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厝古例喪葬習俗

2021-03-03 碼頭之家


(一)「豎壽」、「張老」。

(二)上廳邊。

(三)收殮:

   點腳尾燭、買路錢、枕頭飯、腳尾飯。開鬥書、報死。購備棺木衣衾。裝殮(上水、雕虎、辭生、散手尾錢、帶手尾錢、入殮、觀殮)。送草(送腳尾)。孝燈、轎魂、公婆號、過山轎。收烏。

(四)捧飯、拜烏:

   捧飯、散飯(烘爐火飯)。拜烏(金銀錢、烏銀、弔唁)。閉靈。

(五)停柩:

  停柩(守棺腳)。漆棺。寄柩(溼厝、寄祠、清祠)。

(六)開弔:

  訃聞(訃帖、公啟片、訃告、公吊帖、行述、哀啟)。護喪。靈堂(安龕、靈桌、九條、孝燈、壽錢、訃屏)。木主(填主)。志銘、銘旌(撰文、篆蓋、書丹、刻字)。送賻儀。問喪。公吊(公祭、饗胙)。

(七)做功德(超度):

  糊紙厝。拜懺、牽樁(拜血盆)。普施(獻鬧鈸、打桌頭城)。跑特赦。勸願(解願)。

(八)出殯:

  孝服(頭白、斬衰、齊衰、大功服、小功服、緦麻服)。宴棺夫。起棺。送葬。辭客。

(九)下葬:

  土葬(點主)。火葬。

(十)歸虞(返主):

  接主。安位。安位桌(落山桌)。油飯。

(十一)服喪:

  斬衰(丁憂)。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齊衰五月。齊衰三月。大功。小功。緦麻三月。

(十二)祭奠:

  三天。七天。做十四日。做四十九日。做百日。做對年。節仔。孝初一、十五。做三年(除服)。做忌(娩忌、生日忌、正忌、提金銀)。歲時祭(巡風水、當交輪)。

(十三)陰宅。

  風水(堪輿、給地、山主、墓米錢、擋傷、索埔、約餅、拾骸、官山、胡岸頭)。墓制。

(十四)異俗:

  引水魂。子孫桶。回民喪俗。基督教徒喪俗。

  舊時泉州重死甚於重生,喪葬儀禮迷信、侈靡,民間竟以此為自豪,俗諺:「要吃要穿在蘇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或曰:「生要生在蘇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準,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人迷信鬼神、注重風水的風氣由來已久。宋•《圖經》曰:「泉人好佛法。」清•乾隆《泉州府志》引《惠安縣誌》曰:「喪事率僧道,鼓鐃之聲與哭泣競,焚楮錢(冥資)以數十萬計。」明•陳懋仁《泉南雜誌》云:「泉俗最重堪輿,雖以己地營葬,鄰家必嚴不相容。」《泉州府志》、《晉江縣誌》均載:「郭璞《葬經》,遞相肄習,苟冀幸眠牛白鶴之祥。急者牙角交構,緩者遷延歲月。」

  侈費之風亦由來已久。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曰:「喪葬以儉薄為恥。」民國•《福建通志》引南宋•嘉定(1208~1224年)條例云:「民之有喪,富者侈費而違禮。」明•萬曆《泉州府志》云:「居喪之奠,廣至親賓。」清•乾隆《晉江縣誌》亦載:「居喪之奠,臚列豆籩,親賓饗胙,不違醉飽。即鄉村下屋,亦視茲為送死大事,以不能廣至親賓為羞。」

  究其原因,一是與人們傳統的靈魂不滅觀念和佛教「轉世再生」說的影響有關;二是在宗法社會裡,葬禮是對死者身份、地位的確認,出殯儀式也是死者家族勢力的一次大檢閱,其社會意義大於個人意義。

  本材料參考陳仲瑾、陳泗東《泉州喪葬風俗記聞》(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編篡委員會辦公室編:泉州舊風俗資料彙編,1985.10),整理泉州舊喪葬禮俗情況,以觀其概。


(一)「豎壽」、「張老」

  泉俗,人活過五十歲才辭世就不算「夭壽」。因此,有人在生前做過五十歲大壽之後,自己或子孫就為他(她)準備下「百年」之後要啟用的棺木和壽衣。

  該棺木稱「生壽」,因常豎立置放於廳角,又稱「豎壽」,俗稱「起大厝」。

  該壽衣稱「張老衣裳」,「張」為張羅之意,「老」即泉人老人辭世的雅稱。有人還在生前穿著照相留念。壽衣在前清依死者身份而定,男則纓帽外套,女則鳳冠霞披;民國時男多瓜皮帽、長衣馬掛,女則披風衣裙。一概喪事物品,有店鋪專賣。

(二)上廳邊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臥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以待其壽終正寢。實際上是為了收殮方便。

  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萬一病者「上廳邊」後又慢慢康復起來,必須由病者自己下床,自己撤下那簡易床鋪的四塊板,別人不能代勞。

(三)收殮

  1.「點腳尾燭」、「買路錢」、「枕頭飯」、「腳尾飯」。

  死者氣絕之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不能露面。親屬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親自上街買「缽」(燒紙錢的瓦盆),不得假手他人;除非孝男年幼或旅外未歸,方由他人代之。孝男並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拾取瓦片一片,盛泥土一堆,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

  屍旁地上鋪草,親屬坐於草上號哭,死者之妻應散發。

  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屍前點生油燈一盞,灼一支,注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

  屍親邊燒紙錢邊哭叫:「給你買路走,買路過。」屍親要不斷地續香、焚燒紙錢(冥幣),為死者前往陰間準備足夠的「盤纏」,稱「買路錢」。

  同時,在露天之處煮飯一盂、鴨蛋一粒,上插竹筷一雙,供奉於屍體頭邊,名叫「枕頭飯」;或供奉於屍體腳尾,稱「腳尾飯」。

  屍前所列「枕頭飯」和燈火油均為不祥之物,俗有迷信巫術害人稱為「做寇」者,常以屍前燈火油(俗名「刺油」)為之。潑「刺油」與新婚夫妻,則認為可使其不和。見死人稱為「見刺」,不得進入人家新婚的洞房及生孩子的產房。

