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多年前坐擁當時最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對西方文化有多重要?

2020-12-26 文火燉文史

「亞歷山大」(Alexander)是今天國人經常能夠聽到的一個西方名字,它不僅是一個常見的英文人名,也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的名字,甚至有一種有害藻類叫做「亞歷山大藻」,有一種病被命名為「亞歷山大病」。

但被稱作「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前323年)的,卻只有2300多年前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一人,也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撲克牌上的老K所表示的人物。而且今天,凡以「亞歷山大」命名的事物,也大多與這個人有關。

那麼,這位國王究竟具有什麼魅力,吸引人們兩千多年來依然對他念念不忘呢?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簡介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力二(Philip II of Macedon)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刺身亡,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III,King of Macedon)繼位,從此開始了他短暫卻極為耀眼的王者生涯。

腓力二世被刺殺

亞歷山大原本並不十分受父親待見,父親甚至還考慮過換掉他這個繼承人。只是他的軍事天才屢屢令父親刮目相看,再加上他自己和母親的一系列積極運作,亞歷山大最終成了唯一健全且合法的王位繼承人。

當時,存在了200多年的波斯帝國已經日薄西山,搖搖欲墜,因此時不時對希臘城邦進行軍事騷擾,以轉嫁內部危機。倒是在希臘各城邦中向來處於邊緣地位的小國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的經營下日漸強大起來。

波斯帝國版圖

亞歷山大登基後,就是憑藉著父親留下的家底,尤其是那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先肅清了希臘各城邦之間此起彼伏的反對勢力,在穩固自己王位的同時保持了馬其頓在希臘諸邦中的霸主地位。

接著,亞歷山大以父親被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odomannus)策劃謀殺為由,以「復仇」的名義,率領3.5萬精銳踏上了討伐波斯的徵程。在東徵過程中,亞里斯多德和他的軍隊如同獲得神力一般,先於公元前334年,在格拉尼卡斯河戰役(The Battle of Granicus)中旗開得勝;再於第二年秋天的伊蘇斯之戰(The Battle of Issus)中,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自指揮的號稱60萬軍隊打得四處潰散,大流士三世本人也是連滾帶爬晝夜兼程才逃回了巴比倫。

伊蘇斯之戰中的亞歷山大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部隊經過兩個月的圍城,埃及不戰而降,24歲亞歷山大被奉為法老、太陽神阿蒙之子;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名城蘇薩(Susa)和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淪陷。大流士三世被自己的部下殺害,存在兩個多世紀的波斯帝國就此覆滅。亞歷山大經過兩三年奮戰,先後消滅了大流士三世的繼承人柏薩斯和殘餘的斯皮塔米尼斯的勢力,徹底佔領了昔日的波斯帝國全境。

年輕的國王沒有駐足,而是繼續揮師東進,向印度出發,在擊敗了當時的印度國王波拉斯(Porus)、並獲得印度的認可之後,終於決定班師回朝。「壯士十年歸」,此時(公元前324年)距離亞歷山大首次率軍東徵,正好整整十年;而他的生命,也將在一年之後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畫上終點。這個領土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裡的龐大帝國,也隨著他的逝去而迅速瓦解、分崩離析了。

亞歷山大最重要的「遺產」:以「希臘」之名的文化傳統

時至今日,人們對亞歷山大的認可,更多地不是基於由他主導的徵服行動所建立的那個曇花一現的龐大帝國,以及他名下的有形的遺產,而是基於拜他所賜的一系列看似無形、卻真實存在的文化影響及成果。

首先,亞歷山大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帝國君主。趙林教授在他的《西方文化概論》中說:「據歷史學家們記載,亞歷山大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擅長體育競技,精通文學、醫學和科學,這些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和才能,或許要歸功於他的老師的教誨。」

亞里斯多德塑像

曾經創建了人類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之一的亞歷山大,恰好是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在東徵過程中,一旦發現新的動物或植物,就會第一時間命人把標本送回希臘,給老師做研究之用——這一典故迄今仍是學界美談。

如果說,在亞歷山大的「師祖」柏拉圖的學園門口的 「不懂數學與幾何者不得入內」,表示當時的希臘人已經對數理學科足夠重視,那麼在亞歷山大的支持下,亞里斯多德和他的呂克昂學園留下的大量基於細緻觀察而得出的理論著作(其中一部分現在依然「健在」),則使得數學化、理性化的思維方式成功進入了西方人的思維傳統之中,影響至今。

拉斐爾名畫《雅典的學園》中的亞里斯多德(手向下)和老師柏拉圖(手指天)

