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自殺:世上最難是深情無人能接

2021-03-03 燕兒的天空

三毛為什麼自殺,這是三毛迷們的謎團。

那天跟三毛好友邱彥明姐姐聊天,這個答案忽然被解開了——這人世間,最難的是滿滿的深情,你發現無人能接。有人不配,有人不能,有人不敢,有人不知……

                    

三毛一生愛慕她的人無數,而她的筆下,愛過3個人:《七點鐘》的初戀,婚禮前忽然去世的德國教師,以及荷西。

荷西之死,對三毛的打擊是致命的,她寫盡了痛失愛人之後的綿綿不絕的長夜。最終她決絕而去,公眾普遍的認為是她無法承受喪夫之痛,加上患有抑鬱症。

毋庸置疑這是致命的原因。可是,各種資料顯示,她並非沒有使盡力氣走出傷痛,坊間流傳過不少去世前一些似是而非的戀情說。那麼最終讓她徹底絕望的,到底是什麼?

先簡單回顧一下三毛的愛情經歷——

真正的第一次戀愛是在大學。男友是學校裡的大才子舒凡。入學後,三毛很快被他的才情所吸引,舒凡走到哪裡她跟到哪裡,跟了三四個月。直到有一天,忍不住直接走到舒凡面前,將自己的電話號碼寫在他掌心。

這段戀愛持續了兩年。但三毛太想抓住,20歲出頭就將結婚攤在了舒凡面前。為了逼他,甚至去辦出國手續。真的拿到機票和籤證,兩人都不知所措了!

臨走的晚上,三毛說:「機票和護照我都可以放棄,只要你給我一個未來。」舒凡始終不說話,僵持到最後頭一低說,「祝你旅途愉快」。三毛後來回憶「我整個人幾乎要崩潰了。我被感情逼出國了。」

一個「逼」字道盡了三毛處理愛情的方式——簡單、直白、熱烈,沒有心機,沒有迂迴,不能忍耐也不會等待。要麼全部,要麼零。

這種情,中國男人幾乎沒幾個可堪承受。傳統男人,想娶的多是溫順忍耐的善於相夫教子居家女子,愛情並不是中國男人的全部,充其量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雖然時代在前進,越來越多的男人開始嚮往真愛,但傳統文化是深入骨髓的。

視愛情為生命的決絕的女人,在一些傳統男人看來,幾乎就是恐怖情人了。這種情感,令他們難以負荷,遇到自然也是激動的,但是過些天冷靜下來逃之夭夭的居多。

而三毛是勇敢的。齊豫在《回聲》演唱會說:「三毛姐姐有這個勇氣,在暗戀的學長的手上,寫下自己的電話號碼。我覺得我不可能。我有暗戀,當年的暗戀到現在還是暗戀,就是因為我沒有三毛的勇氣。單純有夢想,有愛,不足以成為三毛,更重要的特質,是勇敢。」

在中國的傳統價值體系中,男人還有很多不能說的秘密。比如他們普遍認為女人應該是被動的,應該安安靜靜等著某男踩著七彩祥雲來帶她走。

女人在愛情中勇敢,結果往往是傷痕累累。從初戀開始,三毛的戀愛總是傻傻的把自己所有的愛勇敢的向對方攤開來,就像戰場上沒穿鎧甲還交出了武器的士兵,受重傷在所難免。

生活中,筆者認識很多優秀的女生,她們潔身自好,經濟和精神獨立,她們視愛情如生命,她們勇敢。不妥協的堅持對愛情的態度,結果往往是讓人感慨——她們遇到適合伴侶的機會反倒很少,大齡單身的好女子越來越多。

三毛逼得自己和愛人無路可走。這是三毛第一次嘗到握緊拳頭流沙不在的痛楚。如果就此變得「成熟」,愛情再次來的時候用一點小心機,也許就不會再有傷痛。當然,這也就不是我們熟悉的三毛了。

在歐洲遊學期間,並沒有遇到刻骨銘心的戀愛。這時,他認識了小她6歲還在讀高的荷西。一天荷西來找三毛,很鄭重地對她說「ECHO,你等六年,我有四年大學要念,還有兩年兵役要服,六年一過,我要娶你。」可是那時候,三毛就當他是一個「表弟」,不以為意。

