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的自救:你是自己最好的藥

2020-12-26 有夢想的唐糖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非常「專業」的書《焦慮症的自救:從神經系統角度出發治癒焦慮症》,這本書的作者是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克萊爾威克斯,這同時也是她的經典代表作《焦慮症的自救》系列的第一部。這本問世於1962年的經典書籍,一經出版便引起轟動,從出版至今4次改版,被譯成數十種文字,被患者公認為是一本對焦慮症的治療切實有效的自助書籍,至今仍在焦慮症患者社群被廣為推薦。

它的名字很專業,以至於一些非心理專業的人都不敢接它(寫書評),但是當我看完這本書,發現其實作者寫的非常通俗易懂,並不似人們想像的那樣晦澀難懂。接下來,我將就我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同時也是作者強調最多的兩個部分做一下解釋。

01 戰勝恐懼的關鍵詞:放棄對「神經性疲勞」的恐懼

焦慮症是諸多神經症當中的比較常見的一種,它是指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而產生的一種病症。在實際生活中,焦慮症患者不僅焦慮重重,而且內心常常感到恐懼——尤其是對患病所產生的神經性症狀感到恐懼。

神經性症狀是源於「神經性疲勞」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而神經性疲勞,又包括以下四種:

肌肉疲勞情感疲勞心理疲勞精神疲勞

正如作者克萊爾威克斯所說:僅僅認識到疲勞是導致神經症的一大原因,就已經能讓很多神經症患者大舒一口氣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就是很多人的神經症實際上是「嚇」出來的,臨床工作表明:絕大多數焦慮症患者對於自己的神經症症狀十分擔心,並且對神經緊張所引起的怪異表現十分恐懼。

所以,治療包括焦慮症在內的神經症的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讓患者放下對各種症狀本身的恐懼。這讓我想起在上精神分析課的時候,老師講到「防禦機制「,他說:很多人的防禦難以覺察,是因為他們身上不止有一層防禦,而是像裹紗布一樣,一層又一層。心理包裹了太多層紗布(防禦),以至於根本就無法再看到最裡層是什麼東西

對於神經性疲勞症狀的恐懼亦是如此。原本這些症狀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失眠、疲憊、心悸等,但是更難處理的是對於這些症狀的恐懼心理——而這些,才是引發焦慮症的核心所在。

一般來說,焦慮症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原本起初的壓力已經消失,不會進一步演變為焦慮症。可是患者開始對壓力產生的症狀感到恐懼,進而又對自己所處的狀態感到害怕,並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第二種是,患者更關注自己還未治癒的疾病以及患病的原因——除非他們得到根本性的治癒和解決,否則他們無法放鬆下來。

所以,作者提出:「保持平和的心態對於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

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已經懂得了這個道理,但就是很難做到。他們控制不住的憂心忡忡、焦慮恐懼,隨著這本書的深入,我越來越解開一個困擾我自己很久的難題:在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難以有實質性的進展?

對於諮詢師來說,這既是一種常態,也是非常打擊自己自戀的現象。除了提升自己的技術,不斷尋找更多有效的方式以外,其實還有最簡單,但也最容易被諮詢師自身忽視的問題:對於一些永遠無法放下恐懼的人來說,基本上對他們的治癒就是很難。或者也可以這樣直白的理解:即使一個諮詢師的技術再高明,面對「油鹽不進」(防禦太重)的人,ta也束手無策。所以,治癒是一個概率性的話題

說回焦慮症,在這本書的前半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什麼叫神經性疲勞,她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斷的重申一個觀點:跳出」自我關注「的泥潭,只有放下(至少是嘗試放下)恐懼,你才有治療的可能——這是治癒的基本前提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治療時會使用各種方法幫助患者。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卻是患者本人而非治療師——所以在心理諮詢中,「助人自助」是最核心的原則。沒有「自助」的勇氣與衝動,不可能獲得心理狀態的健康。從這個角度說,所有的美好體驗,都是生活獎勵給「真正的勇士」的。只有真正的勇敢者,才配獲得。

