇香的香草。這種香草不僅可以驅疫避穢,而且將其放在臥室中,還可以散發出迷人的香氣。實際上當時社會中的女性,已經開始用香草薰香身體。

隨著制香、調香、薰香技術,逐漸向成熟化和產業化發展,到了唐朝時期,薰香已經成為了貴族階級女性的一種時尚象徵。

筆者認為,唐朝既是調香技術的高峰期,同時也是「香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

唐朝女性的時尚標誌,調香、薰香風靡一時

「香」是以天然植物為原料,通過直接使用或人工調製,而形成的一種香料。據史料記載,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已經對發現了植物香氣,並且開始對植物香氣引起高度重視,這其實也是「香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但可以負責任的說香料,最開始只是被人們當做藥品和食物。因為很多自帶天然芳香的植物,不僅可以起到清心明目的作用,而且還能有效驅除身體異味。筆者認為當人們走入曠野,並聞到百花盛開的芳香時,一定會感受到由香氣帶來的美感。

一、香料認知,源於祭祀

事實上古代人對香料的理解,其實也源於原始的自然存在。當他們對風雨雷電不知所措時,就會認為這是老天爺發怒,所以就會用花朵、果子等,可以散發香氣的植物祭祀天神。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料其實是古老的獻祭物品。

生活在遠古時期的古代先民,把這些含有芳香物質的香草,當做祭品去祭祀天地和祖先。同時,也會將其運用到喪葬儀式。事實上將香料當做清淨身心之物,最早的歷史應該起源於夏商周。人們將具有芳香之氣的植物,比如香草、花朵等碾碎,然後放置於容器中擺放於房間中。

多種多樣的香氣縈繞於房間內,不僅可以讓人們的心情更加舒暢,而且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禮儀。王公貴族必須要沐浴薰香,才能朝見無比尊貴的天子。貴族女性開始對薰香產生極為濃鬱的興趣,其實也是在久遠的商周時期。

二、應用於飲食、裝飾、美容

1.殷商脂粉,用於美容

現代社會依然有聞香識女人的習俗,也就是說女性依然對香氣情有獨鍾,噴灑香水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滿身香氣的女性,從身邊掠過之時,雖然身影已經走遠,但是她留下的香氣卻歷久彌新。

早在殷商時期,香料就被廣泛引用,「紂燒鉛錫作粉」的說法,也可以證實香料在當時的重要性。這句話說的是在殷商時期,紂王曾命人以鉛、錫,以及香料製作脂粉。可見脂粉一類的化妝品,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誕生。

脂粉中的香氣源自花瓣,貴族女性將脂粉塗抹於面部,就可以留下持久的香味。可以說殷商時期的香料或脂粉,雖然只是脂粉的萌芽時期,但是卻可以證明香料誕生歷史。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女性,用含有香味的脂粉美容,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2.薰香爐誕生,「香文化」開始完善

關於香料的裝飾性作用,其實應該理解為「薰香」。據史料記載,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由青銅製造的薰香爐。筆者認為這也是先秦時期,第一次出現關於薰香爐的記載。但不可否認的是,西周的薰香文化,其實也屬於祭祀領域,

人們為了祭祀天地、祖先等,以燻燒香品的方式表達敬意。但筆者認為薰香爐除了祭祀作用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裝飾。這種感覺類似於現代人,喜歡將花瓶等物品擺在屋子中一樣。但由於薰香爐中的「焚香」,可以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所以要從這一點來看薰香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3.香料入菜,添香增色

筆者認為「香料」應用於飲食,主要起源於食用綠色植物。實際上香料入菜並非偶然,人們在採摘野菜、野果的時候,發現將蘊含香味的植物,直接放入菜品中味道會更好。這主要是因為香料入菜之後,不僅可以起到調味、增色的作用,而且還能讓菜品具有自然香氣。

雖然一開始香料入菜,只流行於宮廷廚房中。後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這種烹飪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才會逐漸用於飲食,並被大範圍推廣和利用。現代社會中香料入菜,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固定的飲食文化,這其實也是「香文化」的延續。

三、漢朝香料,中西合璧

漢朝作為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王朝,不僅擁有廣闊的疆域面積,而且在經濟文化方面也十分突出。尤其是漢朝初建之後的極為統治者,積極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使得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出現轉機。所以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開始逐漸提升並達到了一定高度。

