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在內地僅剩代理#
本報記者 李甜 譚倫 北京報導
Zoom在中國內地的「Go To Market」市場推廣策略在一步步失效。
繼兩個月前,Zoom停止了面向中國的在線訂閱模式後,《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從8月23日起,Zoom將不再向中國內地客戶直接銷售新的Zoom服務,或升級服務。嵌入了Zoom技術的第三方廠商,將代替Zoom在中國市場提供本地化服務。記者用Zoom帳號嘗試登錄,界面提示:「免費用戶無法在中國登錄。」
Zoom此前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模式包括直售、線上訂閱和通過合夥夥伴銷售。目前,只剩下代理這一種方式。
國內廠商或迎機會
一位Zoom曾經的代理人員對記者說,在中國,Zoom的代理模式相比其直銷模式,更具競爭力;如果Zoom將業務統一由代理來做,對其B端業務沒有太大的影響,相當於封閉了C端市場。
「如果不直銷的話,那它其實就是封閉了C端的銷售路徑,以後C端客戶的使用率可能會有些萎靡。行業端的客戶都找代理,所以說對其行業客戶影響不大,但是對於C端的個人業務來說,影響應該挺大的。」
關於Zoom的代理模式在市場上是否具有一定競爭力,這位人士提到,Zoom的官方技術說明,都是英文的,對內地用戶並不算友好。作為第三方代理,每次要去「拿東西」,需要拿翻譯設備進行翻譯,有時覺得翻譯有問題,也未能得到太多指導,常常需要去跟美國本地客服進行溝通。代理面對Zoom公司的政策,也幾乎沒有話語權,因此他認為,Zoom的國內合作廠商應該開發點自己的東西。
據了解,Zoom在中國市場擁有多家合作夥伴,除Zoom官方推薦的會暢通訊、隨銳矚目、尚陽Umeet等企業外,Zoom的底層技術還被多家廠商使用。記者看到,最近兩日,華萬、隨銳矚目、全時雲等國內企業都表示,可以為Zoom用戶提供遷移服務,讓這些用戶繼續享受一致性或者貼近性的服務。
及時會科技總經理李曉勇向記者表示,中國用戶不用太擔心Zoom在中國停止服務後帶來的不便,因為目前國內在線會議產品都比較成熟,尤其在經過疫情考驗後,中國市場對於在線會議的巨大需求加速了國內產業鏈的發展。
對於此次Zoom中國區「停服」給產業鏈帶來的影響,李曉勇認為,這可以看作是一個機會。在李曉勇看來,雖然目前中國合作夥伴對於Zoom的技術存在依賴關係,但並不代表這些廠商沒有替代Zoom的技術實力。
「目前中國的供應商已有能力提供同樣甚至更好的底層技術。」李曉勇告訴記者,萬一未來美方加大相關產業鏈的「脫鉤」風險,中國在雲會議領域積累的產業實力也能夠應對。
記者注意到,Zoom在近期推出「Hardware as a Service」(HaaS),一種囊括Zoom軟體、硬體和專業服務的一站式商店。用戶可以從各種解決方案中自行選擇,HaaS目前在美國境內可用。
信任問題難解
Zoom最初為企業級用戶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廣泛使用而成為最熱門產品之一。但其安全性問題,也隨後多次被曝光。Zoom向Facebook數據共享,帳號在暗網被售賣,黑客劫持會議並播放色情、種族主義內容等「Zoombombing」的事件多次發生,在學生上課期間會議被劫持,使Zoom安全問題顯得更為刺眼。據此,Zoom在4月份啟動90天安全計劃,在這90天裡,專注在安全升級上,凍結其他功能工作。
在這三個月,Zoom通過其博客多次公布進展。包括,更改默認設置,收購領先的安全技術公司Keybase,無差別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傳輸協議,Zoom還聘請了新首席信息安全官,這個首席信息安全官是有著20年專業積累、之前在Salesforce擔任安全運營高級副總裁的Jason Lee。
此外,Zoom還允許用戶自行選擇數據路由。
Zoom的創始人袁徵來自中國山東,現為美籍華人。為了節省費用,Zoom將部分研發團隊放置在中國。儘管,袁徵曾為自己的美籍身份正名,並將後者解釋為是跨國公司的一般操作。從5月20日開始,Zoom在中國調整為只有付費用戶才可以主持會議,暫停個人用戶免費註冊。當時有外媒分析認為,Zoom此舉可能與中美關係緊張有關。
在近期,有美國參議員提出,Zoom在新冠疫情期間,被居家不出的美國人用來進行個人互動,司法部應對Zoom展開調查。「我們認為,司法部必須調查並確定Zoom和TikTok的業務關係、數據處理行為以及它們與中國的業務聯繫,是否對美國人構成風險。」相關參議員表示。
一位安全工程師曾對記者提出,他認為,Zoom存在的安全問題都能花時間、花精力解決,「身份問題就不好解決了」。
(編輯:李正豪 校對:彭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