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置換術沒你想的那麼可怕!(附康復鍛鍊方法)

2022-01-29 骨事一點通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滑膜關節,其解剖結構複雜,對運動功能要求很高,膝關節疾病對於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已經成為大多數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及類風溼關節炎的最終治療手段,10 年以上的臨床優良率在90%以上,其較高的治療滿意度也使之成為改善患者功能最成功的外科手術之一。

人工膝關節關節置換術是指用生物相容性與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通過手術方法用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因此,膝關節置換術並非很多人誤以為的把整個膝蓋都換掉,而是僅僅替換掉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1.按照置換範圍可分為: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和全膝關節置換術,全膝關節置換術的人工假體又分為保留後交叉韌帶假體(CR 假體)和不保留後交叉韌帶假體(PS假體)。2.按照假體固定方式分為:骨水泥固定型與非骨水泥固定型兩類,目前較多採用骨水泥方式固定。適應證:包括嚴重的關節疼痛、不穩、畸形所致膝關節功能缺損或無功能膝(殘疾),並有明顯的膝關節炎X-ray 表現,經保守治療,包括移動協助(如使用拐杖)、非甾體消炎藥物治療、全身藥物治療(NSAIDS)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均無效或效果不顯著者。 

①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RA)、青少年類風溼(斯蒂爾病,Still's disease)、非化膿性關節炎;

②強直性脊柱炎;

③血友病性關節炎;

④缺血性壞死:骨折或脫位後壞死、特發性壞死;

⑤骨腫瘤;

⑥膝關節退行性變:骨關節炎(OA);

⑦創傷性關節炎;

⑧脛骨高位截骨術失敗後的關節炎;

⑨靜息的感染性關節炎(包括結核);

⑩膝關節重建術失敗。

④膝關節痛性融合(多由治療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所致,而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加以外科治療並無幫助)。很多人會想問是不是關節置換術後疼痛就會消失?為什麼手術後醫生要讓做各種鍛鍊?能不能不做?
首先,手術後殘留疼痛是正常情況,但疼痛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醫生會根據疼痛的具體情況開具止疼藥。而進行手術的病人除了軟骨的問題,往往還存在韌帶不平衡等其他問題,手術後如果不進行康復鍛鍊,會導致膝關節粘連、僵硬、活動度差。一般情況下,膝關節正常行走需要約80°的靈活活動度,上樓梯需要95°左右,下樓梯需要105°左右。所以即使康復鍛鍊很疼,但為了術後效果更好,日後膝關節能正常活動,痛苦的康復鍛鍊必不可少!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前、後進行康復功能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膝關節功能,影響手術效果。通過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可以加強膝關節周圍屈伸肌的肌力,改善軟組織平衡協調性,保證關節穩定性,恢復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可以防止術後關節粘連,改善局部或整個下肢血液循環,避免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實現恢復良好的行走步態和身體協調性,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全力背伸並堅持片刻,然後踝全力蹠屈並堅持片刻。一組20 次,於術後麻醉解除,雙下肢可進行自主活動時開始,每小時進行一組。此項訓練可以無限期進行,對預防下肢深淺靜脈血栓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患者取仰臥位,伸直膝關節,全力收縮股四頭肌,使髕骨向近端牽拉,堅持15 ~20 秒後放鬆為1 次,一組20 次,每日進行2 ~3 組。目的是讓患者掌握支配股四頭肌的能力,增強股四頭肌肌力,保證髕骨的活動,防止髕腱攣縮。患者取仰臥位,患膝伸直,足踝置於一個直徑約20cm 的圓枕上將下肢墊起,收縮股四頭肌,膝關節用力向下壓向床面,堅持20 秒,然後放鬆。亦可取坐位或站立位,患肢足跟搭於凳上,雙手交叉置於股骨髁部並適當用力向下壓腿,堅持20秒,然後放鬆。一組20 次,每日進行2 ~3 組。目的是使膝關節完全伸直,防止屈曲攣縮。患者取仰臥位,足置於中立位,膝關節伸直,收縮股四頭肌,完成「扣鎖機制」,然後抬起下肢至足跟離開床面約20cm,堅持15 ~20 秒後放回原位。 一組20 次,每日進行2~3 組。 當患者能夠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可開始在患者踝關節上增加重量,初始為1.0~1.5kg,可以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繼續增加重量至2.0~2.5kg,如此增加重量最終為3.0~4.0kg。 目的是增強股四頭肌肌力。

