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晚熟的人》?5問莫言新作,其直播首秀化身「知心爺爺」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昨天剛出版的莫言新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正熱得燙手,距離他上部作品出版已有十年。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桂冠當頭,莫言在獲獎最初的一年裡,竟然忙得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看

據統計,截至2016年,莫言獲獎後去了全世界至少34個不同的城市,參加過26次會議、18次講座,題了幾千次字,籤了幾萬個名

這段經歷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影響?他的新作或能回應各種好奇心,也註定充滿爭議。昨晚,莫言做了自己的直播首秀,與央視主持人王寧、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畢飛宇舉行了一場線上文學對談,與讀者分享這部作品。

究竟分享了哪些乾貨?藝綻君幫你做了筆記。

1

什麼是《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他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

莫言表示,十年來,看待自己的角度變了,年齡變大了,視野變廣闊了,思想變複雜了,身份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僅僅是個知名作家,因為諾獎,讓我的作家身份添加了更加複雜的色彩。在當今的商業社會,這樣一個人回到故鄉,他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比過去豐富多了。」

對於書名中的「晚熟」二字,莫言解釋:「晚熟,還是希望不斷超越自己,不希望自己過早成熟、定型,希望自己晚熟,讓自己的藝術生命更長久一些,雖然這難度很大。」

2

真的有「諾獎魔咒」麼?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人說,莫言將陷入「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進行持續創作。

莫言坦言,所謂「諾獎魔咒」是個客觀存在。因為一般得諾獎的作家都是七老八十了,創作巔峰已經過去,當然也有很多作家在獲獎後又寫出了偉大的作品,比如馬爾克斯獲獎後就寫出了《霍亂時期的愛情》。「我只能說,我一直在寫作,一直在努力,為新書做著準備。」 至於能否打破魔咒,還需留給讀者評判。

3

為什麼不是長篇?

很多人都期待著莫言的長篇新作,但《晚熟的人》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對於為何沒寫出長篇的疑問,莫言表示,他從不認為「一個作家只有拿出一部長篇才能證明自己」。但他說,他也有一個長篇的夢想,想寫一部時代不一樣、故事不一樣、語言不一樣的長篇,希望在最近幾年能拿出來,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4

書中的莫言是不是莫言本人?

莫言講故事向來愛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不同的是,這12個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當下的年齡和身份,莫言真正將自己寫進了故事裡。

讀者隨著小說裡的這位「莫言」,獲獎後回到高密東北鄉,發現家鄉一夕之間成了旅遊勝地,《紅高粱》影視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窩」和「縣衙門」突然湧現,「還有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牌子,成了景點」。每天都有人來參觀,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甚至還有不遠萬裡前來的外國人。

書中的「我」,是不是莫言本人呢?他說:「起碼是我的一部分,敢把我的名字放進去,就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我跟小說裡的莫言是在互相對視,我在看他,他在看我,有時候他在小說裡的表現是我控制不了的,他在小說裡不想做的事,也許我在生活中做了很多。這種關係就像是,孫悟空拔下一根毫毛,變成了一隻猴子。」

5

「新人」是誰?

不同於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在作品中引入了當下社會的「新人」——網絡「大咖」高參。高參深諳網際網路運作規律,最擅長胡編亂造、添油加醋,靠販賣謠言發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個鐵桿水軍,讓咬誰就咬誰,讓捧誰就捧誰,將網絡玩弄於股掌之中。高參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萬個人也成不了大氣候,但網絡上,一百個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這樣一位「新人」的加入,也反映了莫言對當下的關注。他說:「我也有手機,有微信,有朋友圈。剛開始很入迷,天天看朋友圈,聽到風就是雨,現在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也會看一看,但不會浪費太多時間了。」他觀察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讓農村裡的老年人也突然成長了起來,他們對網絡的熟悉、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城裡的年輕人是一樣的,所以便在書裡也寫了這樣一個人物。「這樣的人物是時代造就的,也是我過去小說中從沒有出現過的。」

在直播的後半程,莫言化身「知心爺爺」,耐心回答年輕網友提問。看到大家紛紛送上「愛心」,第一次直播的他表示「很感動」。當被問到如何看待「流量」問題時,他笑稱:「我只知道流量多了就得開閘洩洪,不然容易發洪水

我的文學素養一般,擔心看不懂怎麼辦?

