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境界差異

2021-02-19 寧瑪大圓滿傳承

  《華嚴經》說:「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薩有7個徵象:1、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2、不好諍訟;3、身心柔軟安隱;4、說法時心得踴悅;5、對於佛法,信心清淨;6、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7、無嗔恚心,心常樂慈行。

  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淨土面見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色身依然不壞並廣作饒益眾生的事業;亦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即菩薩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的百劫諸事;一剎那頃能入起百種三昧定;一剎那頃能震動百世界;一剎那頃體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剎那間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續;能於一剎那頃往遊百佛剎土;以勝妙的智慧力一剎那頃能正思擇百種深奧法門,此亦並不是以聞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擇,而是以修悟智慧來覺受真實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剎那間即能示現不同的百種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圍皆有百位弟子來莊嚴圍繞而為眷屬,此等皆非他現而是自現的諸般海會菩薩。

  我們要知道,菩薩一地一地的修證境界,都是在做清淨心地,開發智能的工作。一個菩薩行者為了實現心地的光明境界,而運用各種修行的方法和普渡眾生的志願做為開發圓滿智能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種智能之行來調柔、寂靜修行者的妄動之心。悲願的理想,亦是在運用慈悲心懷來柔和、升華、寬大菩薩行者修學佛道前的凡夫狹窄胸襟。如果一個修行者的心地在行與願相互遞進的修持過程中,愈來愈柔軟、愈謙下、愈隨順、愈不濁、愈純善、愈潤澤、愈寂靜、愈不動、愈廣大、愈堅固、愈明盛、愈清淨、愈平等、愈無相……,則其智能證量越超越、越深廣、越無邊、越圓滿、越究竟、越不可思議。也就是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二地菩薩以十善業自利利他

  當初地菩薩的光明心地漸漸在大慈悲心、大願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禮下顯露無遺時,便逐漸脫離欲界塵境的染著,成就清淨的離欲梵行,戒行具足,進入二地菩薩修行的領域。

  經上說,一切佛法的修學,皆是以十善業做為學佛的基礎,一個修行者,如果十善業受學得法,則逐步清淨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進一層發心修學聲聞、緣覺、菩薩二乘聖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難了。二地菩薩為了更加堅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悲願,繼續以十善業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淨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軟、純善、不雜、調伏、寂靜、廣大……。又深知十不善業,令眾生墮落三塗惡道,受苦無窮,因此對於沉淪生死苦海的可憐眾生,再度地發出了利益心、安樂心、慈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淨成行來教導眾生力行十善業,脫離十惡業,以此教化眾生去惡崇善,至誠懇切利益眾生的清淨行為來增長、加強、鞏固、廓大自己度化眾生的大悲誓願。

  因為二地菩薩的清淨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薩的心性愈加趨向生死解脫的道上前進。誠如經中頌文所說:「質直柔軟及堪能,調伏寂靜與純善,速出生死廣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由於此地菩薩的願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淨戒行及十善業的調伏下,愈加地純善與寂靜,於是更加淨化了禪定力道的修持,開發了廣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廣的神通力用,接引無數的眾生信佛聞法。如經中頌文所說:「所有種種神通力,此地菩薩皆能現,願力所作復過此,無量自在度眾生。」