02 治療原則:面對、接受、飄然、等待

作者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了一整套簡單易行的康復計劃,她首創了「面對、接受、飄然、等待」的基本治療原則。

可以說,這四個詞是治療神經症的核心要義。

1、 面對

作者整本書都在講述「康復是通過自身內在的因素達到的」,這一點至關重要。而面對這個環節,依然是延續這個最核心的原則:患者需要勇敢的面對自己所恐懼的東西。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裂縫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的「缺陷」本身,孕育著機會。這非常「中國」,我們的老話中早就有「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樣的句子。用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就是著名的ABC原理: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簡單說就是「你怎麼看」比「發生了什麼」要重要的多。所以,面對焦慮症的恐懼,如果放下對恐懼的恐懼,也許你會真正明白:有恐懼的地方,就有康復的機會

面對恐懼當然有法可依。心理學上常用的「脫敏療法」就很有意義,比如一個焦慮症患者,因為一出門就恐慌,所以不敢離開家門半步。而在醫師的鼓勵下(最主要的是他自己有想要改變自我的願望),他嘗試著邁出家門。而在銀行辦理業務時,熟悉的恐懼感再次襲來。

面對這種恐懼感,如果按照以前的舊模式,他會選擇馬上逃離,回到家裡。而他克服了自己的這種衝動,儘量平靜的呆在原地,任由恐懼侵襲。當通過不斷的練習,他逐漸克服了這種恐懼。

我有一個朋友,也有輕微的社交障礙,我也鼓勵她用這種方法脫敏。在我的鼓勵下,她從床上爬了起來,走到了菜市場,在那裡她體驗到了和前文中的男子一樣的痛苦感受,但是她還是堅持著買完了菜——當她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鼓勵她記住這種感覺,作為下一次嘗試的勇氣。

我們用簡單地克制,永遠無法真正接近問題,只有通過合理的「置換」才行。「面對」這個步驟的核心在於「和真實連結」,只有真實,才能打敗恐懼的幻象

2、接受

在一次心理督導時,教授給了我們一個名詞「讓思維在空中飄蕩」,當時我大受啟發,有醍醐灌頂之感。而在這本書裡,我又一次看到了這種描述。

所謂「接受」,就是放手、任其自流,就像風中的楊柳一樣隨風飄蕩

其實不管是治療神經症,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都非常有意義而且有效。

前段時間我去遊泳時,就充分體驗到了這種感受。其實我不屬於特別會遊的,我的遊泳水平一半來自於小時候的遊泳班,一半來自於自學。所以在遊泳過程中我無法放鬆,遊刃有餘。但是那次,我意識到了自己渾身都「繃著勁」的狀態,於是嘗試放下對深水區的恐懼,想像自己變成一條魚,順應水流自然漂浮在水面之上。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正向體驗,它幾乎讓我愛上了遊泳。

在焦慮症中,恐懼會引起腎上腺素的飆升,繼而分泌更多的激素,大量的激素又會引發強度更大的恐懼——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而「接受」的核心要義,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念」練習不去評判,不去對抗,任由自己呆在那裡

當能這樣做時,就等於切斷了這個惡性循環的鏈條。不過在這一點中,區分「接受」和「忍耐」非常重要。

3、飄然

飄然的核心在於「置身事外」。飄然的訓練核心當然還是放鬆,但是這种放松又不同於一般性的放鬆,而是在放鬆的同時有所作為。它要求患者:坦然面對、身心放鬆,然後飄然而出疾病的牢籠

飄然並不是指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什麼都不做,可以這樣說,患者練習讓自己的身體飄動起來,遠離疲勞,並不需要專門的去尋找一種康復的辦法,而是像自己脫離了自己的身體,成為一個旁觀者,看著自己的身體從迷宮裡面找出一條出路一樣

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人的身體在受了皮肉之傷之後,即使沒有專門的治療也會自我修復,其實神經症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肯給神經一個機會,而不是扒開傷口探個究竟,神經也會自動修復

不過作者也承認,雖然他經常鼓勵患者儘量讓自己飄然起來,但是飄然對於患者來說還是很難做到的。這時候就需要諮詢師的幫助了,出色的治療師會幫助患者找到一個飄然的狀態。

4、等待

不管是在後臺的私信留言,還是在日常的諮詢過程工作中,我遇到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你估計多長時間能好?或者多長時間能見到效果?

