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一:剛剛還好好的玩他的玩具,但是突然就開始奔潰大哭,怎麼勸都勸不住;
情境二:跟好朋友玩著玩著,就不開心了,發脾氣/打架,怎麼勸都不聽;
情境三:你都不知道緣由是什麼,就是突然亂發脾氣,大人怎麼弄怎麼說都失效;
……
面對這些場景,你們是不是一忍再忍之後也會繃不住呢?
教會孩子新的認知是容易的,而要搞定孩子的情緒卻沒有那麼簡單。
比如何讓孩子停止當下的哭鬧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事實上,低齡孩子無理取鬧很大程度是在於:她還不具備情緒管理所需的表達以及調節能力。
情緒表達能力是指,孩子可以通過語言把她的內在感受傳達出來。當她掌握了這種能力,在面臨情緒困擾時,她才能夠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來替代哭鬧;在面對情緒時,幫助孩子學會「先描述情境,再表達感受」的表達方式。「這個玩具太難了,我總是不能成功,所以我覺得很生氣。」「剛剛我們說好了要輪流玩,但是她現在不同意了,所以我好生氣。」
以上就是先描述情境,再表達感受的方式,它會有助於孩子理解情緒從那裡來,情緒是怎麼回事。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哪怕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候,我們都可以通過「自言自語」的方式,給孩子進行示範。
情緒調節能力是指,孩子可以藉助其他活動,走出情緒的困擾。這個部分相對於表達,會更困難一些,但是透過引導、支持,孩子一樣可以掌握這種能力。由於父母忽略了對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而導致孩子耐挫力差、因小困擾就陷入困境,甚至選擇結束生命的事件我們也聽聞不少,讓人惋惜。情緒困擾,誰都無法迴避;因此,要培養情緒調節能力的前提是:父母要允許、接納孩子的情緒;其次才是去引導調節情緒,而不是一味否定、忽視情緒存在的合理性。怎麼做則需要記住以下四個關鍵步奏:
步驟一,共情連結;連結從看見和理解孩子的情緒開始的;
步驟二,引導表達;表達情緒就是釋放情緒的過程;
步驟三,用心聆聽;透過積極回應和互動來當好傾聽者;
步驟四,親身示範,共同尋找情緒調節的小方法;與孩子一起,去尋找可以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彼此擁抱、吃個糖果、打打球、聽聽歌、做做手工等等,或許都是好方法。
親子互動小遊戲推薦:照鏡子、情緒圖卡;我們可以藉助鏡子做表情、或者輪流選情緒圖卡,然後跟孩子展開對話,談論表情和情緒的對應關係、討論情緒在什麼情形下會出現、怎麼做才能讓情緒離開我們的身體。
親子共讀繪本推薦:《菲菲生氣啦》、《大嗓門媽媽》、我的感覺系列繪本都是值得我們與孩子共讀的繪本,同樣適宜於情緒教養。
父母成長課程推薦:情緒管理的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猶如肌肉的訓練一樣,系統學習和訓練之後我們的應對情緒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嫻熟。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的情緒顧問。
推薦線上課程:《解開情緒的真相,把握關係中的主動權》。
課程連結(複製到瀏覽器打開):
https://apph5mt9nno2697.h5.xiaoeknow.com/v1/course/column/p_5b23b360ed403_ueYJkMQVtype=3&source=2&ct_app_id=YXBwdUFoWkdSRngzMDc1&is_redirect=1
培養兒童幸福力,從助力家庭幸福力開始,培龍寶貝一直在路上。
· 加入Better Mom媽媽愛成長社群請小助手微信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