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和意義:再讀三毛

2021-03-05 蘆岸

自從馬中欣寫了《三毛真相》之後,就時常見到有質疑甚至嘲笑三毛的聲音。主要是質疑她和荷西在一起的感情和幸福,一心一意要揭露三毛文字背後的所謂「真相」,戳穿三毛的幸福「謊言」。我覺得這樣做既是在嘲弄三毛不幸的命運,又是在欺負三毛不能再說話,再辯駁,既不厚道,且無意義。三毛的感情有什麼問題嗎?唯一的問題,難道不是荷西死得太早嗎?如果荷西不死,三毛的婚姻可能是很多已婚女性羨慕的那種狀態,反正我是這麼認為的。

至於有人一廂情願地認為,荷西並不愛三毛,或者三毛並不愛荷西,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三毛比任何人都更有發言權不是嗎。至於說三毛有沒有說謊,故意放大和美化她和荷西的婚姻生活,反正就我所讀過的三毛描述她和荷西婚姻生活的文字來看,她是懷著相當坦誠的態度的。她說過自己與荷西:這是一種很平淡深遠的結合,我從來沒有熱烈的愛過他,但是我一樣覺得十分幸福而舒適。這樣的表達還不客觀坦誠嗎?三毛與荷西認識六年,又結成夫妻在一起生活了六年,這都是事實。可想而知他們的婚姻像千千萬萬其他的夫妻一樣,也有一地雞毛的時候,三毛在自己的寫作中對此並沒有避諱。在《這種家庭生活》這篇文章中,三毛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描繪了家庭生活對女性的剝奪:在荷西失業期間,荷西的母親,姐姐姐夫和孩子一行人突然來到三毛家度假,一住便是一個月,期間荷西多次向公司借錢補貼家用,而一切家事由三毛獨立料理讓她累到幾近暈厥,而此時荷西也暴露出了保守的家庭和女性觀念,並沒有對她表示應有的理解和支持;三毛也寫過她和荷西時有爭吵,衝突到激烈時她甚至拿起剪刀剪斷了自己的長髮,而荷西也生氣離家出走一夜未歸。《五月花》這篇文章是荷西尚在世時寫的,描繪了荷西失業之後受聘到奈及利亞一家船舶公司工作,結果卻被騙,受盡公司老闆欺凌盤剝。但是因為擔心再次失業,只能忍氣吞聲。文章描寫的那種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生存的壓力和艱辛讓人感覺特別地壓抑,沉重。甚至,疲累之極時,三毛也曾發出過這樣的心聲:離開荷西吧!沒有愛,沒有痛楚,沒有愛,也不會付出,即使有了愛,也補償不了心裡的傷痕。

所以說,只要不是零篇斷章地看過三毛,而是多讀一些她的文章的話,都不會輕率下結論說三毛在「曬幸福」,在刻意打造她和荷西之間的美滿婚姻假象。但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三毛寫了這麼多婚姻中的煩惱和痛苦,卻依然會覺得她和荷西的感情是深厚的,婚姻是幸福的。這是因為,無論是寫婚姻中的幸福,還是寫婚姻中的煩惱和痛苦,我們都看到了三毛和荷西對待彼此感情的真摯。是他們對於彼此的真,讓我們覺得他們是幸福的。

如果我們有著真實生活幸福的經驗,就會知道,生活中的煩惱和幸福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不僅有同甘的幸福,也有共苦換來的情意更深的回報。正如三毛在《五月花》中寫到的:「老夫老妻,見面說的竟都是生活的瑣事,奇怪的是,也不覺得情感比以前淡薄,只是形式已變了很多」。夫妻會一起經歷很多磨難,但是歷經風雨我們對待愛人的感情卻依然沒有變。甚至三毛曾寫過一篇文字,談到過她和荷西婚後感情生活中的一次變故,就是荷西其實在情感上曾經愛上過別的女人,有過動搖,但最終他還是堅定地選擇了三毛,荷西告訴她:「那種愛情,屬於一瞬永恆的完成,難忘。至於說我們之間,生活的恩和情扎得太深,天長地久了」。這就是最真實婚姻的磨難和幸福。

