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的窩窩頭:為啥大列巴可以那麼硬?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3618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最近,大列巴文學火了,連帶著大列巴也一起火了。「大列巴」文學,其實就是微博上一位博主,以大列巴為道具,寫出的一系列小段子。



我們平時吃的麵包都松鬆軟軟的,而大列巴,不僅切它的時候得用鍘刀,甚至它還能用來磨刀。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食材,俄羅斯人難道不嫌它扎嗓子眼嗎?大列巴(liě ba),俄語是хлеб,列巴就是俄語麵包一詞的音譯。只不過俄羅斯人的麵包做得又大又硬,中國人根據這一外形特點,就給它冠以「大」字,叫成了大列巴。麵包是俄羅斯人的主食,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 》中瓦西裡說:「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至今,這句話仍然讓很多人記憶猶新。


臉盆大的圓麵包只是最普通的存在,除此之外,小圓麵包、麵包圈、掛鎖麵包、長麵包……都是俄羅斯麵包界常見的品種。


俄羅斯的麵包種類和形狀繁多,其實就可以簡單分成黑麵包和白麵包兩種。而黑麵包是俄羅斯人的最鍾愛的主食。黑麵包主要由黑麥粉製成。黑麥的生命力頑強,在乾燥、寒冷的氣候下也能生長。俄羅斯所處的緯度較高,氣候相對寒冷,不過這正好適合黑麥的生長。


俄羅斯黑麵包歷史悠久,大致推測是在9世紀古羅斯時期誕生,但由於古羅斯史料的缺乏,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但從17世紀的沙皇的法令可以推測,當時黑麵包種類已有26種。


不同於絕大多數麵包使用酵母發酵,黑麵包使用酒花發酵,主要原料是小麥粉和黑麥粉,並加入小麥胚芽、麩皮等,製作過程耗時很長,製作程序也很複雜,通常需要3天時間。


做好的麵包胚,放入溫度均勻的俄式烤箱裡用文火烘烤,出爐時時麵包底部能敲得梆梆聲,色澤黑光油亮,切開香軟可口而又不掉渣,這才是黑麵包的上品。由於工藝複雜,所以俄羅斯主婦們一般都不在家裡自己做,而是到麵包坊購買。


由於原料中含有小麥麩皮,麵包顏色會顯得有些黑,有點像中國的高粱面窩頭。沒吃過黑麵包的人第一次通常適應不了它的鹹酸味,但俄羅斯人非常喜愛,常用來蘸蘸湯吃,甚至是搭配伏特加。


1836年,舍列梅季耶夫伯爵致信給俄羅斯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信中寫道:「糟透了,兄弟,住在巴黎沒什麼可吃的,連黑麵包都沒有。」


無論是搭配黃油、奶酪、魚子醬、果醬、蜂蜜肉醬,還是蔬菜湯、牛肉湯等各種湯,對於俄羅斯人來說,沒有什麼是一塊黑麵包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再來一塊。


俄羅斯人眼中頂級的黑麵包,當屬博羅季諾麵包。
博羅季諾麵包博羅季諾麵包是一種燙麵製作的麵包,據傳說,1812年俄法戰爭時,拿破崙率軍入侵俄羅斯,在莫斯科西郊的博羅季諾村莊激戰,當地修道院的修女們給士兵第一次烤制出了這種麵包。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這種麵包於20世紀20年代在莫斯科首次出現。當然,除了黑麵包之外,白麵包在俄羅斯也有一席之地。十二世紀的時候,俄羅斯人就會烤制白麵包了。在很多個世紀裡,白麵包被視為有錢人的象徵,因為只有有錢人才享用得起。


20世紀初期,白麵包才在俄羅斯流行起來,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白麵包都是節日時才能吃到的特殊麵包,是財富和富足的象徵。因為在製作白麵包時需使用高級精緻白麵粉,並且加入糖,某些白麵包或圓白麵包還需要加入油或油脂。



鬆軟可口的掛鎖形白麵包是俄羅斯最著名的白麵包。14世紀時,俄羅斯麵點師從韃靼人那裡學到了製作無鹽白麵包的方法,但經過俄羅斯麵包師的改良現在的形狀已與之前相去甚遠。


