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拉需要更多的髖外展,而傳統拉則更強調髖屈。所以你髖關節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是否適合相撲,適合多寬的相撲站位。很遺憾,這一點似乎很多人,包括很多教練也並不理解。相撲拉並不比傳統硬拉容易,相撲硬拉也不代表你就要站的越寬越好。
一般來說,相撲拉對於股四頭肌的需求更高,對背的需求稍低。這是由於一般相撲拉軀幹角度更小的原因。
而傳統拉則相反,由於軀幹前傾更多,對背的要求更高,但對股四頭肌需求相對較低。
對於骨骼適合相撲拉的人來說,這種差異會非常顯著。
(Yury Belkin 相撲拉離地瞬間)
(Yury Belkin 傳統拉離地瞬間)
但是還是那句話,要取決於具體情況(也就是你個體的身體結構)。
如果髖關節結構「不適合」相撲拉,那麼即便你改拉相撲,你的軀幹前傾角度也未必能降低很多。
相撲拉比傳統拉容易嗎?
並不一定,原因在上兩節已經解釋了。相撲拉可能更容易無非是因為兩方面原因:
1.你的身體結構更適合相撲,也就是相撲動作下你身體的槓桿位置更好。
2.你背部比較薄弱,相撲相對於背部需求稍小一些;或是你的腿更強。
但相撲對於技術動作的要求其實更高,尤其是在衝極限的時候。
但這一點真的很難用語言解釋,你得自己練一段時間才能體會到。
而且對於小體格選手(比如我),相撲拉時握距也可能是個問題,比如我相撲拉時只有兩根手指摸得到槓鈴上的防滑槽,而我平時訓練幾乎都是Hook Grip。
甚至在我去的上一家健身房,我根本就摸不到防滑槽。
(被槓鈴支配的痛苦,被迫正反手握槓)
總結
如何決定你的硬拉動作?
如果你追求極致的動作定製,可以進行一些髖關節活動度評估,拍個X光看看骨架,甚至是建模分析。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圖片來源:Boris Sheiko-Powerlifting FoundationsAnd Methods)
但一般來說,建議你兩者都嘗試一下。
如果你是新手,我建議你從傳統拉開始。
當然,不是直接從地板拉起,而是從墊高的位置,比如藉助深蹲架的保險槓或是墊箱子,槓鈴片等(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Rack Pull)。
這裡拿力量舉泰鬥級教練Boris Sheiko的教學流程為例:
(圖片來源:Boris Sheiko-Powerlifting FoundationsAnd Methods)
一個教練怎麼教硬拉也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水平,如果他讓一個完全沒用硬拉經驗的學員直接從全程硬拉做起,那基本可以認為他水平不那麼好。
如果你有傳統硬拉經驗,想嘗試相撲硬拉的話。
建議從窄相撲開始,慢慢得過渡到寬站距。這樣有兩點好處:
1. 能夠在過渡中找到你最舒適的站距。
2. 對你的髖關節更為友好,尤其是當你的髖關節活動度不足時。直接用寬站距會造成過大的壓力,甚至是存在受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