據史料記載,漢朝宮廷內對香料的使用,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為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朝中大臣,都沿襲了西周時期的沐浴薰香習俗。一時間由宮廷到市井,幾乎都充斥著迷人的香氣。筆者認為這其實為後續朝代,能夠繼承和創新「香文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在張騫和班固通西域的影響下,西域各國的香料開始傳入漢朝。但因為漢朝宮廷內的樸素作風,很多比較名貴的外來香料,一般都不會被輕易使用。實際上漢朝之後由西域向境內,不斷流傳的香料越來越多。而且很多具有特別香味的香料,也開始在我國境內逐漸流行。

筆者認為,古代人對「香」的熱愛,可以說體現在了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無論是飲食、美容、沐浴,還是室內薰香或祭祀等,離不開極具香味的各種香料。這其實也是我國「香文化」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三、唐朝時尚女性的最愛「調香」

1.調香技藝,時尚象徵

所謂「調香」,就是用各種香料,調製而成的人工合成薰香。可以說在古代薰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文化象徵。貴族階級、文人墨客、時尚女性等,都是薰香的主要推崇人群。薰香的種類可以用琳琅滿目來形容,既有可以用來沐浴的薰香,同時也有用來佩戴,或者放入香爐中焚香的薰香。

唐朝時期,香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幾乎達到了人人佩戴薰香,以及家家戶戶焚香的地步。尤其是當時社會的貴族女性,更是對調製薰香愛不釋手。正所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調香」在當時也是一種非常時尚的活動。

實際上「調香」是調香術的簡稱,人們將各種香料按照一定比例,調配成具有持久方向的香料。唐朝女性的「調香」行為,不僅是一種追趕時尚的潮流,同時也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藝術行為。

2.調香過程,芳香四溢

由於當時社會採摘天然香草,或芳香濃鬱的花瓣特別輕鬆。唐代女性在香文化的吸引下,開始用這些天然香料調製薰香。雖然按照現代人的看法,由於花瓣過於單一,所以香氣也會很單調。但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女性,已經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她們利用較為成熟的「調香」技術,將各式各樣的香草和花瓣,放在容器中經過碾壓成為泥狀物。然後再將這種天然的香料,按照一定比例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發酵,最終就會變成固體狀的薰香。

筆者認為經過調配而成的香料,不僅完全符合唐代人的審美,同時也為女性群體的愛美意識,提供了天然的化妝品。雖然薰香無法塗抹在皮膚上,但是卻可以裝入香囊,直接佩戴在身上就可以散發香氣。

據史料記載,唐代女性調香技藝,對宋朝時期的薰香文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創作過一首《洛陽女兒行》。在這首詩中不僅描繪出了,唐朝女性的溫婉之美,同時也著重介紹了這位美人的香氣。

3.詩歌中的薰香,寶馬香車中的美人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薰香坐」。筆者認為這四句詩歌中,所表達的「女人香」,不僅是洛陽女兒天生麗質的體香和獨特的韻味,而是一種經過薰香妝點之後的女人味。

唐代女性調香技術十分精湛,她們調製出來的薰香,不僅可以持續散發香氣,而且在形態上也表現出了唐朝特色。香膏、塗香、香湯、香囊、香枕等,都是唐朝女性最愛的薰香之物。這些足以令環境、自身香氣四溢的薰香,都是唐代女性最拿手的調香所制。

筆者認為唐朝作為古代歷史中,最值得後人推崇的盛世王朝,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做出了,足以令世人為之仰慕的成就。就算是在「調香」方面,也絕對不落後於任何一個朝代不。而且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代女性的「調香術」,還是後世女性的時尚源頭。

結 語

唐朝時期由於社會思想較為開放,所以女性的家庭地位得以提升。有人說一旦讓女性掌握話語權,這個世界都會充滿著溫柔與美麗。尤其是追趕時尚潮流的唐代女性,更是以「調香」證實了女性的美,不僅可以婀娜多姿也可以芳香四溢。