製作掛鎖形白麵包需使用高級雪花粉,麵團需要經過長時間揉壓並在陰涼地方靜置一段時間才能開始製作。


在中國,人們接觸最多的俄羅斯麵包還是大列巴,這也讓很多中國人形成了對俄式麵包的刻板印象。首先是大,動輒一千克甚至兩千克一個的大麵包,堪比臉盆了;


其次是皮厚,前面說過,烤出來的麵包敲起來梆梆作響才算上乘;


再就是硬,剛烤出來的麵包自然還是軟的,不過放置一兩天之後,隨著水分蒸發,整個麵包就硬了;


而且吃起來,與麵包店那些軟糯香甜的小可愛們比起來,大列巴的味道實在是樸實無華,空口吃還有點扎嗓子眼。



這其實怪不著俄羅斯人,大列巴其實就是巨大的麵包,而且跟你平時吃的麵包比起來,無糖無油沒有餡,還是用粗糧做的,本質上它和窩窩頭沒啥區別,無非一個烤一個蒸。


而且作為平民主食,不僅俄羅斯的麵包硬,法國、德國的麵包們也不軟,想想法棍有多麼費牙口吧。


《悲慘世界》裡就曾寫過當時法國農民的生活:「他們烤一次麵包要吃六個月,烘烤用的是幹牛糞。冬天,他們用斧頭砸碎麵包,在水裡浸二十四小時才能吃。」


俄羅斯人也差不多。舊時候的俄國村莊,很多的村子就只有一個麵包爐,每家每戶需要排隊烤麵包,為了省時省力方便儲存,就發展出加大號、質地堅硬的麵包了。


直至今天,很多歐洲人來中國,或者中國人去歐洲,都會對當地的麵包產生質疑:這玩意兒也算麵包?


歐洲人受不了中國麵包的軟和甜,而中國人也理解不了歐洲麵包的堅硬和無味——就算是饅頭,它至少還喧騰啊。



對於歐洲人來說,麵包就是主食,很多麵包的原料就只有水、麵粉、酵母、鹽四樣,他們用來配奶酪、火腿、醃菜、果醬等等,一些時候麵包在食用前需要再加工一下。而對於中國人來說,現在市售麵包,大多數都是日式麵包。亞洲人有米飯、麵條等主食,極少會把麵包當主食,日本人便將傳統的麵包進行改良,加入油、糖、奶、蛋等配料,做出鬆軟香甜的麵包,既可以當作簡餐主食,也可以作為零食。


日本人對於麵包的改造,也極大的影響了東亞人對麵包的審美。


最近兩年,有一款來自新疆的「果仁大列巴」成為網紅商品。


與臉盆一般大的列巴不同,果仁大列巴是長條形的大麵包,用牛奶而不是水和面,配料相比普通的大列巴也豐富許多,添加了很多果仁和果乾。


這種果仁大列巴吃起來,不像普通大列巴那麼樸實有嚼勁,反而口感綿密甜糯,如果趕上一個捨得放果仁的廠商,甚至能吃出切糕的口感。


因為地理和歷史原因,中國一些地區很早就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列巴也成為當地的特產商品。最知名的自然就是哈爾濱。1898年,來哈爾濱修築中東鐵路的俄國人,也將他們的生活方式帶到了這裡,傳統製作大列巴的工藝,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很多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食物。作家蕭紅在回憶20世紀30年代在哈爾濱的窘迫生活時寫道:「他放下杯子,在黑麵包上抹一點白鹽送下喉去……黑『列巴』和白鹽,許多日子成了我們唯一的生命線。」


如今,大列巴仍然是哈爾濱的著名伴手禮,很多人去到哈爾濱旅遊後,都要抗上倆仨的回家。不只是東北,西北的新疆也有大片的國土與俄羅斯接壤,而且在這裡還生活著俄羅斯族的人們。在新疆伊犁,仍然會有俄羅斯族的店主,用傳統的啤酒花發酵、木炭烘烤的方式,製作大列巴。然而,又酸又硬的傳統大列巴終究還是難以打開中國人的胃口,於是有商家根據新疆的物產,做出了改良版的「果仁大列巴」。黑麥粉換成精製小麵粉,拋棄水而用牛奶和面,糖、雞蛋、黃油也不能缺,裡面還包裹上許多的蜂蜜、葡萄乾和果仁等等。這種口感鬆軟香甜的大列巴,除了名字和個頭,看起來和傳統大列巴已經沒什麼關係了,但它也恰好符合了中國人對麵包的審美。除此之外,在上海,也曾有過非常正宗的俄式麵包。20世紀初,一批俄羅斯人在弄堂裡開起來麵包店,製作俄式麵包,當時上海人用洋涇浜英語,將「RUSSIA」叫做「羅宋」,俄羅斯人做的麵包也就叫「羅宋麵包」。


