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業的價值觀、契約被打破,未來需要「備胎」的企業,將不止華為一家。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睿瑤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全景網
華為的造芯之路再遇美國封堵。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在同一天唱「紅白臉」:一方面,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宣布,對華為及其在「實體清單」上的關聯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證延長90天,最新截止日為2020年8月13日;另一方面,美國商務部網站又發布出口禁令,要求使用美國晶片製造設備的外國企業,供貨之前必須先取得出口許可。
這條禁令無疑將全面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體設計製造半導體,使用美國技術、軟體、設備的國外公司在向華為、華為海思等「實體清單」關聯公司供應晶片之前,需要獲得美國許可。對此,美國給予120天的緩衝期。
消息一出,美股相關晶片股應聲下跌,高通下跌5.13%、臺積電下跌4.41%、美光下跌2.89%、英特爾下跌1.35%、泛林下跌6.38%、應用材料下跌4.39%。
5月18日,華為官方回應稱,「本次規則修改影響的不僅僅是華為一家企業,更會給全球相關產業帶來嚴重的衝擊。長期來看,晶片等產業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礎將被破壞,產業內的衝突和損失將進一步加劇。」
華為目前正在對此事件進行全面評估,預計自身業務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是會盡最大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5月18日下午,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華為2020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華為不理解美國為何要持續加大「實體清單」對華為的限制,「好在我們有預案」,「好消息是華為現在還活著」,華為有信心儘快找到解決辦法。郭平同時強調,統一的標準體系對產業發展極其重要,美國搞了太多獨立標準,導致美國無線運營商目前無人是華為對手。
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華為已緊急對臺積電追加高達7億美元大單,產品涵蓋5納米及7納米工藝。不過,日媒5月18日上午爆出,臺積電已停止接受這批新訂單。對此,臺積電緊急回應,稱所謂「停止向華為提供新訂單」的報導「純粹是市場傳言」。但對於是否接受華為的訂單,臺積電方面仍不置可否。
華為是臺積電第二大客戶,國際投資機構紛紛警告,臺積電若流失華為訂單,年度營收或將減少高達20%。
一名華為晶片供應鏈合作商回應《中國企業家》,這次新的變動中,最令人在意的是對晶片設計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的限制,因為這塊領域長時間被三家國際巨頭壟斷,華為浩浩蕩蕩的「備胎」大軍中獨缺這一環,國內企業受技術和市場發展限制,還不足以上位。
作為華為晶片合作商,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業務不受影響,受衝擊最大的應該是華為海思。
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表示,從去年實體清單出臺後,華為和其海外分支通過不斷本土化來突破美國的限制。他們必須修改能夠被華為和海思利用的規則,以防止美國技術被用於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的惡性活動。
由此可見,華為的「去美國化」只能貫徹到底。
EDA公司提供晶片設計工具,這個領域高度壟斷,三大EDA公司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鏗騰電子)、Mentor(明導國際)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2019年6月,三家公司曾在「實體清單」限制下停止了與華為的合作。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天下不止有它們(EDA公司),歷史上,即使沒有工具,也可以生產出晶片,「英特爾上個世紀70年代就生產CPU了,這些(EDA)公司都還沒有成立」。
華為通過員工內部溝通平臺心聲社區發了一張二戰中被打成篩子依然返航的飛機圖片,圖上配文:「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
短板暴露後的焦慮
國內晶片領域對於EDA的焦慮由來已久。
在半導體產業鏈上,上下遊大致路徑是原材料(晶圓廠)——用工具設計(EDA)——設計(Fabless)——加工製造(Foundry)。EDA作用於晶圓廠與設計溝通的環節,可以說是集成電路晶片產業鏈最上遊、最高端的子行業。
