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到了信託公司衝規模的重要時點,房地產類信託產品出現集中釋放。
11月,集合信託產品募集規模反彈,結束了自下半年以來因監管收緊而持續萎縮的頹勢,其中房地產類信託強勢反彈。第三方數據顯示,今年11月房地產類信託募集規模大幅攀升,募集資金561.53億元,環比增加102.35%。
此外,年末集合信託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也有所回升,11月是今年以來平均預期收益率首次出現上行。當月,集合信託產品平均收益率為6.64%,環比上升0.08個百分點。
一位中小信託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些信託公司為了完成年初預定目標,會主動調高一些產品的收益率。另外在投放端,企業在年底資金需求較為旺盛。也有一些信託公司為來年的開門紅儲備項目。」
今年以來信託收益率首次上行
2020年以來的大多數時間,集合信託平均預期收益率一直下行。原因有幾方面,國內外的貨幣寬鬆政策持續,引導社會融資利率下滑;優質資產荒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合適的項目難尋;監管層收緊非標投資,信託資金被引導向標品資產,進一步拉低了產品收益。
不過,這一趨勢在年底發生了變化。用益信託網數據顯示,11月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6.64%,環比上升0.08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平均預期收益率首次出現上行。
具體來看,11月信託收益率在6%~7%的產品數量佔比增長最為顯著。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在披露預期收益率的879款信託產品中,預期收益率在8%以上的集合產品的數量佔比為10.70%,環比上升0.10個百分點;收益在7%~8%的集合產品的數量佔比為33.91%,環比下降1.33個百分點;收益在6%~7%(含)的集合產品的數量佔比為32.51%,環比上升4.29個百分點;6%(含)及以下的集合產品的數量佔比為22.88%,環比下降3.06個百分點。
「收益率前十的信託公司中,產品收益率與上月相比有下降的趨勢,但各信託公司募集規模的增長同樣顯著,年末集合信託產品的收益翹尾可能源自行業整體的產品收益率重心上移。」用益信託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喻智稱。
喻智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年末往往具有一定的翹尾因素,部分信託公司為了完成年初預定目標,會主動讓利給投資者,從而引起收益率短暫上行。
一位信託人士稱,年底是企業算帳的日子,還銀行貸款、給員工發年終獎等,企業的資金需求較大,間接推動信託產品收益率上漲。
房地產類信託爆發
年末翹尾的不僅是信託產品收益率,還有信託產品的成立規模。數據顯示,11月共計成立集合信託產品1751款,與上月同時點相比增28.65%,成立規模1685.36億元,與上月同時點相比增長27.23%。
值得一提的是,11月投向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集合信託產品資金大幅增加,而工商企業和基礎產業領域的集合產品募集規模均大幅下滑。數據顯示,11月房地產類信託規模佔比33.32%,環比上升12.37個百分點;金融類信託募集資金750.96億元,環比增34.68%。
喻智表示,房地產類產品的募集規模增長顯著,一方面是年末信託公司衝量,有額度的信託公司推出較多的該類產品;另一方面或因優質非標產品募集情況依舊火爆,房地產類產品持續受投資者歡迎。另外,金融類產品的增長明顯,投向股債市場的標品類產品將是信託公司業務轉型期間重要的戰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信託公司積極轉型證券投資類產品,標品信託的成立數量和規模顯著增加,如資產配置型TOF、TOT、MOM產品,債券及固收+類投資信託,與陽光私募合作的證券投資信託產品等。另外一位信託公司人士稱,從業務轉型方面來看,房地產類業務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經歷了多輪窗口指導和調控,傳統的房地產類產品受到約束。今年房地產信託產品更是受到抑制,大部分信託公司處於收縮狀態。
從往年的數據來看,年末的確是集合信託市場發行和成立的高峰時點,但這一狀態並不能持續。在監管持續趨嚴的大背景下,融資類信託產品規模比重下滑,投資類產品的比重上升是行業轉型過程中的長期趨勢,在集合信託市場表現為以貸款為主的傳統產品減少和以證券投資和股權投資為主的創新產品增加。
而金融類信託的成立規模和佔比持續攀高,還在於監管壓力下非標類產品收緊。
「房企的資金需求依然強烈。不過,監管不斷收緊融資類信託,要求信託公司轉型,但是談何容易,我們之前做了大量房地產信託這類『非標』,現在壓縮很困難,轉型到『標品』並非易事。」一位信託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