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筆記13墨家科學思想之二墨家物理學時空觀及宇宙模型構建

2021-01-07 隨口一說吧

3 墨家物理學時空觀及宇宙模型構建

現代物理學宇宙模型

自然物體的存在方式是以一定的時空形式來表現的。進一步,由幾何到時空,墨子把端、體、兼的概念由數學推廣到物理中。將哲學概念端、體、兼具體為端和始、體、宇和久幾個物理學概念,分別指時空最小單位、物體本身、時空本身。

連續的整體由不連續的局部構成,似乎更真實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繫。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久,彌異時也」,「說久,古今旦暮」;「宇,彌異所也」,「說宇。莫東西家南北」。時間和空間都是不可窮盡的,「宇進無近,說在敷」,「傴宇不可偏舉,字(宇)也。進行者,先敷近,後敷遠」。墨子關於時空的認識已有純粹延續性的時間概念和廣延性的空間概念,是從外延特徵上加以定義,具有可測量性的,實踐的可把握特徵。

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基本單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始。當時也」,「說始。時或有久,或無久,始當無久」,譯文:「始」是一個時間概念。時間有流動或靜止,「始」是指時間靜止的那個瞬間剎那),「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非半弗斫,則不動,說在端」,譯文:長度取半,到無法再取為止剩下的就是「端」)。墨子從時空的基本單元來認識有限物體的時空存在,並進一步去理解和推斷時空無限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這裡的端,其實就對應著量子力學中的普朗克長度,始則對應了普朗克時間,都不能再分割。

在《墨經》中,空間也是一個與時間密不可分的概念,並且認為時空的本質是和運動相關的。墨子認為「宇或(域)徙,說在長宇久」(《經下》),意思是空間是供物體運動的區域,而且空間變化伴隨時間的變化。「說長,宇徙而有處(久?)。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久」《經說下》,意思是關於變化,空間變化伴隨著時間的變化,從南到北的空間連續變動和從早到晚的時間連續進行是相統一的。這種認識通過運動將時間和空間整體相聯繫,讓墨子對時空的本質有了初步的認識,兩千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這一直覺的樸素時空觀添上了完美的註腳。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過去許多人認為墨子提出的「端」的概念等同於原子的概念(這種認識起源於清末),這是對墨子思想理解不夠深入,在清末受西方思想衝擊下,盲目用西方理論生搬硬套的結果。從墨子哲學體系的構建可以知道,墨子認為的「端」,從哲學上講,就是指不可分割的物質世界最小單位。而引申到物理學當中,墨子所認為的「端」是指物質空間的最小單位,我們只能說經典物理學中的「質點」概念、量子論中的普朗克長度概念與之相聯繫,而不能認為墨子提出了類似「原子」或者「質點」、「普朗克長度」之類的概念。這是因為墨子本質上是哲學家而不是物理學家,當時的物理學認識水平根本達不到這個深度,所以我們只能從自然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其在物理學領域中的探索。

另,關於墨家時空觀的幾個概念問題

普朗克長度公式

在物理學裡,質點的概念和普朗克長度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普朗克長度是指一個極小的長度,小於這個長度是無法度量的,也是無意義的。而這個長度和質點的概念並不同,質點是指一個具有質量但沒有體積的可以抽象出來的點,一般用於力學分析中。

我想很多理工科出身的朋友也都會有此疑惑,甚至會覺得把墨子和這兩個理論聯繫起來有些牽強附會。

這種懷疑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墨子本質上不是一位物理學家,而是一位哲學家,他那個時代的實踐水平和認識水平也根本達不到那個深度。

可是為什麼要把這幾個概念聯繫起來呢?這要從哲學本身說起。一般而言,一個哲學體系的提出,要涉及到幾個基本方面: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進一步如果更加完整的話,還要對自然觀和歷史觀有表述才能算完整。

就墨子的哲學而言,其世界觀的模型就是用「端、體、兼」三個概念構成的,認識論在這裡不涉及,而方法論則就是墨家特有的墨家邏輯(形式邏輯加樸素的辯證邏輯)。進一步,墨家思想還對自然觀有所表述,而這種表述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物理學領域,這就是墨子對時空的認識。可以說墨子的時空觀是由其哲學世界觀出發,經墨家邏輯推演而出的。他對時空的基本單位的認識「端」、「始」也不能脫離其哲學世界觀中「端」的內涵,也就是說他認為兩者分別代表了空間和時間的最小不可分割單位(《墨子》原文中有明確表述,「非半弗斫,則不動,說在端」)。