其次,在父親腓力二世的基礎上,亞歷山大把一個曾經邦與邦之間分離日久、內訌不斷的鬆散希臘,再次全部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希臘人雖然對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身份耿耿於懷,也十分痛恨他曾經對底比斯的毀滅性打擊,但卻並不介意亞歷山大在東徵過程中,把希臘的文化和精神發揮到極致,使其加速在歐亞大陸上處處開花。

這何嘗不是西方人富有空間上的開拓傳統的早期表現之一?他們樂得在希臘本土之外的廣袤大地上以徵服者「希臘人」自居,在文化上俯視和藐視其他一切非希臘的文化,而亞歷山大在埃及、西亞等地建立的多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臘式城市,無疑給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機。

亞歷山大港

日本學者森谷宮俊說,亞歷山大的「遠徵加快了此前一直緩慢推進的希臘人向亞洲進軍的速度,一下子擴大了希臘式生活和文化所及的範圍,可以說實現了由量到質的轉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亞歷山大開創了一個叫做「希臘化」的時代,這個時代以他的死亡為肇始,前後綿延300餘年。期間,從亞歷山大帝國中裂變出來的東方各國普遍受到希臘文化或深或淺的影響,並與本國原有文化相結合。希臘文化在東方國家實現了卓有成效的傳播和滲透。

進一步說,文化向上便是文明。有理由認為,在亞歷山大帝國時期,希臘文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乃至印度河文明都是第一次被聯繫起來,大而化之就是說,由於亞歷山大的運作,古老的東、西方文明首次大規模接觸、融合,並相互影響了。

印有亞歷山大頭像的金幣

許倬雲先生也說:

「古典希臘時代的文化經過亞歷山大帝國的階段,成為泛希臘文化,使希臘的文化貢獻遍布各處。今天,泛希臘文化所涵蓋的地區,兼有亞洲大陸的一部分和地中海的一大部分……古典希臘文明到了泛希臘文化時代,便真正成為地中海地區人類文明的綜合體,吸收了兩河流域、埃及的成分,經過亞歷山大帝國的傳承,轉交給後來更為強大的羅馬帝國。西方歷史上的希臘時代、羅馬時代,成為歐洲文明的真正開始。」

希臘文化不僅直接影響了中亞,還經過中亞影響到了印度和中國,聞名遐邇的犍陀羅藝術便是當時多種文化結合的典型代表。

圖犍陀羅造像遺址

管他生前身後名

亞歷山大在生前就獲得了好的、壞的各種名號:在古希臘強烈的「英雄崇拜」語境中,亞歷山大頗有成就的徵服行動使他被譽為「偉大的徵服者」;他在希臘名城底比斯(Thebes)、提爾(Tyre)和加沙(Gaza)的暴行,使他得到「侵略者」和「暴君」的稱號;

在徵服埃及和印度的過程中,不論是惺惺作態還是好奇模仿,亞歷山大按照當地禮儀敬拜當地信仰的神祇,以當地的習慣禮遇被徵服者,又使他被奉為「仁慈的統治者」;他帶頭娶普拉達賴利斯的女兒為妻,並要求士兵與被俘虜的波斯女性成婚,被視為是東西方民族大融合的「締造者」

……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毀滅底比斯

從他死去的那一刻開始,不同時代、不同立場的人們不斷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對他的形象進行有目的、有取捨的塑造和評判,得出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就像古希臘的阿里安在他那本著名的《亞歷山大遠徵記》中所說:

「關於亞歷山大的事跡,別的人也有許多撰述。事實上,還沒有一個人物像他那樣有那麼多歷史家進行記述,所記內容又這麼不一致。」

但同時,也正如晏紹祥教授在一篇序文中所說的:

「不管人們是讚揚他還是抨擊他,都不能否認他深刻地影響了 世界歷史的進程,是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帝王之一。」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三大主要來源。亞歷山大之所以被稱為「偉大」,就是在一個原本混亂不堪、各自為政的時代,把已經走在下坡路上的希臘文明保存下來,並確立了它在整個西方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同時也為即將誕生的下一個傳統——羅馬文明奠定了基礎。

亞歷山大大帝的一生,猶如一道突然降臨的巨大閃電,徹底劃亮整個天空之後,緊接著就黯然消逝了。他在人間雖然只走過短短30餘年,神的寵愛卻足以使他在2300多年後的今天,也依然配享「偉大」二字。

參考文獻:

(日)森谷宮俊《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亞歷山大的徵服與神話》;許倬雲《中西文明的對照》