  死人初氣絕,要把家中的貓縛起來,泉人認為貓如從屍上躍過,會發生「屍變」,即「炸屍」。

2.「開鬥書」、「報死」。

  執事人等開具死者生死時日,請僧、道為其推算何時入殮,名叫「開鬥書」。

  治喪之家在大門上掛上一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通示周遭。分派執事人等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名曰「報死」。在外子女聞訊奔喪。

  「報死」者足不可進入人家大門,在門外高聲喊叫,說完即索水漱口而回。漱口表示衤發除不祥。「報死」者常行路匆匆,故泉州人罵人行路匆忙者為「報死」。

  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係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係,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誌•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3.購備棺木、衣衾

  棺木有多種,價格懸殊甚大。上者以四塊杉木和頭尾二小塊製成,稱為「全成板」;下底為二塊合併的,稱「五合」;此外有「七合」,最下為薄木板釘成的「薄釘」。杉分永春杉、福州杉。普通除夭折、惡疾、赤貧外,常欲停柩,故棺木內部必須嚴密封閉,漆補裂縫,謂之「打桶」。上等棺木內底多加木板一塊,鑽七孔如七星排列,名為「七星枋」。

  衣衾方面,壽衣以「重(件數)」計,衣、褲分開計算,袷衣算兩重;少者七重,多者不等。皮服不能充用,死人之鞋亦不能用皮鞋。布被一條,稱「水被」。死者蓋面布一塊必不可少,泉人罵人不顧廉恥即以「前世沒蓋面布」為詞。至於生前備有「張老衣裳」者,則使用之。

4.裝殮。

  棺木抬到,孝男到門前跪泣迎接。接著,孝男年長者要手提新購小水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汲水,回時任繩子拖地,到家門口,取水一碗置於烘爐燒,供屍體洗浴之用,餘水傾倒門外階前,稱「上水」。

  有專門職業人員泉人稱為「雕虎」者,為屍體沐浴穿戴畢,扶起坐於廳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餚定額十二碗,名叫「辭生祭」。「辭生」或曰「事生」,義為「事死如生」。泉州罵人吃飯之惡語「辭生」,源本此義。

  死者足踏裝有穀物、銅錢之鬥,由道士或僧人幫其拿一些準備好的錢散發給子孫,名為「散手尾錢」。鬥中之銅錢分由孝眷各結帶一文於手,孝男用白帶,其他用青帶,名「帶手尾錢」。

  所擇時刻已到,「雕虎」將屍體裝殮入棺,納以石灰、碎紙(泉名「紙腳」)。如夫妻尚存其一,草蓆須割留一半;同時,要用小紙人一個(泉人稱「代人」),納在棺內,以代活人,否則怕傷及活的配偶。裝殮時,凡生肖五行與死者相剋者,即親如孝男,均應迴避,以免犯「衝煞」。孕婦亦不得視人入殮,不得聽到棺木釘錠的聲音。

  安海一帶,屍體入棺除納以「紙腳」外,尚納以火灰。當人一死,親屬向鄰居依次分紅線一條,意為向其討火灰。鄰居接受紅線,即掬火灰一堆,以瓦片盛之放在門口。喪家回頭時即沿門收集火灰,用足踏之,以為納棺之用。

  官紳大戶人家,裝殮時還請「觀殮官」觀殮。其義謂孝男慘遭大故,精神紛亂,恐禮節疏忽,故請有功名的人在場稽督。觀殮時,「觀殮官」公服排公案,孝男跪於案前,所有入殮之物,逐一列單,一人逐件唱過,「觀殮官」硃筆逐一點過,孝男件件唱有,然後由「觀殮官」批數句吉祥語於己於人單後,即告禮畢。此單放入棺內。

5.「送草」。

  裝殮停當,蓋上棺蓋,釘上木錠。下錠時,子孫孝眷齊聲喊:「進!進!進!」聲震遐爾,以為進財之兆。

  孝男、孝女等隨後將死者生前所用之藥瓶、藥爐、草蓆、碗筷等日常生活用品,送至路口、郊外或村外曠地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從前,各鋪境「送草」之處均有定域,不得侵越;一旦侵越,即引起鋪境間糾紛。現時一般改在自家門前進行。

  喪殮已畢,外戚婦女返家,必給糖,以為留有餘甜。回家時怕被鬼跟在後面,不得直接回家,路中要進入隨便佛廟燒香,以為鬼不敢進佛廟,就不會在跟了。

6.孝燈、轎魂、公婆號、過山轎

  專備圓形白底青字的桌上燈籠一對,稱「孝燈」。一邊寫姓,一邊寫「×代大父(或大母)」。舊時以男為準,有孫男者稱「四代」,有曾孫男者稱「五代」;今則男女平等,男孫、女孫、外孫一律計代。

  死者列有私謚,俗稱「公婆號」。書寫其官爵、年壽、代數、「公婆號」於紅紙,稱「轎魂」。殮畢奠後,以紙轎送魂,轎稱「過山轎」。紙轎扶背後寫有「張三、李四」之類姓名,欲為死者喚使。

7.「收烏」

  諸事既畢,由道士作法,用桃枝蘸水遍灑室內外,撒鹽、米,以菜刀砍門限,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意為祓兇驅邪。

(四)捧飯、拜烏

  1.捧飯、散飯、烘爐火飯。

  殮後,家屬每日三餐在靈前敬飯舉哀,叫「捧飯」。其日數以死者穿幾重壽衣而定,如七重則七日。到期「散飯」。「散飯」時,須給女兒之家米龜紅包、紅棗燈一對、裝熱炭烘爐一個,俗稱「烘爐火飯」。

2.拜烏。

  七日內親友陸續到門「拜烏」。

  親友向喪家送賻儀,俗稱「金銀錢」;為區別於將來發喪出葬時的賻儀,此時的「金銀錢」稱「烏銀」,數額一般較出葬時送的賻儀為少。

  喪家請其他親友執事值日幫忙接待和陪拜。靈前鋪拜墊二重,上紅下白。弔客入門,幃內孝眷舉哀,陪者同客人至靈前。客人在拜墊上掀去紅墊的一角,露出白色,方為合禮。紅色為尊重客人,但紅色為喪家所忌,客人也必須尊重喪家,故有此禮。