一名存儲晶片領域從業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一片晶片中的集成電晶體有上億個,EDA軟體是非常必要的翻譯工具,它要讓晶圓廠和設計方雙方獲得互相理解的信息。
徐直軍曾提及的「英特爾不靠EDA生產CPU」,也是在集成電路還不複雜的時期,可以依靠人工完成集成電路設計,不過到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人工完成海量工作量並不現實。此前業內有傳言稱海思在2012年開始研發EDA軟體,但華為並未回應證實。
中國第一次在EDA上被「卡脖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彼時,「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實施禁運管制,國外EDA工具無法進口,國內IC設計進展艱難。1988年,國家計委設立「ICCAD Ⅲ級系統開發」專項,這個系統於1993年被命名為「熊貓系統」。
1994年,中國開發出了自己的EDA工具,但是相比國外的EDA工具差距很大,隨著「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禁令解除,國外EDA巨頭紛紛進入中國,擠壓了國產EDA的成長空間,很長一段時間國內EDA產業發展緩慢。
「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非常現實。」上述晶片供應鏈合作商告訴《中國企業家》,晶片產品需要龐大的用戶群,進行長期的產品迭代,一個產品的成長離不開市場的支持。但是,晶片投資金額巨大,即便是生產非高端晶片產品,一家企業的投資都能輕鬆達到幾千萬,更何況那些高精尖的種類。
「流一次片的成本就是好幾千萬,這個風險擔不起,企業不敢用新的東西。」上述晶片供應鏈合作商透露,大型企業往往會選擇三家EDA巨頭公司的產品,對於小公司來說,就更不可能冒著風險去使用國產產品。
Synopsys、Cadence、Mentor在國際上各種兼併,蠶食市場,形成江山穩定的三巨頭,並積極入華展開業務,它們的客戶包括華為、中興、聯想和TCL等企業。
Cadence最早進入中國市場,1992年之後就陸續建立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個辦事處以及北京研發中心、上海研發中心;Synopsys在全球EDA領域排名第一,1995年進入中國,在華業務僅次於Cadence;Mentor將中國總部定於上海,在北京和深圳都設有銷售辦公室。
EDA三巨頭業務廣泛,幾乎在各個細分領域都有涉及,因此國產EDA公司的生存空間十分狹小。目前,國內最大的EDA企業是華大九天。
華大九天(Empyrean)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旗下集成電路業務板塊二級企業,總部位於北京。2009年,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將EDA部門獨立,與國投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華大九天。
從華為實體清單事件發生後,業內對於EDA斷供的關注,也讓華大九天等國產EDA企業走向前臺。2018年1月,多家媒體報導,華大九天獲得億元融資,由國中創投領投,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中國電子等跟投。
2019年用戶大會上,華大九天董事長劉偉平表示,沒有EDA就沒有IC業的發展,由於中國長期以進口舉措發展IC業,EDA已成為「卡脖子」問題,隨時存在斷供危險。如果不解決EDA自主可控,產業安全、信息安全就無法保障。
《中國企業家》從多名晶片行業從業人士口中獲悉,在一個高度壟斷、技術壁壘高的領域,要想突破需要很長時間,此前國產EDA技術積澱不足,在業內存在感低,這或許將成為華為的一個難關。
華為的後路
在實體清單出臺之後,華為一直在供應鏈上「去美國化」。今年4月,網絡上流傳著一張華為P40系列的核心供應商圖表,上面顯示P40幾乎國產化,也有部分供應商來自日韓,不過,射頻前端器件的供應鏈名單依然有美國公司的身影。
華為在經歷2019年的增長後,2020年一季度依然實現了疫情期間的增長。根據華為2020年一季度財報信息,期間華為實現了銷售收入18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淨利潤率7.3%。
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表示,客戶對華為的信任並沒有因為美國的打擊而產生影響。他透露,今年華為研發經費會比2019年增長58億美元,總體超過200億美元,並加大在固有領域的投資力度。「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哪個地方痛,要在哪個地方醫治,相信未來幾年會變得更加健康。」
任正非透露,美國政府也批准了部分美國供應商向華為供貨,2019年華為在美國採購了187億美元的零部件,比此前110億美元大幅增加。庫存貨品以及與臺積電等企業的訂單還在繼續,即便面臨制裁,華為的供貨還是能持續一段時間。
華為供應鏈也傳出消息稱,華為海思已緊急跟臺積電投片了7億美元的晶圓訂單,在美國新規實施後的120天緩衝期內,臺積電公司仍可給華為持續供貨。