圖中紅點代表了一個質點,質點可以看作物體的體積被無限次分割而收斂得到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感受到為什麼要把墨家理論和量子論、質點理論,甚至原子論聯繫起來。因為三者的共同點都是提出了一個「最小不可分割單位」的概念(當然普朗克長度只是空間一維,而更準確的提法應該是普朗克長度空間和「端」的對應)。這是從哲學層面而言三者的共同點,並不是說墨子的「端」的概念就能和普朗克長度空間、質點或者原子的概念等同,因為墨子根本沒有類似的表述,換句話說,這三個理論都認為世界不是無限可以分割下去的,分割到最後會分割到一個最小的單位(當然質點理論與量子論又有所不同,他們的區別在於這種分割是否是有限次的,而墨子理論則並不涉及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我反對清末學者將「端」等同於西方物理學中的原子的原因: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原子是物質組成最小單位,就這個意義而言,端和原子有聯繫之處,但今天物理學已經發現,原子不是最小單位,所以端的概念只能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概念聯繫而不能和物理學中的原子概念聯繫。進一步而言,如果未來物理學發現普朗克長度也不是最小的可度量長度,那麼端的概念也不能和普朗克長度相聯繫。

可雖然如此,仍然不能掩蓋墨子的偉大。因為據我所知,墨子是唯一一位提出類似概念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而更進一步,我們知道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和墨子的理論類似。但是他的原子概念只是物質或者空間維度的基本單位,但墨子還提出了「始」的概念,也就是時間基本單位。這種把時間也看作可以分割為最小單位的提法,和兩千年後量子理論遙相呼應,相比於大多數人認為時間可以無限分割,這種看法不僅在古代中國絕無僅有,在全世界也極為少見。他對時間認識深度也只有後世佛家理論才能與之媲美,這才是墨子時空觀偉大之處。