【參考文獻】

《香料與中國古代飲食》

《唐代的焚香之俗與薰香器》

《中國古代香料史話禮儀之邦,香韻流長》

相關焦點

  • 端木-雲課堂(第十二講)中華香文化的盛世繁華,且觀宋代
    中國用的香歷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盛唐時期調香、薰香、評香已成為高雅藝術,香道文化儼然成形。宋代發展更達到鼎盛,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讀書,一邊享受氤氳香氣,一邊讀經談畫論道。>第二部分 穿越回宋代感受香之時尚第三部分 用香的器與術有何講究?
  • 《唐宮仕女圖》:民族融合下由簡樸到豐腴,唐代女性服飾演變之路
    盛唐在貞觀之治的良好經濟基礎下,城市日漸繁華,生活富庶,基本的生活條件大都得到滿足,在此背景之下,女性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服飾時尚,出現了多姿多彩的女性服飾文化。因此唐代風靡的胡服是結合了多種民族、多個國家的服飾特徵的結果。中晚唐以後,胡服在中原大地幾難再見,而以吐蕃的妝容最為流行,被稱為「時世妝」,大唐盛景不復存在。世人皆知,唐代以肥為美,「肥」不僅包括體態,也包括了服飾衣著。這與關隴士族胡漢雜糯的血統有很大關係。
  • 唐代女子竟然愛穿男裝?獨樹一幟的服飾文化,引領時尚潮流
    引言唐代文化影響深遠,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化都非常富足。女性階層在社會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高的,相比其他朝代而言,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因此在服飾造型方面呈現出了極大的豐富性與包容性。在21世紀的今天也深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愛與歡迎,走在街頭看到身穿漢服的小姐姐回頭率也是特別高。
  • 盛唐文化的物質化代表之一:唐代碗
    所以研究、探討唐代碗底的特徵就具有雙重意義——既能梳理碗的形制變化又能對古碗進行斷代,其次是從器物表面紋飾進行斷代,最後是從製法的不同入手,分析唐代碗的具體年代。下面以材質不同進行分類,分別對唐代瓷、金屬和木碗的特徵做一簡介。
  • 唐代女性的生活方式
    由此,菱花照影,照出了唐代女性的生活情趣。她們很在意自己美麗的容貌和嬌柔的體態,更講究華貴的服飾。蟾蜍玉兔月宮銅鏡  口徑14釐米  圓形  圓紐西安博物院主紋桂樹參天,嫦娥衣裙飄拂,樹下玉兔搗藥,金蟾跳躍。西安博物院藏。其精良的鑄造工藝、充滿活力的造型、紋飾風格,均折射出唐代太平盛世的光芒,盛唐氣象溢於鏡表。
  • 古代女子美妝趣談:唐代女性的妝容之美,盡在文人「妝詩」中
    筆者認為余光中在解讀李白時,也是在向世人展現盛唐風採。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國,雖然早已沒入了歷史洪流。但可以代表盛唐的文化符號,以及多姿多彩的人和事,都可以讓現代人去感受那段繁華的歷史。唐代詩人、詩歌、美女、貴婦,以及那些屹立千年的古建,都是讓世人仰慕的大唐風範。
  • 「中外融合,胡漢雜糅」——淺談唐代女性服飾特點及演變過程
    唐朝建立初期,百廢待興,所以當時的社會風氣較為簡樸,女性流行穿偏緊身的衣服。隨著盛唐時代的來臨,奢侈之風日盛強盛,女性衣著有向寬大方向發展的趨勢,緊衣窄袖的衣服與寬舒的衣服並存。(二)、盛唐女服風格多樣唐朝在經歷了貞觀之治以後,國家財力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人們生活變得富裕,基本的生活條件大都得到滿足,在此背景之下,奢侈之風日盛,肥美寬大漸漸成為潮流,女性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服飾時尚,出現了多姿多彩的女性服飾文化。
  • 不妨看看唐代女性穿搭指南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音和)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音傑)穩稱身。 這是唐代著名大詩人杜甫給大唐「一線女主播」做的推文,描寫唐代的「白富美」們,穿著漂亮的盛裝,在都城長安直播踏青的情景。唐代美女們到底有多美,必須有圖有真相。各部門,切畫面!唐代的麗人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啦。這幅作品是敦煌莫高窟編號第130窟中的供養人像。這個130窟,是盛唐時候在敦煌開鑿的洞窟,開鑿於開元、天寶年間。窟中的這幅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及其女兒和奴婢的供養人像,是唐代最大的一幅供養人像,畫在130窟甬道的南壁。
  • 薰香的功效與作用,薰香的使用方法
    摘要:薰香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種活動,特別是在貴族階級和文人墨客的生活當中應用的極其廣泛,是他們居家養生、陶冶情操必備的日常用品。它的香氣可使精神鎮靜,並有催眠作用,薰香不僅可在室中焚燒,也可用來使身體或衣物染上愉快的香氣。
  •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時期的女性服飾入手,與大家聊一聊中西方不同的服飾文化,希望大家能在我的介紹下,學習到更多的中西方服飾的知識。兩個時期中西女性服飾的造型特點要了解中西方二者的服飾文化,我們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們的服裝造型,尤其是女性服飾,是最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文化開放程度和審美水平。