患者取仰臥位,將一個直徑約20cm 的圓枕置於患肢股骨後髁下,下壓膝關節,收縮股四頭肌,將小腿繃起至膝關節完全伸直,堅持20 秒,然後將小腿放回原處。 一組20 次,每日2 ~3 組。 當患者可以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可開始在患者踝關節上增加重量,方法同直腿抬高。 目的是增強股四頭肌肌力,尤其是股內側肌肌力。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屈曲膝關節,將足儘量後移,然後伸足伸膝至完全伸直位。 一組20 次,每日2~3 組。7.膝關節被動屈曲(PROM)滑牆練習(wall slides)仰臥位,屈曲髖關節,臀部距離牆面約為小腿長度,將患足置於牆面上,健足置於患足足背上,緩慢用力協助患足向下滑動至最大屈曲限度,並持續20 秒,然後恢復原位,逐漸增大足下滑的距離。 一組20 次,每日2~3 次。①坐於矮椅上,足儘量後滑,然後患足固定於地面不動,儘量向前滑動膝關節並堅持20 秒,然後放鬆恢復原位。 一組20次,每日2 ~3 次。 ②坐於床邊,雙側小腿自然下垂,用小腿的自身重量幫助膝關節屈曲,屈到最大角度時可以將健側足置於患肢踝關節上,幫助增加屈曲角度。 一組20 次,每日2 ~3 次。病人取站立位,盡力向後抬小腿並堅持20~30 秒,然後放回原位。 一組20 次,每日2~3 組。病人取站立位,雙手可扶持欄杆或步行器,但雙手儘量不用力,膝關節伸直,提起足跟用足掌支撐,堅持20 秒,然後恢復原位。 一組20 次,每日2 ~3 次。有利於糾正錯誤步態,恢復身體的協調性。 每日可進行數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事一點通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二科護士教你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鍛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通訊員 叢竹青 楊柳當前,嚴重膝關節骨關節病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越來越多,膝關節置換術可解除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膝關節畸形和獲得長期穩定。為了讓膝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及家屬對康復動作有更直觀的認識,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二科護士們製作了有關膝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康復鍛鍊的視頻。
  • 【醫學之窗】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鍛鍊計劃,你知道嗎?
    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鍛鍊計劃,你知道嗎?      定期鍛鍊以恢復膝蓋的力量和活動能力對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的完全康復非常重要。外科醫生和理療師可能會建議你每天運動2到3次,每次20到30分鐘。另在恢復初期每天走動2或3次,每次30分鐘。
  • 膝關節置換後即無憂?輕視康復,關節恢復可受阻,科學鍛鍊很關鍵
    醫護團隊為她進行了詳細檢查,結果診斷為「左膝骨關節炎」,反覆討論制定了完善的膝關節置換手術計劃和術後康複方案,劉寧主任向範阿姨介紹道:膝關節置換術就是將膝關節損壞的部分切除,換上新的活動關節,使膝關節穩固,受力平衡,從而消除疼痛,手術使用的材料是鈦合金部件和高分子量聚乙烯墊片,跟人體相容性好,極少出現排斥反應。經過劉寧主任的耐心、細緻地解答,範阿姨打消了疑慮,堅定了接受治療的信心。
  • 人工膝關節置換
    採用特殊入路的原因見於肥胖、關節強直或粘連、翻修手術、畸形嚴重的手術。伸膝裝置切開術包括股四頭肌snip切開、V-Y 成形、脛骨結節截骨入路、股四頭肌內側入路、髕旁外側入路(用於膝外翻及外側單髁置換)等。 (三)各種膝關節畸形的矯正原則 常見的膝關節畸形包括膝內翻、膝外翻、屈曲攣縮、膝關節強直、膝反張等。
  • 人工關節置換就是換掉整個膝關節嗎?
    但一提到置換術手術,很多老年患者都會本能地有種恐懼感,覺得要把整個膝關節置換掉,從而一直拖下去,錯過了手術最佳時間。     那麼,膝關節置換手術到底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膝關節置換並不是把膝關節全換掉,而是只換掉膝關節被破壞的關節面,相當於膝關節的一個「零部件」。簡單來說,醫生會修整患者膝關節表面不光滑的部分,套上個金屬套,就像我們平常做牙套一樣,然後在膝關節中間放置一個墊片,這樣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就會恢復正常了。
  • 關節置換術後可以做哪些康復訓練?
    膝關節置換術後2至3天後行膝關節X線檢查無異常時,大多數即可下地活動。這時候很多人都以為可以隨意走動了,甚至想要更好的恢復增加很多運動。適當運動是可以的,但是康復訓練卻是必不可少的,下面顧連專家會分享一些關節置換術後可以做的康復訓練,幫助有需要的人更快康復。
  • 什麼情況需要做膝關節置換?日常生活當中如何鍛鍊膝蓋?
    關節炎發展到最後,一定要做膝關節置換嗎? 在二三十年前,關節炎不管發展到什麼嚴重的程度,都只能靠吃止痛藥來忍著。逐漸喪失勞動能力,行走功能甚至生活能力;有些患者因為疼痛難忍,最終做了膝關節融合,甚至是截肢。
  • 膝關節置換手術 為患病膝關節「補牙」
    本報訊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當我們走動時,會牽動大、小腿骨的運動造成膝關節磨擦。隨著年齡的增加,膝關節長期磨損、創傷,會導致膝關節退變、畸形。
  •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歐陽元明:膝關節損傷與置換
    膝關節產生的症狀往往不具有特異性,如疼痛、打軟腿、關節交鎖(指在行走、下蹲等活動中,膝關節屈伸突然受限,像被卡住一樣不能活動)等,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一些痛苦和負擔。那麼,我們接下來就為大家解答膝關節損傷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一些常見疑問。1、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 膝關節置換術後傷口周圍麻木沒有感覺,怎麼辦?