  ▉ 三地菩薩進入深廣禪定修持

  欲步入正途的甚深禪定修持,必須以佛法的聞思修慧為基礎,廣集利益眾生的福德資糧,才能直入正規的禪修證境而無障礙。三地菩薩名為發光地,這便說明了此地修行者在聽聞正法、思惟法義、解悟真理、為法忘軀、依法修行、廣修福德,普渡眾生等各方面的實踐問題,已經做得非常徹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體驗中,深刻的領悟到:欲根治無量眾生的煩惱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煩惱心病,將身心超出世間愛欲生死的束縛範圍,一心專注在佛道智能的追求中,才能以我們所修證如虛空般地的廣大悲智,徹底的對治眾生的無量煩惱病症。所以此地菩薩時時刻刻以其無量利益眾生的哀愍心,在寂靜無人之處,收攝身心,思惟佛法,依教修行,因而以無限的忍力、耐力、毅力所匯集成專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眾生的散地界限,進入色界、乃至無色界的禪定境界,而逐漸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顯發如太虛般的智能光芒。誠如經中所說:「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主喜樂,住第二禪;離喜、住舍,有念、正如,身受樂,諸聖所說,能舍有念受樂,住第三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住第四禪;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懟,無障無惱,遍至一切處,盡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復如是。」

  「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天耳清淨,過於人耳,悉聞人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眾生心……。念知無量宿命差別……。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生時死時……,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此菩薩,於諸禪三昧,三摩缽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身,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

  由上經文得知,三地菩薩在廣大悲智願力前導下,已經能夠證入甚深法性禪海中,而且不會對甚深的禪定法榮生起貪染之心。因為心力不執著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況下,能夠自由出入禪定證境,依自己的念力、意願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報的束縛。

  ▉ 四地菩薩智能熾盛

  四地菩薩名為焰慧地,這便說明了此地修行者因不斷勤勉的將悲智願力導向甚深禪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能,更加地散發出如火焰般熾盛的慧炬光芒。四地菩薩是依何法精進修習而獲得此熾盛、明利的智能呢?經上說:「菩薩已淨第三地,次觀眾生世法界,空界識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勢力,生如來家永不退。」又說:「自身見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無量種,蘊界處等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離。」

  四地菩薩做三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三十七道品的釋義,在十六願中有說明),在不舍莊嚴淨土的廣大救渡眾生的大悲願力下,更加精進地在禪定中斬斷了身見、我我所見,蘊、界、處等十八界的微細心念貪執,使得在定境中的智能愈發的明亮、銳利……

  ▉ 五地菩薩獲證深廣、平等、清淨心

  五地菩薩在福力、智力、定力、願力相互交融遞進下,使其戒德、心性、行持、菩提悲願、度眾力量,佛法知見、世間知見……融入甚深平等、清淨的光明覺照中,亦即獲得十種平等、清淨心。由於此地菩薩的禪波羅蜜偏勝,致使在甚深廣大禪修中所獲得的方便智能,比四地更加的難得殊勝,所以此地菩薩名為難勝地。雖然深入的了悟一切菩薩行的次第修行法門及諸佛智能光明的修行原理,但是此地修行者尚未獲得解脫智能,仍是以信解的甚深智力領悟法義。即經上所說:「善如世諦勝義諦,相諦差別成立諦,事諦主盡及道諦,乃至如來無礙諦,如是觀諦雖微妙,未得無礙勝解脫,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出世智能。」

  ▉ 六地菩薩深悟一切法平等之理,空解脫門現前

  六地菩薩名為現前地,現前的意思便是指空解脫門現在前、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無願解脫門現在前。當三解脫門現在前,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現前,無障礙的光明智能成就的意思。而要如何才能修得三解脫門——般若波羅蜜現前呢?依經上說:「此菩薩以前五地所修集的平等、清淨的方便智力,深入思惟觀察出一切法因無相故平等,因無體故平等,因無生故平等,因無滅故平等,因本來清淨故平等,因無戲論故平等,因無取捨故平等,因寂靜故平等,因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因有無不二故平等。」當菩薩行者以修證的平等、清淨方便智能,觀照出一切法平等不二時,便證入第六現前地,獲得明利隨順忍(柔順法忍)——能夠運用其修證的光明銳利的智能,觀照、隨順諸法平等不二的實相而不違背,仍末獲證無生法忍。亦即經中頌文所說:「菩薩圓滿五地已,觀法無相亦無性,無生無滅本清淨,無有戲論無取捨,體相寂滅如幻等,有無不二離分別,隨順法性如是觀,此智得成入六地。」也就是說六地菩薩已經「了悟因緣所生法,無作無受無真實,如幻如夢如光影」的真理。當此地菩薩深悟三界所有唯是緣起幻有,緣起幻有即是唯心所現,緣起幻有、十二因緣皆依一心而立的道理時,便當下契入了空性解脫門,能入滅盡定中。雖然體證空理,但是仍然不舍大悲願心救拔眾生。就在此地菩薩體證性空真諦的同時,三解脫門、無障礙的光明智能便如實現前了。亦即經中頌文所說:「如是普觀緣起行,無作無受無真實;如幻如夢如光影……如是觀察入於空,知緣性離得無相;了其虛妄無所願,唯除慈愍為眾生。空三昧門具百千,無相無願亦復然;般若順忍皆增上,定慧均等現在前。」

