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人類社會進入到史無前例的信息大爆炸時代。海量信息呼嘯而來,很容易讓人不知所措。這時候樹立明確的目標,找到合適的方法很重要。這幾年知識付費的生意如火如荼,為了生意人為的製造知識焦慮,讓我們升鬥小民不知不覺的就被割了韭菜。回過頭來看看,其實大道至簡,這事本就沒有那麼複雜,只要堅定信心,簡單的事情重複做,積沙成塔,匯木成林,最後也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績。
今天這裡介紹的是關於日常學習、生活及工作中能夠用到的基本方法書,豆瓣評分不算高,6-7分不等,講的都是如何做好自己,成為人生贏家的方法。出發點都是為了解決當下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信息爆炸時代的信息處理問題。即面對大量信息,如何將其轉化為有效的知識力的方法。
在這裡要引入一個關鍵詞,「松鼠症」——松鼠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囤積大量食物,但悲催的是它總是會忘掉自己儲藏食物的地方。
引申到人類社會就是囤積強迫症,指人們在不停添置新東西的同時,不捨得扔掉他們囤積的大量沒用的東西,有人甚至因此無法正常生活。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就是一部分松鼠症患者的狂歡日。在這方面,我要深刻反省,為了我那快裝滿的4T移動硬碟和10T的百度雲盤,裡面有存了10年以上的大量行業報告基本從來沒有被打開過;近2T的電子書也只看過其中的一小部分;家裡快把書架壓塌的幾百本書只看過其中的20%左右,因此經常要忍受老婆的嘮叨與暴擊……
即使這樣,只要看到沒看過的書,或者別人分享的報告,還是忍不住出手。在Coursera和網易雲課堂上踴躍報名免費的網絡課程然後一直到結課也沒有完整的上完一節課,至於付費的樊登讀書會、混沌大學、Python課也都是上了幾節之後就沒有堅持,然後在休息日或下班後躺在沙發上刷電影、微博、朋友圈……一邊焦慮不已,一邊虛度光陰。所以最近重讀這些方法書,真是希望能爭取自我救贖一下。下面就書歸正文,分別說說這幾本書的大概情況,然後提煉他們的共性法則。
1-《如何有效的整理信息》-奧野宣之
這本書簡單來說,就是準備一個筆記本,把你日常看到的事物、胡思亂想的想法、閱讀書報的讀後感或者觀看電影的感想等等都記錄在這個筆記本上。用書上的原文來說就是「一元化」,一切的信息都納入一個筆記本,不光是寫,也可以做剪報之類的往上貼,格式內容什麼的完全自由,也不一定非得是文字,圖片也可以。這裡只要考慮幾個簡單的規則,首先是按照時序,添加醒目的日期標籤,然後根據記錄事情的類型,做簡單的字母縮寫與事物題目簡述,然後加上一條醒目的分界線就好了。
這事的原理就是因為所有內容都記在一個本子上,而這個本子是每天要隨身攜帶的,這樣可以縮短後期的尋找時間,不會因為信息分散在不同載體上而找不到。信息的大雜燴有利於知識生產,不同類型的信息有機會發生關聯從而產生新的思想火花。因為所有的創新都是對已有知識點的重新組合。
這裡面也要注意幾點,一個是不要過分追求「信息的實用」,否則會讓這個本子的內容很枯燥,會影響你以後再次翻看的興趣。這也是第二個要求,就是要不定期的翻看自己之前記錄的內容。還有就是隨時隨地,想寫就寫,不要等有了成熟的想法才寫,而是先把想到的內容都寫出來,完了再考慮提煉梳理,動筆開始寫的一剎那是最關鍵的。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只要開始了就永遠不會晚。
2-《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
這本書前文說過了,同是上一個作者寫的書,兩本書內容基本差不多,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準備一個筆記本,把看到的書的內容以及感想記錄下來……具體的方法和上本書一樣,額外增加點的信息就是如果覺得一本書還不錯,就搜下這本書的作者是否還寫了其他書,以及這本書裡是否提到其他的參考書可以找來看。總結起來就是「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我按期說的做了,然後就發現這個作者的這種行為,還好是搜的電子書,沒有花冤枉錢。
3-《聰明人用方格本》
這本《聰明人用方格本》豆瓣評分最低,打著麥肯錫旗號的工具書整體都不咋地。它大概是5年前看的了,看過之後以及現在我還真是在用方格本,除了可以方便對齊外,並沒有感覺什麼明顯的價值。這本書剛出前後那段時間寫地產公眾號的盧俊曾經也推過這個,還賣過一批定製版的方格本。只是後來他的公眾號文章寫的越來越水,甚至開始打著情懷的大旗給開發商引流,割粉絲流量,屠狗之輩最後變的越來越狗,由此可見錢的力量讓聰明人做出選擇,跟方格本應該沒啥關係。
