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高溫不斷
沒有一瓶飲品在手
如何能行走於烈日之下?
打開購物App,或走進便利店
貨架上的C位留給了
包裝五顏六色的「無糖」飲品們
它們深得時下消費者們的喜愛
甚至不少人視其為健康飲品
原因無非兩點
一是「無糖」,二是口感不差
顯然,前者具有最大的誘惑
畢竟口感不差的飲品多了去
但」無糖「是否含糖量為0?
「無糖」是否與健康劃等號呢?
根據廣州日報報導:他們的測評小組,隨機從便利店裡買了11款處於C位的無糖飲品,送到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進行化驗,檢測每款飲品的總糖含量。
這11款無糖飲品分別是元氣森林白桃味蘇打氣泡水、東方樹葉烏龍茶、零度可口可樂、王子海藻蘇打水、屈臣氏鹽味蘇打汽水、無糖雪碧、怡泉桃汁蘇打水、維他巖香烏龍茶、喜小茶葡萄綠妍茶風味汽水、三得利烏龍茶、茶裹王臺式烏龍茶。
可以看到,在所有這些飲品中,除了東方樹葉烏龍茶之外,其他飲品正面包裝上都標註了「無糖」或者「0糖」,有的飲品(包括東方樹葉烏龍茶)還標註了「0千焦」/「0卡路裡」/「0脂」。
本次檢測採用國家標準GB 5009.8-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麥芽糖、乳糖的測定》第二法,對樣品的總糖進行檢測。
食品中的總糖通常是指食品中還原糖和經水解為還原性單糖的糖含量。該檢測以還原糖的測定方法為基礎,將食品中的非還原性雙糖,水解成還原性單糖,測出以轉化糖計的總糖量。
檢測發現,所有的樣品總糖量都不是0!
報告顯示,喜小茶葡萄綠妍茶風味汽水的總糖含量最高,為0.31 g/100mL,其餘10個樣品的總糖含量均為小於0.24 g/100mL,總體來看,各送檢產品之間的「總糖」含量差異不大。
原以為不攝入糖
但最終還是難逃一」糖「?
難道我們都被忽悠了嗎?
那倒也不是
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
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於0.5克,糖含量可以標註為「0」,可聲稱食品「無糖」或者「不含糖」。
「無能量」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能量不高於17千焦。
「無或不含脂肪」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脂肪含量不高於0.5克。
也就是說,送檢的11個樣品,雖然都並非絕對意義的「零糖」,但是總糖含量均低於0.5 g/100mL,按規定,可自稱「無糖」或者「0糖」食品。
還有兩個關鍵問題:
1、既然糖含量這麼低,那麼「甜」味從哪來?
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曉珍說,普通市民日常所說的糖,一般指白砂糖、紅糖、冰糖等食糖。
廣義來說,糖類可以指各種能夠在人體中轉變成為葡萄糖的食品成分,這些糖類有些是有甜味的,有些是無甜味的,比如麥芽糖、葡萄糖、果糖、澱粉等,也可以稱為「糖類物質」。
市面上的無糖食品一般指不含有蔗糖和來自於澱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麥芽糖、果糖、澱粉糖漿、葡萄糖漿、果葡糖漿等。但不少產品含有糖替代品,也就是常說的代糖或甜味劑,如赤蘚糖醇、三氯蔗糖、蔗糖素、安賽蜜、阿斯巴甜、甜菊糖、甜蜜素、糖精鈉等都屬於甜味劑。「無糖產品的甜味主要是來源是這些甜味劑。」
代糖的種類很多,根據產生能量與否,一般可分為可提供能量的甜味劑及不提供能量的甜味劑兩大類。
可提供能量的甜味劑包括木糖醇、甘露醇、山梨醇;不提供能量的甜味劑包括天然的甜菊糖,以及人工合成的阿斯巴甜、甜蜜素、蔗糖素、糖精鈉等。
2、無糖飲品就真的有利於健康嗎?
糖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類營養物質,可以給我們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但長期高糖飲食,也會給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需要控制體重的消費者,更是把糖當作瘦身的大敵。也正因如此,無糖食品應運而生。
陳曉珍說,檢測指標「總糖」可以幫助消費者清楚了解到產品的實際含糖量,對於一些嚴格控制能量攝入量的消費者或者糖尿病患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含糖量越高的食物其對能量的貢獻值也越高,另外飲食中的糖是齲齒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過多攝入會造成膳食不平衡,增加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9)推薦,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g。
質檢專家消費建議:學會看配料表
陳曉珍特別提醒,選購相關產品時不僅要看其是否標註「無糖食品」字樣,還要看配料表!
她建議,消費者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了解產品,一看配料表,從配料表來了解購買的產品是否有添加糖類(如白砂糖、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果葡糖漿等)或產品是否添加了甜味劑(如赤蘚糖醇、三氯蔗糖、蔗糖素、安賽蜜、阿斯巴甜、甜菊糖、甜蜜素、糖精鈉等)。了解產品的甜味來源,選用符合個人喜好的產品;
二看營養成分表,了解產品的糖含量,以便對自我飲食作出調整。她也建議生產企業添加甜味劑時,除了要符合相關標準規定的範圍和使用量要求外,還可以在滿足產品口感需求的前提下儘量減少甜味劑的使用量。
營養專家提醒:人工合成代糖未必有利身體健康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醫師曾婷表示,包裝食品的標籤上的碳水化合物是包含食物本身的糖和人工添加糖,飲料的主要成分是水,本身是不含糖,所以碳水化合物數值越高,說明添加的糖就越高。
「用代糖來替代蔗糖,能帶來口感上的愉悅。但對身體有一定的影響。」曾婷說,代糖的來源有三種,一種是天然代糖,從植物中提取的,比如羅漢果糖和甜葉菊糖;一種是部分天然存在,部分人工合成,比如木糖醇等;一種是純人工合成,比如安賽蜜、阿斯巴甜。
純人工合成的代糖的甜度濃度很高,但是升血糖指數很低,甚至不影響血糖波動。但是,「許多研究表明,尤其是人工合成的代糖有一定危害,會讓大腦對甜度的適應性更高,對甜度要求更高,導致吃更多的高熱量食物,不利於身體健康與減肥。
攝入較多代糖會破壞腸道菌群,例如木糖醇,部分人吃多了會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不少文獻表明,吃無糖食品也同樣會影響胰島素和激素分泌,最新研究表明,無糖飲料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凡事要適量
吃東西更是如此
不要看到標榜「無糖」
就把飲料當水喝
嫁了個生活白痴
喪偶式育兒腦殼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