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央視新聞微博發起「外賣平臺設置多等5分鐘功能有用嗎」調查。18時43分,有75%的網友投票給「不能,平臺該優化算法,不是』甩鍋』消費者」。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短時間內,支持平臺設置「多等5分鐘功能」的人數快速增長,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總臺央視評論員白巖松在《新聞1+1》中評論:「這『神秘的力量』難道姓『水』嗎?我說說我的看法,我堅決反對用『多等5分鐘』解決問題,這樣可能讓越寬容的人越吃虧。」
延伸閱讀:
消費者願意為外賣小哥多等5分鐘?不如讓平臺系統讓步5分鐘
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報導在朋友圈刷屏。基於當下對「外賣員已是高危行業」的討論,文章直指外賣員捨命求快的行業痛點,引發網友關注騎士群體的安全和冷暖。
外賣平臺餓了麼作出反應,稱在結算付款時增加「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按鈕,如果用戶不很著急可點一下,平臺會作出回饋;同時對優秀藍騎士提供鼓勵機制,不用為個別訂單超時承擔責任。
這道讓用戶作答的「要不要多等5分鐘」的選擇題,又迅速引發用戶對平臺做法是否妥當的巨大爭議。有網友懷著對騎士艱辛遭遇的共情,認為應該予以體諒,願意多等5分鐘;也有網友分析,外賣送餐是一人給多人送,所以誰願等待誰吃虧。更多人質疑平臺在販賣情懷,是以道德綁架,對騎手和消費者進行雙重壓榨。今天下午,上海市消保委相關負責人發聲,認為該聲明拿外賣騎手的違規過錯讓消費者去承擔,有違基本邏輯。
評判爭論的最好辦法,是弄清由消費者讓渡出的這5分鐘,能否減少外賣員交通安全事故,讓橫衝直撞的違章亂象得到明顯改觀。在線上餐飲市場,一些客戶投訴確實源於送餐超時,個別消費者對遲到外賣員大發雷霆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然而,一名名外賣員相繼走上逆行、闖紅燈、超速冒險之路,不能讓個別用戶的容忍度「背鍋」,更不該利用消費者的集體善良埋單。真正將外賣小哥置於高危境地的,首先是平臺對配送超時的苛刻罰則、對時間算法的不近人情,以及在系統爆單後對騎手的超量派單。一個典型的例證是,日前某騎手在一個暴雨夜同時接到平臺派出的十幾單,期間多次摔倒又迅速爬起送餐,因為當天多個訂單被定為超時配送,他的辛勞付出最終得到了平臺為之降薪的冰冷「回贈」。
必須指出的是,對騎手來說,每單5分鐘的寬裕是一筆福利。然而,在規則的重壓下,多出來的5分鐘,會不會因為獨特算法的「鞭策」,被騎手當做爭取更多訂單的砝碼;又會不會堂而皇之地成為平臺超量派單的藉口?怕就怕這道橫空出世的選擇題,非但不能讓騎手慢下來,還會變身一道騎手業績考核的附加題,成為降低用戶消費體驗的精心算計。平臺如果不反思自身規章制度,想辦法破解超量派單的尷尬,別說客戶願意多等5分鐘,就是願意多等更長時間,恐怕也難以幫外賣員抵禦送餐過程的安全危機。
作為餐飲新趨勢的引領者,外賣平臺在提振消費、撬動經濟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礙於市場競爭激烈,配送能力與消費需求之間不相匹配等因素,平臺也自有苦衷。然而,平臺方對壓力的化解,不該以騎手的生命安全為代價,更不該急功近利地在用戶體驗上進行找補。餓了麼在聲明中稱,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實,系統不是死的,裹挾外賣員生命安全的算法機制可以也必須改變。與其讓用戶多寬容5分鐘時間,不如在算法中留出騎士放慢腳步的緩衝期。
在外賣小哥的諸多權益中,安全是最重要也最該得到重視的權益。保障員工安全,外賣企業應該拿出令從業者和消費者舉手稱讚的實際行動。
(原標題:白巖松評「外賣小哥為搶時間拼命」:堅決反對「多等五分鐘」)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 北京日報公眾號
流程編輯:TF020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