此前,市場還傳出華為與意法半導體合作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意法半導體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由義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Thomson半導體公司合併而成,公司專注於傳感器晶片,或將在移動和汽車領域的相關晶片設計上與華為合作。
上述華為晶片供應鏈合作商向《中國企業家》分析,與意法半導體合作更像是華為的戰略性合作,原本華為就已涉足自動駕駛領域,與意法半導體的合作,可以幫助華為獲得Synopsys和Cadence的產品。不過美國新禁令出臺,這項合作的前景很難說。
反觀美國,一直在不斷收緊對華為的政策,穩固美國企業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優勢。
5月15日,臺積電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且營運一座先進晶圓廠,將採用5納米製程技術,投入約120億美元。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對臺積電的建廠計劃大加贊同,他表示,「這再次表明川普總統的政策帶來了美國製造業的復興,並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
臺積電的建廠是給美國定心丸,但是美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有力競爭還來自日韓、歐洲。
中信電子的分析報告顯示,美國廠商佔據了40%的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其中在沉積、刻蝕、離子注入、CMP、清洗、檢測等關鍵工藝方面,美國廠商的產品經過了長期的市場檢驗,在工藝技術和穩定性上擁有壓倒性優勢,短期內國產廠商難以企及。
對於半導體及電子元件這樣的核心戰略產業,國產廠商也在布局。此前領投華大九天的國中創投,在行業上下遊也做了針對性投資,除EDA領域的華大九天,他們還投資了固態電解電容器生產商柏瑞凱、光刻機研發商華卓精科等,光刻機也是處於高度壟斷的行業。
目前,國產晶片工藝還尚在14納米工藝,市場上普遍使用的7納米工藝由臺積電、三星等幾家獨霸,中芯國際在邁向7納米工藝中被一臺EUV光刻機所拖延。2018年初,中芯國際1.2億美元向全球光刻機巨頭荷蘭阿斯麥採購了一臺EUV光刻機,根據合約於2019年底交付,但因荷蘭政府沒有向阿斯麥發放新的出口許可證,遲遲無法交付,外界猜測是受到了美國幹預,不過荷蘭政府否認了這一說法。
國產廠商的產品需要時間和技術的積澱,這背後是市場的支持。一名資深通信領域分析師認為,如果華為這樣的企業將訂單分散給國產廠商,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國產化進程也會比以前更快。
「帶頭大哥」中芯國際5月15日晚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中芯控股與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等多方訂立新合資合同及新增資擴股協議,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等多方同意分別注資15億美元及7.5億美元予中芯南方註冊資本,中芯南方註冊資本將由35億美元增加至65億美元。此外,中芯南方計劃將產能由每月6000片增加至35000片,以滿足未來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生產需要。
「美國反覆的政策反而是中國供應鏈的機遇。」上述通信分析師告訴《中國企業家》,美國對於華為的打壓,也會令其他依靠美國供應鏈的企業產生戒心,當行業的價值觀、契約被打破,那未來需要「備胎」的企業,將不止華為一家。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方持續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行為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劍,對其自身也是一種傷害。
5月16日,中國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將堅決捍衛本國企業的合法權利,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對華為等中國公司的「不合理打壓」。外交部在聲明中還表示,川普政府的行為「摧毀了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和價值鏈」。
《環球時報》5月15日報導,中方可能使用的具體反制選項包括以下幾項:將美有關企業納入中方「不可靠實體清單」,依照《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和《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對高通、思科、蘋果等美企進行限制或調查,暫停採購波音公司飛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