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健身行業本來發展就緩慢且羸弱,一些健身培訓機構進入大陸,將港臺或者國外的行業規則搬進大陸後,更是把大陸的健身行業變得更加混亂,絕大部分的健身房教練只需要經過培訓機構的幾天的培訓和考試就能夠上崗教學。很多的教練擁有不同培訓機構的相同教練認證,更是說明了當下教練培訓的混亂。我在《作為一個訓練者,我為什麼不喜歡大部分的商業健身房? 》(點擊可以閱讀)這篇文章裡已經說過,如今的健身房盈利模式就是靠銷售年卡與私教課苟延殘喘,賺取的是那些來健身房一兩次就不再來的會員的錢,主要盈利還是靠未來市場來盈利(一年卡:未來一年健身房使用權)。
健身房實際上是場地提供商+教練提供商。
但是健身房無法把現在的市場扶植起來,他們沒有好的服務和好的教練讓顧客能留在當下,只能飲鴆止渴先撈一筆。
對於當前健身行業的商業模式,我們不妨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健身房的弊病是什麼?
2.健身工作室相比健身房優異在哪裡?
3.未來健身房的盈利模式在哪裡?
4.健身教練的盈利模式在哪裡?
5.一對一授課的形式,是否必須依存於健身房?
6.一對一的私教授課,是否必要?
7.健身工作室與健身房的關係是什麼?
8.健身工作室和獨立教練是否能取代健身房的私教功能?
一、健身房為什麼留不住優秀教練?
健身行業的私教流動性非常大,專業也各有不同,科班出身的很少。這裡面有之前做銷售的,有部隊退伍的,有自己練了幾年就出來做教練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體育院校畢業的。
在二線城市的商業健身房,一節私教課程在一般在150元-300元之間,在北上廣這類一線城市則在300元-600元之間。高昂私人教練課程的價格對行業以外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多健身愛好者覺得健身教練是個輕鬆而高薪的職業。
但是對於教練而言,這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大部分的健身房中,私教課程收入的70%—85%都歸健身房所有,剩下的那15%-30%才歸私人教練所有。不高的底薪、極低的提成、狹窄的上升空間,這才是大部分健身教練的生存現狀。業績不僅決定了教練的收入,甚至決定了教練的去留。
我在前一篇文章《作為一個訓練者,我為什麼不喜歡大部分的商業健身房? 》裡還說過,現在許多健身房對教練的職業要求其實就是銷售能力,而不看重教學能力、技術水平或者訓練經驗。在業績的壓力下,健身房的教練為銷售疲於奔命,而無法去專注於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加之健身房對教練剩餘價值的剝削,更是讓許多有能力、有眼界和有客戶資源的教練不再願意為健身房打工,而選擇自己開設健身房,或者開設健身工作室。
「不要考慮孵小雞了,也不要考慮那隻母雞了,先把雞蛋賣了再說」——這是傳統商業健身房的弊病,也是新興的健身工作室的機會。如果中國的商業健身房繼續當前的盈利模式,在未來,中小型的健身房很可能變成單純的場地提供商,教練會逐漸脫離於健身房的控制。
二、什麼是健身工作室?
健身房靠提供私教服務和健身場地賺取利潤。
但是假如有一個地方,它能夠提供比健身房更優質的教練、更高水平的教學以及更私密化的健身服務,而價格與健身房私教相近,甚至還更低,那麼人們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它去學習健身呢?
健身工作室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健身工作室是健身行業的一種業態形式,它與健身房有很大區別。健身房是屬於面面俱全的健身場所:有操房、單車房、有氧區、器械區、自由力量區等等。而健身工作室不一定會有這些。
健身工作室所經營的內容更直接、更細緻、更優秀、更加個性化,它有自己的側重點:或是體能,或是瑜伽,或是力量舉,或是單純的減脂,或是康復,或是高水平的理論教學。它所憑藉的,是經營者多年的從業經驗和較高的健身技術,而不是更貴的器械、更大的場地和更精緻的裝修。
健身工作室的成本不高,但是對教練往往要求極高。一個工作室一般由3~5個有從業經驗的教練組成,每個教練都有自己的專項技術或者是資源,每個人都必須能夠獨當一面,有的人有充足的客戶資源,有的人提供技術,有的人負責運營。他們憑藉個人的能力和資源立足於健身市場,頗有底氣地與健身房開展競爭。
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健身工作室已經取代健身房,佔領了本國的健身市場。
三、健身工作室未來的三種盈利模式
私以為,未來十年健身工作室將會在我國遍地開花,逐漸取代健身房的私教,中低檔次的健身房生存空間將進一步縮小,這部分健身房將主要提供健身的場地,放棄私教方面的盈利。未來的大趨勢會是,健身房成為提供健身場地的場所,而工作室成為提供健身教學的場所。
目前看來,有三種盈利模式將成為健身工作室的主流:
1.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
2.多人的團體訓練
3.一對多的標準化教學
四、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
