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完名家的作品之後便寫不出任何感想來,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像是吃了一頓美味,回味無窮,卻又說不出哪裡好吃,講不出任何由頭來。面對一部好的作品總是有一種敬畏之心,仿佛面前站著一位老者,有很多話想說卻突然間失語,不知從何說起。讀這本莫言的《晚熟的人》便有此感受。
莫言是很多人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很直白、接地氣,甚至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帶動著人的情緒,讓人讀起來一個字:爽。
有人質疑,作為中國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為什麼極少作品被選入中小學生課本中,我想大部分原因也跟這有關吧。莫言的書中「俗話」太多,比如「屎尿屁」「他奶奶的」等等之類的話,這樣的語言不利於中小學生學習。但對於成年人的我們,看到這些卻很親切,甚至疾呼過癮。
其次,我想更多的原因是莫言的鄉土文學所揭露的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對中小學生閱讀起來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表達具有年代感的現實意義,青少年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至諾貝爾文學獎以來,莫言的新作引起了一股潮流,「晚熟」一詞一時間盛行於網絡,成為了「智慧」的象徵。
這本《晚熟的人》包含12篇短篇小說,有四篇是2020年的新作,與之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便是作者把自己置入每個故事中,以「我」為眼,講述作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名之後身邊的人和事,故事的人物和事件依然是地域性寫作手法,離不開高密東北鄉。
其中有幾篇印象很深刻的,《表弟寧賽葉》寫出了當代青年的懷才不遇和眼高手低,《詩人金希普》寫了一個有點才華的人招搖撞騙的故事,《晚熟的人》講述他的好友從「將二」變成「將天下」,一個晚熟的人如何致富成為成功人士,可結局卻讓人耐人尋味,《紅唇》這篇最具有現實意義,反映的是當下網絡時代下一些「陰暗」面。
這些小人物的故事都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帶有誇張、荒誕的表現形式。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本書依然是這種形式的繼承。
關於這本書只能說說自己的一些感想,不太敢寫或者寫不好是因為自己讀不太懂作者表達的更深處的含義,也許只能讀個表象,所理解的也只是表面的意思,這些短篇的結局總是有點嘎然而止,轉折的很意外又似乎情理之中,讓人耐人尋味又有點看不太懂。這大概也是一種晚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