莫言:我向你保證,可以看懂。如果年輕30歲,我的小說你可能看不懂,現在我的小說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在80年代,大家都在追求現代派的手法,隨著人慢慢成熟,才意識到,用最普通的、最平常的語言,才能顯示出一個作家真正的成熟。

越來越多人購買電子書,選擇線上閱讀,您怎麼看?

莫言:用手機、電腦閱讀,也是閱讀的重要構成部分。沒有高下之分。我個人感覺,手捧一本紙質書更像閱讀,更能找到感覺,更能夠細讀,還能夠邊讀邊記筆記。紙質書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長期存在,不會被電子書消滅掉。

可以推薦一下您最近在看的書或影視作品麼?

莫言:這兩年在大量閱讀地方志,其中有很多人對親身經歷歷史事件的回憶,讓我仿佛能回到那個時代,這兩年我也跑遍了高密周邊的十幾個縣市,每到一個地方,先搜集地方志,再看博物館和名勝古蹟,這樣既有對文字的閱讀,也有對自然景觀的閱讀,更能讀出歷史的深邃。假如要寫歷史小說,這些功課是必須要做的。

不寫作時,您一般做些什麼?

莫言:我是個沒什麼生活趣味的人,讀讀書、散散步。(嘉賓透露莫言喜歡寫字、畫畫,他接著說)最近這十來年,中國作家裡寫毛筆字、畫畫的人太多了,這讓我很欣慰。不用毛筆寫字,是看不懂古文的,讀不懂《紅樓夢》的,這不止是一種藝術訓練,而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尋根。

我想成為一名網絡作家,但家長很反對。您當年投身寫作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的?

莫言:我一直反對把網絡文學不當文學來看。你可以把網絡兩個字去掉。至於寫作中的困難,寫作時間越長,遇到的困難越多。我現在舉步維艱,80年代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幾乎不考慮讀者,現在就沒有那麼自由了。我了解的文學越來越多,就不想重複別人用過的辦法了,也不想重複過去自己寫過的東西,但做到很難。你們這麼年輕,有困難就克服唄,至於家裡人不支持,要找到他們不支持的具體原因。

直播的最後,主持人請莫言談談文學的意義。他說——

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它沒有用處。科學的發展能直接改變人的生活。但文學對人類、對社會的作用,不是這麼發揮的。