  • 盛唐時期的西安堪稱現在的「巴黎」
    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那時的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我認為在當時唐朝是最時髦的。唐代服飾獨特,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 唐朝人眼中美麗的女性是什麼樣?唐代女性的妝飾與審美
    但是,唐朝的女性美又有它的特色。唐人欣賞修長、潔白、纖秀,但並不喜歡林黛玉式的病弱,他們又很崇尚女子的健康、英武甚至豐碩美(這只是說一代時尚,並非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如此)。關於這一點,證據很多,已為人所習知。
  • 「玉佩瓊琚者,豈非布衣人」:唐人崇尚的玉佩文化,有何精神內涵
    現代人拍攝的唐代古裝影視劇中,不僅可以看到唐朝人的服飾文化,而且善於觀察的觀眾,還能看到唐代貴族、士大夫,以及富人、文人等都有佩玉的習俗。 雖然有人說早在紅山、良渚文化時期,原始人就已經出現了佩玉習俗。但筆者卻認為這只能是猜測,雖然已經出土了當時社會中的大量玉器,但這也只能證實當時有玉器,但未必就能證明當時已經開始佩玉。
  • 從山水詩看盛唐士大夫的文化心理:抱揚名之志,懷隱逸之意
    這種頗富彈性的文化心理結構模式之所以在盛唐大規模實現,似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進程,既包涵儒、道和禪宗的多重影響,同時也離不開獨有的莊園文化等時代背景,最終融合於詩歌調理性情的功能。這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歌的繁榮投射出的最重要的文學意義之一。
  • 敦煌莫高窟出土唐代壁畫,畫中發現女性時尚挎包!網友:LV同款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明瑰寶,也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提起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享有盛譽,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歷經千年滄桑,到了元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巨大規模,敦煌莫高窟規模龐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與佛教文化有關,其中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佛教藝術地。
  • 美+多樣化=地位:戰國時期就有的梳篦文化,為何直到唐朝才「流行」
    到了盛唐時期,梳篦跟簪釵一樣,變成了標準頭飾。區別在於:簪釵細巧,通常束髮用;梳篦比較圓潤寬大,壓在頭髮裡面。唐代詩文中有很多關於女子梳妝的描述。唐代社會經濟高度繁榮,對外開放逐步深入,中原文化積極吸收外國地區的優秀成果,達到互利、互補、互惠的目的,增強了盛唐社會的開放性和無窮的時代魅力。唐代婦女的髮飾正是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而拘束越來越少。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初、盛唐時,自古而來的「華夷之辨」仿佛並不存在。以都城長安為例,不論是定居還是客旅,各個民族、宗教都能在長安得見一二,長安仿佛一個國際大都會。《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說: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己也。
  • 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實際上,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盛唐文化,文人對於小鹿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尤其在唐詩中,帶有鹿意象的詩歌,更是高達400餘首。諸如李白、杜甫等名家人物,也都對鹿多有贊詠。其實,這正好表明了唐人對於小鹿的喜愛。
  • 薰香與燻爐
    尤其是歷代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對薰香更是推崇有加,認為它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在日常生活中無不以薰香為伴,並進而將其作為「禮」的一種表述,成為古代宮廷和貴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古人對香的認識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中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juān)潔。」可見,上古時期,人們焚香主要是為供奉神明,其次才是為闢穢清潔的目的。
  • 範冰冰版武則天中的女子為何坦胸露肉,歷史上的唐代是這樣的嗎?
    當時的中國無論是政治的開明,還是與國外文化的交流都可以體現出國家的開放,除此之外,唐朝女子在服裝上的突破更能直接說明唐朝的開放。唐朝的女性衣品非常好,她們對衣服的樣式和服裝搭配很有講究。上面的衣服常見小袖襦衣、寬袖衫,下面的衣服是各種裙子。而最流行的卻是半臂裝和袒胸裝。沒錯,是最流行。所謂半臂裝實際上和我們的半袖差不多,不過這不是唐朝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