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晚熟的人》新解:「晚熟」為什麼是智慧的象徵

2020-12-14 桑者閒閒

每次讀完名家的作品之後便寫不出任何感想來,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像是吃了一頓美味,回味無窮,卻又說不出哪裡好吃,講不出任何由頭來。面對一部好的作品總是有一種敬畏之心,仿佛面前站著一位老者,有很多話想說卻突然間失語,不知從何說起。讀這本莫言的《晚熟的人》便有此感受。

莫言是很多人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很直白、接地氣,甚至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帶動著人的情緒,讓人讀起來一個字:爽。

有人質疑,作為中國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為什麼極少作品被選入中小學生課本中,我想大部分原因也跟這有關吧。莫言的書中「俗話」太多,比如「屎尿屁」「他奶奶的」等等之類的話,這樣的語言不利於中小學生學習。但對於成年人的我們,看到這些卻很親切,甚至疾呼過癮。

其次,我想更多的原因是莫言的鄉土文學所揭露的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對中小學生閱讀起來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表達具有年代感的現實意義,青少年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至諾貝爾文學獎以來,莫言的新作引起了一股潮流,「晚熟」一詞一時間盛行於網絡,成為了「智慧」的象徵。

這本《晚熟的人》包含12篇短篇小說,有四篇是2020年的新作,與之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便是作者把自己置入每個故事中,以「我」為眼,講述作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名之後身邊的人和事,故事的人物和事件依然是地域性寫作手法,離不開高密東北鄉。

其中有幾篇印象很深刻的,《表弟寧賽葉》寫出了當代青年的懷才不遇和眼高手低,《詩人金希普》寫了一個有點才華的人招搖撞騙的故事,《晚熟的人》講述他的好友從「將二」變成「將天下」,一個晚熟的人如何致富成為成功人士,可結局卻讓人耐人尋味,《紅唇》這篇最具有現實意義,反映的是當下網絡時代下一些「陰暗」面。

這些小人物的故事都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帶有誇張、荒誕的表現形式。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本書依然是這種形式的繼承。

關於這本書只能說說自己的一些感想,不太敢寫或者寫不好是因為自己讀不太懂作者表達的更深處的含義,也許只能讀個表象,所理解的也只是表面的意思,這些短篇的結局總是有點嘎然而止,轉折的很意外又似乎情理之中,讓人耐人尋味又有點看不太懂。這大概也是一種晚熟吧。