    膝關節置換術後很多患者感覺傷口周圍麻木,特別是膝關節外側偏下的部位,由於切口不可避免的損傷到隱神經的髕下支,術後患者會出現「麻木感」、「過電樣」傳痛或「針刺樣」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症狀會逐漸的消失,一般持續半年到一年左右,但是出現上述的症狀不影響患者的日常起居和康復訓練的進行。
  • 膝關節炎置換手術需要多少錢?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大概費用是多少?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人到老年時就會經常出現一些關節炎,風溼,類風溼等常見的疾病,這些疾病在晚期時也會出現嚴重的關節畸形以及活動障礙等現象,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採用膝關節置換手術來解決這一類的病痛,這種手術在目前臨床上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手術,是治療膝關節炎的主要手法之一。
  • 椎間孔鏡術後康復鍛鍊方法
    那麼,椎間孔鏡手術後如何進行康復鍛鍊,鍛鍊方法有哪些?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鍊:手術後24小時即可在床上進行雙下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鍊,防止下地後雙腿無力、行走困難。術後第1天腰圍輔助後下地行走。方法:伸直下肢,收縮大腿肌肉,每次持續5-10秒,在10分鐘內做10次,直到感到疲勞為止。
  • 膝關節置換術後五點注意事項,術後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恢復下地
    膝關節炎的治療是根據病情的發展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早期的膝關節炎可以適當減輕負重、減少運動量,而對於中期的膝關節炎可能會有疼痛、積液等症狀,可以通過口服或外用消炎鎮痛藥,抽液等方法進行緩解。如果膝關節炎發展到後期,此時關節已經嚴重變形、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進行矯正。患者在置換術後也有許多事項需要注意,以及要進行康復訓練來恢復膝關節原來的功能。
  • 關節置換術後多久才能恢復正常?膝關節置換得多長時間恢復正常?
    簡單舉個例子吧: 病人入院查血常規,血紅蛋白只有70多(正常起碼120),準備做髖關節置換。關節置換手術中出血會很多,加上患者本身血就少,那麼這個時候還勉強做手術,那結果有可能就是害人害己! 這個時候,臨床醫生可能會再進行相關的檢驗檢查來分析患者血紅蛋白低下的原因。必要時,可能給予輸血........
  • 髖關節置換術後在院期間的功能鍛鍊
    髖關節置換術:利用手術方法,採用人工關節(假體)置換被疾病或損傷破壞的關節面,幫助一些髖關節嚴重破壞、因疼痛只能拄拐行走或長期臥床的患者實現行走自如的願望,重新回到正常人行列。 *本文只討論後外側入路髖關節置換術術後功能鍛鍊。
  • 膝關節置換術後是熱敷還是冷敷?膝關節置換後腫是熱敷還是冷敷?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人工關節置換外科手術,是指切除機體已無法自行修復的關節面,用人工關節部件替代損壞的關節,矯正肢體力線,消除膝關節疼痛,維持關節穩定性,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是治療晚期骨關節疾病的首選方法。但術後康復期間該什麼時候熱敷,什麼時候冷敷?
  • 關節囊切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入路
    通常有下列方法可供考慮,包括股直肌切斷、股四頭肌腱V-Y成形、脛骨結節截骨等。(一)股直肌切斷在傳統的內側髕旁入路基礎上,簡單地將其切口近端斜向股直肌外上方,切斷股直肌腱。操作方法簡便易行,在有效改善僵直膝關節暴露的同時,也不會明顯增加併發症的發生率。不會傷及外側膝上動脈,不影響術後康復和股四頭肌功能。
  • 【學員案例】膝關節疼痛的運動康復
    (學員訪談)日常生活中,許多中老年人群時常感覺到膝蓋疼痛,膝關節發僵、使不上勁,常常就會問:「我的膝關節疼是什麼病?」這是很多膝關節疼痛的患者最想問的一個問題。據臨床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群中,由於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引發的疼痛人數,達到了50%以上,而在75歲以上人群中,這一數值可達到約85%。那麼我們究竟如何訓練,或者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對膝關節的保護呢,我們接著看。
  • 冰敷的妙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冰敷的打開方式
    對於絕大多數罹患膝關節疾病的患者,在術前常常接受的是要注意膝關節保暖,避免著涼的建議,怎麼術後就變成冰敷了呢?不理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正確應用冰敷常常對術後康復起到有益的效果,今天就讓我們揭秘冰敷的妙用。
  •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功能鍛鍊
    康復鍛鍊的一般要求 由於病人的體質、病情、心理素質、主觀要求、手術過程等不盡相同,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應因人而異。另外,由於接受全膝關節置換的病人均有膝關節長期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的病史,因此功能鍛鍊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忌操之過急,避免發生不應有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