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神話故事中,刑天是蚩尤手下的大將,血戰軒轅黃帝的無頭戰神,這是失真的謬論。刑天屬於炎帝的神農氏,而不是蚩尤的九黎氏。甚至整個黃帝時期的上古神戰,也都是由炎帝的神農氏派生而來的,軒轅黃帝、兵主蚩尤都曾是神農氏的子民。
神農氏產生的年代,已經不可追溯了,但「神農嘗百草」的典故大概率是神農氏興起的關鍵。神農氏這個族群,首領、核心層全部都是「姜」姓子孫,每一任的首領都尊稱為「炎帝」。
這個「炎帝」的尊稱,是因為神農氏的塑造者,是一位擅長用「火」改善先民生活的人。艱苦的生活環境下,許多先民為了生存,自發聚集到了這位擅長用「火」的先賢身邊,推舉他做部落首領,尊稱為「炎帝」。這個擅長用「火」的先賢,將這些原始先民統一改為「姜」姓,他們組建了最初的「神農氏」。
當時,中原大地密林中,這樣的部落千千萬萬、不知凡幾。一個或幾個山谷中間,幾百人聚在一起生存,就是一個部落。但在生存、繁衍過程中,隨著部落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強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
當先民的需求由簡單的「生存」,向幸福「生活」轉變時,第一批部落淘汰浪潮來襲了。這時神農氏的首領,已經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了,「炎帝」也早成了部落首領的尊稱。此時,神農氏任職的首領,在研究植物方面天賦異稟。
當時的中原地區,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密布,人們對許多植物缺乏了解。這位神農氏當代首領,遊歷了許多山林,對各類植物進行辨別。他開發了兩類改變人類生活的植物——草藥和穀物。穀物不用說了,令華夏民族由遊獵民族,早早進化為農耕民族,單位環境人口承載力大大上升。
比如:十平方公裡的山林,可以讓一個5人的獵隊抓捕動物,養活十多人的生計。那開闢成田地,撒上穀物種子,就能養活上百人的小部落。而且耕種田地,人口更加聚集,利於部落的繁衍、發展。聚集的人口,需要不斷交流。這又促生了手勢、口型、語言,乃至文字等交流媒介的出現,文明進程就此加速。穀物取代打獵,是華夏文明早早形成的重要原因。
而草藥的作用就更不用說了,艱苦的生活環境下:打獵會受傷、蚊蟲蛇鼠會感染、天氣陰寒會風溼、傷口潰瘍會腐爛……神農氏的「炎帝」品嘗百草,將可以治病的草藥,根據用途進行分類。有了「炎帝」草藥的先民,生死不再完全聽天由命,能夠自主地處理簡單傷痛、疾病,壽命得到了極大的延伸。
「炎帝」利用草藥,給神農氏周邊的先民治病。無數的小部落,或出於感恩、或迫於生存的需要,紛紛加入了「炎帝」的神農氏。到後來,「炎帝」和草藥的名聲越傳越遠,加入神農氏的部落越來越多。人口過多問題出現時,能在同等面積土地上,養活更多人的穀物,成了神農氏另一大支柱。
無數的小部落,為了緩解傷痛、延長壽命,自發加入神農氏。神農氏在人口不斷增長,疆域逐漸遼闊的情況下,又逐步推廣了穀物的種植。這就是中原農耕文明,產生的雛形與胚胎。
自擅長研究植物的那位「炎帝」之後,一代代神農氏首領,將草藥、穀物兩大劃時代產物不斷傳向更遙遠的地方。數百年後,中原局勢發生了巨變:無數小部落合成了幾十個大部落,這些大部落又尊最強的神農氏為「共主」,與黃帝交戰的炎帝,就是壯大後的神農氏末代首領。
神農氏的衰弱,並不是一天兩天造就的突髮結果,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它既然讓幾十個大部落尊為「共主」,自然也要討伐發動戰爭、破壞秩序的部落。這一點和西周周天子,分封諸侯很類似,只是時間更早,地域更狹小罷了。
在末代「炎帝」之前近百年,神農氏徵伐叛亂部族的戰爭,就出現了多次失敗。自身力量不斷損耗,意味著神農氏「共主」地位不斷淪喪。神農氏人口不斷減少,那些戰勝神農氏的部落不斷兼併,此消彼長之下,炎帝時期神農氏已經無法號令其他部落了。
軒轅黃帝姓公孫,祖上是有熊氏的支脈,與神農氏一樣都是早到不知道什麼年代的老氏族。區別就是神農氏,有嘗百草的神農,壯大了神農氏;而有熊氏早早衰落,連曾經疆域有多大都不知道了;如果沒有軒轅黃帝出現,這個名字都要淹沒在歷史長河了。
因此,軒轅黃帝出生的部落,是尊炎帝神農氏為「共主」的諸侯之一,也就是泛神農氏意義上的子民。在中原之外的區域,還有很多強大的部落,比如商朝時期的東夷,他們的祖先就與神農氏毫無瓜葛。神農氏這個「共主」,相當於黃河流域的「盟主」,與其他區域是競爭關係。
末代炎帝時,神農氏沒落了,黃河流域其他部族不服了,就不斷反叛這個「共主」。神農氏的蚩尤,看不慣炎帝對諸侯的仁厚,就帶著一部分族人,去黃河中下遊建立了九黎部族。嚴格來說,蚩尤是炎帝的肱骨,但他既心痛神農氏的衰落,也不願跟炎帝反目成仇,就選擇了離家出走。
蚩尤不能挽救衰老的神農氏,就決定建立新的九黎部族。而黃河流域的部落,由於「共主」神農氏沒落,又形成了幾個新的局域團體,軒轅黃帝就是其中的一個新領袖。「共主」炎帝自然無法忍受,神農氏逐漸成為空殼,繼而發動了對幾個小團體的打擊。
這些敗亡的小團體,一部分重新歸降了炎帝的神龍氏,一部分就投奔了逐漸壯大的軒轅黃帝。最後軒轅黃帝,壯大到了炎帝再也無法忽視的地步,阪泉之戰就此爆發。這場爭奪黃河流域「共主」的阪泉之戰,炎帝、黃帝進行了3次交鋒,最終以軒轅黃帝獲勝而告終。
打敗了炎帝的黃帝,並未吞併神農氏,而是建立了有熊氏。失去「共主」地位,丟掉了大量領地的神農氏,在炎帝的帶領下,與蚩尤的九黎爭奪起了黃河下遊的土地。這其中有沒有黃帝示意,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導致 了炎帝敗給蚩尤後,轉而與黃帝聯合,對九黎開戰是我們今天的共識。
自此,黃河流域的「共主」神農氏衰敗,出走神農後在東方建立九黎的蚩尤,與昔日子民軒轅黃帝,成為爭奪黃河流域霸主的兩大新銳。軒轅黃帝自改公孫為姬姓,這個叫姬軒轅的人,重新復興了已經快要被人遺忘在歷史長河的有熊氏。由於有熊氏早已名存實亡,人們為了讚揚姬軒轅的功績,又稱有熊氏為軒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