三毛與荷西                                                                                                          

雖然,文學女青年的文學想像力有時會放大愛情和幸福的光環,但是像三毛那樣至情至性的女子,特別是當她寫類似於自敘傳的文字的時候,涉及到情感,特別是愛情,一定會忠實於自己內心的感覺。三毛說過:「我的寫作生活,就是我的愛情生活」,「我的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我知道我做不到的,就是寫不真實的事情」。所以三毛筆下那趣味盎然的對夫妻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只能出自才情斐然,彼時心境自由幸福的女子之手。她不可能在抑鬱的心態下寫出《撒哈拉的故事》那樣的閃光靈動的文字。而當荷西死後,三毛出版的第一本書《夢裡花落知多少》,那憂鬱悲傷的格調和剛結婚時出版的《撒哈拉的故事》完全不同了。

所以還是讓我們言歸正傳,看看三毛的意義和魅力到底在何處,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應該追問的三毛的真相。三毛的意義和魅力在於她藝術家一樣的人生態度,她嚮往自由,不為世俗約束自己,一心求真。她的母親繆進蘭女士就說:「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三毛懷著一顆真摯,率性,灑脫的心遊走世俗人間,活出了性靈和風採。《結婚記》中的這個片段可能很多讀者都記得,就是在三毛和荷西結婚那一天,沒有婚紗,沒有鮮花,荷西送她一副揀來的駱駝頭骨作為結婚禮物,令她欣喜不已,直說:「太豪華」,「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兩個人徒步穿過沙漠去小鎮法院登記結婚,三毛穿著淡藍細麻布的長衣服,戴著草帽。沒有鮮花,她就將一把香菜別在帽子上。這個細節從我第一次讀《結婚記》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也許潛意識裡也影響了我自己的婚姻態度。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婚姻。想起我和老公是坐著公交車去民政局領證。那是個溫暖潮溼的夏日,天上飄著毛毛細雨。我們領了證以後,去買了剛出爐的熱麵包,然後去一家湖畔的咖啡館喝咖啡。我們也沒有舉辦過婚禮。

然而沒有舉辦過婚禮又如何,沒有讓周圍更多的人見證過自己的幸福又如何,婚姻畢竟是兩個人的事。不要用一個統一的標準,或者說自己的標準來隨意評價定義別人的生活。對於三毛,理解她的人自會覺得她的人非常美好,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愛和樂趣,她與荷西的感情深厚,會從她的文字世界中受益良多。而不懂她的人,用另外一套價值尺度度量她,自然會處處看到她生活的殘缺。

1973年7月,三毛與荷西在沙漠小鎮阿尤恩註冊結婚

三毛有一個有趣的靈魂,是個性靈的女子。她是那種可以在荒漠裡栽種出生活的花朵的女人。枯燥的毫無詩意的生活經過三毛的眼睛和雙手就會煥發出美麗的光彩,她是生活的藝術家。三毛喜歡煮菜,就是因為「幾隻洋蔥,幾片肉,一炒變成一個菜來,我很欣賞這種藝術」,於是她在沙漠的家裡興致勃勃地開起了「中國飯店」,每天研究發明各種菜式。三毛給荷西做粉絲煮雞湯,荷西不知道粉絲為何物,三毛就告訴荷西,這叫「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崗上,被一根一根凍住了」。《白手起家》一文詳細描繪了三毛與荷西在沙漠上建設家園的過程,讓人看得真是驚心動魄。剛開始他們連張床都沒有,後來克服種種苦難,一點點建設和美化著自己的家,終於在沙漠上建成了一幢人人為之驚嘆的「羅馬」。三毛小時候便有個與眾不同的理想,就是「做一個拾破爛的人,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家園」。在沙漠上建設家園的過程中,三毛用討來的裝棺材的外箱與荷西一起動手製作家具,從垃圾場撿拾垃圾舊物利用,當她住在自己親手打造的「城堡」裡,坐在用舊輪胎改造成的座椅上,感覺自己就像個君王。