當然,在上海灘,各種俄式麵包都有製作,而不只是列巴。羅宋麵包和羅宋大菜,漸漸也成為當時上海灘流行的美食之一。


後來,有學會製作手藝的中國人,開設自己的麵包房,不僅生產傳統的羅宋麵包,還根據上海人的口味,生產出花式羅宋麵包。張愛玲一直就對老大昌的羅宋麵包念念不忘,她曾在作品中寫道:

「有一家俄國麵包店老大昌,各色小麵包中有一種特別小些,半球形,上面略有點酥皮,底下鑲著一隻半寸寬的十字託子,這十字大概面和得比較硬,裡面攙了點乳酪,微鹹,與不大甜的麵包同吃,微妙可口。」

其實,不管是今天的哈爾濱、新疆,還是當年的上海,都曾對俄式麵包有過不同程度的改良,它或許不那麼「正宗」但它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畢竟,黑麵包也不是中國人的味覺記憶,絕大多數時候,好吃還是比正宗更重要。[1]《「羅宋麵包」在上海灘》,食品與生活2006年04期[2]《俄羅斯博羅金諾黑麵包來歷非凡》,中國食品2005年05期[3]《俄羅斯的麵包文化習俗》,學理論2012年10期[4]《俄式傳統麵包:讓人回憶起歷史的味道》,俄羅斯新聞經公眾號「三個料理人」(微信ID:sanjiangfood)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突如其來的「大列巴文學」,讓這塊硬到可以砸人的麵包,火了
    突然之間,一種獨有的「大列巴文學」在網上火了。起因是因為一個博主想要減肥,買了大列巴回來吃,然而大列巴這東西硬得能砸人,吃起來也不是很好吃,導致博主激情開麥,用段子來表達大列巴的堅硬。神奇的麵包大列巴,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 各國麵包大PK,俄羅斯大列巴名列前茅,看到中國的讓人想笑
    俄羅斯大列巴:一個大列巴的重量就可以達到5斤重,吃的時候切下來幾片就行。3. 丹麥黑麥麵包:丹麥最地道的麵包4. 瑞典Kanelbullar肉桂卷:瑞典人兒時的童年回憶5.西班牙農夫麵包:獨特古法製成,用酵頭直接製作,口感較硬,很有嚼勁。7.中國饅頭:饅頭在全國流行,但是不同地方的饅頭還是有差別的。美食無國界,7大麵包裡面俄羅斯大列巴排第一是毋庸置疑的。
  • 買塊大列巴磨一磨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食材,俄羅斯人難道不嫌它扎嗓子眼嗎?大列巴(liě ba),俄語是хлеб,列巴就是俄語麵包一詞的音譯。俄羅斯人為什麼要發明這麼「反人類」的東西?這其實怪不著俄羅斯人,大列巴其實就是巨大的麵包,而且跟你平時吃的麵包比起來,無糖無油沒有餡,還是用粗糧做的,本質上它和窩窩頭沒啥區別,無非一個烤一個蒸。
  • 起源於俄羅斯,弘揚於哈爾濱,但我建議你,吃大列巴還是選新疆的
    「列巴」是俄語裡「麵包」的音譯,因此「大列巴」這個名字,就很好地體現了第一個見到俄羅斯大列巴的中國人「少見多怪」的心態——看什麼看,沒見過這麼大的麵包?對不起,還真沒見過。但那是人家小羊本身就長那麼大,又不是廚師把它做成那麼大的。傳統的俄羅斯列巴,一個有五斤那麼重。據說在以前的俄羅斯鄉村,每個農莊裡都只有一個麵包爐,需要每個家庭輪流來烤麵包。
  • 世界上最硬的兩樣東西,前任的心和俄羅斯大列巴
    大列巴,其實就是俄羅斯的傳統麵包,現在年輕點的小朋友可能都沒見過這種粗糙的食物了。這種早就被人淘汰遺忘的玩意兒,最近在花花網絡世界中再度煥發第二春,究竟憑啥?無他,唯硌牙爾。且法棍攻擊的是大列巴腹部最為柔軟之處,就像黑熊大戰鱷魚一樣,只能用利爪撕開對方的腹部。法棍戰術太雞賊,如果它選擇正面硬剛,直錘列巴面門,這場比拼未必誰輸誰贏。大列巴到底有多硬,懂的都懂。