相關焦點

  • 如果當時亞歷山大大帝徵討到中國來了,會發生什麼?
    世界歷史上有許多強大的帝國,而在這其中也產生了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其中西方的亞歷山大、拿破崙和凱撒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家。甚至可以說他們所參與的戰爭,獲得的成就完全是無人能敵的。而東方非常著名的軍事戰略家,是公認的最強大的秦始皇。
  • 傳奇初生:成為大帝前的亞歷山大
    為什麼細看下,大同雲岡石窟的佛像竟有高鼻深目的歐羅巴特徵?「馬其頓」這個名字有什麼魔力,讓希臘和北馬其頓共和國爭相使用?為什麼面積小小的希臘,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起源之地?這一切,都要從兩千三百年前的一個年輕人——被後人譽為「大帝」的亞歷山大——說起。
  • 戰爭衝突與文明傳播並行,亞歷山大的東徵,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在這十年中,亞歷山大逐漸佔領了薩爾迪斯和小亞細亞部分地區、徵服了敘利亞與巴勒斯坦、滅亡了波斯帝國,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的強盛帝國。亞歷山大所創建的帝國,其政治經濟制度實際上是一種東西方混合的制度,他為了管理這個疆域遼闊的大帝國,吸收了東方的許多政治制度同時也吸納了大批的東方貴族進入管理體制當中。這一方面穩定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 武力和懷柔雙重加持,希達斯皮斯河一役,亞歷山大帝國再振雄威
    歷史的亞歷山大帝國就是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如此廣闊的疆域自然也是通過武力擴張實現的。在亞歷山大的帶領之下,帝國東徵西擴,腳步還踏上了遙遠的印度領土。遠徵印度是亞歷山大心中早已有之的擴張計劃,在希達斯皮斯河終局一役後,亞歷山大用武力控制了印度部分地區。亞歷山大一生徵戰無數,踏上無數外族的領土。
  • 當亞歷山大大帝碰上秦惠文王時到底鹿死誰手,本文給你終極答案
    在這一年,西方的馬其頓帝國誕生了一名男嬰,他叫亞歷山大。同時在這一年,東方的大秦帝國也誕生了一名男嬰,他叫嬴駟。 亞歷山大在20歲時就繼承了馬其頓帝國的王位,在其父親腓力二世文治武功的雄厚基礎之上開啟了徵服世界的步伐。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前336年的馬其頓版圖腓力二世的野心並不在於統一希臘,他沒有藉此機會徹底摧毀其他希臘城邦,而是號召各個城邦與自己結盟,組成聯軍對波斯帝國進行遠徵。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人。一位大將迷惑地問道:「請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給自己留下什麼?」亞歷山大說:「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將士們被亞歷山大的雄心所激勵,他們決心隨他到東方去掠奪更多的財富。
  • 亞歷山大帝國東徵能否打敗大秦帝國?外國學者表示:兩者根本不是一...
    並且當時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都是非常強的,實行的商鞅變法更是讓秦國制度森嚴,安定有序。這是在中國的強盛情況,與此同時在歐洲也出現了一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的出現直接擊敗了兩個古國,分別是古印度和古埃及,當時在歐洲稱霸一時。這樣龐大的帝國就有人做出假設,如果他們繼續東進,遇上秦國,兩者交鋒會是怎樣的結局?
  • 輝煌的希臘史學: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是西方史學的開端
    希臘作為世界主要古文明之一,它留下的輝煌文化至今讓人瞻仰。史學,是希臘文化中的一大輝煌成就。從縱向來看,希臘史學是歐洲古典史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歐洲史學的開端,它開創西方史學的優良傳統。從橫向來看,希臘史學在當時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這裡出現了先進史學理念,眾多優秀的史學作品,讓其他文明難以匹敵。
  • 亞歷山大東徵若再走一步,遇到大秦帝國會怎樣?王者之間的對決!
    公元前323年,歐羅巴大陸的一位軍事天才橫掃歐、亞、非三洲,創立了亞歷山大帝國,帝國疆域足足有500多萬平方公裡,比當時東方的戰國七雄的領土面積加起來還要廣闊。早在公元334年,亞歷山大即率領35000人的軍隊一路東進,大流士三世的十幾萬兵馬首當其衝,意圖一舉殲滅亞歷山大的這三萬多人。然而在亞歷山大的指揮之下,這三萬多人組成的馬其頓方陣,頃刻間就將大流士三世的十幾萬大軍碾為齏粉,僅剩下大流士一人逃往鄰國。