 三毛

受到三毛「舊物利用」的影響,周末宅在家進行「廢物利用」也成為了我的一件樂事,將廢棄的刀架上塗上白漆畫上畫改造成花器,在老公喝空的酒瓶子上也畫上畫,甚至在掉落了漆的抽水馬桶的水箱上也畫上畫,普通的家庭因為有了藝術的元素就變成獨一無二的自己的園地,這是我從三毛的文字中學來的生活的藝術。(見靖靖和她的「主婦美術」)

作家司馬中原盛讚三毛:「讀三毛的作品,發現一個由生命所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裡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三毛以藝術家之眼看待生活,以藝術家之心創造生活之美,她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美好,感動,還有希望和信心,所以,對於這樣的靈魂,我們應該充滿謝意才是。如果不能夠,還要想方設法去尋找文字背後的所謂真相,以證明三毛在「說謊」,這樣的努力是毫無意義,結果只能是混淆視聽,懸置三毛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人們說起三毛,總是對她追求自由,不受世俗約束的一面印象深刻。但是,三毛的嚮往還有另外一個指向,那就是文明的生活。這一點極少有人提及。三毛曾說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這句話貌似在強調「自由自在」,但也顯見三毛對於文明的重視。她在撒哈拉沙漠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傳播文明,她在沙漠築造現代家園,為當地人治病,為沙漠裡的新娘提供避孕的藥物。也正是出自一個文明人對於人的尊嚴的看重,三毛才為尚是孩子的新娘幾乎被當眾剝奪貞操感覺憤怒和難過。在《這樣的家庭》中,她觀照家庭中女性個體存在的意義,在一個女人為了家庭幾乎完全失去了自我的情況下,人人卻還都認為她的犧牲和付出理所當然,「那麼這種家庭生活,它的基石建築在哪裡?」在《五月花》中,通過記錄荷西和黑心僱主之間的鬥爭,表達出對於重契約守信用的現代文明價值的尊重,對於為了利益不惜欺騙犧牲別人的叢林社會生存法則的憤怒譴責。


三毛與荷西

我覺得三毛是希望世界每一個角落,即使是最貧瘠荒涼的地方,都要有光明,溫暖,愛,都可以有理可講。所以三毛的世界,既是一個自由的世界,也是一個有人的溫度的世界,是個文明的可居的家園。只有在這樣的世界,人才可以活出性靈和風採。而只有懂得愛的人,才可以建設這樣的世界。所以,愛,家園,自由,是三毛生命中的關鍵詞。而她和荷西在撒哈拉的那個最初的家,於她而言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理想的世界。她在這個家園之中,寫下了那麼多閃爍著性靈之美的文字,也點燃起讀者對於愛和自由的嚮往。

然而三毛還是辜負了愛她的讀者,她書寫了那麼多熱愛生活的詩篇,最終卻選擇了自殺。毋庸置疑,三毛之死對於愛她的讀者的打擊太大了。就是現在,當我再讀三毛的《白手起家》,看她寫和荷西充滿熱情地建設家園的一幕幕,眼淚還是忍不住流下來,因為想想這樣可愛的兩個人都不在了。然而,觀照三毛其人,選擇自殺似乎是有著邏輯可循的。三毛雖然超脫,但她超脫不了情的羈絆,而她的不問世俗恰恰是為著情的更真粹。她的性靈之花,她的蓬勃的藝術的創造性也只能在美滿愛情的土壤之上才會充滿生機。土壤沒有了,三毛這朵花只能萎謝了。

