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現實。不僅是購物、出行,醫療健康領域中的診療和購藥也是網際網路參與的一個重要領域,並且正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然而,醫藥電商和其他領域的電商相比,滲透率一直偏低。日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對外發布《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對於網絡銷售處方藥擬有條件放開的內容引發熱議。醫藥電商平臺歡欣鼓舞,終於盼來了政策曙光,而擔憂者則對監管規範、醫保支付、用藥安全等問題提出質疑。
醫藥電商平臺瘋狂補貼
知名醫藥電商觀察者、北京藥賦能科技CEO邵清日前參加健康界品牌節目《健客交鋒》時表示,從專業藥學服務以及對於處方專業管理方面來說,線上平臺網售的處方藥物,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和缺憾。
這種缺陷來自於線上電商平臺售處方藥時,無法確定顧客上傳的處方是否為真實的。邵清認為,要解決這種缺陷,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通過技術的升級,電商平臺打通與醫院之間關於處方流轉的渠道。「不過,這種方式難度非常大,需要醫院的配合,而患者的處方屬於患者的個人隱私,如果沒有相當強的隱私安全管理,醫院是不會與線上電商平臺合作的。」
其次是電商平臺自建網際網路醫院,吸引患者來本院進行複診,讓患者自己主動上傳處方。「這個模式的難度也非常大,需要電商平臺自己要有著強大的實力。」
除了處方真實性存疑之外,業內針對處方藥網絡銷售的監管也存爭議。「如果政策尺度過大,導致監管不到位,帶來安全用藥隱患的可能性極大。」中康資訊副總裁李俊國向健康界表示:業界對於網售處方藥的放開有一些不同意見,不是反對網際網路+的方向,而是擔心如果政策制訂不夠嚴謹,會引發市場亂象,破壞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
專門從事醫藥零售研究的行業人士許青(化名)也認同李俊國的觀點。他告訴健康界,如果線上監管和線下監管不一致,可能會導致監管弱的那一方出現混亂。「對於網絡銷售的主體,必須首先是取得了許可證的實體企業,線下要有許可證,線上才能夠賣藥。」
許青認為,一旦線上電商平臺監管力度弱於線下,那麼電商平臺就會走擦邊球,通過補貼進行促銷,從而佔領市場。
事實上,這一現象已經在OTC藥物售賣時出現過。健康界注意到,在今年的雙十一購物節中,一些知名的OTC品牌的價格通過促銷滿減活動皆大幅跳水。例如一款名為金納多的進口藥,在各大連鎖藥店賣近40元,而網上只要27.5元。
上述現象正是近幾年線上電商平臺為了開拓市場,通過大筆砸錢吸引客戶的舉措之一。許青告訴健康界,通過砸錢獲取客源的線上醫藥電商,必將在佔領市場之後露出獠牙,抬高價格,最終受損失的還是普通消費者。他甚至認為,就像滴滴與優步之前的補貼大戰一樣,一旦某家醫藥電商平臺成果贏得大部分的客源,那麼也會像滴滴那樣不再有補貼。
線下藥店反攻
隨著網售處方藥開放步伐臨近,針對藥店行業擔心線上平臺會對線下實體店造成衝擊,海通國際分析師餘文心在其研報中表示:「線下藥店會員主要為中老年人,而線上藥店則以年輕人為主,其實是錯位競爭。線上線下藥店協同發展可共同侵蝕中小藥店的市場份額,推動集中度提高。」
線上電商平臺佔領市場的野心昭然若揭,而線下連鎖藥店也不會坐以待斃。正如網際網路醫院並非電商平臺的專利,連鎖藥店們也在利用網際網路醫院向線上醫藥電商發起反攻。
日前,連鎖藥店巨頭益豐大藥房發起設立兩家全資子公司,分別為海南益豐網際網路醫院有限公司、海南益豐遠程醫療中心有限公司。此前,一心堂也宣布投資設立控股子公司一心堂醫養服務股份公司。
在完成存量市場的整合之後,益豐大藥房、一心堂等上市連鎖藥店正在實現從區域龍頭向全國性大型連鎖企業的跨越。與此同時,為承接處方外流帶來的巨大增量市場,網際網路醫院成為線下藥店企業爭相布局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