事實上,追求確定感是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共同要求,因為確定意味著安全,只有確定了,有了明確的答案或者保證,他們的心裡才會踏實。但是恰恰正是這種過度的追求確定感,使他們在治療時缺少耐心,而這對於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非常不利的。

在最後一個階段「等待」中,作者也詳細的闡述了等待對於治療的意義。其實在整個焦慮症的過治療過程當中,作者都一直強調,「當人們想起緊張時的症狀的時候,身體會做出相同的反應,而這只是一種自然的現象」,理解這一點非常困難,就如同要理解「挫折本身並不是起到阻礙作用,恰恰相反,它更應該被認為是康復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樣困難。

對於一般人而言,挫折就是一種障礙,所以他們通常會認為是挫折在影響自己,讓他們從內心當中接納挫折是康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這種認知的轉變非常困難。

但是作者也強調,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來幫助患者形成一層保護膜,在身體發生正常反應的時候起到鎮定與保護的作用,慢慢的患者就會適應正常的生活,把那些身體反應看作是正常現象。

寫在最後

威克斯是一名醫生,雖然她在患者中影響極大、備受擁戴,但在主流心理治療領域,她的理論和方法卻由於過於超前而在很長時間裡被嗤之以鼻。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認知行為療法的積極發展,她的理論和方法的價值才被廣大醫生和治療師正視和承認,逐漸被吸納進現代心理治療中。

其實從她自身的角度來說,她的最後「成功」也離不開漫長的等待

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因為來訪者自身的恐懼,畏縮和防禦導致了康復姍姍來遲。當然這並不是患者自己的錯,但是心理醫生有必要幫助他們走出這個智庫,而他們自己,也更應該從自己身上挖掘能量,走出困境。

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藥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的籤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臺私信我。

