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香包手藝人倪莉:素手拈五色 潛心制香包

2020-12-09 網易河南

中國香文化歷史悠久,作為香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香囊文化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社會習俗與審美情趣。

香囊又叫花囊、香袋、荷包,香包、佩幃、容臭,它與瓊瑤、玉環、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飾之物。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即是說在我國古代,青年人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香包以示敬意。秦漢及以後,佩戴香囊成為民間一種廣為流行的香品消費方式和風俗,東漢末文人繁欽在《定情詩》中有這樣的描寫:「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又因香包為隨身之物,古代男女亦常把它當作禮物互贈,以此傳遞情誼。

香包綿延著千百年來中國的女紅文化,傳承著男耕女織的華夏古文明。2008年,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淮陽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從《詩經》的記載可知,淮陽香包的製作與佩戴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民間一直盛行佩帶香袋,以驅毒蟲、散濁氣、寓吉祥、保平安。

倪莉是淮陽一帶有名的香包手藝人,她深愛中華傳統文化與淮陽的風土人情,致力於挖掘和傳承本土傳統的藥香精髓,故而打造了「中國香氣 淮陽好禮」——河南素廬文創品牌。

位於龍湖東畔六藝閣四樓的素廬,是倪莉以「素雅之心」對「文人書房、雅致生活」的探索,一個集傳統文化活動、非遺傳承、古風生活的文化體驗中心,開卷淮陽文藝生活之美,打造全鏈條淮陽文化體驗。大到結構與功能布局,小到一桌一椅、一花一木,都通透地體現著淮陽文化一脈相承的處世哲學。登臨六藝閣,可遠眺龍湖湖光水色,楊柳堆煙、蒲荷搖曳,龍湖之美一覽無遺。

問及製作香包的初衷,倪莉說,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家家都會給孩子佩戴香包,內裝艾草、薄荷等中草藥材,用以避邪驅瘟,抵禦毒蟲,寄託長輩祝福兒童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自己作為新媒體作家、文化公益活動策劃人,長期從事文創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淮陽香包文化發揚光大,展現傳統文化真正的魅力。

據倪莉介紹,中國傳統藥香是古代人們的智慧、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瑰寶,自古擁有神聖而獨特的文化地位。《黃帝內經》及《本草綱目》都有對中藥植物的芳香氣味的醫用功效的研究開發。中藥香包源自中醫裡的「衣冠療法」,使用中藥香囊驅邪闢穢、保健防病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民間亦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倪莉博覽群書、遍訪名醫,從《香乘》《陳氏香譜》還有《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等書籍中,尋得「香道」的傳承。她說:「太昊陵內的千年古柏所產的柏殼,龍湖荷花蕊、香蒲等,都是極好的天然香料,用來製作香包氣味溫和細膩又物盡其用。」

倪莉調香時,嚴格按照古法純手工製作,經過擇料、碾磨、配比、淳化等一系列純手工工序,將不同植物的精華成分融入其中。她所製作的古方香包,應對四時的香味,香氣層次豐富,不同植物之間的交融,讓香氣隨時光不斷演化。濃鬱純淨的藥香味,有祛病除邪、暢通氣脈之功效,經常使用,有助於身體、心理、精神三者達到平衡與統一。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一枚精緻的香包不僅用料講究而且工藝嚴謹,製作需歷經裁剪、刺繡、挖補、粘貼、纏繞、吊絮、穿珠、打結等多道工序。倪莉製作的香包針工細密、繡中見美,圖案也多姿多彩,如「福祿雙全、「荷」諧富貴、喜樂平安、花開並蒂」等,蘊藏著豐富的「淮陽故事」,承載了人們「求吉祈福、祛病健身」的美好祝願。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倪莉不僅是個技藝精湛的手藝人,更是個心懷社會責任感的公益使者。疫情期間,為感謝醫務和社區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倪莉一家老少三代,用蒼朮、羌活、柴胡、大黃、細辛、吳茱萸、佩蘭、艾葉、薄荷等芳香醒神、除瘴避穢的草藥,趕製出500餘份防疫香包,贈予奮戰在防疫一線的工作者。香包雖小,一針一線卻蘊含著對防疫工作者的敬意與感恩,彰顯著一位傳統手工藝者的責任與擔當。