  弔客拜了一拜(過去拜以跪,後改為鞠躬),陪者不拜,意為恭辭;如客人再拜,陪者亦拜。拜畢起身,陪者高喊「謝步」或「謝拜」(對年高位尊者),孝男出幃免冠謝客。

  弔客臨別,不辭而退,不得向喪主拜別,蓋吊乃兇事也。

3.閉靈。

  七日已過,喪家大門緊閉,正門貼黑紙,旁貼白紙墨書「閉靈」二字,停柩等候擇日發喪做功德出葬。

(五)停柩

1.停柩。

  自古以來,殯期長短不一,停柩亦久暫不等,少則數天,多則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古代停柩視死者地位尊卑,有過專門規定。《禮記•玉制》曰:「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但後人對此禮制並未認真遵行。泉俗舊時停樞,「至有終身不葬或累世不葬,或子孫衰替忘夫處所,遂棄捐不葬者。悖禮傷義,無過於此」。如前留府埕明朝的七部棺,至抗戰勝利後才下葬,歷時三百餘年(參見《泉州人名錄•留起春》);留府埕王姓,也有一部棺停了近百年始葬,被視為陋習。故早在明代,惠安知縣葉春及即明令禁止,並採取對停樞逾年不葬者治罪的嚴厲措施。

  解放後,停柩惡俗雖已基本消除,但暫停三天成為慣例,少數也有七天者。

  柩一般停放在自家或祖厝大廳正中,置於「仙椅」(停柩之椅)上。若後輩、旁支,則停在廳的右邊。舊社會的妾,無權停柩。夭折、惡疾的,例不停柩,殮後即葬。

  如死者屬高年或有地位的,子孫必於殮後停柩,晚上在棺旁鋪草守夜,謂之「守棺腳」,至少首尾三天。

停柩的原因有四:

  一是事起倉促,臨時找地。雖有少數預作生壙的,但絕大多數必需死後才四出找尋墳地,花費時日。

  二是子孫在外,等候奔喪。自古至今,泉人外出謀生者甚眾,至遠在海外,奔喪不易。

  三是禮俗延屬,民風使然。長輩一死,如不停柩而儘速下葬,鄉裡目為子孫不孝草草應付。迫於輿論,只好多方張羅,照例停柩,以塞眾口。

  四是惑於風水,想擇佳穴。清•乾隆《晉江縣誌》云:「再世不葬,恬然安之,曰以俟卜吉。」

2.漆棺。

  停柩在堂,必須漆棺。泉州城內系入殮後方僱人漆棺,膝之厚薄視欲停放時間久暫及喪家經濟力量二定。石獅一帶有漆好的棺木出售。

  先用麻布褙封口,再用豬血混桐油石灰漆上,再重重加漆,多者至數十遍。棺木外一般漆朱紅色,外裝金點;棺頭寫金字,男為「福」字,女為「壽」字,邊加蝙蝠等圖案裝飾;棺尾畫上香爐燭臺、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圖案,也有寫上死者名銜的。

  漆棺還有五彩繪畫花鳥人物以求美觀的。

3.寄柩。

  客死他方運棺回籍待葬的,不得進屋(泉俗稱「進屍」,為兇事)。上者即在附近搭一間陋瓦屋或茅屋停柩,叫「溼厝」;一般寄柩於東門外東嶽山之李公祠或佟公總督祠,稱「寄祠」。

  李公祠為泉州公共停放棺木或骨罐之處,所寄棺木、骨罐甚多。一供必須停柩又不得停於自家屋內者之用,二供客死泉州的異鄉人等候運棺回籍之用。有時事過境遷,子孫貧乏無力營葬,任棺木朽損,露屍見骨。每數十年,必有地方慈善人士出而為之義葬,清理李公祠,泉人稱為「清祠」。東嶽山上之公塚,如「萬善同歸」之義塚,即是此類。

(六)開弔

  停柩一段時間,諸事就緒,擇日發喪開弔。

1.訃聞。

  先期印發「訃帖」,遍告諸親友。「訃帖」有繁、簡兩種,過去均有專門職業人士辦理。

  簡的由姻、世、誼、宗諸同人代告,其式:「×××令先尊(令先慈)××先生(孺人)於×年×月×日×時仙逝,擇此×月×日安葬於×關外×山之麓,×刻啟靈,我同人忝屬摯交,務希於是日×時齊集×處,以便執紼,勿外是荷。」印於紅紙,稱「公啟片」。

  繁的除「公啟片」外,尚有孝男孝孫署名的訃告、公吊帖、行述、哀啟等。還有的印上死者遺像、名人題唁的哀詞合訂一本,封面加名人題籤,形如線裝書,頗美觀。

  訃聞上子孫如已故的,於名外加一黑框,以資區別。

2.護喪。

  發喪必請一親族長輩名義上護理喪事,名曰「護喪」。如祖父(母)在而父(母)亡,必稱「奉祖父(母)命發喪」;父亡母在,則稱「奉慈命發喪」;父在母亡,父為「護喪」,不必另作聲明。

3.靈堂。

  訃聞發出時,靈堂也已基本準備就緒。

  把糊好之「紙厝」安放廳中,貼上死者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龕」。香案圍以白色加麻布桌面,名曰「靈桌」。喪幃以全匹白布為之,名曰「九條」。

  大開中門,門懸橄欖形孝燈,門釘白紙錢。白紙錢亦稱「壽錢」,男釘門左上角,女釘右上角;所釘之釘,男以竹釘,女以木釘。

  對門置一屏風,上貼「訃聞」全文,謂之「訃屏」。門旁貼「泣辭惠吊」四字。

4.木主。

  泉州木主以側柏木為上等,他種木材為下,分為素色和雕金環龍兩種。素的以中間木紋形為山峰、峰多而正為貴。

  填寫神主一般請紳士為之。「填主」字數有一定規紀,以「興、旺、衰、微」四字為商,字數除四餘一為「興」,餘二為「旺」,合於「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外書朝代、官爵、名謚,或×代大父(大母);內書名諱、生卒年月日時。內字數合於「興」,外字數也合於「興」,內外兩「興」合一「旺」。