  • 大陸、海洋與帝國 全球視野下的世界史
    我大概想補充一點,日本人研究外國歷史,以近代的方法來研究西方的歷史,走得比我們要早得多。雖然他們開國比我們稍微晚一點,但是他們從明治維新之後就開始有意識或者是系統地研究西方的文化、制度、歷史。我2007年到日本開過一次會,講西方古代史。當時聽介紹情況,他們對希臘羅馬的認識,從十九世紀後期就已經比較系統地展開了。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亞歷山大20歲繼位,十年時間統一希臘,摧毀波斯帝國,戰勝上下埃及,創建橫跨亞歐非的亞歷山大帝國。此後仍舊東徵,直到徵服印度才凱旋而歸。如果當時亞歷山大能夠進去中國,此時是公元前330年左右。公元前340到公元前330這段時間中國是什麼時期?戰國中期。
  • 堪稱神話的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記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那麼在公元前的古代世界,何以居然能有此神跡?問題在於,不僅是要且暴走且徵服,而且是要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意味著必須要在每一個徵服的城鎮、鄉村地區設置新的官府,派遣新官員,同時要建立一系列新制度,推行新語言希臘語希臘文字,而且還要鎮壓一切反抗或不服從者,必須不斷發號施令,以鞏固統治。
  • 帝國VS王朝:為何古西方「追著羅馬跑」,古中國要「跟著漢朝走」?
    羅馬與漢朝,作為東西方文明不同坐標軸下的兩個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創造出了不同的輝煌。西方不僅有羅馬還有希臘,中國不僅僅有漢帝國還有唐, 但是西方古代為何一直以繼承羅馬為榮,而中國古時候是以繼承漢為榮呢?
  • 為什麼西方一直把俄羅斯視為最大的威脅,而不是讓俄羅斯加入西方?
    一、西方的「恐俄症」陰魂不散 彼得大帝的遺囑披露以後,震驚歐洲。彼得大帝在遺囑中有一個徵服歐洲的計劃,「肢解瑞典,滅亡波斯,粉碎波蘭,徵服土耳其」,「分享全球帝國」。 俄羅斯一直否認遺囑的真實性,可是後來俄羅斯的擴張腳步往往與遺書中所寫不謀而合,基本上就是彼得大帝徵服歐洲的線路圖。
  • 身高對國家領導人有多重要?
    圖片來源:wikipedia他就是亞歷山大大帝,古希臘馬其頓的國王。這位傳奇人物,在20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對世界的徵服,打敗了當時最龐大的波斯帝國,並控制了希臘和埃及等「文明中心」,跨越整個中亞,一直徵服至印度邊界。他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名副其實的徵服者,並締造了人類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的帝國。
  • 有了世界地圖,秦始皇真的可以統一世界嗎?當時的世界是怎樣的?
    商鞅變法的同一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之子贏駟出生,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出生。波斯與希臘之爭,最終的勝利者是希臘北方的馬其頓人。公元前336-公元前313年,亞歷山大大帝用了13年的時間徵服了地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將希臘聯軍開進了中亞和印度河流域。
  • 3分鐘讀懂拜佔庭帝國,歐洲歷史上最特殊的存在
    這使得拜佔庭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陸地貿易中心。但之所要給它限定「陸地」二字,是因為後來奧斯曼土耳其人覆滅拜佔庭後,自己佔了這個十字路口,又不允許西方人經過通過,於是西歐人被逼無奈之下另謀出路,才有了地理大發現,十字路口也才「失效」。
  • 年僅21歲的「古希臘少年」,憑什麼敢挑戰數倍於自身力量的帝國?
    如果帝國與帝國之間迎頭相撞,那一定是地動山搖的戰爭,如果是文明與文明的較量呢?在戰爭之外還會產生何種後果?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被刺客殺死在他女兒的婚禮上,刺客是波斯派來的,這說明作為傳統帝國,波斯對外來威脅有著本能的敏感,對馬其頓的崛起也是有防範的。
  • 西方四大軍事統帥,都已經在Fate裡集齊了
    西方四大軍事統帥是指亞歷山大,愷撒、拿破崙和漢尼拔這四個西方歷史最傑出的軍事家的統稱,而這四個人,其實都已經在Fate系列裡出現了。 亞歷山大
  • 亞歷山大圖書館,古埃及文字的活化石,為何神秘消失了?
    2300 年前,亞歷山大港的統治者意圖實現人類最大膽的目標:將世界上的所有知識匯集一處。在亞歷山大圖書館鼎盛時期,它館藏的捲軸數量之多史無前例,並吸引了一些希臘最偉大的學者前來。但到公元 5 世紀末,這座雄偉的圖書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