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 '' 莫言 ''——人生實難

2021-01-11 秋蟬清飲

何為晚熟的人?最近有很多讀者對這個標題很感興趣。你是個晚熟的人嗎?

十年磨一劍,那個印象裡諾獎的獲得者,有沒有可能江郎才盡呢?莫言的晚熟的人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在他的書裡我遇到了一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並且是被獵人催熟

後來雖然開竅了

但她仍然善良赤誠

不斷尋找同類

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

有人說莫言的這一句話很生動地反映了他們的現狀,無論從何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也總會有人覺得晚熟並不是一件幸運的事。就像一場馬拉松長跑,與先前落後於人太多,要想追趕談何容易,即使這個晚熟的人後來開竅了,也發現人生是場苦行之旅。因為社會會讓所有人快馬加鞭地往前追趕,沒有任何人停下過腳步。

對於一個所謂的晚熟的人來說,這樣的成長是需要付疼痛的代價的,因為那個促使你成長的讓心靈變得越來越通透,越來越堅強,越來越無畏的,也許不一定是親人愛人,朋友。是教訓和經驗的磨練和捶打,也許是經歷的真正讓你吃苦的教訓和劣人。

不論對於早熟的人還是晚熟的人來說,其實是相通之處的,只是有的人經歷的早一些,有的少年白愁或許正是因為需要過早地去承擔。而晚熟的人也許是因為相同的年紀被保護得太好,經歷的太少很多事都非常的懵懂,有些是經歷的巨變的刺激下,改變了原來的自己。

網絡中有句話說,每個人在出生前就看過自己的一生,所以也許當下眼前擺在你面前的分岔路,也許並沒有那麼好走也許你依然帶著一顆需要受挫的心在迷霧中砥礪前行。後方早已沒有任何支援,這樣的情境下,你會走得更加無憂。這個憂為擔憂。在你心中沒有任何東西牽絆著你,會更灑脫吧大致。

現在的我和從前的我是有很多變化,回想起從前的自己就是長輩眼中口中的未開竅的姑娘。那時的懵懂對於很多事物包括自己都是迷迷糊糊茫然狀態。但是那時候的自己沒有過多的煩惱所以活得沒心沒肺的單純,發自內心的開心,那時候我有很好的玩伴,有個我們共同點秘密花園。只是如今早已回不去了。我也以為我可以快樂地過完一生,但是從類沒有想到後面發生的一件件沉重的往事,促使你成人。

莫言說: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對於一個作家來在說創作道路上,不應該過早的故步自封,不能過早的是自己風格固化。不斷求新求變,突破自己不斷成長,成熟得越晚創作的過長創新過程越長,對他來說求新求變努力奮鬥,努力創新的願望。

莫言的這本小說,給了所有迷自我迷失方向的人來說,會是一盞明燈,莫言的人生也非常戲劇,接地氣。書寫了自己的人生,雖然披上了一件黃土高原般的外衣。而裡面蘊含了深刻的內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也願意用我的筆一點點構建自己的小小世界,都說構建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件讓心靈得到梳洗得的感覺。很平靜很溫和。