不久她回到臺灣。

29歲,在臺灣她與一位畫家迅速墮入情網。三毛歡天喜地準備舉行婚禮,信誓旦旦的畫家暴露了破綻,他居然是個有婦之夫。傳說後來畫家還大耍無賴胡攪蠻纏,三毛的父親賠出一幢房子,才幫她解除困境。

為何受害者還要倒賠一棟房子,這說不通啊!三毛之後對這次戀情幾乎絕口不提,留給了大家很多疑惑。莫非三毛不依不饒或是緊追不捨縱容了對方的訛詐?戀愛起來沒有一點心機的三毛,這次遇到渣男,著實吃了個大大的啞巴虧。

不久,三毛與溫文儒雅的45歲德國教師相愛,眼看花好月圓。兩人一起去印名片,甜蜜的將名字排在一起。可是婚禮頭一晚,三毛的未婚夫心臟病猝死。婚禮瞬間變成葬禮!絕望的三毛吞藥自殺。

被搶救醒來,三毛一刻沒有停留整理行裝,離開了傷心的臺北,再次遠赴歐洲。

回到馬德裡,一個晚上,「突然背後一雙手臂將我擁抱了起來。我打了個寒顫,眼睛一張開就看到荷西站在我眼前,我興奮得尖叫起來……他攬著我兜圈子,長裙飛了起來,我尖叫著不停地捶打他,又忍不住捧著他的臉親他。」

荷西即將兵役服完,真的要來娶三毛。

荷西與以往三毛結交的男生不一樣,不屬於文藝青年,性情樸素純良,如未經雕琢的美玉。他對三毛的愛,與物質地位年紀國籍等等一切因素都無關,就是愛的直接、熱烈、單純。

歷經坎坷的三毛終於被感動。

他們在撒哈拉白手起家,一起去沙漠旅行在大西洋抓魚,貧瘠的沙漠,荷西給了三毛實實在在的生活。她感覺「漂流的心,在這裡慢慢慢慢一同落塵」,沙漠裡開出花來。

他用熱烈回應三毛的熱烈,用浪漫應和三毛的浪漫,他懂她。三毛穿著樸素的裙子走到鎮上跟荷西登記結婚,窮小子買不起沙漠裡昂貴的鮮花,荷西變戲法般掏出的新婚禮物,是一副慘白的駱駝頭骨,露著森森的白色牙齒,他說是走到快死了才在沙漠尋到的。三毛喜歡極了——「這真是一份意外的、豪華的、嚇人的禮物!」

一個從來不重物質的女人,終於遇到了此生能接住她滿滿深情的那個人。他們交換了彼此的心,在他面前,她可以盡情的笑、盡性的鬧,為所欲為綻放著自己,她說「只要在他身邊,我看到的都是花開似錦」。

荷西也點燃了三毛對於生活和創作的雙重熱情,他們同心協力用棺材包裝材料自製家具布置出沙漠最美的家,快樂的家庭主婦一邊在家裡給鄰居女孩們開掃盲班、用西藥和小聰明為生病的沙漠居民治點小病「懸壺濟世」,一邊變著花樣做飯等待每次都是跑著回家的丈夫,一邊抽時間努力寫作。

充滿異域情調的生活被三毛活潑潑的寫進了文字裡,給華人文學帶來一股清新的旋風。1976年這段生活收錄成一本書《撒哈拉沙漠》,這是公認的三毛的代表作。那時的三毛,陽光明媚心情大好文字產量頗豐。可以說,沒有荷西,沒有三毛。

