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爾指出,追求財富,也就是追求效用。這和我們常說的追求效益最大化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意識到什麼時候我們追求的效益增加的速度降低了或不再增加了。這也就指出了,我們很有必要了解經濟學中的一個規律,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或者,邊際效用遞減法則。英文是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讀者可以自行翻譯。
開門見山,邊際效用的意思是,增加的投入所帶來的新的產出,邊際效用遞減其實就是投入產出比逐漸減少。在我還沒開始列舉例子之前,我覺得十分有必要說明,這一法則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比如許多銷售人員的提成計算。
1.在農業技術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地區投入到額外勞動所帶來的收益會逐漸遞減。這也就是說,在產出達到一定量時,繼續增加勞動投入,並不會使產量獲得大幅提升。
2.消費者對於任意必需品的購買,相同數量必需品所帶來的效用會逐漸遞減。任意一種必需品,比如食品和日用品,在沒有滿足需要時的購買,比需求已經得到部分滿足或完全滿足時的購買,效用要大得多。再具體一點,不考慮短期價格起伏和通貨膨脹,如果你家中沒有雞蛋或者僅剩幾枚,然後你購買了20枚雞蛋,這20枚雞蛋的效用就很大,如果你又購買了20枚雞蛋,新購買的20枚雞蛋的效用就比最初的20枚雞蛋的效用小,如果你已經買了很多雞蛋,比如60枚,這時候再購買20枚的效用就會更小。不僅它們讓你的可支配現金減少,需要儲存空間,而且有變質的危險。除非你家中人口比較多,或者要把它們醃製起來,不然,買大量雞蛋的做法不被提倡。
當然,對必需品的食用或取用也是符合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的。懂得節儉的人不會點很多菜,在家中做清潔也不會用多得離譜的清潔劑。
3.對於難度不變的考試,學習時間的投入和測驗成績的提升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對於某一個學生來說,在80分時提升5分比90分時提升5分要困難得多。雖然分數提升和經濟學家眼中的效用關聯性並不高,但確實為我們作出「花更多時間補弱科」這一決策提供了依據。
最後,對於定量研究,經濟學家們繪製投入-回報曲線和邊際收益-邊際回報曲線,以確定邊際收益遞減效應的大小以及邊際收益遞減速度。這裡不再闡述,懂數學的讀者想必已經在腦中繪製了大致曲線。
最重要的啟示大概是:當投入的成本要大於收益時,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文採橫溢的作者需要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