相關焦點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小說的主角叫蔣二,他們老蔣家的人「晚熟」。蔣二的原話是:「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耳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禿頭生發。」作者這樣評價那些晚熟的人,——「脫胎換骨、返老還童、智慧大開」。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真正晚熟的人,更應當成熟
    ——《晚熟的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7月31日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這本書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作者是莫言,更因為那些戳中人心的代入感極強的文字。我讀後感觸極深,我並不是那種感性的人,而是書中的文字的確深深地戳中了內心最軟弱的地方。人到中年,才開始開悟,才開始明白哪些東西該拋棄,哪些事該保留。為何會起《晚熟的人》這個書名?莫言在入駐抖音時,這樣解釋「晚熟」,他說:「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好書推薦《晚熟的人》
    上一本看莫言的書,還是那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蛙》。轉眼多年,老師出版了這本《晚熟的人》。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從《紅高粱》到《晚熟的人》,從歷史深處到當下現實,從開天闢地到氣象萬千,依然是讀者熟悉的那個莫言,帶給我們陌生全新的閱讀體驗。
  • 《晚熟的人》:莫言的「回鄉」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出版至今已有兩個月,這本頗有些「十年磨一劍」意味的短篇小說合集取得相當好的銷售成績,迄今已多次加印,總發行量逾60萬冊。那麼《晚熟的人》寫得究竟怎麼樣?最近召開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中,專家學者們給出了評論。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 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莫言《晚熟的人》:餘生,做一個晚熟的人
    莫言在《晚熟的人》線上分享會上,說自己的書「應該比30年還要漫長」。這本書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閉關」8年的作品,他既是《晚熟的人》的寫作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去。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 晚熟的人 '' 莫言 ''——人生實難
    何為晚熟的人?最近有很多讀者對這個標題很感興趣。你是個晚熟的人嗎?十年磨一劍,那個印象裡諾獎的獲得者,有沒有可能江郎才盡呢?莫言的晚熟的人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在他的書裡我遇到了一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獵人催熟後來雖然開竅了但她仍然善良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有人說莫言的這一句話很生動地反映了他們的現狀,無論從何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也總會有人覺得晚熟並不是一件幸運的事。
  • 晚熟的莫言,人生全是戲!
    「做一個晚熟的人。「0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的首部作品。」頂著這道無形的壓力,莫言終於出書了。此時距離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整整8年。《晚熟的人》其實是莫言的短篇集,收錄了他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書中描寫了很多他身邊的「小人物」,有街坊鄰居、有親朋好友、有同行等等。日本的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在世界上給短篇小說排出前五名的話,莫言的應該進去。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莫言在新書《晚熟的人》中說:「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追求務實的時候,我們又呆又傻,追求理想和星空。當別人機關用盡時,我們好像才開了一點竅。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出版上一部小說十年之後,莫言推出了小說集《晚熟的人》,這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集。自從他獲諾獎以來,大家都在好奇傳說中的「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有力作超越自我)是否會困住他,要知道,獲獎之後一整年,他可是忙到連一本書都沒看過。不過正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所言:「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 專家研討莫言《晚熟的人》
    本報電(胡雪慧)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京舉行,30位專家學者圍繞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展開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莫言從「站」在家鄉到「回」鄉,這個「鄉」集合了現實中所有龐雜的力量。
  • 晚熟的人,莫言新作
    所謂晚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有早熟就有晚熟,很正常的事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村莊不在多偏遠,有個諾獎作家就有人不遠萬裡而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老家的幾座破宅子成了景點,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朝聖,順帶著家鄉的各種經濟也蓬勃發展起來。
  • 莫言《晚熟的人》:因為晚熟,村裡的「傻子」變成了最精明的人
    慕名前來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絕,騎「女主角」騎過的毛驢,坐「女主角」坐過的花轎。看到這些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呢?這正是莫言新書《晚熟的人》中收入的短篇小說《晚熟中的人》中的內容,其中《黃玉米》自然暗示的是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及其改變的影視劇等事情。不過,《晚熟的人》並不是講影視基地的事情,而是講「我」兒時的鄰居蔣二。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袁思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近日,新華網文化頻道主編袁思陶邀請莫言深度對話,回答一些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作為網紅書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當年第一次讀莫言,其實就是讀的短篇小說,包括《透明的紅蘿蔔》《金髮嬰兒》《球狀閃電》等。
  • 莫言《晚熟的人》:早熟與晚熟之人的比較,究竟哪種人會更有成就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是繼他在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之後,所出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莫言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有的人是用嘴巴講,說出來給人聽,而莫言卻是用心講,用文字寫出來給讀者看。《晚熟的人》裡面匯集了12個中短篇故事,地點依舊是在他最熟悉的老家山東高密鄉。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
  •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諾獎後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是一部以知識分子返鄉視角,通過回鄉的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感知和思考。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 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一部回憶殺,文字中充滿著淡然與懷念,笑而不語,沉默不言,轉身不見,接地氣,有溫度,重幽默、寓褒貶,讀來饒有趣味。本書收錄了莫言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
  • 《晚熟的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莫言《晚熟的人》吸引我注意有兩點,一是這部作品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年後首部作品,想看看莫言的新作品;二是書籍的標題,「晚熟的人」帶著希望和寄託,想看看「晚熟的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首先,在看這部新作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
  •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我們的文學就是豐年」,莫言近作研討會...
    首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發表了文採斐然的講話,他認為在莫言以前的小說中,家鄉對於他來說並非一個回的地方,他是站在那裡的。但是到了《晚熟的人》,可以說系統性地體現了一個姿態——他是從外面回去的,這與魯迅式的回鄉主題一脈相承,但莫言又寫出了這個時代的特點。
  • 什麼是《晚熟的人》?5問莫言新作,其直播首秀化身「知心爺爺」
    昨天剛出版的莫言新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正熱得燙手,距離他上部作品出版已有十年。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桂冠當頭,莫言在獲獎最初的一年裡,竟然忙得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看。《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他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