可是,美好如焰火,總是絢麗而短暫。

1979年,荷西潛水時意外喪生。三毛回憶自己「當時已是半瘋」。

婚前他等了她六年,婚後他們一起當了六年神仙眷侶。然後,美好煙消雲散,多災多難的三毛,她再度成為春閨夢裡迷途的候鳥。

瓊瑤非常掛念她,見面纏了三毛七個小時,要她答應不自殺。

孀居的三毛追求者眾,有東南亞企業家,有文化圈人,還有人遠赴重洋追到偏僻的加那利群島三毛家門外,她一概淡淡的婉拒。她一度心如止水。

荷西,那個一開心就把她扛在肩膀上轉圈惹她大笑的陽光男孩,那個在她吵架賭氣剪掉長發肯為她修整頭髮的丈夫,那個結婚六周年送她一隻老式女表做禮物,說「以後的一分一秒你都不能忘掉我,讓它來替你數」的深情男人,他符合三毛對愛情所有的想像。他們如此幸運找到了彼此,以後三毛還可能遇到嗎?

她後來的情感經歷,都是江湖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傳說。

作為三毛迷,相信這些傳言的人很少。大家深陷他與荷西的真情中不願自拔,雖然疼惜她深愛她,但很多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不願承認的想法——她是童話,是詩和遠方的具象,是最純真愛情的踐行者,他和她在這謊言和慾念橫行的亂世為飲食男女實現了一門夢想,何不就讓她對荷西的情感至死不渝,讓我們也能見證一段最美最好的愛。

然而,這是多麼不人道的念頭啊!

三毛是個極其敏感的女人,愛情是她的生命,從最初失去丈夫的重創到後來慢慢有了知覺,她發現:「許多個夜晚,我,躺在床上,住在一棟海邊的房子裡,總是聽見,晚上的風,帶著一種,嗚咽的聲音,划過我的窗口,我坐在那個地方突然發覺,我原來,已經沒有家了,是一個人。每一個晚上,我坐在那裡,等待黎明,那時候,我總以為,這樣的日子,是過不下去了。」

這種痛,無人能渡,除了自渡。

一個要麼全部要麼零的敏感女人,如何輕易能渡得了自己。筆者近年來在臺灣訪問過多名三毛生前好友,間接了解到,為了父母親人,她真的嘗試過不走極端。

就是說,她嘗試過重新尋找一份愛,支撐她頑強的活下去。做衣食無憂企業家的金絲雀不是她要的,她要的跟金錢無關,只是想要有人能接住她滿滿的深情,為此她不惜再次勇敢。

可是,這世間,除了荷西,真的無人能和的上她的節奏了。

整理一下這些似是而非的傳聞。

其中三毛與王洛賓的戀情最為撲朔迷離。

在給王洛賓的信中,三毛寫過:「閉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沒有辦法……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是自由的。」

這文字是有些哀怨的,也是驕傲的勇敢的。

即便有字為證,也不一定算是坐實兩人有戀情。

有朋友表示她生性喜歡言愛,對朋友也多次用到「愛你」、「愛人」這樣的字眼。

三毛的朋友作家司馬中原就認為是王洛賓會錯了意。

他還透露1990年4月三毛第二次去看望王洛賓,回去後對幾位朋友講「相處甚不愉快!」王洛賓對有關傳聞不作任何回應,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1995年,才在媒體上唯一一次講述:「三毛喜歡我的歌,我喜歡三毛的作品,我們倆感情的結合與一般男女之間的感情是不一樣的。」

筆者曾非常抗拒王洛賓與三毛的戀情說,覺得西部歌王根本配不上我女神!但是後來的種種信息,讓我不得不面對一個可能,也許,三毛曾把他當成理想中的那個人,可是,現實並不美好,他並不是。

難道,是他在閃躲這濃烈的情,抑或是三毛髮現其實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他?

友人曾經帶我驅車幾個小時,輾轉鄉間山路到臺灣桃園清泉鄉,拜訪「三毛的家」。清泉鄉曾是蔣介石長期關押張學良的偏鄉。一度,三毛在這裡找了房子,打算在此寫作生活呆一陣。我來到現在成為「三毛的家」的小屋,抬頭,就看到對面的山坡,有一座美麗的鄉間教堂。