在工作和生活中,倪莉經常接觸到很多貧困老人和留守兒童。倪莉租下了幾十畝地種植菊花,請貧困老人幫忙管理,給他們清貧的生活增加一些收入。看到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國學教育,倪莉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愛心志願者成立了「山果公益」,開辦了「山果公益、蓮舍書房,國學教育、愛心扶貧」項目,在她的呼籲下,不少文化名家、專家學者都來為孩子們傳授傳統文化知識,為孩子們的世界打開了新的窗口,讓他們看到生活之美。

從倪莉身上,我們能看到,淮陽香包之美,不僅美在其鮮活有趣的形象與生動的表現形式,美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更美在手藝人將事物魅力發揮到極致的執著與追求。在社會突飛猛進的今天,倪莉這樣的手藝人,於一針一線上體現著對傳統的自我領悟,在一繩一結裡表達著對文化的特殊情愫,著實令人欽佩。

相關焦點

  • 慶陽:香包刺繡「繡」出好生活
    我市通過扶持產業帶頭人、骨幹企業培育壯大、創建香包文化品牌等措施,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初步實現了從「小香包」到「大產業」的華麗蛻變,讓慶陽香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57歲的左煥茸,是省級香包刺繡非遺產承人。這幾天,她正在繡制一份2020年新春賀禮。
  • 「我買的不是香包,是想念!」「我賣的不是香包,是生活!」
    端午將至,各色各型的手工香包玲琅滿目,頗受人們的喜愛。而走街串巷賣香包的手藝人,成為街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上午10點,在西安市雁塔南路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一輛掛滿香包的自行車格外醒目。
  •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香包?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 慶陽香包「甲天下」
    每年端午節前後,我們都要舉辦盛大的香包節。其實,戴香包也和紀念屈原有關。相傳屈原很喜歡香草和美麗的服飾,所以後世人們就用彩色的綢緞和布料包上的香草料,做成形態不同的香包戴在身上以此來紀念屈原。做香包、戴香包在我們家鄉非常盛行。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大街小巷滿是賣香包的,五顏六色的香包一排排一片片,滿街飄香。
  • 有「料」小香包 健康大課程
    中國民間自古就流傳著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這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更有襟頭點綴之用。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奪目,讓人好不喜歡。其實,香包遠不止端午香包這一種。
  • 端午時節為何要佩戴香包
    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每逢端午節,人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都會佩戴香包。你知道佩戴香包的習俗是什麼來的嗎?香包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 ​有「料」小香包,健康大課程
    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奪目,讓人好不喜歡。其實,香包遠不止端午香包這一種。地處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的斜塘學校,是一所崇尚傳統文化的學校,「吳門醫派」中醫藥文化是學校傳統文化特色項目之一。
  • 艾草香包怎麼做有什麼用 端午節艾草香包的寓意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是很多的,像大家所熟知的就有掛艾草、划龍舟、戴五彩繩、吃粽子以及佩戴香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說說在端午節佩戴香包是因為什麼原因,據小編了解在端午節佩戴香包首先就可以留香,另外還能強身健體,那大家知道端午節佩戴香包的寓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的香包,給老人「捧捧場」,馬莊香包成了「網紅」,馬莊村成了「網紅村」。、香包博物館、馬莊文創綜合體、香包文化產業園,建立香包網絡銷售平臺,吸收有想法、有能力、有幹勁的年輕人加入香包隊伍,使馬莊香包更具活力。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香包手藝人努力讓傳統延續(黃威 武旭)在女人街西街頭靠近鹽河邊上,有一間小小的店鋪「九九手工」,端午節前的幾天,這裡比平時熱鬧許多。端午節當天上午,筆者來到了這家小店,只見門前的幾個貨架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香包,花花綠綠,煞是好看,充滿了節日氣息,來挑選購買的市民也有很多。