不是流浪,而是愛情、家園才是三毛生命歡樂的源泉。她曾說過:「我的人生觀,就是我的愛情觀」。「沒有愛,我也什麼都不是了,一個沒有名字的行屍走肉而已」。三毛在談到自己的流浪生涯時更說:「我去了很多國家遊歷,但是說實在話,我從離開家以後沒快樂過,這話說得很不勇敢,可是我離開臺灣後真的不快樂,一直到我建立了自己的家」。「做一個披頭,不是人生最終的目的。」家始終是三毛流浪的兩端。三毛對這樣的自己是有覺悟和認知的,雖然她對於撒哈拉懷著鄉愁似的嚮往。但是她認為自己並不是真正的沙漠之子,無法像真正沙漠本地人那樣過著簡單的生活。她還想拼命地在沙漠上打造一個現代文明的家園。她還是要打制家具,在家裡亮上燈籠,掛上林懷民的字,還是要追求風花雪月。這既是文明的追求,也是入世的表現。


三毛與荷西

三毛嚮往遠方,熱愛流浪,但她要找個人陪她流浪。她的感情經歷可謂豐富,但是,能夠真正接受三毛這樣的女人走進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男人其實並不多。在荷西之前,三毛還有個德國教授未婚夫,然而這個未婚夫卻在他們舉行婚禮前一日突發疾病去世了。這個未婚夫是最有可能帶給三毛理想生活的那個人,因為我想最適合三毛的其實是都市裡的浪漫,並非撒哈拉沙漠上的艱苦生活,所以這個德國教授才可以給她她真正想要的。並且據三毛的姐姐陳田心回憶:「她很愛他,他們很深的兩個人的情,就是對生命的一個契合度。」但是天意弄人,這個幸福沒有能夠實現,幸而又有荷西一直在等她。荷西帶給了三毛真正的婚姻生活。荷西雖然年齡比三毛小,性格有點沉默,但是天真淳樸,正派善良,他愛三毛,尊重她,寵著她。經歷過令人心碎的情劫還能再次收穫幸福,三毛肯定分外珍惜和享受和荷西在一起的時光。所以她說:這是一種很平淡深遠的結合,我從來沒有熱烈的愛過他,但是我一樣覺得十分幸福而舒適。我覺得這是非常真實的她對於和荷西婚姻生活感受的表述。這些幸福洋溢於她的文字中,字裡行間,看看《撒哈拉的故事》就知道了。而情到深處,她會對他說:「今夜告訴你了,是愛你的,愛你勝於自己的生命,荷西——」

而荷西對於三毛另一重要的意義是對於三毛寫作事業的促進。荷西讓三毛做一個自由的妻子,支持她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三毛就說過,沒有荷西給她的愛和自由,她一本書也寫不出來。就是和荷西結婚之後,整整十年沒有寫作的三毛拿起了筆,寫下了首篇《沙漠裡的飯店》,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人生得一荷西,足矣。誰知道荷西竟也先她而去,作為一個女人,三毛的命運實在是太悲慘了。而荷西之後,上帝就再沒有給三毛一個她既愛他,他也愛她,並且願意接受她和她共度餘生的男人。而和荷西在一起曾經擁有過的幸福,時時刻刻反襯出現實的一切殘缺和不足。

於是三毛決定去死,她沒有力氣再去尋找她夢中的橄欖樹了。無論關於她的死有何說法,總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對於她來說,俗世已無可留戀。

三毛既有藝術家灑脫靈性的一面,更有貪戀愛和擁抱的孩子的一面。好多年之後,網絡上流出三毛自殺前給朋友的電話留言。讓人很意外的是,貌似經歷過流浪和滄桑的她,聲音是那麼溫柔,嬌稚,像個孩子。這樣的聲音顯示出心靈的脆弱。

