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人都應該聽說過史達林格勒這個城市,這裡曾爆發過一場規模宏大而殘酷的戰役,這就是著名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的重要轉折點,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走向。
史達林格勒原名察裡津,為了紀念史達林在1919年俄國內戰中奪回該地的功績而命名。史達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遊的西岸。實際上,對於德國軍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絕佳的進攻地點。畢竟,它距德國補給中心哈爾科夫1000多公裡。那麼希特勒為什麼還決定入侵史達林格勒呢?
最初,一些德國高層如曼施坦因等,意識到使用裝甲部隊的重要性,因此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閃電戰」。 1940年,德國以「閃電戰」佔領了丹麥,挪威等國,緊接著法國也淪陷,
當希特勒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瀕臨破產時,他把目光投向了東方的俄羅斯。當時,希特勒甚至還傲慢地說,如果往蘇聯的破門踢上一腳,整個房子就會倒塌。
當時蘇聯內部存在許多問題,沒有準備好面對德國的入侵。因此戰爭初期,面對與德國的機械化部隊作戰毫無招架之力。
受到前線勝利的鼓舞,德國統帥希特勒立即將部隊兵分兩路:一路沿著史達林格勒,另一路通過高加索地區突進,以便迅速解決這個東方對手。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選擇史達林格勒呢?這是因為史達林格勒是內陸水道上重要的港口,西南面面對黑海的入口,同時也是蘇聯的重要工業基地。
那麼勢如破竹的德國精銳部隊,為什麼會在史達林格勒遭遇滑鐵盧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從兩個方面分析。
從蘇聯方面分析:
當時,史達林發布了第227號命令,要求所有蘇軍「不能後退一步」,必須英勇抵抗。
戰役開始時,德國第六集團軍聚集了27萬兵力,並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發動了進攻。僅在8月23日,德軍對史達林格勒進行了2000多架次空襲,整個城市陷入一片火海。
時間到了9月中旬,有17萬德國部隊在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攻入史達林格勒市。由於德方採取了步坦,火炮和空襲的合作方式,蘇軍指揮官要求前線部隊與德軍儘可能近距離地作戰,以減少德軍對空襲的支援。
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有一棟被毀的建築,成為蘇聯紅軍抵抗的象徵,那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當時,巴甫洛夫大樓在德軍的地圖上被稱為要塞。大樓由巴甫洛夫與蘇聯第13步兵師的一個排守備。蘇德兩軍在這座大樓進行了長達兩個月之久的戰鬥,甚至一直拖延到了蘇軍在史達林格勒進行全面反擊,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戰後,蘇聯指揮官崔可夫說:在巴甫洛夫大樓陣亡的德軍比攻佔巴黎時陣亡的人數還多。
德國戰術布置方面出現了失誤:
當時,主要的德軍全部被困在史達林格勒的街頭戰爭中,外部戰線太長,導致外圍勢力薄弱,蘇軍成功進行了夾擊和包圍。
當時,蘇聯軍隊背靠伏爾加河死守史達林格勒。它的北南西三面都被德軍包圍。到十月,德軍已經佔領了大部分市區,但是崔可夫依舊帶領著蘇軍在城區內頑強鬥爭,寸土必爭
11月,德國增援部隊被派往該市參加巷戰,因此他們不得不將側翼交給義大利,羅馬尼亞等國守衛,但這些部隊的戰鬥力相比德國軍隊差很遠。
這時,蘇聯紅軍的裝甲部隊聚集在德軍的後方。 11月19日,蘇聯紅軍發動了「天王星行動」,從南北兩側發動了夾擊,進行了大規模反攻,包圍了近30萬德國部隊。
到這個時候,戰場上的局勢已經逆轉,德軍處境堪憂。 12月,德軍發起了冬季風暴行動,試圖從南方增援,但很快被蘇軍瓦解。這時被困在史達林格勒的數十萬德國部隊已經基本耗盡了醫療和生活物資,而蘇聯軍隊卻能獲得持續的補給,德軍敗局已不可逆轉。
1943年1月31日,德國第六集團軍的最高統帥保盧斯向柏林的德軍總部發送了最後一封電報:「第六集團軍無線電臺即將關閉,蘇聯紅軍已經攻佔!」
儘管希特勒下令「不投降」,但保盧斯還是選擇了向蘇聯軍隊投降。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俘的第一位德國元帥,兩天後史達林格勒戰役正式結束。
至於他為什麼選擇投降,保盧斯在戰後回憶說:「與希特勒的罪行相比,蘇聯人民在正義戰爭中做出的犧牲顯得尤為高尚;若我在史達林格勒執行上級的命令,便是在蓄意犯罪。」
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失敗也標誌著希特勒第三帝國開始走向滅亡。大家如何看待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成敗的?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