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死前與林青霞等合影
1991年1月4日清晨,臺灣榮民總醫院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醫院清潔女工準備打掃浴室,可當她推開浴室門時她完全呆住了: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半懸掛著一個女人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
這個女人,正是當時乃至今天都影響極大的著名女作家三毛。這一年,三毛年僅48歲,這一年,是三毛摯愛荷西離世的第12年。
當天上午8點前,收到消息的三毛母親趕到了現場,緊接著,當天10點15分警方也趕到現場。
「身穿白底紅花睡衣的三毛已被放在病床上」、「脖頸上有深而明顯的絲襪吊痕,由頸前向上,直到兩耳旁。舌頭外伸,兩眼微張,血液已沉於四肢,呈現灰黑色。」只是當天法醫給出的相關描述。法醫推測,三毛的死亡時間是凌晨兩點。
但這一情況與事先到達現場的三毛家人的說法,卻根本不同。
三毛的母親在和記者描述現場時說:三毛死時面容安詳,絲襪松松垮垮地套在脖子上,頸部沒有明顯勒痕。這一描述與警方最後給出的:因病厭世自殺存在明顯出入。
也正因此,三毛的死因成了一個未解之謎。隨後,作家張景然在書中和採訪中指出了:自殺說的種種疑點,從而推翻了社會上流傳和臺灣警方認定自殺的結論,張景然認為:三毛實際上也許是死於謀殺。
時間到了2008年3月26日,這一天,正是三毛誕辰65周年紀念日。三毛生前忘年交,「臺灣第一才子」眭澔平公布了《三毛的最後一封信》和三毛生前打給自己的電話錄音。正是這些,讓三毛死因之謎再次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
三毛
原來,在三毛離世的前幾天,她曾偷偷地把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封信,夾在她的最後一本新書《滾滾紅塵》中,送給了來醫院看望她的眭澔平。直到三毛離開人世,眭澔平才在西伯利亞飛馳的火車上發現了這封信。
在這封簡訊中,三毛寫到「我走了,這一回是真的」等話語,表露了自己想離開人世的心跡。信裡,三毛用「小熊」稱呼眭澔平,落款是「愛人三毛」。也直到這一天,三毛的家人才知道,原來三毛生前的最後一封信和最後一通電話都打給了「小熊」。
只是,與信的遲遲被發現一樣,三毛打給眭澔平的電話留言也是直到三毛死後才被眭澔平發現。或許,如果能早一點看到信,或者眭澔平能接到電話,三毛不會這麼早離開。面對眾說紛紜的三毛死因,眭澔平認為:三毛的死,源於抑鬱症。
實際上,世人一直不知道的是,在丈夫荷西死後,三毛一直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只是,當時「抑鬱症」這個詞,還未形成廣泛認知。但三毛死前有嚴重抑鬱症,已經被多方證實。
三毛的大姐陳田心在接受魯豫採訪時說,三毛曾問她「你要不要吃快樂藥?」並告訴大姐自己一直有吃「快樂藥」。而快樂藥是當時臺灣流行的一種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快樂藥」又叫百憂解,學名為氟西汀,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SSRI)型的抗抑鬱藥。
圖為快樂藥
學過心理的都應該知道,一般情況下需要藥物輔助治療時,就代表抑鬱症已經已經到了中、重程度。根據後來三毛家人、朋友的採訪可以判斷,三毛的抑鬱症確實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因為她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歇斯底裡、精神錯亂等等症狀。
時間再回到三毛死前兩天,因為手術需要注射麻醉藥物,三毛暫時停止了服用「快樂藥」。在手術後,身體的疼痛讓三毛心情更加脆弱起來。我們大膽推測,這種時候,脆弱的三毛和普通人一樣,翻遍了通訊錄,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
最後,她打給那個她喚作「小熊」的、比她小了17歲的男人眭澔平。而之所以喚他「小熊」,是因為這個31歲的才子非常善於傾聽自己,讓她覺得溫暖。她和他,住的地方僅僅10分鐘腳程。也因此,兩人經常一起聊天,當然多數時候,是三毛在嘰嘰喳喳地說,眭澔平在一旁默默聽著。
三毛與眭澔平
在最脆弱無助的時刻,在手術後難熬的孤獨長夜裡,三毛想到了「小熊」,這個讓她覺得溫暖的存在。她一遍遍地撥打著那個早已背熟的電話號碼,但偏偏每一次,她都只能在嘟聲後留言
如果你回臺灣了,我是小姑,你如果回臺灣了,請你打醫院,如果回來了,小熊,你不在家,好,我跟你說我是三毛,如果你明天在臺北,請你打醫院,再見。眭澔平,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眭澔平,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三毛的電話打了無數次,但每一次,她熟悉的聲音都未響起,於是她只能在留言裡反覆地自言自語:你不在家。你在不在家,人呢?你不在家。
在這些被曝光的電話錄音裡,我們聽到,三毛的聲音漸漸沉了下去,沉到了嗓子以下。最後,三毛悵然若失地放下電話。當晚,她跟母親多要了一顆安眠藥助眠。凌晨一兩點,三毛醒了。
黑夜是孤獨者的戰場,對於三毛來說,沒有比靜到可怕的黑夜再讓她難以忍受的了。病中蕭索,欲訴無從,黑暗中,孤獨漸漸吞噬了三毛:世之茫茫,舉目荒涼。有人幽居心上,有人早已離場。三毛的腦子裡,被各種畫面充斥著,有荷西、有乾爸、有母親、有撒哈拉沙漠、還有她摯愛的寫作.、還有她幼年經常玩耍的墓地
三毛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毫無痛苦地死去」?這是三毛這幾十年來一直琢磨的事情,她甚至為此做過無數次的嘗試,尤其在荷西死後。要不,我再試試吧,反正離天亮還有那麼遠。於是,三毛取出絲襪走進了衛生間。
這是三毛大姐陳田心的猜測,她說:「三毛從小和別人不一樣,她一直在不斷嘗試死亡,八歲的時候她曾把頭扎進水缸裡,後來發現太難受就出來了。」所以,這最後一次的絲襪吊頸,大姐認為這也是三毛的一次嘗試。陳田心認為:三毛天生敏感,這也是她得抑鬱症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在這種脆弱的時候,她又一次想到了死,但她可能也還是只是想試試,結果,試著感覺還好,「那不如就這樣,歸去吧!」陳田心這樣說。
陳田心和眭澔平都認為,三毛是自己選擇了死亡,而起因,是抑鬱症和對死亡好奇心的雙重作用。
作為三毛讀者,我們也更願意相信:這個與眾不同的人,只是自己選擇了一個特別的離開方式罷了,畢竟,這樣,才夠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