李敖有一段評價三毛的話,我覺得說得挺惡毒。不過也說出了三毛的一些問題。李敖說三毛框在自己的愛情裡不能自拔,這裡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雲鄉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李敖是無法欣賞三毛這樣的女人的,因為三毛身上無論藝術家的不暗世事和孩子氣的索愛對李敖都沒有意義,他也是拒絕體諒女人的苦難的。李敖最心動的是胡因夢那樣的女子,美貌而精神獨立。雖然他最終也只能徵服美貌而性情溫順包容如母親般的女子。像三毛這樣既不算漂亮又不世俗然而又要愛情的女子於他簡直是個不可理解的存在,所以李敖後面說得更惡毒:「如果三毛是個美人,也許她可以有不斷的風流餘韻傳世,因為這算是美人的特權。但三毛顯然不是,所以,她的『美麗』的愛情故事,是她真人不勝負荷的」。因為李敖這樣評價三毛,所以我更不喜李敖了。

倒是李敖的前妻胡因夢非常欣賞三毛,她說:「有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做夢,我不以為然。基本上,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升華的最高表現,她既能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

我覺得,胡因夢的這段話的水準比李敖不知道高多少。道出了三毛的不同尋常處。

而我覺得,三毛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價值,就是她積極追求如何讓塵世的生活更加理想,更加美好而富有人性的觀照,哪怕是在最貧瘠,最寂寞的角落,也應該有愛。生命因為有愛才有意義。這是三毛生命和文字的指向。

即使三毛選擇了自殺,但她傳遞的這種精神價值並不為之減少。因為懂得三毛的人都會知道,她所珍視渴望的一切都是她曾經失去的,她描繪的所有愛的畫卷後面都有為自己,為人類不幸命運的含淚祈禱。正如三毛母親繆進蘭女士談到女兒時所說的:「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三毛真得盡力了。畢竟作為一個女人,她以孱弱的血肉之軀承受了失去兩位人生伴侶的慘痛經歷,她的現實命運是很悲慘的。但她竭盡所能承受了,而且還用文字記錄下來她的幸福和悲傷,盡情抒寫著對於愛和自由的渴望。