4-《思考力》
這本書也看過很久了,久到我已經完全忘光它的內容了。要不是裡面夾了兩張2015年的門票,以及上面零零星星的劃線,我都懷疑我沒看過。重新翻了一遍,發現當年把我震住的一句話——「人生是有限的,有所不為和有所為同樣重要。」就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如果能認同並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能遵行就很難,像我就把這句話忘掉了。
關於這本書不到200頁,看目錄的章節標題就基本可以算讀完了。分別是——前言-介紹作者一個物理教授的斜杠人生 / ①掌握髮現問題的能力 / ②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 ③永不言棄的精神 / ④思考及創造(重複一遍①②③主要內容)。其中第一章的內容佔了一半,也就是大約100頁,也就是說如何發現問題是很重要的知識點。
關於思考力這個概念,作者的解釋是「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的能力」,與之相對的還有「實現力」——在有限時間內高效率的解決具有標準答案的試題的能力;以及「創造力」——用個人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按其意義排序分別是「實現力<思考力<創造力」。實現力是學生擁有的,應對考試用的。但是當政治、經濟或生活中遇到以往經驗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思考力與創造力了。
思考力的三要素是①發現問題的能力;②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永不言棄的精神。是不是感覺挺廢話的,而且我也沒太看懂它與「創造力」概念的區別是啥。
前面也說了,從篇幅上體現這本書的重點是掌握髮現問題的能力,首先是珍視平日產生的疑問,養成提出疑問的習慣。這裡有個案例——作者是一個大學物理教授,他在授課過程中並不是他講課學生聽課那種模式,而是讓學生輪流提問題,由知識點出發進行問題的聯想衍生,如果課堂時間有限,就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先做內部討論。我個人覺得這個辦法其實還是挺靠譜的,從我個人做諮詢顧問相關方面的工作經驗來看,很多時候,當你能問出正確問題的時候,其實已經離答案不遠了。
掌握髮現問題能力的第二點就有意思了,作者建議你要經常與自己對話,同時將疑問記錄下來。這裡有個很重要的道具要登場了——一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並養成在無意識中打撈問題且進行明確有意識的思考習慣。這個發現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它與我們前面介紹的奧野宣之的書差不多。這裡面針對發現問題的分析也挺有道理。我們對「不明白」的定義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且有其對應的方案。①不了解事實——去查詢以及調研即可;②不知道答案——持續思考,將問題各要素拆分並各個擊破;③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不明白——解決這個部分是最有意義的,因為這個弄明白的過程就依賴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這裡要注意千萬不要產生「以後再想或再記錄」的念頭,而是要在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就馬上記錄下來。同時還引入一個行為建議就是——丟棄,當你弄明白一個問題的答案或就將這個記錄丟掉或者塗掉,這樣最後筆記本上留下的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掌握信息搜集方法,首先搜集信息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直接找到答案,因為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都是「不明白」的①與②類型。廣泛搜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就是為了弄清楚自己不清楚的部分到底是啥,這也是引出真正的創意迸發的源泉。同時在搜集信息的時候,要分清事實與方法,要重視事實部分,但對他人總結的經驗與方法保持距離,做「獨立思考」。在完全理解信息之前要集中精力研讀並實現完全理解,然後將已經理解的部分丟掉,這樣還是要凸顯出不理解的部分。此處一再強調「要把握住搜集資料與丟棄資料之間的平衡」。
