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什麼派大軍徵服百越?不僅僅是為了開疆拓土

2020-12-14 正史漫談

作為首個統一中國、希望傳世萬載的大一統帝王,秦始皇南徵百越,自然是有開疆拓土、消滅潛在敵人的戰略述求,但筆者認為還有其它目的。

第一,安頓犯罪之人,實現效益最大化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嬴政派蒙恬北徵匈奴,隊伍的主體是精銳三十萬大軍;緊接著第

二年,他即著手南徵百越,不過這次隊伍的構成很不一樣:

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

百越遠徵軍並不是尋常老百姓,而主要由逃亡的人、倒插門的女婿、商人這三類組成;隨後,又派「謫徙民」(即因罪而被罰遷徙)50萬前往南越與當地人混住,由此實現對當地的徵服與同化。

簡而言之,秦始皇南徵百越的主體,主要是犯人或被法家觀念排斥的「贅婿、賈人」,這就很有意思了,推敲一下,大概包含了兩層意思:

其一,百越地區的戰鬥力與匈奴相比有很大差距,用不著派遣良民組成的精兵,由「烏合之眾」就能搞定;

其二,將數十萬的犯人發配到南越,既能實現開發南蠻地區的目的,又能安頓如此大規模的犯人,就像今天的勞改一樣,是一項比較划算的措施。

秦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推行原本只在關中實行的「以法治國」方針,這個適應與磨合過程,必定會產生一大批觸犯刑律之事,畢竟當初商鞅變法時也經過了大規模的殺戮。但此時已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沒必要再行大肆屠殺,將犯人發配到嬴政需要的地方、實現他們的「剩餘價值」,對朝廷、對犯人本身都是能接受的方案。

其實這個政策並不陌生,近兩千年後日不落帝國—英國開拓海外殖民地的主體,也是那些犯人,如今的美帝、澳大利亞白人,祖先其實都是罪犯…….

第二,不斷徵戰,是法家理念的內在需求

法家對打仗的推崇,超過我們的想像,《商君書》中一再強調「不斷作戰」的意義:

能生不能殺,曰自攻之國,必削;能生能殺,曰攻敵之國,必強。

能積蓄力量卻不能對其進行使用的國家,叫做「攻打自己」的國家,一定會被削弱;能積蓄實力又能使用它的國家,則叫做「攻打敵國」的國家,一定可以強大。

能摶力而不能用者必亂。

能集中民眾力量,卻不能使用它的,國家一定會動亂。

法家認為,國家的力量一定需要一個傾瀉口,對外作戰則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一可以轉移內部矛盾,將民眾的仇恨投射在敵人身上;二可以通過打仗立功,滿足百姓的成長需要;三可以以戰養戰,用打仗獲得的敵人資源供養軍人,減輕政府壓力;四可以開疆拓土,促進南方的民族融合。

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王朝也隨時需要外在的敵人來傾瀉國內的力量,北徵匈奴如此,南徵百越同樣有這個原因,甚至大興土木也包含著這種考慮。(當今的美國不斷對外作戰,也許也有這種考慮:不間斷設定一個敵人,促進內部的團結與發展)

然而所謂「攻守之勢異也」,戰國時幫助秦國強大的商鞅變法,在完成其使命後已經逐漸顯示出不合時宜之處,經過數百年的混戰,此時的秦王朝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不斷的窮兵黷武、過度使用民力。秦始皇在位時,尚且能維持脆弱的平衡;秦二世上位後變本加厲,開天闢地的秦朝,竟然落得迅速隕落的下場,讓人扼腕嘆息。