她來這裡是因為教堂的主持小丁神父。她與美國人小丁神父很多年前相識於蘭嶼,兩人成為好友。

三毛專門有一篇文章《小丁神父的女人》,寫的是熱愛藝術又決定把自己奉獻給神的小丁神父,對自己創作的女性裸體雕像既滿意又靦腆,善於講故事的三毛描述極為有趣傳神。

後來,三毛作為翻譯者,翻譯出版過小丁神父的《蘭嶼之歌》。有人告訴我,三毛是很欣賞小丁神父的。

當我見到小丁神父,他已經在臺灣服侍了上帝大半輩子,兩天前剛剛拿到政府頒發給他的臺灣身份證,這是臺灣當局以此獎勵他為山區原住民做出的卓越貢獻。他十分和善淳樸,看到他,看著對面山坡上的「三毛之家」,我直覺他和三毛是必定互相欣賞的。無奈他是神的兒子,他不屬於這塵世。

甄嬛傳裡有一句話,「世間的陰差陽錯從未停歇,都是尋常。」

另外,對於三毛生前摯友眭浩平,也有人各種猜測。

他們相識於一次採訪,相差17歲的兩人因為投緣成為至交。三毛自殺前最後一個電話,是從醫院打給他的,當時他不在家錯過了。

錄音機裡留下了三毛細弱的聲音哀哀呼喚:眭澔平,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眭澔平……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三毛自殺後,她的遺書被發現夾在她給他的《滾滾紅塵》書裡。後來,她的遺物家人交給他收藏。她叫他小熊。

小熊 :  我走了,這一回是真的。 在敦煌飛天的時候,,澔平,,我要想你。  如果不是自製心太強,小熊, 你也知道, , 我那批三百七十五把鑰匙有起碼一百把交給誰。 這次我帶了白色的那隻小熊去,,為了親牠,,我已經許久不肯擦上一點點口紅。可是牠還是被我親得有點灰撲撲。 此刻的你, 在火車上還是汽車裡呢?如果我不回來了, 要記住, 小熊, 我曾經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鬆掉我的衣袖,,在一個夜雨敲窗的晚上。

好 同志,,我要走了。 歡迎你回臺灣來.

                  愛人  三毛

這個落款,很多人有各種解讀。採訪時,我沒有問眭浩平這意味著什麼。

後來,眭浩平辭掉高薪工作,開始在世界各地行走,一個人走完了原本兩人約好的所有旅途、寫了兩人約好要寫的書,成為一個著名的旅行家。直到今天他還在走。

他們之間,到底是怎樣的故事?

臺灣文壇大師司馬中原披露了一段內幕——

「我最後一次見三毛……她最後提及:在臺灣,有位深知我心的老弟,但他太痴太傻,我根本不可能嫁給他,但我不能不說,『我真的很愛他。』後來我才想到,那個她愛他,但又不可能嫁給他的傻蛋,就是眭澔平。」

這句話據說讓眭澔平嚇了一跳,「關於這一點,我完全沒有感覺。在那樣一個年紀,我可能還是不懂,就算她告訴了我,我也可能以為她在開玩笑,更何況,我們之間根本不會有這個機會,她是不會說的,她身上有極為克制的一面。」

三毛的情,這次又沒有被接住。

但這真的不能怪那個傻蛋。一次次因為勇敢而受傷的三毛,這次一反常態極為克制,反倒讓結局成為大遺憾。

啊,真的啊,這世間的陰差陽錯從未停歇。

「三毛是個非常熱情有愛的人,她想照顧好身邊的每個人,你總能感覺到她那麼多的愛。」這是前不久在臺北,從荷蘭回臺省親的邱彥明姐姐跟我描述的三毛。

邱彥明曾是《聯合報》副刊編輯,擔任過《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見證了臺灣文學創作黃金時期的輝煌,與梁實秋、白先勇、臺靜農,甚至張愛玲都有過多年的交往,著作《人情之美》講述了與這些作家交往、通信的往事,是極為難得的史料。

   (書裡有很多三毛不為人知的故事)

她跟三毛更是過從甚密。三毛孀居加那利群島,她曾親往探望安慰,與三毛朝夕相處大半個月。在臺北,兩人也來往頗多,邱彥明獲得臺灣金鼎獎最佳雜誌編輯獎,三毛先把她叫到自己家,為她換上一身自己的衣服,親自為她做了頭髮,左看右看滿意了才放她上臺去領獎。