記筆記一定要用自己的話,做到簡潔,原封不動的抄襲原文就表示沒有深刻理解其含義,盡力壓縮內容就是理解的過程,簡潔則是打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對此觀點我深以為然,在自己撰寫報告的過程中提煉標題的過程就是不斷思考內文的過程。
所以讓問題核心浮出水面的信息分析法簡單來說就是①搜集與其相關的信息;②篩選信息;③重複前兩步;④製作信息圖,列出已理解與未理解;⑤提取問題本質;⑥問題選擇與分類;⑦解決問題。
最後再抄一句我覺得寫的好的原文「個別的知識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所有知識點聯繫在一起的思考力」
5-晨間日記的奇蹟
簡單來說,就是每天早晨早起,用那怕3分鐘的時間寫前一天的日記,這樣的好處是能相對客觀的記錄分析前一天的行為與想法。其他的關於用什麼工具啦,寫日記的內容啦之類的以及如何解決賴床的辦法等等就不細說了,我覺得只要能堅持就行。從我個人來說早起真是很難,晚睡倒是很容易。
此處備忘一個寫書評的小姐姐「jaina」,她的豆瓣日記看的我有點小感慨,在此祝她安好順遂。
6-斷舍離
近年來很火的一個詞,但這本書的內容還是挺水的,但是其思想與上文《思考力》的「捨棄」理念是大同小異的。
「斷」——斷絕想要進入家中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扔掉已有的無用之物;「離」——脫離掉對物品的執念。斷舍離的對象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或者說是自己的思想。斷舍離篩選物品的過程就是不斷分析物品與自我的關係軸以及「活在當下」的時間軸。所以扔不掉東西的就是三種人,分別是①逃避現實型;②執著過去型;③擔憂未來型。
所以打造幸福的住所就是能最好的平衡(物品)數量X(住所)空間X(收拾)時間的住育體驗,從而讓家成為放鬆地。針對家裡的斷舍離,可以考慮準尋7-5-1的總量限制原則。即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放滿5成,裝飾性收納空間僅放1成。於此同時,如果進來新物就必須要淘汰舊物品。畢竟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
7-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
佐藤可士和是一個廣告設計師,但是他的超級整理術要解決的分別是「空間、信息、思考」三個層面的問題,和上一本書有點關聯。可能是因為做廣告人的緣故,寫的雖然也很囉嗦,但是相對來說還是要邏輯的。這本書除了有斷舍離的概念,也有分析問題本質的思考,以及將意識與想法轉變為信息,並提煉出觀點的建議做有效的輸出。可以說相比其他幾本書有了一些升華,不愧是做過優衣庫藝術指導的人。
因為考慮要將幾本書的信息寫在一篇文章裡,這篇拖的時間就長了,因為都是擠出晚上的時間,看過的書忘的差不多了要重新翻看,總是一整就翻到很晚,同時還要時間整理信息與方格本的用法……寫到一半的時候想,還是算了吧。但又一想,永不言棄的精神啊,這麼輕易就放棄了麼?於是又繼續。最後綜合這幾本書來看,其實要想做的比別人好一點點,就是要在日常的無數個日日夜夜,能忍住不去被其他好玩的事情分心,專注與思考與復盤。這幾本書共同提到的筆記本,其實就是自我復盤的一個工具,所以重要的並不是我在這裡發出了這篇文章,而是我通過復盤總結了幾點能試著做一做的方法,這個方法提煉成一句話就是「用一個隨身攜帶的方格本,隨時記錄你的想法與問題,並在每天清晨早起反思,舍與得」。如果有看到這裡的朋友覺得也可以試一下,並且因此而 有所收穫的話,那就太好了。
本文提及書籍:
1-《如何有效的整理信息》-奧野宣之
2-《如何有效的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
3-《聰明人用方格本》-高橋政史
4-《思考力》-上田正仁
5-《晨間日記的奇蹟》-佐藤博
6-《斷舍離》-山下英子
7-《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佐藤可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