相關焦點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莫言在新書《晚熟的人》中說:「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追求務實的時候,我們又呆又傻,追求理想和星空。當別人機關用盡時,我們好像才開了一點竅。
  • 晚熟的莫言,人生全是戲!
    「做一個晚熟的人。「0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的首部作品。」頂著這道無形的壓力,莫言終於出書了。此時距離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整整8年。《晚熟的人》其實是莫言的短篇集,收錄了他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書中描寫了很多他身邊的「小人物」,有街坊鄰居、有親朋好友、有同行等等。日本的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在世界上給短篇小說排出前五名的話,莫言的應該進去。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莫言30歲才開始出名,36歲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很多人大呼沒想到。與那些少年出名的人相比,莫言算得上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就是一種晚熟。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真正晚熟的人,更應當成熟
    ——《晚熟的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7月31日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這本書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作者是莫言,更因為那些戳中人心的代入感極強的文字。我讀後感觸極深,我並不是那種感性的人,而是書中的文字的確深深地戳中了內心最軟弱的地方。人到中年,才開始開悟,才開始明白哪些東西該拋棄,哪些事該保留。為何會起《晚熟的人》這個書名?莫言在入駐抖音時,這樣解釋「晚熟」,他說:「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
  • 晚熟的人,莫言新作
    所謂晚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有早熟就有晚熟,很正常的事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村莊不在多偏遠,有個諾獎作家就有人不遠萬裡而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老家的幾座破宅子成了景點,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朝聖,順帶著家鄉的各種經濟也蓬勃發展起來。
  • 《晚熟的人》:莫言的「回鄉」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出版至今已有兩個月,這本頗有些「十年磨一劍」意味的短篇小說合集取得相當好的銷售成績,迄今已多次加印,總發行量逾60萬冊。那麼《晚熟的人》寫得究竟怎麼樣?最近召開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中,專家學者們給出了評論。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 莫言《晚熟的人》新解:「晚熟」為什麼是智慧的象徵
    讀這本莫言的《晚熟的人》便有此感受。莫言是很多人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很直白、接地氣,甚至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帶動著人的情緒,讓人讀起來一個字:爽。有人質疑,作為中國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為什麼極少作品被選入中小學生課本中,我想大部分原因也跟這有關吧。
  • 專家研討莫言《晚熟的人》
    本報電(胡雪慧)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京舉行,30位專家學者圍繞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展開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莫言從「站」在家鄉到「回」鄉,這個「鄉」集合了現實中所有龐雜的力量。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出版上一部小說十年之後,莫言推出了小說集《晚熟的人》,這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集。自從他獲諾獎以來,大家都在好奇傳說中的「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有力作超越自我)是否會困住他,要知道,獲獎之後一整年,他可是忙到連一本書都沒看過。不過正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所言:「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 莫言《晚熟的人》:早熟與晚熟之人的比較,究竟哪種人會更有成就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是繼他在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之後,所出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莫言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有的人是用嘴巴講,說出來給人聽,而莫言卻是用心講,用文字寫出來給讀者看。《晚熟的人》裡面匯集了12個中短篇故事,地點依舊是在他最熟悉的老家山東高密鄉。
  • 莫言《晚熟的人》:因為晚熟,村裡的「傻子」變成了最精明的人
    慕名前來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絕,騎「女主角」騎過的毛驢,坐「女主角」坐過的花轎。看到這些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呢?這正是莫言新書《晚熟的人》中收入的短篇小說《晚熟中的人》中的內容,其中《黃玉米》自然暗示的是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及其改變的影視劇等事情。不過,《晚熟的人》並不是講影視基地的事情,而是講「我」兒時的鄰居蔣二。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好書推薦《晚熟的人》
    上一本看莫言的書,還是那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蛙》。轉眼多年,老師出版了這本《晚熟的人》。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從《紅高粱》到《晚熟的人》,從歷史深處到當下現實,從開天闢地到氣象萬千,依然是讀者熟悉的那個莫言,帶給我們陌生全新的閱讀體驗。
  •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諾獎後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是一部以知識分子返鄉視角,通過回鄉的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感知和思考。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 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一部回憶殺,文字中充滿著淡然與懷念,笑而不語,沉默不言,轉身不見,接地氣,有溫度,重幽默、寓褒貶,讀來饒有趣味。本書收錄了莫言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作為網紅書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當年第一次讀莫言,其實就是讀的短篇小說,包括《透明的紅蘿蔔》《金髮嬰兒》《球狀閃電》等。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袁思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近日,新華網文化頻道主編袁思陶邀請莫言深度對話,回答一些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
  • 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莫言《晚熟的人》:餘生,做一個晚熟的人
    莫言在《晚熟的人》線上分享會上,說自己的書「應該比30年還要漫長」。這本書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閉關」8年的作品,他既是《晚熟的人》的寫作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去。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 十年蘊積,十二個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聚焦小人物,把自己...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人物,12個故事,把自己寫入小說,莫言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 名家讀書|畢飛宇解讀《晚熟的人》:老莫言之外跑出一個新莫言
    『編者註:此文為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在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的速記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紅星新聞發布。』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現場(左一為畢飛宇,右二為莫言)老實說,《晚熟的人》裡面好多人物我印象深,因為時間關係,在《鬥士》裡面的武功這個人物,我的印象非常深。中篇《火把與口哨》裡面的三嬸,也許還得再加上三叔,這兩個人是一體的,但比較下來,三嬸完整度更高。
  •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我們的文學就是豐年」,莫言近作研討會...
    首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發表了文採斐然的講話,他認為在莫言以前的小說中,家鄉對於他來說並非一個回的地方,他是站在那裡的。但是到了《晚熟的人》,可以說系統性地體現了一個姿態——他是從外面回去的,這與魯迅式的回鄉主題一脈相承,但莫言又寫出了這個時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