邱彥明說,三毛就是這樣時時處處為人著想,愛著別人,而且她的愛是濃烈的。邱彥明書說:「她太過豐沛的有情有愛,無法獲得相應的回饋,反倒更傷她的心腸。她,實在是個悲劇的女子。」

我看呆了!閨蜜這句話背後,藏著三毛多少不能說的傷痛!這也為我揭開了三毛自殺的原因。

三毛是個極敏感的女人,她努力掙扎過想活下來,最終她還是走向了自殺。喪夫之痛一定是原因,抑鬱症一定是原因,但我堅信,這世間無人能接住她的情也一定也是原因。這份情,有人不配,有人不敢,有人不知。

她努力過,可這世間再也找不到荷西那樣的伴侶,荷西就是顧城描述的想像中的愛人「他沒有見過陰雲/他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他永遠看著我/永遠/不會忽然調過頭去」

她遇到了,他回應著她的深情,她給了他所有的愛,三毛最美的一刻在撒哈拉沙漠裡綻放了。

而後,這世間從未停歇的陰差陽錯讓她終於沒有了力氣再次盛開,她決定突然枯萎,勇敢而決絕。

這世間最難,三毛遇到了,最深的情,無人能接。

安意說:

讀了些三毛的書,只是覺得她是一個率性,乾淨,有才華的作家。她對名利似乎是不屑的,荷西離世,這世上再也無人能回應她的愛。什麼是一個人活下去的理由,其實,想想,也就是,理解,愛,連接,回應,才讓我們覺得世間的溫暖踏實。即便她有那麼多讀者愛著她,可畢竟,抵不過,紅塵中貼心貼肺半夜一杯水,抵不過,一個懂得的眼神。

活夠了,就去死,或許,這也是我們無法企及的灑脫。

多年前,我曾讀過《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在某個下午我突然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許,當你肩負責任的時候,你的腳,會踏實地踩著厚重的大地,每一道溝壑,每一次坎坷,都是擊不倒你的。

