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範阿姨曾是部隊文藝團的活躍分子,歌唱跳舞樣樣都行。
但步入老年後,她由於膝關節疼痛,不能彎曲,日常生活都受了影響,更不要說是唱歌跳舞了。範阿姨嘗試過各種保守治療,效果不甚理想。
幾經輾轉,範阿姨找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關節外科主任劉寧。經檢查,她所患的疾病被診斷為左膝骨關節炎。
結合實際情況,劉寧主任及其醫護團隊為範阿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膝關節置換手術計劃和術後康複方案。
劉寧介紹,膝關節置換術使用新的活動關節替換膝關節損壞部分,使膝關節達到穩固、受力平衡的狀態,從而消除疼痛。另外,手術使用鈦合金部件和高分子量聚乙烯墊片,跟人體相容性好,極少出現排斥反應。
經溝通和確認,劉寧為範阿姨進行了手術治療。
術後第1天,範阿姨便能下地行走,5天後,順利出院,困擾她多年的疼痛煙消雲散,美好的「夕陽紅」生活向她招手。
▲手術前的X線圖(左) 和手術後的X線圖(右)
或許是「無痛」的關節來之不易,範阿姨對術後的膝關節倍加「珍惜」:能不走就不走、能坐就不站,然而這卻讓範阿姨的術後康復誤入了歧途。
原本「乖巧聽話」的膝關節,開始出現疼痛和活動受限。由於疫情原因,她也遲遲不敢未到醫院複診。術後6月,疼痛難忍的範阿姨,終於跑來醫院就診複查。
劉寧了解具體情況後,糾正了範阿姨「能不走就不走、能坐就不站」的錯誤做法,並表示如果想要獲得一個「滿分」關節,手術治療只佔一半的分數,還有一半分數靠科學康復,如加強鍛鍊。
在進行科學、依據個人情況制定的康復鍛鍊後,範阿姨的膝關節終於恢復到了滿意的狀態。
「很多人覺得做完手術,關節就治癒了,其實這並不是治療的終點。」劉寧提醒,手術僅僅是快速康復的一部分,快速康復的核心內容是指盡最大的努力減少圍手術期(手術前中後)的併發症,通過多科室協同合作,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患者最佳的關節功能。
術後,患者要加強鍛鍊,制定詳細的功能鍛鍊、肌肉訓練和早期下地附中行走等康復計劃。疼痛逐漸消退後,只有堅持練習,步態才能逐漸恢復至術前水平。
劉寧強調,患者出院回家後,完成日常生活運動量即可,避免過量的行走帶來膝關節的腫脹,在腿部力量逐漸恢復後,再逐漸增加行走量!
編輯|任君飛 責編|張秀麗
來源|張燦城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