  男年五十以上稱「考」,「考」者成也,已成事業也;女年五十以上稱「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考」、「妣」上得加一「顯」字。四十九歲內不得加「顯」,而稱「故」。男稱公府或府君;女有官爵按品級稱夫人、淑人等,無爵統稱孺人。

  填時「神主」只寫「神王」,備出殯時「點主」之用。「填主」已畢,木主以紅布包紮,置於靈桌正中。喪家備甜雞蛋、面線、紅彩、糖為填主者添彩氣。

5.志銘、銘旌。

  志銘亦稱「墓志銘」,近代已無人使用了。

  志銘請名人撰寫,分撰文、篆蓋、書丹三類。①作文章為「撰文」,內容主要為死者簡歷、行狀、功績,以及表示景仰思念之意,可長可短。②在銘蓋上題死者爵位、姓名,因多用篆字題寫,稱為「篆蓋」。③寫字的稱「書丹」。丹者先用硃筆題寫,以備刻字。

  志銘質料石(一種水成巖)、磚兩種,過去磚石店有售。石的要刻字,過去以觀東巷「石室居」技術最精,已絕傳;磚的其形為二塊方形之磚,對合而成,直接用墨筆寫上。

  志銘刻好、寫好,用油紙包裹,外插金花一對,前寫「光前」,後寫「裕後」,於葬時納入壙內。石刻志銘亦有於刻竣後未入壙前刷拓分送世交親戚者。

  銘旌以紅布書寫死者官爵姓名,先復於棺上,出葬時待用。

6.送賻儀。

  親友接到訃帖,視交情及資力,送喪家賻儀,豐儉不一。賻儀種類,現金、輓聯、「軸布」(布帛貼字)、冥鏹等。唯花圈為民國以後始用。冥鏹以色紙製成四串合一吊,名「吊錢」。

7.問喪。

  公吊之前,親友陸續前往弔唁,謂之「問喪」,其禮式同「拜烏」。

8.公吊。

  公吊日行公祭。

  公祭有主祭、陪祭、司儀、獻香、獻帛、獻爵、讀祭文諸執事。儀式開始,各執事就位,祭品一一獻畢,高誦祭文。祭文常書寫於白紙或白布上,張掛於靈堂之右。

  祭畢,喪家備酒席宴請公祭諸客,醉飽而去,意為「饗胙」。

(七)做功德

  請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泉人俗稱「做功德」。超度一人名曰一「薦」。為死者本人「做功德」常要以先亡的長輩為主薦,名叫「薦頭」,以舊帶新,所以做一次「功德」,起碼二「薦」,多者數十薦。家中有死葬僑居地的華僑者,往往還同時舉行「引水魂」儀式,招引亡魂還歸故鄉,以完其葉落歸根之遺願。

  「做功德」規模大小不等。最簡者名為「出山敬」,稍上為「對靈繳」(即一暝火光),繁者有午夜(即半日一夜)、一晝夜肅啟(即一晝二夜)及兩晝夜。最繁算旬,七日一旬,可三、五旬,最多至七旬(四十九日)。

1.糊紙厝。

  「做功德」必糊有準備焚給亡魂居住的紙厝,一般仿照舊式大厝,近代亦有糊洋樓花園的,花麗者價值千金。這種紙厝不僅具有外表,即內部亦置有紙糊的小家具如床櫥椅桌諸陳設,以及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小尊奴婢、豬牛六畜等。紙厝兩旁各糊較大的男女紙俑二尊,分排左右,俗稱「桌頭女間」。近代還增加了紙糊的家電、轎車、飛機等。此外,還糊有金山銀山,以為冥中資用。總之,死者生前享用的或希望能夠享用的東西,儘量送上,具有似人間契據的證件向神前備案焚付亡魂管業。

2.拜懺、牽樁。

  設神壇,僧尼掛三世尊佛像(道士掛三清像),唪經拜懺。亡人名書於一靈幡上,由孝男持幡在神前隨儀禮拜。糊紙為轉蓬之狀,泉人稱為「樁」,下納一石臼,孝眷隨僧(道)作法時牽轉紙「樁」,名曰「牽樁」,意欲把亡魂從地獄中援挽出來。如死者為女性,因曾生育,迷信稱死後會進血汙之獄,故還特加「拜血盆」的超度。

3.普施。

  泉俗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之普度,普度亦名普施,「做功德」也要普施,由僧(道)「坐座」設祭施食,布施眾鬼。早時,還仿羅漢表演「獻鬧鈸」(詳見《泉州民間音樂舞蹈• 獻鬧鈸》)、疊桌「打桌頭城」(詳見《泉州戲劇• 打城戲》),以效目蓮救母故事。後來,則直接請「嘉禮戲」(傀儡戲)演目蓮救母節目,或請打城戲演目蓮節目。

  為使亡魂有錢使用,要燒冥鏹,動輒算「萬」——紙鏹一頁算一百。冥鏹數額以死者所屬生肖,屬某生肖該焚多少冥鏹,有一定標準。

4.跑特赦。

  道士有「跑特赦」儀式,意為替亡靈向天上請準特赦令,持以急赴冥間宣布。跑時步伐隊形交錯複雜,頗具舞蹈形式。

5.勸願。

  「做功德」將完,為恐亡靈俗心未了,不忍辭世,還有「勸願」(亦稱「解願」)一節。僧(道)一邊作法,一邊歷舉古今之人無不有死,講故事,唱道情,詼諧百出,勸亡靈安心死去。閒人常喜圍觀,哄堂大笑,在悲哀氣氛中平添一點笑聲。

  「功德」已畢,焚燒紙厝,翌日出殯。

(八)出殯

1.孝服。

  從「做功德」開始,孝男、孝孫等就必須穿孝服;出殯時,死者的所有直系親屬則均須穿孝服。孝服形制,按與死者親疏遠近有所區別。

  親屬帶孝,頭冠白布,泉俗稱為「頭白」。為示區別,孝男多一小塊青布,稱「青頭」;孝孫純白,稱「漂白」;外孫的「頭白」多一小塊紅布,一般不戴在頭上。

  孝服,沒有「做功德」的以白布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腰間孝男纏麻帶,其他為苧麻帶。