來源:藝綻 作者 李俐

流程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作為網紅書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當年第一次讀莫言,其實就是讀的短篇小說,包括《透明的紅蘿蔔》《金髮嬰兒》《球狀閃電》等。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真正晚熟的人,更應當成熟
    ——《晚熟的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7月31日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這本書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作者是莫言,更因為那些戳中人心的代入感極強的文字。我讀後感觸極深,我並不是那種感性的人,而是書中的文字的確深深地戳中了內心最軟弱的地方。人到中年,才開始開悟,才開始明白哪些東西該拋棄,哪些事該保留。為何會起《晚熟的人》這個書名?莫言在入駐抖音時,這樣解釋「晚熟」,他說:「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袁思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近日,新華網文化頻道主編袁思陶邀請莫言深度對話,回答一些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
  • 晚熟的人,莫言新作
    所謂晚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有早熟就有晚熟,很正常的事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村莊不在多偏遠,有個諾獎作家就有人不遠萬裡而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老家的幾座破宅子成了景點,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朝聖,順帶著家鄉的各種經濟也蓬勃發展起來。
  • 莫言《晚熟的人》新解:「晚熟」為什麼是智慧的象徵
    讀這本莫言的《晚熟的人》便有此感受。莫言是很多人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很直白、接地氣,甚至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帶動著人的情緒,讓人讀起來一個字:爽。有人質疑,作為中國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為什麼極少作品被選入中小學生課本中,我想大部分原因也跟這有關吧。
  • 十年蘊積,十二個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聚焦小人物,把自己...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人物,12個故事,把自己寫入小說,莫言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 專家研討莫言《晚熟的人》
    本報電(胡雪慧)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京舉行,30位專家學者圍繞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展開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莫言從「站」在家鄉到「回」鄉,這個「鄉」集合了現實中所有龐雜的力量。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中能看到莫言的諸多突破,比如聚焦平凡小人物,刻畫時代坐標,首次引入當下社會新鮮元素,亦真亦假打破現實與虛構的邊界等。毫無疑問,那個「講故事的人」又回來了!作為中國文壇「頂流」,莫言穿著30年前那件條紋衫亮相新書直播分享會,在雲端與150萬人暢談創作心得,他直言:「我還是第一次通過這種方式跟讀者交流。有這麼多人互動,我非常感動。」
  • 莫言《晚熟的人》:因為晚熟,村裡的「傻子」變成了最精明的人
    「我」的小說《黃玉米》被改編成電視劇熱播後,政府立即在拍攝地搭建了一些如土匪窩、縣衙之類的電視劇場景,將其改造成旅遊景點。慕名前來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絕,騎「女主角」騎過的毛驢,坐「女主角」坐過的花轎。看到這些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呢?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
  • 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莫言《晚熟的人》:餘生,做一個晚熟的人
    ——莫言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7月31日晚,莫言首次直播,有150萬人圍觀,莫言調侃自己「流量很小」。「這是30年前的一件襯衣。別的衣服都穿不了了,這一件當時肥得不能穿的,現在穿出來卻顯瘦了。」莫言在《晚熟的人》線上分享會上,說自己的書「應該比30年還要漫長」。這本書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閉關」8年的作品,他既是《晚熟的人》的寫作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去。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 《晚熟的人》:莫言的「回鄉」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出版至今已有兩個月,這本頗有些「十年磨一劍」意味的短篇小說合集取得相當好的銷售成績,迄今已多次加印,總發行量逾60萬冊。那麼《晚熟的人》寫得究竟怎麼樣?最近召開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中,專家學者們給出了評論。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莫言30歲才開始出名,36歲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很多人大呼沒想到。與那些少年出名的人相比,莫言算得上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就是一種晚熟。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莫言在新書《晚熟的人》中說:「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追求務實的時候,我們又呆又傻,追求理想和星空。當別人機關用盡時,我們好像才開了一點竅。
  • 晚熟的莫言,人生全是戲!
    「做一個晚熟的人。「0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的首部作品。」頂著這道無形的壓力,莫言終於出書了。此時距離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整整8年。晚熟的蔣二小時候是村子裡遠近聞名的「傻子」,後來某天突然頓悟了,借著莫言成名的機會發了財。不過,晚熟的蔣二隻是世俗意義上的晚熟,絕不是符合莫言心中的晚熟標準。
  • 晚熟的人 '' 莫言 ''——人生實難
    何為晚熟的人?最近有很多讀者對這個標題很感興趣。你是個晚熟的人嗎?十年磨一劍,那個印象裡諾獎的獲得者,有沒有可能江郎才盡呢?莫言的晚熟的人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在他的書裡我遇到了一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獵人催熟後來雖然開竅了但她仍然善良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有人說莫言的這一句話很生動地反映了他們的現狀,無論從何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也總會有人覺得晚熟並不是一件幸運的事。
  • 《晚熟的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莫言《晚熟的人》吸引我注意有兩點,一是這部作品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年後首部作品,想看看莫言的新作品;二是書籍的標題,「晚熟的人」帶著希望和寄託,想看看「晚熟的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首先,在看這部新作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
  • 莫言《晚熟的人》:早熟與晚熟之人的比較,究竟哪種人會更有成就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是繼他在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之後,所出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莫言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有的人是用嘴巴講,說出來給人聽,而莫言卻是用心講,用文字寫出來給讀者看。《晚熟的人》裡面匯集了12個中短篇故事,地點依舊是在他最熟悉的老家山東高密鄉。
  •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諾獎後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是一部以知識分子返鄉視角,通過回鄉的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感知和思考。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 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一部回憶殺,文字中充滿著淡然與懷念,笑而不語,沉默不言,轉身不見,接地氣,有溫度,重幽默、寓褒貶,讀來饒有趣味。本書收錄了莫言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好書推薦《晚熟的人》
    上一本看莫言的書,還是那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蛙》。轉眼多年,老師出版了這本《晚熟的人》。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從《紅高粱》到《晚熟的人》,從歷史深處到當下現實,從開天闢地到氣象萬千,依然是讀者熟悉的那個莫言,帶給我們陌生全新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