  ▉ 七地菩薩證入滅盡定中

  七地菩薩在其所修集的廣大甚深的空性證境中,又獲得了十種不可思議的方便智能。以此十種殊勝的方便智能,能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並且在行住坐臥,乃至睡眠之中,都保持著光明覺照,沒有絲毫煩惱妄念。因為此地菩薩精進修行到了極致,已經獲得最極殊勝的方便智能的自在力用,因此在念念之中,經常能夠具足十波羅蜜、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總持法(法總持、義總持、咒總持、忍總持)、三十七助道品、三解脫門,乃至一切菩提分法……。

  經上又強調說:「菩薩在諸地修行的過程中,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能,乃能得過。」七地菩薩就是具足成就了大願力、方便智能,所以能夠以自在的方便智力,舍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證入第八地無功用行中。在七地以前,名為末超煩惱行;而契入七地之中,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為何如此說呢?因為一切煩惱不現行的緣故,不名為有煩惱者。又因為追求如來智能,尚未圓滿的緣故,不名為無煩惱者。此地菩薩因為已經從甚深廣大的空性證境中獲得最極殊勝的自在方便智能力用,以此不可思議的自在方便智力,便能在念念之中入於滅盡定中,念念中又從滅定中而起。雖行於實際,心心寂滅,但因大願力攝持的緣故,而不證滅。因為能念念出入滅盡定中,自然清除了宿世以來無量身口意所造作的染汙業行,令身口意業融入無相、清淨的修行中,止息任何染汙煩惱生起,於是親證了無生法忍光明。

  經中又稱揚此地菩薩說:「此地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能夠運用其修證的方便智能,做為廣大眾生光明智能的指引之師。除了佛及八地以上的菩薩,其餘菩薩的深心妙行,沒有一個能夠與他相比。」「此地菩薩所修證的廣大禪定神通解脫,雖然念念皆得現前,亦證無生法忍,然而是靠自力、有功用行所成,非如八地已進入無功用行當中,較得成就。」

  ▉ 八地菩薩得證無生法忍,繼續修學諸佛法身智能

  經上說:「當七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菩薩成就此忍,實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菩薩住不動地時,身口意業,念務皆息,寂滅現前,解脫智能成就,棄捨一切有為有相的加功用行,完全進入無為無相的證量之中。無漏果報法徹底成就,(住於報行)。」這個時候,因此地菩薩本願力的緣故,諸佛親自現在他的面前,以佛的智光加被他,令其繼續修學諸佛法身智能,續佛慧命,引導他前進說:「……你現在雖然得到了寂滅解脫,但是無盡的凡夫眾生,依舊在生死苦海中打滾,你應當憶念你過去所發濟度眾生同入不可思議智能解脫之門的大悲誓願,不應該就此入於究竟涅槃。而且此寂滅無分別之法,一切二乘聖者亦能得證。諸佛不以得證此法而稱為如來,諸佛之所以稱為佛者,乃是因佛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無量清淨身相、無量智能、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聲音……,你只不過得證此一法光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而佛所證得的甚深無礙智能、諸法光明的實相,乃是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你均尚未證入,你應當起智觀察,十力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有種種差別,不是你現在的證覺智能所能契入的……。」