孝男足穿草鞋,女兒則就布鞋加縫白布或青布,兒媳鞋後加紅布。外孫足穿便鞋。

  泉州民間所用喪服,與《明會典》所載相同,分為五服:

  一曰「斬衰」。死者之妻、子或長子已亡故長孫承重者,以至粗麻布為之,不縫下邊。

  二曰「齊衰」。死者之夫、同胞兄弟、孫、胞侄、曾孫、玄孫,以稍細麻布(即苧麻)為之,縫下邊。

  三曰「大功服」。死者之堂兄弟(即泉人所稱「隔腹兄弟」)、堂侄,以粗熟布為之。

  四曰「小功服」。死者之從堂兄弟(即泉人所稱「隔兩腹兄弟」)、堂侄孫,以稍粗熟布為之。

  五曰「緦麻服」。死者之族兄弟(即泉人所稱「五服內堂兄弟」)、族侄,以稍細熟布為之。

2.宴棺夫。

  出殯之前,先宴抬棺之棺夫,吃時孝男跪地,向棺夫叩首。意為因先人喪葬煩瀆諸人,先行道勞。

3.起棺。

  時辰已屆,執紼的親友齊集。鞭炮和開路鼓吹響起,棺夫起棺出門,孝眷哭聲大震,跪地哭送。

  舊社會的妾,出葬不得走正門。清•同治間,泉州市區鎮撫巷人、探花黃貽楫,其母為兩廣總督黃宗漢側室,死時貽楫未出身,出葬不得由正門,以後還是當作黃貽楫本人辭世,臥於其母棺上,方得由大門出(《泉州人名錄•黃貽楫、黃宗漢》)。

4.送葬。

  出殯行列的順序為:

  (1)前導。原以橫彩一幅為前導,去時為藍色,回時為紅色;近改用紙牌寫某某人出殯或歸虞儀式。

  (2)白色、紅色姓氏燈各一對。去時白燈在前,紅燈在後;歸時紅燈在前,白燈在後。

  (3)靈幡和親友應酬之各種物品隨行。如喪軸多者,必抬喪軸隨行。有人沿途散發紙錢,過橋時放「金紙」,意為沿途向土地公、橋頭將軍買路而過。

  (4)開道鼓樂,俗稱「大鼓吹」。

  (5)銘旌。請武職官員騎馬後護,稱「督銘旌」。

  (6)鼓樂。有十音、鈸鼓、洋樂之類。還有妝人隊伍,沿途邊歌邊舞,徐徐而進,自數陣至數十陣化裝表演,肅哀與「鬧熱」共存,悲喜難分,這也許是人們把高壽者去逝的喪事稱為「喜喪」所需要的一種特殊氛圍。把人生最大的悲事死亡和人生最大的喜事結婚,均視為「喜事」,並習慣把這兩件性質截然不同的事扯在一起,合稱「紅白喜事」,這確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獨特現象。

  (7)魂轎二頂,一放死者像片,一放死者神主。魂轎泉州稱為「主亭」,通常為已出嫁女兒出份的。

  (8)僧(道)沿道引魂。

  (9)執紼親友行列行於棺前,即古挽「車而」之意。擬祀后土、點主的紳士,或坐轎隨送葬行列而行,或逕往墓地等待。

  (10)棺木及孝眷。

  棺木上復「棺罩」——《禮記》稱為「車青」,疏曰:「『車青』,載柩之車,上復飾象宮室也。」泉州「棺罩」有布、紙兩種,布者系租用,紙者為女婿糊贈,到幕地葬後焚燒。

  棺夫通常為八人,最多至三十二人,一人稱一車。棺夫途中要息肩休息時,不得停棺於人家門前,須停在公共場所如寺廟、廁所之前。

  孝男等披麻帶孝,足穿草鞋,手持「孝杖」(以竹杆糊紙為之,孝男用白色,其他用藍色),扶「車而」而行。孝男涕淚滿面,不得擦抹。

  子孫眾多者,「棺罩」前頭設一紙龍頭,向前拉出兩塊白布條,孝眷挽布條而行,泉俗稱為「拔龍鬚」。「龍鬚」最前兩人為女婿或姪婿、孫婿,稱為「龍目」。

  孝眷披麻帶孝,不得隨便進入別人房子。出殯行列非由大路而由小路進入鄉村住屋聚居地,要停鼓樂,孝眷脫下孝冠,才可經過。孝男對人行禮,必須免冠。否則為大不敬。

  (11)鼓樂一陣「棺後吹」。

  (12)靈棺經過時,有交情的人家於自家門口排香案,舉行路祭,孝男要叩謝並送其紅布一塊。

5.辭客。

  行列既出城門,停棺於路,設拜墊,送葬客人一般到此向靈棺行禮後散歸,稱「辭客」。客人慾否送到墓地,視各人交情而定。

(九)下葬

1、土葬

  棺木到達墓地,按擇定時刻入穴,納銘旌、志銘等於墓內,祭棺頭,復土,孝男以裾掬土一抔繞墓一周,檢留一小塊土地。

  先祀后土。古代喪葬,下葬處要埋下「買地券」,標明墓地四至,寫上道教咒語,並於墓地樹石碑,上刻「土地神」(即土地公)三個大字。今此葬俗已演變為樹「后土」石碑。

  如合葬雙壙,一人先死已「拾骸」,一人後死將以棺木葬者,已「拾骸」的不能用瓦罐(泉人稱「黃金」),要改用小型棺木為「骸棺」,兩個棺木合葬。所謂五行金克木,「黃金」與棺木相剋也。

  再由點主官「點主」。「點主」為泉州大戶人家喪葬時的要事,「點主官」請紳士擔任。「點主」時,孝男抱「木主」向東跪,「點主官」先用硃筆,舉向太陽(意為「指日高升」),「點主官」張口呼氣,孝男等皆張口呼氣(意為「取生人陽氣」),然後取銀硃或雞冠血(皆為「借陽氣」之意)在「木主」「王」字上頭下筆一點,點「王」為「主」,再蓋以墨筆(蓋墨筆的儀式同前)。紅筆點完即投棄,墨筆則長期保留。

