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這是一句人生箴言,普世通用。
今天要寫到這篇蓋碗器型選擇時,忽然想起這一句,覺得它很適用。
選蓋碗往高度看,器物佐使,實用為上;
選蓋碗往平處看,瓷本脆弱,穩當為上;
選蓋碗往寬度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往簡單說,選到一個趁手好用蓋碗,實實在在才是真。
之前去朋友地創意園,他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新收的茶具——粉彩的三才蓋碗。
圖案的樣式是萬花主題,花團錦簇,亂花漸欲迷人眼。
同時為了契合圖案的風格,特意在蓋與碗的沿邊都做成了花瓣形狀,屬於葵口形的蓋碗。
不得不說,這一番設計的巧思確實有趣,意在看得見花,摸得著花。
不過這花口設計的碗沿,倒出茶湯時能順暢嗎?
朋友說他試用過幾回泡茶,確實有影響,出湯時比較燙手。
為避免泡茶時不小心將這珍貴的彩繪蓋碗失手打翻弄碎,朋友將它裝進錦盒裡,束之高閣。
平時泡茶基本不會動用,只有閒暇時才會打開來欣賞和把玩。
認真說起來,蓋碗的器型五花八門。
其中到底什麼樣的才適合泡茶,不容易燙手。
選到一個實用品而非工藝擺設品的蓋碗,還真是不簡單。
《2》
第一,看容量
實用的泡茶蓋碗,容量要標準。
標準容量的蓋碗介於100-110毫升,不大不小,容量剛好。
日常泡茶時,不論是一人喝茶,還是三兩好友同飲,都非常的方便。
從茶水比例搭配看,用這樣的標準蓋碗泡茶,白茶放5克,紅茶放5克,巖茶放8克,生普放8克。
按比例搭配泡出來的茶湯,濃淡適中,更符合大多數人的喝茶口味。
並且從使用過程看,容量適中的蓋碗,用起來更趁手。
不易因拿不穩,從而燙到手。
不過除了標準蓋碗外,市面上的蓋碗,大小不一。
容量小巧的不過70-90毫升,直徑和常見的馬克杯相似。
適合一人泡茶,每次泡茶可以少放一些,更省茶葉不易浪費。
而多人喝茶時,小蓋碗一次性能泡出來的茶湯數量有限,不夠分湯,並不適用。
另外對手掌寬,手指長的朋友來說,小蓋碗拿起來可大趁手,略侷促。
至於容量大的蓋碗,從160毫升,到180毫升,200毫升,以及年代劇裡的超大型蓋碗,琳琅滿目。
不過這種容量偏大的蓋碗,並非每個人都能hold住。
1.需要手指長的人,才能順暢拿起大蓋碗的碗沿;
2.大蓋碗泡茶,注水後手感偏重。
要是腕勁不足的人,容易因拿不穩,而失手將其摔碎,燙到手。
3.大蓋碗泡茶,容量大,注水多,投茶量要跟上。
否則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會偏淡。
4.年代劇裡常見的大蓋碗,大多數用於喝茶。
將綠茶、茉莉花茶等放進去,再注入熱水,稍微等一會,用蓋子將茶葉撥至一旁,直接飲用。
而並非是福建,廣東一帶常見的功夫茶泡法,蓋碗用於泡茶,逐次衝泡出湯,慢慢感受一泡好茶的香氣滋味變化。
《3》
第二,看碗沿
實用性的蓋碗,碗沿不宜花哨。
出湯順暢,能夠防燙隔熱為好。
1.防燙手的蓋碗,碗沿要略寬。
蓋碗泡茶時,往蓋碗內注入熱水後,沸水的熱量會不斷往四周擴散。
合上蓋子後,熱量更是源源不斷的順著碗壁,爬升到碗沿。
到最後,等到大量熱量積聚在蓋碗的邊沿,才能順利散熱。
而這時,如果你買到手的蓋碗,碗口像飯碗那般,沒有碗沿。
那麼直接用手去抓蓋碗,會像火中取慄那樣,要面對一個燙手山芋,不論如何,都會燙到手。
而碗沿略寬的蓋碗,當你的拇指、中指放在碗沿上。
在拿起蓋碗時,可以隔開碗壁的熱量,避免燙紅燙痛了手。
2.蓋碗的碗沿,出湯要順暢。
碗沿的存在對蓋碗而言,除了防燙,還能確保順利出湯。
如果是像日式茶具裡常見的無沿蓋碗,那麼它像是座沒有屋簷的房子,構造怪異。