如果,沒有責任,沒有使命,走過千山萬水,詩和遠方可能都是虛無的吧。

我們只看到了三毛絢麗的人生,看不到她的痛苦。

就如,我們只看到了自己庸常,常忘記平凡中的溫暖。

三毛的美,在於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們的滿足,在平實的日子裡。

三毛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亦是。

或許你還可以看看

我知道,你曾喜歡過三毛

相關焦點

  • 三毛自殺:世間最難是深情無人能接
    那天跟三毛好友邱彥明姐姐聊天,這個答案忽然被解開了——這人世間,最難的是滿滿的深情,你發現無人能接。有人不配,有人不能,有人不敢,有人不知……                          邱彥明去加那利群島看望三毛三毛一生愛慕她的人無數,而她的筆下,愛過3個人:《七點鐘》的初戀,婚禮前忽然去世的德國教師,以及荷西。
  • 三毛自殺的原因
    有很多喜歡三毛的人,一談到三毛的自殺,就持反對或輕視的態度了,這讓我很失望,我認為這樣不算是真正了解三毛的……作為真正愛三毛的人,應該體諒、理解她的選擇。並不是我「贊成」自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經歷、性格性情、客觀條件……,真的不能一概而論。大多數自殺是懦弱偏激的行為,但三毛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自殺。很多不了解三毛的人卻把兩者混為一談,因此而輕視她。三毛的書,不是宏論巨著,文學地位不高,她本人也自謙是「作者」而非「作家」。
  • 世上再無撒哈拉,人間難逢倔三毛
    三毛讀了他的著作,頓生愛慕,毫不設防地墮入了情網。梁光明走到哪裡,三毛也就去哪裡,梁夾著書去上課,三毛就跟著他後面到戲劇系旁聽。單戀三個多月,毫無進展,梁還是對她毫不動心。有一天在操場上,三毛看見了梁光明,她的心「突突」直跳。她心想再也不能默默等待了,愛情,應當有一個開始。
  • 三毛自殺真相
    自1991年她去世以來,作家三毛的真正死因一直備受爭論。根據三毛母親的回憶,她的死很可能是一場意外。作家三毛去世之謎三毛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她有很多作品,特別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即使沒讀過。這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在醫院去世,享年48歲。作家三毛死亡的真正原因一直被討論。
  • 三毛最深情的令人潸然淚下的20句話
    1991年1月4日,著名女作家三毛去世,年僅四十八歲。走遍萬水千山」的三毛,最終未能走出紛擾的世相人情,但卻走進了無數讀者的記憶。我們喜歡三毛的文章,也喜歡三毛的為人處世;我們喜歡三毛的為人處世,所以就越發喜歡她的文章。順帶著,我們也喜歡她書中出現的種種人、物,撒哈拉沙漠、阿拉伯人、藥瓶、別針……而最喜歡的除了她本人,還有荷西,她和荷西的愛情。三毛最深情的20句話,再讀來,不禁心中潸然淚下。
  • 三毛自殺前在成都街頭,眼神中充滿哀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我想我還是能讀懂三毛幾分的,這是個一生不求深刻,只求簡單的女子。可就是這樣的她卻活成了世人眼裡最刻骨動人的模樣。在我眼裡的三毛浪漫、智慧、堅強……她身上幾乎涵蓋了世間所有美好的詞彙,我很佩服三毛那種能把陋室過成宮殿的本事。人啊,就是要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看看人家的人生。就會發現別人的日子居然是這麼過的。
  • 自殺?謀殺?三毛死後,生前一封「遺信」揭開真相......
    法醫推測,三毛的死亡時間是凌晨兩點。但這一情況與事先到達現場的三毛家人的說法,卻根本不同。三毛的母親在和記者描述現場時說:三毛死時面容安詳,絲襪松松垮垮地套在脖子上,頸部沒有明顯勒痕。這一描述與警方最後給出的:因病厭世自殺存在明顯出入。也正因此,三毛的死因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 26歲相愛,48歲自殺,三毛與荷西的姐弟戀,真像她書中那樣幸福?
    《三毛:1943-1991》一書中的序文寫下過這樣的話:「荷西走了後,她就無法承受了.關於她的自殺,我們都知道她可能有這一天。」荷西是一名潛水工程師,三毛每天都會冒著飛沙走石與遭遇龍捲風的危險,開3小時車接荷西回家。
  • 1次求婚被拒,2任丈夫死亡,4次自殺!22張高清圖概括三毛的一生
    三毛的第一次自殺發生在她八歲時,但當時的她只是想嘗試死去的滋味,而這一次她卻真的是想就此死去。好在父母發現及時,三毛終被救了下來,那天,母親跪在她面前說:「你如果再自殺,就是傷害我最愛的人,我將永遠恨你。」三毛聽完後淚流滿面。三毛徹底走出自閉症,是在遇見圖三這位男子後。他叫顧福生,是臺灣知名畫家。
  • 臺灣行:三毛的屋子三毛的夢