  泉州城內的「點主官」直接至墓地「點主」,點完即回。南門外深滬一帶,「點主官」要隨歸虞於行列中坐轎而回。安海的「點主官」,歸虞時要下轎步行。

  禮畢,孝男奉神主升魂轎,至此「出山」畢。

2、火葬

  泉州古代葬俗,以土葬為多,但早在宋代,泉州號稱「泉南佛國」,民間貧屢之家,火葬有所流行。故嘉定條例謂:「貧者火化而傷恩。」明、清以來,惟僧尼和佛教徒為之,其他無有也。所謂佛教徒,有五類:

①「吃長菜」。即在家奉佛,長期茹齋。

②「吃早齋」。即早餐不食葷。

③「吃觀音齋」。即逢三、六、九月觀音生日,全月茹齋。

④「吃三六九齋」。即每月逢三、六、九日吃齋。

⑤「吃倒床齋」。即臥病臨終前數日才吃齋。

  新中國成立後,治喪從簡,泉州市區在60年代進行殯葬改革,改行火葬,其後逐步推廣。

(十)歸虞(返主)

  落棺葬畢歸虞,泉俗稱「返主」。

  將近家門,女眷捧紅米丸、面線、碗糕等,到本鋪與他鋪交界處哭接,稱「接主」。

  孝男奉神主入家安置於廳上,酒菜祭祀,泉俗稱「安位」,既所謂「襯廟之禮」。

  「安位」後喪家宴請送殯者,吃「安位桌」,亦稱「落(下)山桌」,即「饗胙」之意,吃完而散。

  是日廳中原放棺木之處放鬥一個,插大秤一支,用以鎮邪。

  「安位」後分給親鄰鹹飯,名曰「油飯」。泉州城內對同樣的鹹飯,生子喜事稱「邑飯」,喪葬「安位」稱「油飯」,不容混淆。所有分給親友之物,大約與收殮時相同而加豐些。

(十一)服喪

  泉俗服喪,按其與死者親疏而有差別,共分為八種:

1.「斬衰」。

  死者之妻、子或長子已亡故長孫承重者,須「禮盡三年」,實際只有二十四個月。孝男百日內不得剃髮。未除服前新年不貼紅聯,帖水紅色或綠色聯,辭句亦與一般春聯異,作哀傷之詞,如「望雲思親」之類。

  古代父、母喪亡稱「丁憂」,「丁憂」服喪期間,不得赴試,不得任官;已任官的,要辭職回鄉為父、母守制;如確因政局需要,經皇帝御批不準辭職而繼續留任的,稱「奪情」;其「丁憂」二十四個月,外加礻覃服三個月,計服喪二十七個月(不計閏月),才為除服。

2.「齊衰杖期」

  死者之夫,為妻服喪一年,稱「期年服」。

3.「齊衰不杖期」。

  死者之同胞兄弟、孫、胞侄,服喪一年,稱「期年服」。

4.「齊衰五月」。

  死者之曾孫,服喪五個月。

5.「齊衰三月」。

  死者之玄孫,服喪三個月。

6.「大功」。

  死者之堂兄弟(即泉人所稱「隔腹兄弟」)、堂侄,服喪九個月。

7.「小功」。

  死者之從堂兄弟(即泉人所稱「隔兩腹兄弟」)、堂侄孫,服喪五個月。

8.「緦麻三月」。

  死者之族兄弟(即泉人所稱「五服內堂兄弟」)、族侄,服喪三個月。

(十二)祭奠

  葬後第三天,孝男、孝眷和親屬前往墓地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別祭奠。

  葬畢七天內,每日均要由女眷於早、午、昏三次奠祭死者之靈,啼哭哀念,早稱「捧茶」,午、昏稱「捧飯」。

  死後至第十四日、四十九日(迷信認為死者七旬歸魂)、百日、周年,分別祭奠如儀,稱為「做十四日」、「做四十九日」、「做百日」、「做對年」。「做對年」古稱「小祥」。

  三年(兩周年)除服 前逢歲時節日,提前一日單獨祭奠,稱為「節仔」。逢農曆初一、十五,早上敬湯茶飯菜,由女眷哭祭,稱「孝初一、十五」,直至撤奠。

  滿二十四個月(兩周年),亦祭奠如儀,稱為「做三年」(三年系首尾計算),古稱「大祥」。屆時除服從吉,門貼新紅聯,俗稱貼「三年聯」。如治喪期間沒「做功德」的,要在這時補做,否則認為孝道未盡,死者靈魂難以超升。

  「做忌」:「做三年」除服後,每逢死者生日要做「娩忌」,即「生日忌」;卒日做「正忌」。一般人們比較重視「正忌」。女兒、外孫於「做忌」日歸寧,具金楮,分四祭品,稱「提金銀」,年年如此,有數十百年不斷者,俗語「三代外孫抱桌腳」。

  泉人掃墓,多於清明節前後十天行之,叫「巡風水」或「眉墓」。屆時子孫以硃筆摹墓碑上紅字,獻紙錢,祭奠;因怕年久墓凐,還須陪土。另外,在春節、中元、冬至等歲時節日,也有祭奠之禮俗(參見《泉州歲時記》)。

  時代既遠,就不再「做忌」,歸於歲時節日一併祭之。對開基始祖,或置有祭產的,歷時雖久,因有生息,由各房子孫輪值「做忌」,全族饗胙,稱「當交輪」。其祭產資財眾多的,「當交輪」不但免貼,反有剩餘,子孫視為生財之道。

(十三)陰宅

1、風水

  風水以住屋為陽宅,墳墓為陰宅。

  屍體葬之高阜向陽之地,以免受溼受寒,亦合乎情理。但漢代以後,陰陽五行之說流行,風水堪輿之說遂起。泉州地處丘陵,山水眾多,地勢各異,宋、元以降,交通發達,地方富庶,風水迷信蔚為風氣。堪輿之術,以「天地人」三元相地,江西人尤精;又有以「天地人時」四維為人相地的。