  • 端午香包
    在京東淘寶輸入「端午香包」幾個字,頁面上呼啦跳出一長串可供選擇的香包圖片。多到挑選得我眼花繚亂,不知下決心買哪個是好。香包樣式有方形、圓形、心形、菱形、十二生肖.做工也精美,尤其那些錦緞材質加了絲線結成的穗做裝飾,奢華勁讓人想到古代宮廷裡的貴婦;一些印著卡通圖案的香包也蠻有童趣的。「喜歡就買一個唄,快遞很快就送到了,這個願望還不容易實現?動動手指的事。」我想。
  • 我的香包不了情
    我是西安人,從小就喜歡香包,這完全是由於母親為孩子們做香包之緣由。西安現在是大都市,鄉情民俗似乎很難找到了,但千年古韻所形成的一些文化傳統,常常會以各種形式或多或少留存,西安的香包文化就是如此,其製作技藝在民間家庭不經意傳承,我從母親那裡承繼的香包情當屬此例。童年時母親為我們孩子做的香包,培養了我對香包的初戀。
  • 慶陽香包繡制助力脫貧
    慶陽香包繡制是指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一切繡製品。「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彩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這是對目前慶陽香包繡制的真實寫照。慶陽香包繡制由「不起眼的手工針線活」演變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並逐漸出海遠遊,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
  • 端午近 香包俏 專家提醒:香包不可替代治療
    端午臨近,人們通常會懸掛、佩戴香包,以求驅蟲、避邪、保平安。然而你知道端午掛香包有哪些講究嗎?你知道自己的體質適合什麼樣的香包嗎?關於香包習俗,有說是古人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用中藥製成香包拴在孩子的衣襟上,到後來,端午佩香包一說是闢邪,一說是討吉利。還有一個傳說,屈原投江時正值夏天,蚊蟲四飛,民眾唯恐屈原遺體遭叮咬,紛紛用艾草點燃,以煙燻蟲,後有人建議,何不以布包檀香,人人一串,蚊蟲汙物不敢近。「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俗語流傳至今。
  • 「真棒」香包迎端午
    「你們看,這就是廣受歡迎的『真棒』香包,大伙兒知道為啥叫這名字嗎?」端午前夕,在徐州市博物館的非遺展位上,王秀英老人一邊現場演示香包的製作過程,一邊向圍觀的遊客們仔細介紹名字的來歷和風俗。一針一線的來回縫製很是費功夫,香包背後的故事也格外吸引人。
  • 活動報名 | 端午迎安康,手工製作香包活動來啦~
    活動報名 | 端午迎安康,手工製作香包活動來啦~ 2020-06-20 0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香包藝術形式的演變過程
    隨著歷史變遷,香包外在的造型、紋樣、色彩及材質等表現形式受制於歷史因素而呈現出各個朝代不同的色彩。本文探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文化因素對古代香包藝術形式演變的影響。一、 古代香包的藝術形式演變特徵從香包的外觀形狀來看,漢代香囊多採用敞口袋狀,較為實用。唐代在漢代的基礎上,發展出金銀香囊,其外觀大氣、紋飾寫實、結構複雜,展現出這一時期金銀器製作的工藝水平。
  • 慶陽香包|母親的藝術
    慶陽香包也被稱為「荷包」「耍活」「絀絀」,是當地婦女製作的傳統手工藝品,在當地並不單指香包這種物件,而是泛指各類刺繡品,因此還被稱為「隴繡」。慶陽香包用料簡單,僅使用布、針、線和一些珠子,布料多用絲綢或彩布,線絮全為五顏六色的彩線,但形態各異、種類豐富,香包風格淳樸,富有吉祥寓意、蘊含樂觀精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不僅是傳統節日的重要配飾,也是富有特色的旅遊產品。
  • 端午香包的做法
    端午節戴香包,可以祛邪祈福。香包,又稱為香囊、香袋、荷包等,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香包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髮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藥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
  • 小香包「飄香」海內外
    點擊"農村創業致富網"關注甘肅慶陽:小香包「飄香」海內外繡香包和戴香包是端午節標誌性的民俗活動之一。這個布袋,古人叫香囊,後來叫荷包,今稱香包。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香包已發展成為千姿百態的藝術品。甘肅慶陽市每年銷售出去的香包大概有1000萬件,收入上億元,香包銷售市場以國內城市為主,逐步向法國巴黎等城市擴展。慶陽市還設立了一座香包精品展館。利用節會的助推,慶陽香包遠銷到全國56個大中城市及日本、歐盟、東南亞、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