  • 【俄羅斯果仁大列巴】每一條列巴都是用心之作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硬」,硬到會硌掉人的牙。給人留下這麼硬的印象的大列巴,讓人忍不住懷疑,真的有人會有這麼好的牙口來吃這種東西嗎?其實列巴麵包是俄羅斯人傳統的風味主食,亦是皇室迎接貴賓的禮儀美食。[色]在俄羅斯幾乎每個農莊都有一個大型的麵包烤爐,☀每家每戶都會到麵包爐烤麵包,麵包裡加入一些健康美味的果仁(核桃仁,葡萄乾等)
  • 烘焙圈子:​新疆大列巴、東北大列巴、俄羅斯大列巴配方~營養又健康,食用又方便的食物!
    大列巴麵包源自俄國,滿城飄香每一道工序都傳承俄羅斯工藝做法源自大自然賦予的味道大列巴來到中國在新疆、東北地區流行形成了一定地域特色的新疆大列巴、東北大列巴---烘焙圈子大列巴麵包經過三次發酵工藝生產加之啤酒花,以特有的椴木、柞木等硬雜烘烤出來的外皮硬且艮,內芯軟松。
  • 俄羅斯不愧是戰鬥民族,看到打暈德軍的黑麵包,網友:我選大列巴
    俄羅斯不愧是戰鬥民族,看到打暈德軍的黑麵包,網友:我選大列巴。直到今天,很多俄羅斯人吃黑麵包仍勝過吃白麵包,儘管黑麵包的價格比白麵包貴。經過三次發酵工藝生產、加之啤酒花、以特有的椴木、柞木等硬雜烘烤出來的外皮硬且艮,大列巴麵包有面香、酒香、鹽香、果木香、乳酸香,大列巴的特點就是保鮮時間長,特別長。並且由於其熱量很低便成為很多健身愛好者的選擇。但是正是因為俄羅斯大列巴的味道也勸退了很多「假健身愛好者」。
  • 沒有什麼能硬得過一塊俄羅斯大列巴
    幹透了能當頭盔,按扁了能防彈,掄起來比磚頭殺傷力還大。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大列巴和法棍打架誰能贏?答:這是一個有關矛與盾的問題.堅硬的外皮,再加上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酸味,導致大列巴這些年來經常無人問津,基本只能作為旅遊紀念品存在。直到它成為都市青年們的代餐。還有更加火爆的--黑麵包
  • 俄羅斯人常吃的大列巴,單個5斤重,卻輸給新疆「果味」大列巴
    後來大列巴傳到新疆之後,又加入新的元素,甚至比以前的更加好吃,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改良版的新疆大列巴。單個重達500g,紮實的麵包裡還夾滿了堅果。關鍵是這種大列巴不含任何添加劑、膨鬆劑、染色劑,碾壓俄羅斯的大列巴,在新疆大列巴面前也遜色三分,抬不起頭。
  • 「大列巴文學」火了!這種麵包真的那麼難吃嗎?新疆列巴表示不服
    前不久,網絡上出現了一種叫做「大列巴文學」的「文體」,並且迅速成為了網絡熱點。這種「文學」的來源,是一名博主在品嘗了大列巴之後,因為大列巴實在太硬、太難吃而感到崩潰,畢竟,一個大列巴可是有五斤那麼重啊!
  • 世界各國5大最好吃的麵包排行,俄羅斯大列巴上榜
    世界各國5大最好吃的麵包排行:第5名:荷蘭老虎麵包第4名:丹麥黑麵包第3名:義大利夏巴塔麵包第2名:法國法棍麵包第1名:俄羅斯大列巴大列巴是以前是俄羅斯人的傳統主食,「列巴」是俄羅斯語麵包的意思,據說當時俄羅斯一個農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子,所以他們會把麵包烤得特別的大,吃的時候切下來幾片就行,一個大列巴的重量就可以達到5斤重。
  • 俄羅斯非常有名的大列巴,別具地域風味,究竟是什麼麵包?