  富者選擇墓地,甚為講究,有歷時數十年花錢甚多,請風水先生在家專門相地的,因此造成停柩多年。泉州諸山都有葬墓,取其山環水抱、地脈鬱結,點穴而葬。民間所傳的名穴,如東門外宋•梁克家的「五虎朝金獅」、明•江夏侯周德興的絕地「剪刀芙蓉」、西門外黃姓的「狗尿綏」等。至今荒山野谷間殘存的石人翁仲,即當年達官貴人的墓地。

  擇墓地已定,向業主購買,稱為「給地」,過銀立契為據。年年給「山主」(原業主或該地鄉民)一些「墓米錢」,讓其代為照看墳墓。泉州因墓地發生爭執是常事,稱「擋傷」。明•陳懋仁《泉南雜誌》載:「雖以己地營葬,鄰家必嚴不相容。」明•萬曆《泉州府志•風俗志》載:「風水之說,惑人尤深。郭璞《葬經》,遞相肄習,苟冀幸眠牛白鶴之祥。急者牙角交構,緩者遷延歲月。更有近山大姓,恃轄負嵎,凡遇人家葬墳,輒行阻止,得賂乃已,名曰『索埔』。人家掃墳,群索祭物,名曰『約餅』,更頑薄之至也。」

  墓葬之後,如家中發生兇事,常歸咎於風水不佳,故有既葬而遷的。特別是,泉州有「拾骸」風俗,棺木埋葬若干年(一般須過七年),其子孫必開穴把骨骸拾出,用「煙結棉」包裹,納於瓦罐中,就原穴再葬;該瓦罐泉人稱為「黃金」。每逢潤月之年,除不得已外,一般不「拾骸」,不遷葬,不修理墳墓。

  貧者無所謂風水,墓地叢集東門鳳凰山(俗稱東嶽山),不必「給地」。東嶽山成為公共墳地,唐時已有,宋、元且雜有外國人墳墓。明•萬曆年間(十六世紀),東嶽山叢葬已頗可觀。如明•陳懋仁《泉南雜誌》載:「泉之東門外有官山,周數裡,為貧家葬瓦棺處。葬如棋布,無著腳處。」明•王世懋《閩部疏》亦云:「去城東北五裡,累累諸墳,本漏澤也,而名曰官山。」城內貧家或夭折小孩,也多葬於舊城牆下荒地,各城門外均有,俗稱「胡岸頭」。鄉間貧家,多就本鄉閒地葬之。

2、墓制

  墓制代有規定。

  明清時期,庶民墳墓最大不能超過方十八步。貧者開地為穴,不營壙。富者用磚壙、三合土壙,大小不一。近代殉葬冥器較少,擺冥器、納墓志銘之處系在壙前,泉人稱為「壙志廳」,訛稱「孔子廳」。

  墓壙有獨葬、合葬、群葬三種。合葬多為夫妻,築雙壙中隔以磚土;一人先卒先葬,後卒後葬的只要上面揭開復石,並不妨礙先葬的。群葬為全家葬在一起,泉州罕見。

  不論獨葬、合葬,墓上復以土,或復以木板加灰土、石板加灰土。幕建築甚堅,一般人家也要「做灰」,即築之以灰,上者以三合土,堅固的至拌以糯米、糖汁,或以石築成,近代常用洋灰(水泥)者。

  墓碑刻石為之,有長方形、半月形等,半月形墓碑他處罕見。有書官爵的,但通常只錄族望姓氏,如「××(族望)×氏祖墳」、「××(族望)先考(妣)××(名字)×公(媽)佳城(之墓」、之墳、封塋)」。族望如吳姓稱「延陵」,王姓稱「開閩」等,流派甚多,名目各異,難以詳列。泉人以「封塋」為官紳墓的專稱,無職不得稱,不容混淆;其實「封」義為封固,本與官紳無涉,以訛傳訛而已。

  墓前有石獅子、石欄杆分列左右,俗稱「墓腳墓手」,其大小規模以「繳」、「送」計算。墓旁立石碑,刻「后土」二字,俗稱「土地公碑」。官紳墓前列有刻明功名如「戊戍進士」之類的小石碑以代旗杆,俗稱「旗杆夾牌」。

