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0年的兩個「第一度電」
關注「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發電
11月27日0時41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2000多公裡外的成都,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一直關注著這「第一度電」能否順利發出的技術人員也終於鬆了一口氣:「成了,終於成了!」
「華龍一號」與四川有何淵源?核動力院相關專家表示:「『華龍一號』一直在四川!」不僅僅是「華龍一號」,50年來,中國核能兩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第一度電」,都與四川有著不解之緣。
50年前
在四川大山深處發出中國核能的「第一度電」
50年前,在距成都市區100多公裡外的一座大山深處,有個代號909的基地。作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陸上模式堆所在地,我國核能的「第一度電」就從這裡發出。
如果說今天「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標誌著我國邁出了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跨越的重要一步。那當年從無到有的「第一度電」,則事關當時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不久後,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中國由此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絕大多數人接到通知來這裡時,並不知道具體要做什麼。」核動力院原總工程師黃士鑑回憶,當年單位對外稱是「西南水電研究所」,其通信地址「成都291信箱」更是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剛來這裡,喝的是池塘水、住的是泥巴和石頭壘起來的『幹打壘』,更要命的是當時關於核動力裝置的全部資料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照片……」
在生產生活資料都十分匱乏的條件下,正是老一輩核動力人夜以繼日的艱苦奮鬥,才實現了這個陸上模式堆滿功率運行。
繼「白手起家」造出國人自己的核潛艇後,1980年,核動力院又自主設計並建成中子通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試驗堆,為我國後續自主開發各種反應堆提供了關鍵設備。上世紀80年代末期,核動力院又「乘勝追擊」,建成我國首座脈衝型反應堆,打破了美國對該技術的獨家壟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核動力院為秦山一期核電站與大亞灣核電站提供了大量人才、技術支持,完成多項重要試驗。在秦山二期核電站相關建設中,核動力院更是完成了相關反應堆及主冷卻劑系統設計任務。
「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信心和底氣,就是在四川西南部這片山區澆築的。」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現在回到這裡守護基地的核動力院基地副基地長唐斌說。
50年後
「華龍一號」的「第一度電」再度激勵中國人
1996年底某天的一個午後,基地的一棟兩層辦公樓裡迴蕩著激烈的爭論聲——當時,核動力院的20多名科研人員就在此討論中國自主百萬千瓦級核電方案的主要技術參數……
「『華龍一號』就是在那時埋下的『種子』!」經歷「華龍一號」設計、研發、試驗和建造全過程的核動力院科技委主任吳琳回憶,那次研討會上,大家創造性地提出了「177堆芯」設計。
在核電站中,堆芯是能量源泉,是一個核電機型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核電技術就是因為在堆芯設計和燃料元件設計製造等方面還不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出口常常受制於人。
相關業內人士指出,當時國外絕大部分採取的都是「121堆芯」「157堆芯」等技術,而這種「177堆芯」,不僅可使核電機組的發電功率得到5%至10%的提升,同時也降低了堆芯內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電站安全性。「形象點說,這就是『華龍一號』的靈魂所在。」
事實上,「華龍一號」從概念提出到工程建設,就是一個不斷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過程。「越是被制約,就越堅定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決心。」吳琳說。
據了解,「華龍一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主的型號標準體系,其所有核心零部件均已實現國產,其首堆國產化率也超過85%,完全具備了批量化建設的能力。如今,中核集團在海內外共有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在建,建設工程安全和質量處於良好受控狀態。
中國核電挺直腰杆「走出去」,不再只是期待。
一圖看懂「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
採用的是中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代表著當今我國壓水堆核電站最高水平
2015年,「華龍一號」分別在國內福清和巴基斯坦喀拉蚩開工建設,是全球建設最為順利的第三代核電機組
●安全性如何
安全性達到國際最高標準。能夠保證在事故情況下,72小時內不需要外部幹預,也能確保反應堆安全,杜絕了車諾比和福島事故重演的可能
採用了雙層安全殼,能夠防止大型客機的撞擊
●發電量如何
「華龍一號」一個機組併網發電之後能夠滿足一個中型城市,如山西大同市的用電需求,每年減少耗煤530萬噸,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萬噸,相當於植樹2.6億棵
●意義何在
「華龍一號」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的壟斷,讓中國成為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之一,成為中國創造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四川日報記者朱雪黎)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