相關焦點

  • 《焦慮症的自救》關於焦慮症,你需要懂得3個原因和4個康復技巧
    一、《焦慮症的自救:實戰篇》:為廣場恐懼症所困擾的患者提供幫助20世紀60年代,廣場恐懼症尚是一種未被承認,甚至有些醫生聞所未聞的疾病。直到克萊爾威克斯醫生的代表作《焦慮症的自救:從神經系統角度出發治癒焦慮症》出版發行和暢銷,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才往前邁了一大步。
  •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教你五招自我調節焦慮症
    精神焦慮症就是其中一種。那麼,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怎麼做?精神焦慮症的症狀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精神焦慮症的自救焦慮症又叫焦慮性神經症,這是神經類疾病種最為常見的一種,是以人體焦慮情緒為主要的症狀。患者表現會有無名的緊張擔憂,坐立不安等症狀。那麼,精神焦慮症如何自救好呢?方法一:增加自信自信是治癒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
  •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方法有哪些?聽聽主任怎麼說吧!
    精神焦慮症的發作時間和焦慮症不一樣,精神焦慮症的發作是有一定規律的,很多患者在發作過幾次焦慮症之後就能知道大概的規律,但是找到規律性並不是治療精神焦慮症的方法,精神焦慮症患者只有接受科學治療才可以。長期的精神焦慮症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傷害,所以精神焦慮症患者要及時治療才行,下面為您詳細介紹。焦慮症的自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焦慮症的自救做出健全的反應,千萬不要壓抑自己的反應,特別是在醫生進行診斷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就要及時的說出來,患者不要避免曾經引起痛苦體驗的刺激。
  • 《焦慮症的自救》開出治癒你緊張神經的「良藥」
    而近來的心理學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慮症症狀,將近40%的人正遭受著焦慮症的折磨。焦慮與抑鬱、憤怒等單一的負面情緒不同,它更加複雜,更加微妙,也更難以形容,並且當我們越急切地想擺脫焦慮,焦慮情緒反而會更重。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焦慮狀態中,人就會患上焦慮症。用什麼方法才能徹底治癒焦慮症呢?
  • 得了精神焦慮症如何自救?用好訪談中的這4招,讓你學會自我治療
    一、《焦慮症的自救 演講訪談篇》:針對神經症狀的訪談,並給出相關建議這個醫生就是克萊爾威克斯,這個女孩子就是她其中的一個精神焦慮症患者。得了精神焦慮症的患者,他們會害怕看到讓自己恐懼的東西。《焦慮症的自救 演講訪談篇》是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克萊爾威克斯經典代表作《焦慮症的自救》系列的第三部,也是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焦慮症的自救 演講訪談篇》是威克斯醫生在專著之外面向觀眾、患者和同行專家,對自己的治療思想和治療要點的重申和探討,是她在86歲高齡時面對全世界讀者的最後一次答疑解惑。
  • 《焦慮症的自救》:數千萬患者實踐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法
    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克萊爾·威克斯的經典代表作,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全科醫生推薦閱讀!暢銷全球近60年,數千萬患者實踐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法。《焦慮症的自救》系列[澳]克萊爾·威克斯 著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克萊爾·威克斯(Claire Weekes,1903—1990),享譽世界的神經症醫生、內科醫生,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被稱為「解開焦慮症密碼的女人」。
  • 被焦慮症困擾怎辦?這本實戰書用實例能幫到您—《焦慮症的自救》
    後來,看了《焦慮症的自救》實戰篇這本書之後,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原來,我是患上了廣場恐懼症,這是廣場恐懼症的一種表現。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段時間真的是深陷其中,被焦慮困擾的苦不堪言啊!但是,隨後我便被這本書的實例吸引住,並從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對號入座的找到自己的症狀、解決的辦法。終於克服了害怕、恐懼的心理,成功走出來焦慮症中。現在,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同樣被焦慮症困擾的朋友們,希望您們也能從中受到啟發:《焦慮症的自救 實戰篇》這本書不僅適合一般讀書閱讀,也有助於治療神經症等疾病。
  • 今天你焦慮了嗎?《焦慮症的自救》用實例來告訴你如何戰勝焦慮?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新的一天到來,你會不會感到焦慮?對於普通人來說,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被焦慮症困擾著,卻不知道該如何將自己從中解救出來。享譽世界的神經症醫生克萊爾威克斯在《焦慮症的自救:實戰篇》這本書中用大量的真實案例為模板,還原了給患者治療的過程,讓更多被焦慮症所困擾的患者可以學習到自我治療的方法。
  •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可以自救嗎?
