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2020年疫情的影響,帶來的不僅僅是整體市場格局的調整,也是對投資的一個重大挑戰,我們最大的收穫就是深刻地了解到了多元化資產配置重要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股3月份因下跌觸發四次熔斷。美股2月24日開始大跌的時候,美國政界對疫情其實並不重視;3月9日的下跌,更大可能是原油導致的,不過之後由於流動性衝擊又導致進一步的下跌。而許多機構減倉操作,導致大跌後又帶來新的減倉壓力,進而造成了一定的惡性循環。
雖然美聯儲出臺了一系列的救市手段來提振資本市場信心,但由於這些政策同時也加劇了市場對經濟糟糕的預測,所以救市手段後續的效果並不明顯。而未來能否持續吸引減倉的資金回流到二級市場,則主要看全球疫情、石油價格以及股指的波動能否降低這些因素。目前來看全球範圍內的停工和取消訂單,都會嚴重影響經濟增長,特別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疫情進展不同,會延長國際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受影響的時間。
因為我們是做alpha(阿爾法策略),全額使用了股指期貨套保,因此大盤的漲跌對我們影響不大。雖然每年一季度市場都比較好做,但是今年1月市場已經漲了一波,因此我們倉位配置的比較中等,一方面怕踏空一季度行情,另一方面也擔心一季度行情在一月份被預支完成。除了上述考慮之外,股指期貨套保的第二個原因是一月份的基差比較合適,套保賺取純alpha性價比也比較高。二月開盤之後,第一天大跌和之後上漲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調整倉位。不過3月中旬,市場再次下跌,股指期貨負基差擴大,我們就平掉了大部分倉位。
在全球疫情發酵的背景下,對於外資流出導致的超賣股,如果基本面沒有變差,就相當於為我們提供了相對不錯的買點。但我們需要認識到,對於好股票而言,只要不是買在市場情緒最高漲的頂點,都能賺到錢。近期,我們也會使用逐步加倉的方法,但我們一般會提前預測之後的跌幅,控制住整體的回撤來制定每次加倉的點位和加倉的幅度。比如按照指數或者股票的歷史估值,和歷次市場低點時候的估值相比,得到一個悲觀情況下的市場跌幅。
其實所有逐步加倉的策略都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加到滿倉了,還在跌;一個是還沒加滿倉,市場已經反彈了。如果正好在市場底部加到滿倉,說明節奏的確踩得很準。我們從產品角度出發需要考慮極端對策,提前制定止損點位。如果一開始就大幅減倉的話,我們會對衝,賺純alpha的收益;如果不能對衝,那麼寧可承擔「還沒滿倉就反彈」的風險,也避免極端情況下觸及止損。
而對於個人投資者,只要沒有使用槓桿,在估值合理的前提下,如果採用越跌越買的策略,即使滿倉後市場還在下跌,也能獲得較高的長期收益。
當前市場已經經歷過一段下跌,可以進行部分加倉,市場選擇方面我們還是會選擇A股,標的方向一個是剛需消費,一個是新基建。因為從國內經濟目前的情況來看,「保6」還在被強調,但也有經濟學家把全年目標調低到「2」多一點,並對明年預期反彈到「9」。目前我們覺得最受影響的還是進出口方面,不管是上遊還是下遊有涉外業務的,今年有可能會比較困難,內需反而是相對比較穩定,特別是剛需的消費。
如果政府刺激經濟,新基建目前來看是可能的政府投資目標之一,那麼我們在新基建裡選擇的,主要會是國企央企,或者是經常能收到政府訂單的民營上市公司。另外初期加倉的話,考慮到海外疫情還不穩定,我們選擇的標的,會儘量過濾掉海外營收佔比高,或者上遊供應鏈對海外依賴較大的上市公司。
拉長歷史線條來看,上證指數10年漲幅不大,主要有幾個原因,一個是上證指數包含的股票眾多,從上市公司業績來看,業績好的基本還是小部分的頭部公司,因此在A股市場,長期上漲的也是頭部公司。第二個是,指數在股票分紅後會自然回落,如果看滬深300全收益指數的話,10年來上漲了大約40%,還是低於經濟的增速。A股市場主要還是受資金影響更大,但是經濟也會給A股帶來階段性的衝擊。
隨著A股市場逐漸對外放開,投資人在操作過程中所考慮的因素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以前A股和海外市場相對比較獨立,現在由於外資的大量參與,他們對於個別股票擁有了一定的定價權,國內的「跟風資金」也開始出現,因此整個國內市場的投資風格有所變化。由於北向資金的淨買入及重倉股票都是次日即可獲取的,因此我們也把這部分數據整理成了模型的因子,發現收益效果還是不錯的。隨著全球資本市場的回暖和外資的回流,相信上述情況仍會延續。
A股吸引外資的股票主要集中在該標的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高,且業務穩定估值便宜。港股的話,更複雜,不過近期的可以關注的一些行業或個股有生物醫藥、物業管理、互聯技術中概股的回歸概念等。其他的標的方面,內地投資人會比較喜歡僅在香港交易的科技股,而海外資本由於美股科技股眾多,因此相比內地市場高佔有率的公司,他們反而對香港的科技股並不如大陸投資者那麼關注。
從全球主要市場IPO情況來看,港股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奪得全球IPO冠軍,這是一個較明顯的信號,所以可以考慮港股IPO的一些投資,也可以說是稀缺資產之一。再就是中資美元債也可以看到在近段時間大幅波動,也體現出了財富保值作用,所以多元化配置資產才是財富增值的好方式。
2020年疫情的影響,帶來的不僅僅是整體市場格局的調整,也是對投資的一個重大挑戰,我們最大的收穫就是深刻地了解到了多元化資產配置重要性。雷根基金成立以來先後布局了A股量化對衝、股權套利、期貨CTA、混合策略、港股打新、科創板、中資美元債等。隨著整體市場環境的變化,我們涉獵的投資品種及策略也在不斷地完善與優化,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單一組合風險,提高整體基金組合的高夏普比例,以長期穩定的複利增長來應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市場的波動是有慣性的,一般高波動不會馬上結束,有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最想對投資人說的是,長期穩定複利增長的投資思維是我們要不斷完善的,不因牛市而竊喜、不因熊市而恐慌、多元化海內資產配置,機會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