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吃快餐,經常獲贈免費的紫菜蛋花湯。這讓人們覺得紫菜是個廉價的普通食材,但在沒有加碘鹽的時代,紫菜是不可或缺的食材。很多人就因為吃不到紫菜,患上了大脖子病。
紫菜裡品質最好的是「頭水紫菜」,也就是每年第一次採收的紫菜。這種紫菜質地最細,味道最鮮,海腥味沒那麼重。
我個人很喜歡把曬乾的頭水紫菜用小火微烤一下,等紫菜質地變脆了,直接撕開當零食吃。咬起來沙沙響,有天然的海水清香和淡淡的鹹味,比那些添加了調味料的烤紫菜更健康、口感更獨特。
紫菜不要反覆烹煮。先把紫菜烤一烤,烤好之後放在碗裡,最後倒入滾湯。能避免紫菜久煮發酸,這是東南沿海一帶的烹飪小竅門。
我們現在覺得海帶是常見的食物,但中國以前是沒有海帶的。在古代,只有達官顯貴才能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進貢的海帶。
直到一百年前日本人把北海道的海帶引入中國,我們才開始大規模的吃海帶。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海帶種植第一大國。
海帶和昆布長得很像,只略有區別。昆布以前叫「綸布」,這很形象,它又寬又扁,像一塊粗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它也叫「鵝掌菜」,因為它寬大,很像鵝掌。
日本人喜歡用昆布做湯底。昆布富含的多糖物質非常豐富,會帶來濃鬱的鮮味。
據說一百多年前,日本科學家正是在喝剩的昆布湯裡,發現了穀氨酸鈉這種物質,味精就此誕生了。
日料比中餐有更多昆布的做法,有日式高湯、關東煮裡的燉昆布節、搭配米飯或壽司的醃製昆布絲等。在日本北部,人們用當地的海魚和昆布包成卷,加以糖、酒、味噌、醬油煮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昆布卷。
多年前,我在日本第一次見到「薯蕷昆布」的精細加工。從海底撈出來時,它們像塑料皮一樣,經過起皮、切割、削制,做成細絲。在湯裡,像一團淺綠色的芙蓉燕窩,真是不可思議。
哪怕不經過複雜的備制過程,昆布同樣可以成為生活美學。蔡瀾先生的書裡有個場景:漫天大雪,僧人在山中亭子裡煮上味噌湯,小炭爐上小砂鍋裡,有大片昆布墊底,湯裡浸著雪白的豆腐塊,簡單,美味。
在許多人心目中,甚至一些搜尋引擎的詞條上,海帶和昆布經常被混淆。除了因為它們長得像,還可能因為日本人把「海帶」和「昆布」都統稱為「昆布」,日語裡甚至只有「昆布」而沒有「海帶」這個詞。
雖然名字起得籠統,但日本人有種「死磕」精神,會按照種類、產地、等級等進一步劃分。譬如有「真昆布」「利尻昆布」「日高昆布」等種類,還會按照產地、採收時間、葉片規格、完整程度等評出等級,總共有上百種昆布。
文章來源:《得到》錦囊,資深沒事評論家,《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美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