    某個案付了一個療程的費用,用掉了三次,都是給十歲的兒子用的,今天小男孩說需要長期的諮詢師,想要媽媽給辦年卡,突然有些感動也有些感慨,感動的是小男孩可以很坦白地說出自己的訴求而並沒有將其視為"不好"或者"有病",媽媽也並沒有傳遞給他"不好"或者"有病"的觀念,而是幫助他努力實現和滿足需求
  • 心理學好書—學會接受和面對:《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心理學好書—學會接受和面對:《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智賢說書 2020-02-18 13:05第8本精神焦慮症的自救若能將自己的情緒把控在一個良好的範圍內,就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輕鬆又享受,所以,對於情緒的控制方法,每個人都有必要掌握。
  • 焦慮的你,焦慮症離你還有多遠?
    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驗:l  總是為一點小事擔憂不已,以致無法集中精力?l  總是莫名其妙地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頭暈目眩,口乾舌燥?l  不願意走出家門,已經很久沒有與人打交道,甚至看著外面的世界感覺很虛幻?l  不能安靜地坐下來,焦躁地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 我得了焦慮症,可醫生給我開了抗抑鬱藥
    在這檔節目中,馬思純患有焦慮症,也讓很多人非常的心疼。 其實此前馬思純就在節目中袒露了自己有睡眠問題,有焦慮症,包括好友來訪的那一期,好友也直接表示馬思純不如從前陽光,但在這之前,誰也沒想到馬思純的焦慮症如此嚴重,已經不單單只在於心理層面,甚至影響到了身體的健康。
  • 得了精神焦慮症,如何自救?用好這5招,幫助調節
    比如說有的人先天性比較樂觀,所以就不容易焦慮,但是有些人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焦慮的問題就會比較嚴重,甚至會發展成為焦慮症,其實精神焦慮症是一種很值得大家重視的精神疾病。得了精神焦慮症以後千萬不要放棄自我,而應該積極主動的自救,有以下這5種自我調節方法值得大家嘗試。
  • 焦慮症,植物神經官能症,驚恐障礙
    在這裡我想說,如果你到醫院檢查醫生碩沒什麼事的話,基本已經確定是植物神經官能症,也可以叫焦慮症和驚恐障礙,不過首先得去醫院檢查排除軀體病變。焦慮症最嚴重的時期就是驚恐發作時和發作後的心理陰影。驚恐發作時的症狀基本都是心慌心悸,胸悶心跳很快,感覺魂魄喝身體脫離,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了,不真實的感覺,嚴重的頻死感,感覺自己馬上就要猝死了一樣,基本發作都會在半小時左右。
  • 一個重度焦慮症患者的自救:這是廁所,我不要死在這裡
    今天,我給你講一個焦慮症患者如何自救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卡爾·弗農(Carl Vernon),曾經是一個焦慮症患者,被焦慮症折磨了他整整15年。 最後,他靠著一套自己摸索的方法,成功地治好了自己的焦慮症,並且把這種方法,推廣到了世界上的50多個國家,治好了很多焦慮症患者。 如果你也飽受焦慮困擾,或許能從他的故事裡汲取一點能量,學習到一些方法。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他的故事。
  • 《完美關係》:焦慮症發作了怎麼辦?一個吻就是最好的解藥
    要麼很傻,只要傻就對了——全世界都會過來幫助你,然後你就自然而然地成長起來。恭喜你,完成了升級任務。人生,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境界。不過,也確實太不接地氣了。還有,突如其來的焦慮症。02所有的生理問題都是心理問題,這個心理可什麼可能都有。所以《完美關係》中的衛哲跑去看心理醫生,二十小時就要那麼多錢。
  • 焦慮症痊癒後帶來的性格轉變
    更誇張的是大學畢業的時候找工作的時候面試緊張得哭到不能自己,更別說敢上臺做個演講了。這樣的性格,對自己十分不好,要求完美,內耗嚴重,給焦慮症的萌發埋下了種子,平常又不懂得如何學習情緒管理,久而久之,生活工作壓力不良情緒的累積,最終有一天,在身心疲憊的情況下,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恐慌,最終觸發了驚恐發作,經過了漫長的求醫過程,各種檢查,開了一堆沒有用的藥,最後確診患上了焦慮抑鬱症,綿綿不絕,各種各樣奇怪的軀體症狀,整夜整夜的失眠,暴瘦,乏力,常常毫無防備而來的驚恐發作持續了好幾年
  • 焦慮症是什麼引起的,如何確定自己是焦慮症
    焦慮症可以分為慢性焦慮,也叫做廣泛性焦慮。他的表現是指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一些和現實不相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患者感覺自己一直處於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弔膽,恐懼,害怕和憂慮的內心體驗當中。還有一種是急性焦慮,也就是驚恐發作。
  • 心理學家:治療焦慮症不能盲目吃藥,練習這三種方法才是根本的
    焦慮症的認識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焦慮症患者習慣於對生活中的事情做過度危險評價,這是因為其在多年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認知方式,即潛在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規則。一般來說,當認知不協調時,人們對待這種不協調的常見辦法是竭力解釋,以便在兩種矛盾事物之間取得某種協調。
  • 用了吸入藥自救哮喘,為什麼仍沒救回來?
    你可能聽說過被哮喘奪去生命的名人不少,比如大家喜愛的鄧麗君,比如柯受良;其實被哮喘奪去生命的普通人更多,比如最近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好人------貴州公交司機胡奎師傅。胡師傅是有大愛的人,他在生命最後時刻停車疏散乘客的行為令我感動並敬佩,希望他安息!我看到有網友留言問我:胡師傅明明吸了藥物進行自救,為什麼還是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