所以直到今天,真正懂她,愛她的讀者依舊感謝她,懷念她。現在西班牙拉帕爾瑪島的荷西墓地上,在荷西和三毛的照片前,經常有很多中國遊客獻上鮮花,留下愛的箴言。

西班牙拉帕爾瑪島的聖克魯茲公墓,荷西安葬於此  圖片來源:彈指間行攝

時光飛逝,三毛離去已經30年了。她和她的荷西早就又團聚了,相信他們在天堂布置的家園分外美麗。一切苦難終會遠去,親愛的三毛,願你美麗的靈魂如今盡享九霄之樂。

註:除標明外,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我和三毛的生日:兼評《三毛真相》的偏見
    生日將至,再次想起三毛,想用文字表達,不僅因為她有趣的靈魂、特立獨行的個性、流浪漂泊的傳奇經歷,更因為美籍華人馬中欣的《三毛真相》。      去年初夏,我在成都「聚知齋」舊書店淘得馬中欣《三毛真相》一書。這個也曾萬水千山走遍卻未能如三毛一樣火遍華人世界的旅行家,尋訪當年三毛走過的足跡,通過採訪,披露了所謂的三毛真相,完全顛覆了三毛在讀者心中的形象。
  • 關於三毛的真相
  • 三毛自殺真相
    警方、法醫和醫院沒有進一步調查「自殺」的原因和後果。他們一致認為沒有他殺嫌疑,案件就這樣結案。但是關於三毛的死亡有很多討論,很多人認為她沒有理由自殺。三毛死因一直存在爭議,到現在都是一個未解之謎,很多人都堅持著自己認可的真相。
  • 《三毛真相》:荷西不是三毛的唯一,所以,這份愛情是假的!荒謬
    1998年,馬中欣出版了《三毛真相》。
  • 細讀三毛的作品,了解真實的三毛
    小時候就讀過三毛的作品,但是對三毛的了解是膚淺的,甚至是朦朧的。成年時,再讀三毛的作品,對三毛和其作品就有了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現在,再讀三毛作品,更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和體會。為此,我把對三毛和三毛作品的認識做一梳理,並推薦介紹給朋友們,但願大家喜歡。
  • 那個叫三毛的女人 | 三毛逝世27周年
    人生中第一次看三毛是我七歲的時候。那時我幾乎已經把世面上所有童書和作文選閱遍,突然感到了生命中第一次「閱讀孤寂」。於是我爬上我媽的書架,一眼看到叢書封面上那個長髮披肩、透露著呼之欲出的灑脫氣息的女人。我大概每隔幾年,都會重讀一遍三毛的作品,和《紅樓夢》一樣。每一次,我都讀出了不同的層次、態度、想法、感悟。她作品的脈絡,是有縱向自我體系的,並且看似簡單樸實的文字背後,頗有深意。我認為這才算中文的最高境界:不是看不懂的文字才是好的、高深的、有文化的。當文字作為傳媒載體失去了傳播的效應,那麼一切又有何意義?文字或閱讀是一件極私人口味的事,誰規定被看懂的文字就是淺薄呢?
  • 三毛的人生,因旅行而有意義,因文字而成就自己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荷西下班,開車到了家門外,卻不進去,只打響了喇叭,問三毛去不去海邊。三毛一聽,立馬跳了起來,抓起一條毛毯和一壺酒就出發了。但是在那個夜晚,他們卻遭遇了生死一線的險境。那些場面,現在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是因為,三毛把現場寫得真切,讓人如身臨其境。
  •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真如小說那樣浪漫?鄰居:其實都是她一廂情願
    莎士比亞曾說過:「愛和炭相同,一旦燒起來,就沒法叫它冷卻。」人們常常歌頌著愛情的崇高與美好,更是為了心中所愛保持著熱烈。在生活裡,它就是那最能夠讓人為之振奮,更讓人對之產生無盡渴望的感情。
  • 三毛給荷西做菜,說食材是春雨、魚線和魚翅。荷西:你當我是白痴
    在三毛筆下,枯燥的、缺少食材物資的沙漠生活,我們常人眼中平淡的日常,竟然變得如此鮮活有趣。三毛做的第 二道粉絲菜是螞蟻上樹,粉絲被炸過。荷西說,像毛線,又好像是塑膠。三毛就告訴他說,這是他釣魚用的尼龍線,被中國人加工過,所以變得白白軟軟的。而到了第 三道粉絲菜呢,是和菠菜、肉一起,絞碎了做的東北」合子餅「。
  • 都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是假的,那一切都是三毛自己臆想的?
    直到1998年,有人出版了一本書《三毛真相》。這本書將三毛和荷西虛構愛情故事推上了風口浪尖。據說,這位作者去了三毛生前的居住地,採訪了她的好友和鄰居,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三毛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抑鬱、癲狂,在作品中常常說謊。
  • 三毛:一個把旅行過成詩和遠方的人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3月的一天,在美麗的魔都--重慶,作家三毛出生。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盡半生在流浪和旅行,更用一生在追求詩和遠方。百度百科上對三毛是這樣定義的:三毛,臺灣女作家、旅行家。可見,旅行在三毛的一生中佔有多中重要的位置。