    在俄羅斯有一種非常有名的麵包,它的名字叫做大列巴,這種麵包在哈爾濱也是非常出名的。這種麵包的形狀大多是圓形的,而且重量能達到5斤以上,無論是厚度還是體型都非常大,味道也具有傳統的歐洲風味。俄羅斯大列巴列巴就是俄羅斯語麵包的意思,作家秦牧曾經在作品中描寫過大列巴,他在書中寫到,麵包像鍋蓋。其實說的就是秋林的大列巴,這類的麵包直徑大約在23到26cm之間,而厚度大概在16cm以上,蓬鬆的程度要更厚重一些。
  • 哈爾濱大列巴了解一下!
    受俄羅斯影響頗深的哈爾濱人,也酷愛吃麵包,大列巴的製作技藝甚至成為省級非遺工藝。 大列巴是什麼? 1898年俄國人在中國修建中東鐵路,俄羅斯人大量湧進哈爾濱。為了適應他們的口味,俄羅斯商人便把大列巴的製作工藝引到了哈爾濱,前店後廠生產大列巴,這一烤就是一百多年。
  • (二十七)新疆果仁大列巴
    最初知道列巴這個詞就是俄羅斯大列巴,一款老式白麵包,吃起來就好像沒有果料的義利果子,或者口感偏硬的稻香村老麵包。可是人家洋氣,有了個異域風情的名字,終歸是能吸引眼球,比直接叫俄羅斯大麵包要好聽得多唄。俄羅斯大列巴曾經陪伴了我本科前兩年的多半周末時光。
  • 讓戰鬥民族心服口服、讚不絕口的新疆大列巴,只因裡面加了它
    只有戰鬥民族才能與熊和平相處一提起俄羅斯,首先想到的是不服輸的戰鬥精神。他們性格奔放、彪悍,做事果敢、堅強、有韌性,因此被調侃為戰鬥民族。他們可以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光著膀子,喝著最烈的酒,打著最野的熊,是走到哪裡都惹不起的人。
  • 可以用來「磨刀」的大列巴,到底有什麼好吃的?
    和朋友一起自駕去新疆,事先朋友告訴我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到新疆如果有人端著一個長長的大列巴和一碟鹽,走到你面前,記住要撕下一塊蘸著鹽吃,這樣他們就會把你當作家人一樣招待了。很多人會問大列巴是什麼?其實大列巴就是一種麵包,不過新疆的麵包和我們吃的麵包不一樣,這種麵包是用牛奶,葡萄乾,核桃仁和各種新疆特產包裹在裡面,分量很重。也代表著新疆人情誼很深,一口咬下去滿嘴的奶香和瓷實感!
  • 不愧是麵包界的「扛把子」——「戰鬥民族」的大列巴,了解一下啊
    印象中,俄羅斯地大物博、美女云云,身為「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人總給人以霸氣、豪爽的感覺。2020年2月,俄羅斯「直男式」硬核援助,也將這個「離我們很近,但又很遠」的國家,推到大眾視野,圈粉無數。大列巴貯存方便,保鮮時間超長,重量驚人,一度讓人懷疑,關鍵時候是不是會作為武器使用。
  • 最近有一款新疆大列巴火了!
    最近有一款新疆大列巴火了!大列巴又叫大麵包,來源於俄羅斯,傳入中國後分成了兩派,一個是哈爾濱大列巴,一個是新疆的大列巴,不過以往人們只知道去哈爾濱能買到大列巴,其實,新疆的大列巴更是青出於藍!大列巴是俄羅斯人傳統的主食,在新疆13個少數民族中其中有俄羅斯族傳承了俄羅斯人做大列巴的傳統工藝,後來經過一代代新疆人的改良,逐漸形成了更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新疆果仁版大列巴。那麼這款新疆大列巴有什麼特別之處?以至於火起來了。其實新疆大列巴它不同於普通的麵包。
  • 團品:谷禾列巴俄羅斯全麥大列巴820g粗糧代餐核桃仁黑加侖乾果仁營養早餐麵包
    團品名稱:谷禾列巴俄羅斯全麥大列巴820g粗糧代餐核桃仁黑加侖乾果仁營養早餐麵包品牌:谷禾市場價: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