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滑膜關節,其解剖結構複雜,對運動功能要求很高,膝關節疾病對於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已經成為大多數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及類風溼關節炎的最終治療手段,10 年以上的臨床優良率在90%以上,其較高的治療滿意度也使之成為改善患者功能最成功的外科手術之一。
人工膝關節關節置換術是指用生物相容性與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通過手術方法用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
關節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因此,膝關節置換術並非很多人誤以為的把整個膝蓋都換掉,而是僅僅替換掉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
關節面。1.按照置換範圍可分為: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和全膝關節置換術,全膝關節置換術的人工假體又分為保留後交叉韌帶假體(CR 假體)和不保留後交叉韌帶假體(PS假體)。2.按照假體固定方式分為:骨水泥固定型與非骨水泥固定型兩類,目前較多採用骨水泥方式固定。
適應證:包括嚴重的關節疼痛、不穩、畸形所致膝關節功能缺損或無功能膝(殘疾),並有明顯的膝關節炎X-ray 表現,經保守治療,包括移動協助(如使用拐杖)、非甾體消炎藥物治療、全身藥物治療(NSAIDS)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均無效或效果不顯著者。
①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RA)、青少年類風溼(斯蒂爾病,Still's disease)、非化膿性關節炎;
②強直性脊柱炎;
③血友病性關節炎;
④缺血性壞死:骨折或脫位後壞死、特發性壞死;
⑤骨腫瘤;
⑥膝關節退行性變:骨關節炎(OA);
⑦創傷性關節炎;
⑧脛骨高位截骨術失敗後的關節炎;
⑨靜息的感染性關節炎(包括結核);
⑩膝關節重建術失敗。
④膝關節痛性融合(多由治療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所致,而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加以外科治療並無幫助)。很多人會想問是不是關節置換術後疼痛就會消失?為什麼手術後醫生要讓做各種鍛鍊?能不能不做?
首先,手術後殘留疼痛是正常情況,但疼痛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醫生會根據疼痛的具體情況開具止疼藥。而進行手術的病人除了軟骨的問題,往往還存在韌帶不平衡等其他問題,手術後如果不進行康復鍛鍊,會導致膝關節粘連、僵硬、活動度差。一般情況下,膝關節正常行走需要約80°的靈活活動度,上樓梯需要95°左右,下樓梯需要105°左右。所以即使康復鍛鍊很疼,但為了術後效果更好,日後膝關節能正常活動,痛苦的康復鍛鍊必不可少!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前、後進行康復功能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膝關節功能,影響手術效果。通過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可以加強膝關節周圍屈伸肌的肌力,改善軟組織平衡協調性,保證關節穩定性,恢復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可以防止術後關節粘連,改善局部或整個下肢血液循環,避免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實現恢復良好的行走步態和身體協調性,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全力背伸並堅持片刻,然後踝全力蹠屈並堅持片刻。一組20 次,於術後麻醉解除,雙下肢可進行自主活動時開始,每小時進行一組。此項訓練可以無限期進行,對預防下肢深淺靜脈血栓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患者取仰臥位,伸直膝關節,全力收縮股四頭肌,使髕骨向近端牽拉,堅持15 ~20 秒後放鬆為1 次,一組20 次,每日進行2 ~3 組。目的是讓患者掌握支配股四頭肌的能力,增強股四頭肌肌力,保證髕骨的活動,防止髕腱攣縮。患者取仰臥位,患膝伸直,足踝置於一個直徑約20cm 的圓枕上將下肢墊起,收縮股四頭肌,膝關節用力向下壓向床面,堅持20 秒,然後放鬆。亦可取坐位或站立位,患肢足跟搭於凳上,雙手交叉置於股骨髁部並適當用力向下壓腿,堅持20秒,然後放鬆。一組20 次,每日進行2 ~3 組。目的是使膝關節完全伸直,防止屈曲攣縮。患者取仰臥位,足置於中立位,膝關節伸直,收縮股四頭肌,完成「扣鎖機制」,然後抬起下肢至足跟離開床面約20cm,堅持15 ~20 秒後放回原位。 一組20 次,每日進行2~3 組。 當患者能夠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可開始在患者踝關節上增加重量,初始為1.0~1.5kg,可以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繼續增加重量至2.0~2.5kg,如此增加重量最終為3.0~4.0kg。 目的是增強股四頭肌肌力。
患者取仰臥位,將一個直徑約20cm 的圓枕置於患肢股骨後髁下,下壓膝關節,收縮股四頭肌,將小腿繃起至膝關節完全伸直,堅持20 秒,然後將小腿放回原處。 一組20 次,每日2 ~3 組。 當患者可以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可開始在患者踝關節上增加重量,方法同直腿抬高。 目的是增強股四頭肌肌力,尤其是股內側肌肌力。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屈曲膝關節,將足儘量後移,然後伸足伸膝至完全伸直位。 一組20 次,每日2~3 組。
7.膝關節被動屈曲(PROM)滑牆練習(wall slides)仰臥位,屈曲髖關節,臀部距離牆面約為小腿長度,將患足置於牆面上,健足置於患足足背上,緩慢用力協助患足向下滑動至最大屈曲限度,並持續20 秒,然後恢復原位,逐漸增大足下滑的距離。 一組20 次,每日2~3 次。①坐於矮椅上,足儘量後滑,然後患足固定於地面不動,儘量向前滑動膝關節並堅持20 秒,然後放鬆恢復原位。 一組20次,每日2 ~3 次。 ②坐於床邊,雙側小腿自然下垂,用小腿的自身重量幫助膝關節屈曲,屈到最大角度時可以將健側足置於患肢踝關節上,幫助增加屈曲角度。 一組20 次,每日2 ~3 次。病人取站立位,盡力向後抬小腿並堅持20~30 秒,然後放回原位。 一組20 次,每日2~3 組。病人取站立位,雙手可扶持欄杆或步行器,但雙手儘量不用力,膝關節伸直,提起足跟用足掌支撐,堅持20 秒,然後恢復原位。 一組20 次,每日2 ~3 次。有利於糾正錯誤步態,恢復身體的協調性。 每日可進行數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事一點通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