(十四)異俗

1、引水魂

  華僑客死南洋,除富人能運柩返國外,一般均就僑居地安葬。屍體雖不能正首丘,而靈魂必須回家,故泉州有「引水魂」之俗。

  「引魂」情況與「返主」差不多,惟先日放紙船一隻於溪濱(新橋或浮橋),再將由外寄回的死者衣服一襲,插在竹竿植於水中,引魂時把衣服拉回,即認為魂已回歸,開始歸虞。

2、子孫桶

  泉俗,子孫眾多之年高婦女死亡,其生前大、小便使用之「尿桶」,子孫常加收藏,稱「子孫桶」以紀念身所由出。

3、回民喪俗

  回民死亡稱「歸真」,一般是早亡午葬,夜死晨埋,停屍不過三天。

  出殯需請阿訇主持葬禮,為亡人祈禱。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用鼓樂吹打。

  墓葬不用棺,古代用四塊大石板圍成墓坑,近代是用「太興紅磚」砌成長方形墓坑。

  屍體下坑後,臉部須朝西,以示從此永朝聖地麥加,然後蓋上石板七塊,密縫堆上灰土即告葬畢。

4、基督教徒喪俗

  基督教徒去世,需由牧師、教友為其「安息榮歸」祈禱,出殯儀式簡樸隆重,且有眾多教友送葬。

相關焦點

  • 喪葬習俗: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幹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頭七是人死後前七天,靈魂還尚在人間,過了這七天,死人就會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 咱厝婚俗古禮
    又稱「擺家風」、「踏家風」。20年代,咱厝開闢馬路,開始以馬車迎親;後來又改用黃包車、自行車、轎車迎親。農村地區到50年代才逐漸廢棄花轎,以乘客運汽車迎親;70年代後流行騎自行車、坐拖拉機或汽車迎親。
  • 咱厝民俗---婚喪喜慶篇
    「納徵」也叫「納幫」即納聘之意,男方給女方送聘禮(聘金),「請期」俗稱「提日子」,則由男方和女主商定「盤擔」,(也稱「擔盤」,即男方給女送「盤擔」,包括豬腳、蓼花、麻棗、糕子、大餅,還要一對公雞(叫盤頭雞),一對紅鯉魚等物,「親迎」則是夫婿親到女家迎新娘過門,新娘乘座花轎,轎到男家大門口要停在門口庭等候入厝時辰,新娘出轎門前要先由新娘折「幫條」折轎門(俗稱踢轎門),新娘頭罩烏貼由媒人(俗稱「送嫁」)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五
    人們用攀比的心理辦素飯,素飯的豪華程度常使喪家感到臉上有光,大家最怕辦得不好被人家議論。開頭是十個冷盤兩個湯,雞鴨魚肉唱主角,後來在此基礎上加幾個熱炒,使大量的高檔菜上了素飯桌,如果丟開豆腐和豆腐乾這兩個菜,豪華的素飯一點也不亞於平常的婚宴檔次,大量的剩菜被白白地倒掉,令人十分痛惜!一次喪事,夥食開支幾萬元是不足為奇的,多的甚至七、八萬,十幾萬。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有些地方也有頭七燒「梯子」的傳統,意喻讓亡者乘梯子上天。
  • 寧海北路喪葬習俗考
    這裡不僅有鄉土味微信公眾號:鄉土寧海作者:孔林根按:喪葬文化,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複合體
  • 探秘—古滇人後裔的秘密
    古滇國據史料記載是一個戰國初期至西漢初年存在於雲南滇池一帶的古王國,大概有500年的歷史,根據考古發現來看,古滇人是一個很有智慧的民族,他們曾經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1972年出土的牛虎銅案就出自古滇人之手。這個榮耀一世的青銅文明族群卻在歸順漢朝以後徹底的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 閩南喪葬風俗,不看真不知道!
    大殮就是把屍體放入棺內,也稱「入殮」、「入棺」,俗稱「入大厝」。大厝就是棺材,雅稱壽板。閩南迎接棺材的儀式稱「接板」。喪眷披麻戴孝,列隊跪伏門邊迎接壽板,壽板由一隊人馬吹吹打打抬來。喪家先燒銀紙(冥錢),並將白米一包,乾柴兩把放在棺材上,才抬入家門,寓載柴米歸來的富足之意。此外還有「乞火灰」的習俗,喪眷要向3家不同姓的鄰居乞討「火灰」,然後把「火灰」放入棺內鋪底用。
  •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金庸迷之所以會坦然接受這個門派,皆因國人心目中人死偉大的思想,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喪葬禮儀使然。當文明誕生之際,敬畏死亡的思想便同步出現,早在夏商時期,就形成了一種具有等級之分、比較完備的喪葬制度。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制度被進一步完善,並成為了「五禮」之一的「兇禮」,簡而言之就是禮節性的喪葬禮儀。
  • 再現古代巴人喪葬習俗!重慶地區發掘出土4座船棺葬
    十分難得的是,隨葬的器物保存完好、排列規律,清楚地呈現了古代巴人的喪葬習俗。原標題:63年後重慶再現船棺葬遺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咱厝古早味,你還記得嗎,記憶的鹹飯
    無論你身在何方,家鄉的味道不會忘,無論你喜不喜歡,咱厝的鹹飯都是你兒時的記憶。
  • 蚵殼厝沒有了,海的女兒住在哪裡?
    幾十座蚵殼厝錯落在一起,厝與厝間形成或直或彎或寬或窄的巷,巷子地面鋪了青石板,整齊潔淨。蚵殼厝大都沒人住了,即便有人住,也主要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坐在厝前剝海蠣,織漁網,像做針線活一樣。海蠣殼,在厝邊堆成小山。老蟳埔女的簪花圍,像開在蚵殼上的珊瑚花。
  • 中國傳統的喪葬都有那些忌諱?
    忌守喪期間剪髮、剃鬍鬚:根據民間的習俗,在家有喪事期間,其親人不能剪髮及剃鬍鬚。一般人認為這是為了表示極度哀傷悲痛,以致於無法顧及修飾邊幅。而其另外的用意,則是為了避邪,以不修邊幅的模樣,使自己跟平常看起來不一樣,讓亡靈鬼魂認不出來,以免受到侵擾。
  • 淮濱最詳細的喪葬習俗,你了解多少?
    每逢喪葬,窮富儀式不一,一般父母年到五、六十歲時,兒女就給老人置辦棺木、壽衣,準備後事。
  • 潮汕新娘「返厝」習俗原來還有這些禁忌
    「返厝」禁忌主要是指新婦在回「外家」(即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項。 1.忌祭灶「返厝」。因為有女子不祭灶之忌,所以如果遇到「外家」祭灶,則新娘不得「返厝」。
  • 喪葬新方式:遺體置入零下196度棺材碾成粉末,真正的挫骨揚灰
    文·蕭中九歌人死亡後,會面臨著各種喪葬方式的選擇。古代有的會選擇水葬、有的會選擇tian葬、有的會選擇火葬、有的會選擇土葬。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如果實在不願軀體的離去,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進行冰凍處理。在客觀上進行遺體的永久性保存。
  • 在農村,喪葬時常有「公雞棺上坐」之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喪葬的習俗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但是傳承在今天仍可謂大同小異!農村喪葬的習俗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更確切的說是數千年來,你們一種堅持「根」!這也是「落葉歸根」的一種表現,在農村喪葬習俗不同其他婚嫁般的禮儀,在魯西南地區農村的老人去世,我們稱為「老了」或「故去」,很少會提及「死」字!
  •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餘騰松供圖  【科技前沿】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誌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 身上掛滿女包趴圍牆看學員駕考 咱厝教練成網紅
    咱厝教練身上掛滿女包、趴圍牆看女學員駕考的視頻火遍全網,網友熱議——「像極了送孩子高考的老父親!」
  • 剪刀當理髮刀 咱厝女護士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秒變「Tony老師」
    早報訊(記者林志安 通訊員尤德源 孫旭日 文/圖)疫情困擾下的武漢,「Tony老師」沒上班,很多人的頭髮像凌亂的雜草自由生長,為了解決病人們的煩「腦」事,在金銀潭醫院綜合樓5病區,咱厝馳援武漢的女護士把剪刀當理髮刀用,搖身秒變跨界的「Tony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