相關焦點

  • 從數學和物理學入手,分析墨家與古希臘科學思想,思想起源不同
    導言:墨家與古希臘思想,都具有科學成分,在數學、物理學有何異同,從數學和物理學入手,分析墨家與古希臘科學思想,思想起源不同春秋戰國,學派林立,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學術思想繁榮昌盛、空前絕後,作為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其學說體系宏大、結構嚴謹、思想豐富、義理深邃、涵蘊極為廣闊,與當時的儒學並稱為「世之顯學
  • 傳統文化:儒家與墨家的興衰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先秦時期,儒家也和其他學派一樣,並無所謂的高低之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秦始皇時期,受到重創,在李斯的主張下,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加強統治,焚燒四書五經,坑埋儒生,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
  • 墨家與儒家交鋒,智商同情商相爭,若墨家思想勝利現在會如何呢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 簡說墨子和墨家思想
    孔子求道於老子圖戰國時期墨家曾與道家在思想上兩分天下,《孟子·滕文公》有「天下之學,不歸楊(指楊朱,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則歸墨」的說法。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在儒者看來,墨家學說卻是邪說流布。《荀子·成相》曰:「禮樂滅息,聖人隱伏,墨術行。」不過諸子對墨家的批評卻不是針對墨子的尊天、明鬼。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科學先驅墨子創立的,墨家思想當時與儒家和楊朱思想並稱為顯學(指盛行於世且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我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卻都獨尊儒術,墨子和他的思想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了,現代人們對他的了解也不多。
  • 秦始皇為什麼要消滅墨家學派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曾出現過諸子百家爭鳴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各家學派思想的盛行,當時文化十分包容,所以出現了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等主流學派。這些學派的思想大多都流傳後世,直到如今仍舊存在,比如依法治國是法家思想的延續、尊老愛幼是儒家思想的延續,而孫子兵法則是兵家思想的延續,那麼墨家呢?說到墨家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因為墨家思想似乎沒有被延續下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想盡辦法消滅了墨家學派思想。
  • 墨家是傑出的思想學派,但在思想觀點上,與儒家有著衝突
    提到墨家,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墨家與儒家的故事。大致可以說,墨家的產生是與當時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關係的,也可以說為反抗當時的儒家,才有墨家思想的出現。早在《墨子》所舉的四種反對的理由之中,第一種是「天鬼不說」。就這一點,便可以看到墨學的綱領。
  • 論中國的民間的俠義精神與墨家
    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當屬《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是為天下浩然渺渺而存,其中有道,但道可道,非常道。
  • 為什麼儒家強烈反對古代的科學家——墨家?
    說起中國古代的科技,不少人都會扼腕嘆息地說:中國古代文化還行,但是科技精神卻實在是太差勁了。但是稍微了解了一下中國歷史地人大約又會發表反對意見:中國怎麼會沒有科技精神呢?墨家門徒們,不就是古代的科學家嗎?但是,談到墨家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對一個問題表示疑惑:為什麼儒家強烈的反對墨家?
  • 《戰國爭鳴記》以墨家視角,講述戰國百家爭鳴新故事
    為此,李亮深入查閱先秦歷史,試圖將諸子的觀點融入到故事當中,力圖在跌宕激昂的故事中將複雜的百家思想化繁為簡,以詭辯之術、經商之策、外交之道等故事線,結合道家的釋然、墨家的俠義、法家的理性等星座般標籤化的形式為讀者講述戰國百家爭鳴。歷史小說研究者、《三國諜影》作者何慕在讀完本書後稱:「《戰國爭鳴記》的故事背景雖然離我們的生活極為遙遠,但它所展現的故事卻又如此切近。」
  • 「非攻」是墨家核心思想,與「墨守成規」有何關係
    如果要理解「墨守成規」,那麼就要從墨家「非攻」思想入手,而墨家「非攻」思想,也是墨翟核心思想之一。至於「墨守成規」這個詞與墨家的聯繫,可能主要是墨翟在其非攻思想的踐行上表現出的堅持,以及墨翟之「守城」功夫確實一流。
  • 市場上墨家元素文化產品有哪些?有《秦時明月》也有《墨殺》
    除了墨家學術學理上的重新訓詁、現代性轉化以外,墨家元素文化產品井噴式湧現,也是一大文化現象。最近幾年得益於中央大力推進傳統文化建設和國學復興,墨家元素文化產品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包括但不限於電影、電視連續劇、動畫、漫畫以及各種周邊。
  • 法家為骨,墨家為輔,談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墨家起到的作用與影響
    二是墨家鉅子腹長期居住在秦國,且秦惠王不惜違背嚴酷的秦律保全鉅子的兒子。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黃享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黃享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經過了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有影響力思想家,創建了不同的學派,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群星閃耀,對中國後期文明的發展起了主導性的作用。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有影響力的一共有189家,著有4324篇著作。
  • 「道家」之外,「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列舉兩個事實:其一,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曾一度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二,東漢末年,道教發端,道教成為了中華大地上的土生土長的宗教,直到今天,它在社會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後世的墨家究竟為何悄無蹤影
    春秋戰國時期,雖為亂世,但學術思想卻如發展的如日中天,不僅在那個時代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對後世同樣影響深遠。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流傳千年之久,直到如今,都仍然留在課本中。著名的哲學學派——道家,歷經多年變遷,核心思想仍然流傳於世。而墨家,作為同時代與其兩家並駕齊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學派之一,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仁愛」和「兼愛」分別 是孔墨思想的核心,二者之間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存在多個方面的不同,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墨子還是孔子,他們之所以大談其愛,目的就是要在一個動蕩無序的世界 裡以「愛」重新構建起新的社會秩序。「兼愛」與「仁愛」的初始含義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都明確表示人們應當拋棄彼此之間的冷漠,以愛人之心對待他人。
  • 墨家創始人墨子的非攻兼愛和節葬節用思想
    墨家創始人,墨子,名翟,戰國初期的宋國人,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農民出身,年少時做過牧童,學過木匠。墨家當時影響極大,和儒家合稱顯學,有非儒即墨的稱呼。墨翟,給我們留下墨子一書。書中除了社會思想外,還有對自然科學的觀察思考,實為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源頭,墨子被後人稱為科聖。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所謂顯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