    然而坐回座位上,接著上第二節課時,忽然難過起來,心裡說三毛死了,三毛自殺了,眼淚便那樣流下來,止也止不住。下了課,衝出校園便滿街尋找三毛的書,作為一種紀念的姿態,可是遍尋不獲。重新買《三毛全集》已經是很多年後的事。多年間,一直被人講說長得像三毛,講到厭煩,有時候對方發現新大陸一樣地說:你知道你長得非常像一個人嗎我會輕蔑地反諷:三毛是吧?好沒有創意的形容哦。
  • 都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是假的,那一切都是三毛自己臆想的?
    當年三毛自殺的消息在整個學界都鬧得沸沸揚揚,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解開三毛自縊之謎。尤其是這個已經不存在了的荷西有人曾經追尋其旅途足跡,想要找到書中其丈夫荷西,卻發現並無其人。引得一批又一批的讀者重走三毛路,為了證實荷西的故事。
  • 三毛與荷西的浪漫
    三毛婚後七年,那一次,陳爸爸和陳媽媽遠道飛來歐洲探望外子,因為地域的文化差異,荷西不懂得如何稱呼中國的嶽父母,依西方人習慣,他便要稱呼其為陳先生陳太太,而對三毛來說,這可是不行的。一定要叫爸爸媽媽才可以,荷西緊張得不得了,言行拘謹,從始至終都還是未能將爸爸媽媽叫出口。而就在吃晚飯時,正在收拾碗筷的三毛忽聽聊天中的荷西對她爸爸說:爹爹,你叫ECHO準許我買摩託車好不好?
  • 三毛自殺前流浪成都街頭,一言一行儘是孤獨,120天後在醫院自殺
    」這句歌詞出自《橄欖樹》,是歌手齊豫在1979年發行的歌曲,當年一面世便火遍大江南北,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首歌的作詞人是三毛。在歌曲中,三毛原本還寫了這樣一句話——「為了天空的小鳥、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的姑娘、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這是三毛對丈夫荷西深切的懷念,但最終因為作曲人覺得「小毛驢」很奇怪,便被改成了「橄欖樹」。
  • 絲襪上吊之謎:三毛自殺前的最後一封信和最後一個電話
    聊起「三毛」,很多人會反問:哪個?沒錯,這世界上起碼有兩位名震天下的三毛:一位是漫畫裡的貧窮小男孩,一位是現實中的自殺女作家。
  • 那年今日 奇女子三毛:一生情痴恨幾許
    三毛,一個熱愛生活的女人,1991年1月4日,她在醫院上吊自殺……有些人的生命終結了就是終結了,而三毛卻用留下的文字繼續點綴著無數人的青春與夢想。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 三毛與荷西: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1967年,三毛在馬德裡大學念研究生時,認識了正在讀高三的荷西。 當時三毛身邊不乏追求者,只把荷西當作普通朋友。雖然兩人稍有曖昧,但由於二人相差8歲,三毛並未認真考慮自己與荷西的感情。 高三畢業,荷西要念四年大學,服兩年兵役。他鄭重其事地問三毛,能不能等自己六年,等自己回來,一定娶三毛為妻。
  • 相傳三毛因它而自殺身亡?根據張愛玲的真實經歷改編,這部電影講述...
    1991年,臺灣女作家三毛在留下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之後,以自殺的方式離世,這部影片也成了三毛創作的絕唱。《滾滾紅塵》以20世紀40年代上海淪陷時期橫空出世的女作家張愛玲與汪偽政權宣傳部副部長胡蘭成之間的情感糾葛為藍本,描寫了一對身處亂世、遭遇愛國與賣國、背叛與救贖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由於本片題材的敏感性,公映時在臺灣頗受爭議。
  • 曾兩次退學,從叛逆少女到天才作家,三毛如何完成人生的逆襲?
    三毛喜歡遠離人群,最快樂的事就是一個人看書,無人打擾。上學的日子對她來說是最大的煎熬,雞兔同籠的數學題對她來說更是折磨。上了中學,她開始頻繁地逃課,半年以後,三毛休學回家。十三歲的她就曾試圖割腕自殺,短暫地復學之後便正式退學。
  • 賈平凹:哭三毛、再哭三毛
    還送我一張名片,上邊用鋼筆寫了:「平凹先生,您的忠實讀者三毛。」於是,送走了孫聰,我便包紮了四本書去郵局,且復了信,說盼望她明年來西安,只要她肯冒險,不怕苦,不怕狼,能吃下粗飯,敢不衛生,我們就一塊騎舊車子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逛逛,吃地方小吃,看地方戲曲,參加婚喪嫁娶的活動,了解社會最基層的人事。這書和信是十二月十六日寄走的。
  • 三毛:有意屬君意闌珊
    臺北華岡文化學院的女教授胡品清曾如是評價三毛。  說到三毛的情感世界,我們總是帶著豔羨與略感遺憾的心情提起荷西。但是要真正刻畫三毛的內在情愫,卻要從胡品清的這一句話說起。  三毛從小就是一個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能夠在冥冥中感知過去和未來的女孩。因此她對於生命也常有一種宿命的悲劇審美。幼年的她曾經寫文讚美過自由的20歲,卻也感嘆自己可能無法活到那樣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