  當諸佛以法身化導此菩薩後,八地菩薩便先以一身起行,精進修學諸佛法身智能,於是獲證了諸佛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能;又以所修集的殊勝智能力用,往返無量世界受土、淨化無量佛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證入無量法門、具足無量神通……,又以所修證的大方便善巧智能,如實而知世間無量成壞相、地水火風無量差別相、世界微塵無量差別相、眾生無量差別相、欲界色界無色界無量差別相……。又於一三千大千世界中,隨眾生身,信解種種差別相;並以不可思議的智光力用,普於一切佛國眾會之中示現種種應機受生之相。

  當菩薩成就了如上無量不可思議的智能、通力時,便能於一念中分身一佛剎中,其身不動,乃至於不可說佛剎眾會中皆現其身而心不動。因而成就了十種自在:1、命自在;2、心自在;3、財自在;4、業自在;5、生自在;6、願自在;7、解自在;8、如意自在;9、智自在;10、法自在。當獲得此十種自在時,便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以國土身作自身、以業報身作自身、以自身作眾生身……。當成就如是自在智身已,即能入佛境界,佛境現前,常為諸佛所護念……,示現無量差別身相,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於無量國土,示修菩薩行;入無礙法界,無量大乘法會之中,放大光明,隨有可化眾生,應機教化。

  因為此地菩薩獲證不退轉法身的緣故,所以稱為不動地。以此不退轉法身的甚深三昧力用,常常能夠現見無量諸佛,隨時承事供養。又以不退轉法身所證的大智光明法力,普滅眾生一切煩惱黑暗,開啟眾生無窮智能寶藏。又放法身三昧光明,遍照百萬不可說微塵數世界,令有緣的眾生見到菩薩的三昧光明,都能夠啟發宿慧善根,滅除煩惱火焰,得到清涼智能……

  ▉ 九地菩薩獲得諸佛無盡善巧智能

  經上說,當八地菩薩進一步「普入如來秘密處,總持三昧皆自在,獲大神通入眾剎,力智無量不共法,隨諸佛轉大法輪,不舍大悲本願,利益眾生之時,便能契入九地之中。」九地菩薩因為得證如來秘密法藏,能以無量的善巧智能,如實了知善不法、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又能以無窮甚深的智能力用,如實了知眾生心種種差別、眾生心種種相、諸煩惱種種相、諸業種種相、眾生根上中下相、眾生理解力上中下相……,受生種種相、習氣種種相、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因能以無盡的善巧智能,隨順了知如是無量世界中眾生的種種差別行相,依其根性需要而教化調伏之,所以稱此地菩薩為善慧地。

  菩薩在此地中,因為所修智能較前諸地更為殊勝,隨時能以不可思議的善巧智能隨眾坐種種煩惱習氣而為說法對治,成為廣度無邊眾生的大法師,具足法師的圓滿德行。又能受持、守護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藏,以菩薩言辭,四無礙辯才而宣揚諸佛法藏。又獲證無量陀羅尼門,以無盡善巧的音聲辯才法門而為眾生演說無量佛法。又以廣大神通力,到無量佛所,在一一佛前,均以所修證的無盡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持不忘,再以無量差別義門,而為眾生解說。

  當此地菩薩初見佛時,在頭面禮佛之際,便於佛的智光加被下獲得了無量法門。如果此地菩薩想要用一種音聲為大眾說法,一切眾生都能夠解悟法義。如果想要用種種聲音,為眾生說法,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開悟。如果想要放大光明,演說法門,便隨菩薩心念實時放大光明,於光明中演說種種佛法……。如果想要在不可說的無量世界中之地水火風聚集的所有微塵的一一微塵中演說佛法,即滿菩薩所願,隨其心念示現其中而為眾生說法……。又能於一念中隨眾生有所欲求深入一一不可說世界中依其根性、需求而為眾生解惑、開示。雖然此地菩薩的福慧已近圓滿境界,但是仍然晝夜不息的專精修行——「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證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之中,恆見諸佛,未曾舍離……。並於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皆能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又放諸佛面前,請問種種疑難,獲得說法陀羅尼門,永不忘失諸佛所說每一句法要。」