這種盈利模式是延續健身房傳統的私教課模式。但是與健身房不同的點在於,隨著健身人群的增加,在未來,健身工作室的教練很可能會細化定位,不會再像健身房局限於普通的增肌、減脂、增加身體素質這樣教學,而是深入到不同的健身體系中:力量舉、舉重、crossfit、體能訓練、體態矯正、瑜伽、產後康復、功能性訓練等等。有水平和有影響力的教練,不會再把自己定位為「健身教練」,而是更精細的「力量教練」、「體態教練」、「體能教練」、「普拉提教練」等等。
他們能用自己的體系,給有需要的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而不只是簡單地增肌、減脂,也不是僅僅再有韋德健美體系一種訓練方法。
五、多人的團體訓練
(這個部分由虎柔主筆,我進行部分修改)
說到多人的團體訓練,很多人可能第一個印象就是Crossfit。
對,這裡要說的就是Crossfit。
Crossfit的這種團體訓練模式影響了不少的工作室和教練。一些沒有冠名Crossfit的工作室,實際上用的也是Crossfit的訓練方法在進行教學。
Crossfit之所以流行,除了訓練計劃的多變和靈活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團體訓練的氛圍。
傳統的健身房,是場地提供商、器械租賃商、私教提供商、操課提供商。
傳統的健身房,是年費+私教費+周邊補劑、餐飲費用。
而CrossFit,基本上只有年費,大部分Box(CF的場館名稱)沒有私教課。大部分的CrossFit Box的年費都比健身房的年費要貴許多,國內的Box收費普遍在1~2萬。因為CF的年卡收費,已經把在年卡裡面已經把場地費、教練費全部包括進去了。
健身房會有免費的操課提供,鐵打的兵營流水的兵。每次參加課程的夥伴都不一樣。教練為了維持教學,不至於講的太難使新人跟不上,就不可能把訓練強度增加太多。
CrossFit的教練,必須是長期駐紮在那個Box的,他需要熟悉學員的情況,為學員長期進行訓練制定計劃。而每次訓練的組合成為WOD(Workout of Day),每個Wod,教練都會依據每個人的情況來劃分等級。初學者進行Scale基礎組。高水平的練習者進行RX(perform as prescribed)標準組。這種教學實際上是私教+操課的結合。
在Box中,一起訓練的夥伴是相對固定的,帶隊的教練也是固定的。
Crossfit看上去,和操課類似,一群人在密閉的環境內進行統一內容的訓練。
事實上,組織形式完全不一樣。
Crossfit的本質,在於Community,在於社區文化。
每一個Box,是CF愛好者的集中地。
Box與Box之間,不是商業上的競爭對手,而是做大市場的同一陣線。
六、一對多的標準化教學
我看到的這種盈利模式來自謝奕煒和柔王丸在上海的輕重健身工作室。他們與一般的健身工作室不太相同。主打的不是一對一私教,也不是團體訓練,而是課程教學。課程主要瞄準的,是沒有基礎的健身者和想要塑形的女性。
這種課程教學和一般私教課的區別在於:
是多人教學
2.是理論教學和健身訓練並行
3.是完整的系統性教學
一般的健身私教,教學員動作,帶學員訓練,但是理論講得很少,即便有教授也是零碎性地教授。如果市面上有人能夠提供面向新手的健身課程。以較低的價格和極其優秀的教學質量給學員進行系統性的理論教學,那麼健身者是會奔赴著去學習的。
在當前,如何選擇一名靠譜的健身教練,在這個混亂的健身市場中,真的是一門學問。而具備識別靠譜健身教練能力的人,他往往也脫離了健身小白的行列,不再需要那些低水平健身教練的指引。如果有辦過健身卡的人會發現健身房的私教要麼太貴,要麼太水。而要和健身房的高手套近乎,你又不敢開口。健身的小白想要入門,就只能買私教課,而私教課一整套下來是大幾千甚至上萬,這其中你還會遇到各種奇葩私教——讓你一節課就跑一個小時步的、各種忽悠你向你推銷蛋白粉的、除了健美就不知道其他練法的。你想入門,那麼你就是去選擇免費模式——讓高手帶或者讓懂健身的朋友帶。前者成本太高,後者機會太少。
因此,這種健身課程實際上是抓住了健身者的核心需求:如何更好地練。
這三個月,我開始在福州用這種方式帶我的朋友們訓練,我發現,這種健身的教學模式和一對一的私教相比,難度大了許多,對教練的要求也高了許多。
一是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對課程制定完整的教學計劃,二是對上課時間的把控要更加嚴格,上課時不能再隨心所欲想到什麼說什麼,而是要嚴格按照之前的教學計劃講授知識,三是要將當前課程的理論和訓練相結合,四是需要教練本身有一定的號召力才能夠聚集到願意跟你進行學習的學員。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教練或者工作室使用這種模式對自己的學員進行教學,授人以漁,這是真正抓住了健身行業本質需求的模式,也是真正能夠提高中國健身行業發展的模式。
「不要藏私,要傾囊相授,以後會有更好的東西。不要害怕競爭,因為我們都在做大這個市場。」——我對自己說。
這是「健身行業私人觀察」的第三篇文章《健身工作室的崛起》,下一篇預告:《來自二十個城市的健身行業調查》。
(本文完)
陳柏齡/文
註:至發布此文為止,我從未收過健身行業裡的任何創業公司或者教練給我的費用(稿費除外)。至寫本文為止,我與任何健身創業公司、健身行業從業者都從未有過推廣協議、合作關係和金錢交易。
相關文章:
健身產業革命
作為一個訓練者,我為什麼不喜歡大部分的商業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