  • 三毛:有意屬君意闌珊
    臺北華岡文化學院的女教授胡品清曾如是評價三毛。  說到三毛的情感世界,我們總是帶著豔羨與略感遺憾的心情提起荷西。但是要真正刻畫三毛的內在情愫,卻要從胡品清的這一句話說起。  三毛從小就是一個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能夠在冥冥中感知過去和未來的女孩。因此她對於生命也常有一種宿命的悲劇審美。幼年的她曾經寫文讚美過自由的20歲,卻也感嘆自己可能無法活到那樣的年紀。
  • 粉絲眼裡三毛|曾把三毛當作另一個「三毛」,引來驚詫目光
    後來,發現三毛除了「調皮」還很任性。這不是貶低三毛,只是想說三毛率真,不做作。這是一種順其自然、開朗豁達的表達方式。這個「任性」的印象,得從她的筆名「三毛」說起。她為什麼用「三毛」作為筆名?在三毛的讀者朋友中,這個問題應該不只我一人想過。「三毛」讓人很容易想到「小毛」「二毛」。
  • 三毛死後,生前一封「遺信」揭開真相......
    隨後,作家張景然在書中和採訪中指出了:自殺說的種種疑點,從而推翻了社會上流傳和臺灣警方認定自殺的結論,張景然認為:三毛實際上也許是死於謀殺。時間到了2008年3月26日,這一天,正是三毛誕辰65周年紀念日。三毛生前忘年交,「臺灣第一才子」眭澔平公布了《三毛的最後一封信》和三毛生前打給自己的電話錄音。正是這些,讓三毛死因之謎再次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
  • 三毛:天命所歸,率性而活
    天命所歸,率性而活,這才是我眼中的三毛。 她在幾十年前漂泊半生環遊世界;她在撒哈拉和愛人把生命過成詩;她把短暫的一生,活成了十世。享受生命的過程,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她遵守的不過是自己的內心和生命的順其自然。
  • 三毛作品之《惑》
    那些飄渺、陰鬱的歌聲……」「珍妮和我的關係不是病,不是病,我明白的……一次又一次我跌落在那個虛無縹緲的世界裡,在裡面喘息、奔跑、找尋……找尋……奔跑時……醒來時汗流滿面,疲倦欲絕。」     幻覺裡,她矛盾不安,感到「失落的狂亂」、「被消失的痛苦」。而大病初癒後,忽然心血來潮,提著畫具外出寫生,任憑母親苦心勸阻。
  • 別讓偽文青毀了真三毛
    想講講三毛,不希望新一代小朋友因為一篇10萬+從此以為三毛是做作矯情的代名詞。就像我第一次知道三毛的時候是另一位中古時代靠三毛博出位的馬中欣,我沒有信馬寫的《三毛真相》,但我以為三毛就是一位有爭議的名人。
  • 「三毛」是三毛嗎?
    三毛通過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等小說技法來塑造「三毛」形象。「我有許多好看的衣服,但是平日很少穿。我伸頭去看了一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藍的襯衫,大鬍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藍色的。我找了一件淡藍細麻布的長衣服。雖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種樸實優雅的風味。
  • 三毛最深情的令人潸然淚下的20句話
    1991年1月4日,著名女作家三毛去世,年僅四十八歲。走遍萬水千山」的三毛,最終未能走出紛擾的世相人情,但卻走進了無數讀者的記憶。我們喜歡三毛的文章,也喜歡三毛的為人處世;我們喜歡三毛的為人處世,所以就越發喜歡她的文章。順帶著,我們也喜歡她書中出現的種種人、物,撒哈拉沙漠、阿拉伯人、藥瓶、別針……而最喜歡的除了她本人,還有荷西,她和荷西的愛情。三毛最深情的20句話,再讀來,不禁心中潸然淚下。
  • 馬中欣:為揭露真實三毛,花5年走訪得出結論:她是個隨便的女人
    當你喜歡的偶像和她所展現的不一樣,或者有些人說你喜歡的和你所熟知的大相逕庭時,你會相信自己看到的,還是相信那個人所揭露的「真相」?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則關於對三毛「揭露真相」的故事。追尋「真相」的人馬中欣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沿著三毛的人生軌跡,花了五年時間去探索的人。三毛酷愛旅行,所以馬中欣沿著三毛的人生旅途探索了一番,想給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三毛,但是,他得出來的結論,卻和人們認識的三毛大相逕庭。他到底是誰?真實的三毛又究竟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