  ▉ 十地菩薩得證諸佛最後無上禪定,大放光明

  十地菩薩證入諸佛甚深境界,具足諸佛十力不共法,忝為佛數之中,得證諸佛最後無上三昧,名為菩薩離垢三昧。此三昧現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乃是出世善根最後圓滿所顯現的。此大寶蓮華,為無始以來無量清淨眾行所成就,恆放無量光明,普照法界,利益眾生。當十地菩薩坐在寶蓮華座上……,一切世界,隨即震動……。菩薩便從兩足下、兩膝輪、臍輪中、左右協、兩手中、兩肩上、項背中、面門上、兩眉間、頭頂上……,放出無量智能光明,成為熾然光明網,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廣度有緣眾生。

  十地菩薩以其所證的無上智能,能夠如實了悟諸佛所入的微細智能、諸佛所入的秘密藏、諸佛所有入劫智能、諸佛所有入微塵智能……,乃至一切佛所有廣大無際智能,此地菩薩皆能契入。又有無量不可思議解脫門、無量三昧門、無量陀羅尼門、無量神通門……,皆在此地成就。諸佛這種像太陽般普照萬物利濟無窮眾生的秘密法藏,又如大雨普降甘霖,滋潤無窮萬物的光明大法,唯除第十地菩薩,其餘一切九地菩薩及所有聲聞、獨覺眾生都不能知、不能攝、不能持……。因十地菩薩能於一念之頃受持諸佛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一念之頃,能夠普遍十方無數世界,演說大法,隨眾生心之所樂,霖甘露法雨,滅除一切眾生惑業塵焰,所以稱此地菩薩為法雲地。十地菩薩又能以明達的智能,自在的神通力,隨其心念,令無量世界,互作互現,不可測知……又能依其心念,於一毛孔中,示現一切佛境界、諸佛國土不可思議莊嚴之事……。其智能光明不異如來,而其身語意業,亦不舍菩薩三昧……,十地菩薩福慧功德宣說不盡……。

  本文主要內容摘自《淨土探究:大乘淨土成佛之道》(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作者:釋大寂)中《菩薩十地證境》一節

