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不聽話,在奶奶面前比較乖。所以很多老人總是會責怪孩子母親,覺得是年輕人不會帶孩子,如果父母了解了孩子在奶奶面前乖巧的原因,是真的會心疼孩子。
我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案例,孩子平時是奶奶帶,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吃手,很少離開奶奶身邊,奶奶的話也十分的少。但是和媽媽在一起,孩子立馬回變得很活潑,甚至偶爾很頑皮。
一旦孩子被老人帶著很乖,家長總有兩個錯誤的認識。
孩子在奶奶面前更乖不是這兩個原因
錯誤認識一、家長的溺愛
很多老人覺得,自己帶孩子孩子很聽話,孩子很少做出叛逆的選擇,甚至很多老人帶孩子,可以讓孩子呆在車子上一天,但是換到孩子父母帶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不聽話,這是因為父母總是給孩子太多的選擇,所以時父母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導致的孩子習慣性調皮不聽話。
錯誤認識二、老人管教得更好
老人帶孩子,孩子又乖又聽話,這可不一定是老人管教得更好。畢竟有時候有的老人只能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至於對孩子的管理,很多都是老一輩的方法,訓斥或者打罵,更多的時候,老人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之所以孩子在老人面前更加安靜,真實的原因會讓很多媽媽比較心疼。
為什麼孩子在老人面前會更加安靜
在父母跟前安全感更加充足
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聽話,在奶奶面前更聽話,這可能是孩子在父母跟前的安全感會更加充足。在心理學上,只有我們的內心安全感充足的時候,才有勇氣和信心去做新的嘗試,甚至去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或者並不知道底線在哪裡的環境中,孩子會保持安靜和乖巧,和我們成人一樣,陌生的環境,不熟悉的環境保持更高的警戒性。
老人對於孩子或許過於嚴厲
2-3歲的孩子,是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好奇心最強的時候,如果父母願意給孩子更多鼓勵,孩子會更加願意去嘗試。
相反,老人對於孩子的好動,往往抱有一種:危險、不能動的想法。很多時候,孩子想要去嘗試新事物,都會被老人嚴厲的制止,久而久之,孩子的活動性會被限制,尤其是本身活動量不足的孩子,性情偏於乖巧,老人的不斷制止,阻礙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行動力。
老人體力有限,總是習慣束縛孩子
曾經在樓下看到一個老人,孩子總是想從車子裡出來,但是老人一直在強迫孩子坐在車子裡,出不來,孩子就站在車子裡,老人一邊哄著孩子,一邊推著車子。
很多老人帶孩子,因為體力不夠,都不喜歡孩子下地活動,或者頻繁的運動,害怕自己跟不上孩子的腳步,總是習慣於把孩子束縛於一個固定的範圍內,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在奶奶身邊更安靜,因為他知道即使自己哭泣,結果都是一樣的。
孩子在奶奶身邊更乖意味著孩子的這些能力不足
孩子的安全感不夠,如果老人並不是一出生就在帶孩子,可能老人並沒有完全融入到寶寶的生活中,具體來說,互動不夠,和孩子的親密接觸不夠。孩子的運動能力不夠,嬰兒身上有個規律,孩子越小會越好動,2歲孩子的活動軌跡比3歲孩子多且雜,如果孩子過乖,證明孩子和同齡人相比活動能力可能不夠。孩子的認知或要稍許落後。2歲前的孩子屬於感覺運動階段,孩子的認知都來自於通過運動對外界的感知,動得過少,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
所以說,孩子在奶奶身邊更加乖巧,並不是奶奶會帶孩子,相反這背後的原因,都影響著孩子的發育,媽媽們應該會更心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