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文化歷史悠久,作為香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香囊文化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社會習俗與審美情趣。
香囊又叫花囊、香袋、荷包,香包、佩幃、容臭,它與瓊瑤、玉環、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飾之物。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即是說在我國古代,青年人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香包以示敬意。秦漢及以後,佩戴香囊成為民間一種廣為流行的香品消費方式和風俗,東漢末文人繁欽在《定情詩》中有這樣的描寫:「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又因香包為隨身之物,古代男女亦常把它當作禮物互贈,以此傳遞情誼。
香包綿延著千百年來中國的女紅文化,傳承著男耕女織的華夏古文明。2008年,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淮陽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從《詩經》的記載可知,淮陽香包的製作與佩戴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民間一直盛行佩帶香袋,以驅毒蟲、散濁氣、寓吉祥、保平安。
倪莉是淮陽一帶有名的香包手藝人,她深愛中華傳統文化與淮陽的風土人情,致力於挖掘和傳承本土傳統的藥香精髓,故而打造了「中國香氣 淮陽好禮」——河南素廬文創品牌。
位於龍湖東畔六藝閣四樓的素廬,是倪莉以「素雅之心」對「文人書房、雅致生活」的探索,一個集傳統文化活動、非遺傳承、古風生活的文化體驗中心,開卷淮陽文藝生活之美,打造全鏈條淮陽文化體驗。大到結構與功能布局,小到一桌一椅、一花一木,都通透地體現著淮陽文化一脈相承的處世哲學。登臨六藝閣,可遠眺龍湖湖光水色,楊柳堆煙、蒲荷搖曳,龍湖之美一覽無遺。
問及製作香包的初衷,倪莉說,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家家都會給孩子佩戴香包,內裝艾草、薄荷等中草藥材,用以避邪驅瘟,抵禦毒蟲,寄託長輩祝福兒童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自己作為新媒體作家、文化公益活動策劃人,長期從事文創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淮陽香包文化發揚光大,展現傳統文化真正的魅力。
據倪莉介紹,中國傳統藥香是古代人們的智慧、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瑰寶,自古擁有神聖而獨特的文化地位。《黃帝內經》及《本草綱目》都有對中藥植物的芳香氣味的醫用功效的研究開發。中藥香包源自中醫裡的「衣冠療法」,使用中藥香囊驅邪闢穢、保健防病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民間亦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倪莉博覽群書、遍訪名醫,從《香乘》《陳氏香譜》還有《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等書籍中,尋得「香道」的傳承。她說:「太昊陵內的千年古柏所產的柏殼,龍湖荷花蕊、香蒲等,都是極好的天然香料,用來製作香包氣味溫和細膩又物盡其用。」
倪莉調香時,嚴格按照古法純手工製作,經過擇料、碾磨、配比、淳化等一系列純手工工序,將不同植物的精華成分融入其中。她所製作的古方香包,應對四時的香味,香氣層次豐富,不同植物之間的交融,讓香氣隨時光不斷演化。濃鬱純淨的藥香味,有祛病除邪、暢通氣脈之功效,經常使用,有助於身體、心理、精神三者達到平衡與統一。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一枚精緻的香包不僅用料講究而且工藝嚴謹,製作需歷經裁剪、刺繡、挖補、粘貼、纏繞、吊絮、穿珠、打結等多道工序。倪莉製作的香包針工細密、繡中見美,圖案也多姿多彩,如「福祿雙全、「荷」諧富貴、喜樂平安、花開並蒂」等,蘊藏著豐富的「淮陽故事」,承載了人們「求吉祈福、祛病健身」的美好祝願。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倪莉不僅是個技藝精湛的手藝人,更是個心懷社會責任感的公益使者。疫情期間,為感謝醫務和社區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倪莉一家老少三代,用蒼朮、羌活、柴胡、大黃、細辛、吳茱萸、佩蘭、艾葉、薄荷等芳香醒神、除瘴避穢的草藥,趕製出500餘份防疫香包,贈予奮戰在防疫一線的工作者。香包雖小,一針一線卻蘊含著對防疫工作者的敬意與感恩,彰顯著一位傳統手工藝者的責任與擔當。
在工作和生活中,倪莉經常接觸到很多貧困老人和留守兒童。倪莉租下了幾十畝地種植菊花,請貧困老人幫忙管理,給他們清貧的生活增加一些收入。看到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國學教育,倪莉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愛心志願者成立了「山果公益」,開辦了「山果公益、蓮舍書房,國學教育、愛心扶貧」項目,在她的呼籲下,不少文化名家、專家學者都來為孩子們傳授傳統文化知識,為孩子們的世界打開了新的窗口,讓他們看到生活之美。
從倪莉身上,我們能看到,淮陽香包之美,不僅美在其鮮活有趣的形象與生動的表現形式,美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更美在手藝人將事物魅力發揮到極致的執著與追求。在社會突飛猛進的今天,倪莉這樣的手藝人,於一針一線上體現著對傳統的自我領悟,在一繩一結裡表達著對文化的特殊情愫,著實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