  【往期微信擴展閱讀】

  1、四依法:請回復四依法

  2、華智仁波切《自我教言》講記:請回復華智

  3、達真堪布法語365則:請回復達真

  4、緣起贊:請回復緣起贊

  5、密宗大成就者奇傳:請回復密宗

  6、每周精彩:請回復每周精彩


相關焦點

  • 略說菩薩十地
    點擊上方音頻播放十地指十個層次,每個都有各自的名稱:(一) 歡喜地 (Supremely Joyful):菩薩因直見諸法實相而生大歡喜。(五) 極難勝地(Difficult to conquer):大菩薩已達不能被諸魔打敗的境界,極難制勝,是此名由來。另一意思可解作難以學習或修持的境界。(六) 現前地 (Directly Manifested):這屬六度中的般若波羅蜜,智慧廣大增長。
  • 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
    人們對於佛教諸位菩薩的認識大多只停留在神通廣大,隨意普度眾生,但所有的菩薩從其起源開始,也是要經過無數的考驗與磨練,方能入諸佛位。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 541.十地菩薩就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力,那麼佛的又是什麼境界呢...
    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當金剛藏菩薩說了以上有關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的話之後,這時法會中的諸菩薩和天龍八部、護世四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王、淨居天的天王、摩醯首羅天的天王、以及諸天的天子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假若如上所說十地菩薩就已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之力,那麼,佛的神通智力,又是什麼境界呢?
  • 八地以上的菩薩到這個世界來,出生時就有這種境界(宣化上人)
    十地果位穿著衣服生出來這種境界,八地以上的菩薩到世界上來,就是這樣子。◎ 宣化上人 十地的第一地,是「歡喜地」;得到第一地的菩薩,就非常歡喜。觀世音菩薩在第一地的時候,聽見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咒〉,聽過之後,由一地就證到八地的果位;由初地,就跳到八地「不動地」。所以到八地的菩薩,才有真正的定力,才真正不動。第一地,歡喜地,到這個果位上,一切時、一切處,都歡喜教化眾生。因為歡喜,第二就離垢;所以二地叫「離垢地」。
  • 《楞嚴經》金剛前心一至五地菩薩
    (第一百八十一段)#初地至五地名金剛前心菩薩#【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 什麼是菩薩?你能不能成為菩薩?
    所以小乘佛教裡沒有菩薩,硬要說有,那也是指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成佛前的身份,而佛則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所謂「乘」就是船的意思,喻指佛法渡人。小乘就是小船,只能渡自己,而大乘就能渡很多人,所以大乘佛教完全是另外一種廣大境界。大乘佛教裡普渡眾生的菩薩有很多很多,即便佛,也有不少,如橫三世佛、豎三世佛、過去七佛等等。
  •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天佑菩薩正修六度,證達地上。唯識系統參考《菩薩瓔珞本業經》,總結修道過程為五位、五十二階次(四十一位加上十信、等覺)。五位:資糧、加行、通達、修道、究竟。五十二階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 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修持憤怒尊前,必須先修持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只有按次第修持,智慧與慈悲結合,就是菩提心,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剛前必須修持菩提心--如何正確發菩提心?菩提心從本體的角度來劃分: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其中勝義諦菩提心是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境界。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四無量心,什麼叫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 觀自在菩薩,觀了什麼「自在」?
    一下子你就會「圓照」到你的生生世世,包括整個宇宙當中無限眾生的生生世世。在這種境界當中,因為無所作,也沒有一個所作者,因此心識覺知融化。那麼三界一切光明,所有一切眾生境界,就會慢慢地在安寧空靈中淡化。祂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的。
  • 《法華經》文殊菩薩的世間眼
    (第二十三段)【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又見諸菩薩,深如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 監齋菩薩聖誕 | 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之地
    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之地。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家常菜,家常在。廚房是女性的風水,廚房乾淨,則有福也。一個沒有女人的廚房,猶如一個沒有廚房的家,沒有溫情和愛的感覺,更沒有生活的溫度和氣息。
