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黑白鍵 經典947
今年5月,Erato唱片推出一張古樂二重奏專輯,由兩位年輕一代的法國古樂演奏家——魯特琴演奏家託馬斯·敦福爾和羽管鍵琴演奏家讓·龍道合作。
他們演繹的音樂,來自法國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上半葉,一批在法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的宮廷中活躍的巴洛克作曲家,除開權傾一時的呂利沒有入選之外,從1610年出生的米歇爾·藍貝爾,到1683年出生的讓-菲利普·拉莫,專輯中所選的八位名家,可謂精選了那一百年間,法國巴洛克音樂的巔峰人物。
在路易十四時代,羽管鍵琴崛起,成為宮廷和貴族中最受歡迎的樂器,在這方面稱雄的作曲家就是弗朗索瓦·庫普蘭,由於他來自傳承悠久的庫普蘭家族,譜系中有不少出色的作曲家,故人們也尊他為「大庫普蘭」,足以見之其重要的地位。他為後人留下了四卷羽管鍵琴曲集,影響甚至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
弗朗索瓦·庫普蘭(1668~1733) ©projectawe.org
充滿迷幻感的庫普蘭《神秘障礙》
有意思的是,在這四捲曲集中,最出名的一首標題和意涵,學者和演奏家們至今莫衷一是,這就是Baricades,障礙,全稱「神秘的障礙」。
整首樂曲以分解和弦構成,四個聲部組成一個非常細密的音網,動力十足,給人帶來一種五彩繽紛的、類似迷宮編織一般的迷幻感。至於這首曲子為什麼叫做神秘的障礙,有認為它象徵著生命和死亡,過去和未來、自我與超越等等。
魯特琴演奏家託馬斯·敦福爾和羽管鍵琴演奏家讓·龍道,把這首《神秘障礙》作為專輯的標題,並給原先的羽管鍵琴再增添了一個長頸阿奇魯特琴聲部,在羽管鍵琴上方八度奏響,使之更為五彩繽紛。
羽管鍵琴演奏家讓·龍道(左)和魯特琴演奏家託馬斯·敦福爾(右)
天使馬雷·馬蘭
《神秘障礙》專輯的一個新穎之處,就在於突破障礙,把之前不少給維奧爾琴合奏的樂曲,改編為了羽管鍵琴和長頸阿奇魯特琴,打破了傳統古樂界的戒律,因為古樂運動一開始追求的是作品在它那個時代的原貌,當時的樂器編制、當時的聲音、當時的風格、當時的演奏法。
而新一代古樂演奏者更偏向西班牙維奧爾琴大師若迪·薩瓦爾的思路,無論什麼編制的音樂,只要演奏自己手中的樂器,聽起來效果好,則都可以嘗試。託馬斯·敦福爾改編演奏法國維奧爾琴名家馬雷·馬蘭的《d小調第三組曲》中的哀歌,原先的維奧爾琴被換成了阿奇魯特琴,反而更顯精美。
魯特琴演奏家託馬斯·敦福爾
馬雷·馬蘭和同時代的安東尼·富柯瑞都是維奧爾琴演奏和創作名家,馬雷·馬蘭的曲風以和諧優雅著稱,富柯瑞則是大膽炫技,注重表現力,所以同時代人有「富柯瑞是魔鬼、馬雷·馬蘭是天使」的比喻。
「敏感、敏感、更敏感」
託馬斯·敦福爾1988年生於巴黎,曾在多個魯特琴大賽中獲獎,他的合作搭檔,羽管鍵琴演奏家讓·龍道比他小三歲,在獲獎方面則更為顯赫,2012年,他在羽管鍵琴界最頂尖的賽事,比利時布爾日大賽上奪冠,只有21歲,是該賽事最年輕的奪冠者。
讓·龍道五歲開始,就接觸並痴迷於羽管鍵琴,後來又兼修管風琴、鋼琴、指揮和爵士樂,可謂博採眾長,又有專精的特長,尤其卓爾不凡。當人們問起,他認為羽管鍵琴最值得品味的特點是什麼,讓·龍道說:「那就是敏感、敏感、更敏感,這是一件具有精緻表現力、同時又無與倫比地溫暖、充滿喜悅和活力的樂器。」
羽管鍵琴演奏家讓·龍道
讓·龍道說,設計專輯曲目,其實是一個非常整體的概念,他很像作曲,創造出一個恰當的曲式結構,讓樂思能夠各歸其位。
這張聚焦法國17、18世紀巴洛克音樂的專輯,以長頸阿奇魯特琴和羽管鍵琴的二重奏為主,還有兩件樂器的獨奏曲,以及穿插其中的男中音和次女高音的聲樂曲,都用巴洛克時代的通奏低音組方式伴奏,除了之前兩件樂器外,再增添一把viola da gamba,膝間維奧爾琴,整張唱片聽下來,就如同參加一個琳琅滿目的音樂晚會,令人賞心悅耳。
原標題:《夏日二重奏 | 走進法國巴洛克音樂世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