不過隨後的漢王朝在全面繼承秦制的基礎上,實行「外儒內法」的治國方略,給秦朝的法制披上了一層仁義的外衣,為後世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夯實了基本的框架。從這個意義而言,秦朝確實如秦始皇希望的那樣,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什麼要攻佔百越,而不是徵服匈奴呢?
    在秦始皇眾多的迷惑行為中,攻打百越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事情之一。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百越等地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交流聯繫是相當少的,而且楚國橫亙在中原與百越諸地中間,更是幾乎隔絕了僅有這些的交流。而且百越之地各部落之間相隔甚遠且人口稀少,除此之外,百越之地更是遍布山川沼澤,原始森林,不利於通行。即使百越之地有著種種不利因素,但是秦始皇仍然在統一六國後,緊接著就發兵攻打百越諸地。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南徵百越的戰爭,秦始皇為何出兵50萬,只為攻下這個地方?
    戰國時期的秦國可謂是十分強大,之後徵服六國,統一中原。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政權,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也值得後世人銘記。在秦始皇徵服百越之地後,這塊地域一直沒有被劃出中原的版圖。世人都認為秦始皇徵服百越的舉措成為亡國的根本,其實不然,百越戰爭雖然耗時比較長,人力物力較多但也不是秦亡的根本。百越之地漸漸地發展出文明。
  • 秦朝滅亡時,究竟有多少秦軍留在百越之地,為什麼秦軍不救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整個華夏核心地區已經納入秦朝的統治,秦始皇隨後開始了一系列的統一,包括度量衡、文字、車軌、貨幣等等,雖然天下歸於一統,但秦始皇並沒有放棄兵戈,反而是繼續向整個中國南方發動進攻。
  •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會成為歐洲還是印度?
    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出現過三國鼎立和南北朝,最終都歸於統一了。所以,假設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也不會成為歐洲或印度。總會出現霸主和統一。春秋時便有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尊周天子以令諸侯。
  • 秦始皇派50萬秦軍已徵服百越,秦朝滅亡時趙佗為何不北上救秦?
    公元前221年,經過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秦王嬴政終於掃平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秦朝,並自稱始皇帝。然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後,短短3年,秦朝於公元前207年即宣告滅亡。
  •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世界上其它地區正在發生什麼
    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年份:就在這年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嬴政終於消滅了山東六國中堅持到最後的齊國,古老的華夏大地迎來了嶄新的大一統帝國時代。這時世界其它地區正在發生什麼呢?事實上就在秦始皇徹底吞併六國這年還對南方的百越部族展開過軍事行動。
  • 秦朝滅亡之際,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百萬大軍在哪裡?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秦始皇被立為秦王。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政治鬥爭後,秦王嬴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公元前212年,在北拒匈奴,南徵百越後,秦朝的國力可謂達到了頂峰。
  • 秦始皇是誰的兒子?呂不韋還是子楚?司馬遷都沒弄清楚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統一六國,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萬裡長城,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後人譽為「千古一帝」。
  • 為什麼說菩薩心腸婦人之仁,看不懂秦始皇武力統一中國
    秦孝公去世後,嬴駟成為秦國新君,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不斷擴充秦國疆土,並且將改「公」稱「王」,史稱秦惠文王,利用張儀的連橫策略,再次選擇「東出」,意圖統一中國,但是遭到東邊各國的合縱抵抗,仍沒有成功。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繼位,經過精心準備和運籌,以超人的戰備敏銳判斷力,認為到了統一六國的絕好時機,下定了堅定的戰略決心,武力統一全國。歷史證明,秦始皇以堅定的戰略決心開啟武力統一中國,是完全正確的。
  • 此武將熬死了秦始皇,熬死了八任皇帝,最終登基成為一代帝王
    此武將熬死了秦始皇,熬死了八任皇帝,最終登基成為一代帝王 中國有一句俗語,先贏不算贏,笑到最後才是贏家。三國時期的司馬懿活了73歲,熬死曹家三代君主,最終一統山河,終結三國鼎立之勢,為兒子司馬昭登基掃平障礙。
  •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為中國取了一個很霸氣的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
    我們常說中國歷史上下5000年,封建王朝2000年,但是又常常出現幾十萬年前我國怎麼樣,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幾十萬年前就是遠古人類時期;5000年是從「三皇五帝」算起,約4600多年;2000年是從秦始皇滅6國統一全國算起,約2000多年。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01秦始皇掃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對於嬴政的這個歷史壯舉,一直被人們高度評價為「統一了天下」、「統一了中國」、「統一了華夏」。其實不然。向南:公元前218年,也就是攻滅東方六國三年後,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大軍南下,發動了徵服越族的戰爭。結果,最終使嶺南地區納入秦國的版圖。向北:公元前214年,也就是攻滅東方六國六年後,秦始皇遣將軍蒙恬北擊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戰。
  • 秦始皇卻匈奴700裡,源於「亡秦者胡」預言?嬴政:我信你個鬼!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明確帝國接下去的發展方向,於是召集手底下那幫文臣武將,討論放眼目之所及的天下,究竟還有什麼潛在的危機,會威脅秦帝國千世萬世的統治。 此時有個盧生,提出了「亡秦者,胡也」的預言! 這個盧生是誰?他指的那個亡秦的「胡」,又是哪個?
  • 秦始皇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和他所做的這四大貢獻密不可分!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歷經無數朝代,也出現過許多君王,其中一些君王名留青史,有些君王卻遺臭萬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功不可沒。這裡所說的大一統並不單單指地域上的統一,其中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前,還有夏商周三個王朝也都實現了地域上的統一,但是國家制度卻依然處在分裂狀態,不能算大一統。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起了個高貴又霸氣的名字,聽著很耳熟
    秦始皇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一個君王,他統一分裂了400多年的中國,重新建造起來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並且他革新了周朝和周朝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後來的郡縣制,使得中國的行政效率和國家統治力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大大增加。
  • 拿破崙和希特勒統一歐洲失敗,而秦始皇統一中國成功
    1.秦始皇當初統一六國有著遠見卓識,符合民意,權集制統一,將諸候的亂世紛爭統一起來,好治理秦始皇的天下。①秦始皇集團公司的功勞就是統一天下,讓各諸候國的豪門都爭天下,戰亂紛飛的亂世一去不復返,贏得了民心,治理了國家的亂象,軍隊、貨幣、度量、交通、語言、文字法律法規等,形成了統一,讓秦國的發展逐步狀大,秦始皇一統天下,盡收眼底,秦國的發展有共目賭。
  • 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的是哪種書體?
    殲滅六國之後,秦始皇想要對百姓進行思想文化統一,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文字下手,在下手前,他需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怎麼樣去統一文字,第二用什麼去替代。在統一文字的前提,主要還是文字混亂。選取那種文字戰國時期,天下的文字和各國的經濟都是分裂狀態,就單一個字的寫法就有七種多。
  • 影視|紀錄片《中國》熱播,《一統》講述秦始皇統一中國
    紀錄片《中國》的前三集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思想的萌芽和碰撞。今晚將播出的第四集《一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篇章:幅員遼闊的秦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塑造了中國國家形態與精神內核的根基," 統一 " 從此成為中國人內心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