  • 菩薩行十善業的一些要點
    了解了十善業與種種五陰世間的關係之後,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幫助菩薩行十善業的一些要點。在《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三中開示:【菩薩有五種法,修行十善業道,能過一切世間。何等為五?一者願,二者安隱,三者深心,四者善清淨,五者方便。又諸菩薩得五種法故,修行無量十善業道。何等為五?一者無量世,二者無量善法,三者無量觀,四者無量盡,五者無量回向。
  • 菩薩如何行慈?(一)
    那麼菩薩證悟之後,知道實際理地根本就沒有熱惱,那又何必自己去生熱惱?所以證得這個境界以後,就應該發起慈心來教導眾生,同樣實證無熱的境界,這就是行不熱慈。因為你心中已經沒有熱惱,而發起這個慈心的緣故。而維摩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已經證悟的菩薩,從實際理地來看,對一個證得如來藏的人來說,他已經可以現前觀察到一切有情的如來藏都平等。從觀察如來藏自相的體性,再來看人與人之間、人與旁生之間,各自如來藏的共相;再來思惟人與地獄、鬼道、天界眾生的如來藏的共相,也都一樣平等。以這一世來看完全沒有差別,進而推論到前一世,當然也是如此平等平等而無差別。
  •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略傳(下)
    到了午夜時分過後,無著弟子在窗戶外誦起《十地經》來。世親聽後,大生感悟。大乘甚深微妙法,乃前所未聞者。當下深自咎責,追悔過往誹謗大乘的行為。世親回來後,出乎意料之外,只見兄長精神甚好,正在講堂上為大眾說法。世親於是在窗外聽一會兒兄長無著講經。無著講的是《瑜伽師地論》,世親沒有聽過。他細心諦聽,越聽越覺大乘佛法實在太勝妙了,其義理完全沒有脫離佛陀精神。
  • 《華嚴經》妙覺法門的三大菩薩
    才剛屈身頂禮,立即得到彌勒菩薩隔空加持,善財見自己徧在一切樓閣中,同時看到彌勒菩薩從最初得慈心三昧到被授記成佛種種不可思議神變境界,又目睹三千世界百億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出家苦行、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乃至分布舍利等歷程。這時一切樓閣種種樂器,演奏不可思議微妙法音。
  • 地藏菩薩守護神——堅牢地神 首次亮相九華山
    九華山大願文化園舉行堅牢地神像開光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果堅法師)2017年1月23日上午10時(農曆十二月廿六),九華山大願文化園舉行堅牢地神像開光法會。百餘名信眾雲集九華山大願文化園,共同見證「堅牢地神像」開光盛典。法會由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百歲宮方丈慧慶法師主法。法會現場,楊枝甘露,遍灑清淨道場。主法法師拈香、說法,法師們誦經祈福,整個開光儀式如理如法,莊嚴隆重:「用巾拂塵」,滿月金容光燦爛,如如不動遍恆沙;「舉鏡照空」,寶鏡當陽超日月,如來普入眾生心;「硃筆點眼」,點頂光,無見頂相現化佛。
  • 菩薩摩訶薩六度到彼岸的涵義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換言之,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到彼岸。世尊開示:行此六波羅蜜的有情,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這意思是說,要能以六度度到無生死的彼岸,是要在內門修六度萬行,而不是在外門修六度萬行;在內門修六度萬行的最初分就是菩薩的七住位,所以菩薩摩訶薩的最初階位就是菩薩七住位。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是無法到彼岸,其原因是:因為沒有辦法看到本地風光,所以都落入意識情解之中修行;縱然有禪定的證量,一樣只是通於外道之法,都是落在蘊處界有之中,仍舊是無法出離三界生死的。
  • 我天不怕、地不怕,但有一件事令我「怕」起觀世音菩薩
    畢業後又到中國廈門中醫內科部受訓三年。從該醫學院畢業後,又從事教育稚齡兒童。我非生長在佛教家庭,慈母只限於每逢觀音誕往廟上燒香。我幼年時代未曾得聞佛菩薩名號。在中學受科學訓練,更不信有鬼神,且言母親是迷信。當時我天不怕、地不怕,但終有一件事情,令我怕起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 未到地定不是證初果的必要條件
    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因於缺乏定力,認為這樣的人「以無定力支持其所悟內涵而不能忍」,便主張「證初果需要定力,可以沒有初禪,但必須有未到地定」。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經教依據,是錯誤的主張。什麼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有很多種。比如初禪到二禪之間,叫二禪未到地定。二禪到三禪之間,叫三禪未到地定。
  • 畫中有話|永葆青春的菩薩
    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菩薩原本是佛教中以慈悲化度眾生的智慧者,與佛教中的佛特有的莊重、威嚴讓我們覺得有一定的空間距離,甚至是一種神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比較起來,菩薩則讓我們會覺得像是我們的親人而格外親近。這是因為菩薩在中國賦予了她一種女性的慈悲和母親的關懷。佛教徒修行到菩薩戒時,已達到很高境界。一種無欲無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