對長年泡在功夫茶裡的福建人來說,一看到這樣的蓋碗,就知道它肯定會燙手。
另外蓋碗無沿,倒茶出湯時壓根不順暢。
滾燙的茶湯會順著碗壁而下,出湯姿勢不優雅,並且茶湯還不好瀝乾。
總之,無沿蓋碗的實用性不高,器型設計並非是用來泡茶,而像觀賞品。
此外碗沿的設計,不能華而不實。
花瓣形,葵口形,波浪形的碗沿,在兼顧美觀的同時,不能影響茶湯的倒出。
適合泡茶的蓋碗,碗沿略微有弧度的外翻,即可完美勝任。
《4》
第三,看碗身
蓋碗的碗身,像是花瓶的造型,一眼分明。
1.標準器型的蓋碗,設計為「倒鐘形」。
對於這樣的碗,可以形象地將其稱為「大肚子形」。
寬底,大肚的蓋碗,好處不少。
一來它可以實現兼容並蓄,不論是梗葉蓬鬆的白茶壽眉,還是條索粗壯的老叢水仙,都能包容。
二來它的底盤大,擺放比較穩,不容易倒。
三來倒鐘形的蓋碗,口比較大,倒出茶湯更為順暢。
底部的湯水不易出現殘留,瀝不乾淨的問題。
2.細高形的蓋碗。
從外在顏值看,細高形的蓋碗,像是美麗的天鵝。
底足略高,碗身是細高形。
像是高挑的模特般,身材輕盈,並不臃腫。
不過在用這樣的蓋碗泡茶時,有不少細節要留意。
一來,細高形,底部容易不穩。
日常使用時,要留意輕拿輕放。
二來,細高形的蓋碗,縱深長。
對泡茶技巧掌握尚未熟練的新手來說,用這樣的蓋碗比較考驗泡茶技術。
最底部的茶湯,容易有瀝乾的問題。
3.矮寬扁形
這種造型的蓋碗,模樣比較古樸、復古。
但使用起來時,也有不少地方需要留意。
一來注水不能注太滿,到將近碗沿的位置即可。
二來對手指不夠長的人,這類偏寬的,碗口直徑長的蓋碗,並不適用。
《5》
第四,看蓋子
蓋碗,又稱三才碗。
有蓋,有碗,有底託。
三者合一,才能組成完整的三才碗。
不過對日常習慣用茶臺泡茶,經常泡功夫茶的朋友來說,在擁有了茶盤後,蓋碗的底託往往是可要,可不要。
所以在挑蓋碗時,蓋和碗的挑選才是重點。
蓋碗的蓋子上方,往往設計有一處凸起的點,稱之為蓋鈕。
拿起蓋碗泡茶時,一手的拇指和中指,自然地放在碗沿上,而食指則放在碗沿上方。
合蓋時,通過自然調整,可以按著碗沿,從而調整蓋碗的出湯開口。
泡茶出湯完畢後,還可以揭蓋聞香。
揭蓋時,手指自然拿在蓋鈕上。
總之,蓋子上的蓋鈕存在感雖弱,但卻不可忽視。
不然在調整出湯開口,揭開蓋子的動作上,都無從施展。
另外,從防止燙手的層面考慮。
蓋碗的碗沿要略寬,而蓋子的蓋鈕要略高。
略高的蓋鈕,才能順利隔離蓋子上源源不斷積聚的熱量,在泡茶使用過程中,才不會被燙到手。
最後,在留意蓋碗的蓋子時,還能注意合蓋的順暢度。
正常情況下,合蓋後,蓋碗的蓋和碗能夠順利二合一。
而此時,如果蓋碗的蓋子偏大,偏小,大小不匹配,東倒西歪,肯定不適合!
出現蓋與碗不配套,像張冠李戴的情況,屬於不配套的情況。
蓋與碗不配套,自然會影響到泡茶出湯的順暢度,給泡茶過程增加困難度。
《6》
泡好茶,要用蓋碗。
這一點曾,被魯迅先生蓋章認證。
「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
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
白瓷蓋碗+正確的使用方法,它們倆是一組黃金搭檔。
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其他茶具」。
提到蓋碗泡茶的好處與特點,不少茶友能輕鬆列出好多。
性價比高,實用性強;
不吸香氣,清洗方便;
出水快,能快速瀝乾;
不留茶垢,任何茶都能泡……
蓋碗泡茶,就像一面鏡子,茶是什麼樣,泡出來就是什麼樣。
當你選對了趁手的蓋碗,茶事過程自然會更稱心!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