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道德是等價的嗎?歐洲人的「功利主義」道德觀影響深遠

2020-12-14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德哲學》這本書。前面我們講了,道德哲學分為三個領域:元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而在規範倫理學中,有8種道德判斷的工具,它們分別是:直覺主義、情感主義、功利主義、契約論、神聖命令論、義務論、利己主義、德性論,一共有八個。

前面的文章,我們分享了直覺主義、契約論,情感主義,利己主義。接下來,我們分享三種主流的道德哲學理論:邊沁和穆勒的功利主義;康德的義務論;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論。

英國哲學家傑裡米·邊沁一般被認為是功利主義的創始人,他在《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中提出了著名的:最大幸福原則。

簡單來說,功利主義贊成或者反對某些行為,都是根據行為帶來的利益相關的,具體來說,行為增加還是削弱建立人的幸福感。增加了幸福感的就是道德的,而反之就是不道德的。邊沁說,我們在做道德決定時,正確的行為會使這種被稱作功利的東西達到最大化,功利首先要從幸福的角度來理解,然後是快樂和痛苦之間的差額。

這種道德判斷標準看起來簡單易行,就是考慮行為給每一個受到影響的人造成的快樂和痛苦,然後執行那個使快樂總量減去痛苦總量的值最大的選項,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給最大數量的人帶來最大數量的幸福,也可以簡稱為:最大幸福原則。

為什麼邊沁會以這種原創來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性呢?因為邊沁認為,世界上一切的動物,都是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快樂和避免遭遇痛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簡而言之,邊沁認為,能帶來快樂的就是好的,就是道德的。但是也有很多反對者指出,僅僅用是否快樂來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似乎過於狹隘和片面了,有一種「邪惡的快樂」,比如恐怖分子的快樂,或者看到自己討厭的人發生了車禍或者其他意外時的那種幸災樂禍的快樂,這樣的快樂當然不值得推崇。

不過,不管怎樣功利主義看起來是十分簡單明了的,對絕大多數情況是能接受的。但還要一個問題,而幸福和快樂是很難度量的,怎麼知道快樂和幸福誰多一點呢?邊沁也考慮到了這樣的問題,他提出了衡量快樂和幸福的六個維度:強烈程度、持續時間、確定性、接近或者遙遠、衍生性、純粹性。

應該哲學家和經濟學在邊沁最大幸福原則基礎上提出了有差別的幸福,穆勒認為,有一些類型的幸福要比其他類型的幸福要更有價值一些。提出了幸福的質量和等級的差別,穆勒說:做一個不滿足的人要比做一頭滿足的豬要好,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要比做一個滿足的傻子要好。換句話說,他告訴我們,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要比做滿足的豬更好。

穆勒將「質量和等級」引入了功利主義的道德觀中,但也同樣面臨著問題,誰的快樂等級更高呢?蘇格拉底比普通人就擁有更高級的快樂和幸福嗎?這顯然是存在問題的。

功利主義其實是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道德判斷標準,結果能帶來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就是好的,但是這裡其實還有兩個更嚴重的質疑。

第一個是,道德和幸福或者快樂真的是一回事嗎?,邊沁和穆勒堅持認為人類的幸福感是所有道德的基礎。康德卻覺得這犯了本質上的錯誤,他主張,道德的基礎應當是尊重其他理性生物的意志,道德不是讓人獲得幸福,而是讓人配得上幸福。而哲學家尼採在其著作《偶像的黃昏》中曾經輕蔑地評價說「人不爭取幸福,只有英國人才那麼做。

第二個是,功利主義道德觀,以結論來評判,很可能和其他道德是背道而馳的,比如正義。19世紀的哲學家卡裡特在《倫理和政治思考》中提出,功利主義者的目的是避免更嚴重的痛苦或者帶來更大的幸福,他們更關注結果,而不是手段。

卡裡特做了一個思想實驗。比如一個城市裡,某種極其兇殘的犯罪頻頻發生,而歹徒卻一個都沒被抓到,那麼這個時候,政府是不是可以絞死一個無辜的人,來讓大家獲得安全感。當然,前提是對他的指控,要設計得讓所有人都認為他確實犯了罪,如此一來,絕對可以威懾犯罪分子,從而帶來最大的幸福。在這個思想實驗中,顯然功利主義道德感和社會正義是背道而馳的,我們顯然不能用犧牲一個無辜的人,去換來社會暫時的安寧。

為了解決功利主義更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和動機的尷尬,後來有一些對功利主義的修正和發展,提出了一些更為成熟的功利主義形式,比如規則功利主義、總督府功利主義和雙層功利主義,想看看它們能否避免此類結果。但不管怎麼樣,儘管功利主義有吸引力,簡單明了,符合很多人的直覺判斷,但它也容易受到批評,畢竟「功利」這個詞,給人的感覺還是有一些負面的,雖然這個詞更準確的翻譯為「功效」或者「效用」。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分享「道德哲學」的其他內容,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人生就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這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正確嗎?
    它是以實際的功效或者利益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的一種學說,這聽起來其實跟我們當今的道德觀有點格格不入,道德評判怎麼能以功效或者利益作為基礎呢?其實我們誤解了邊沁的功利主義,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人的兩種最為典型的心理感受為基礎的,那就是:快樂和痛苦,也可以說是:幸福和痛苦。
  • 邊沁的計算-以數學為道德指導原則
    面對這種場景,我們很容易陷入道德上進退兩難的境地。不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跟「不可枉殺無辜之人」的道德觀念相違。不過問題既然已經擺在面前,而我們又不得不做出選擇,這時就需要提供另外一種思路來解決問題,邊沁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何為良好的共同體:康德與功利主義的不同
    康德的道德原則與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相比,是非常嚴格的。首先,我毫並不懷疑,依據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追求幸福避免痛苦、最大多數人的做大幸福—可以構建一個幸福和諧的共同體,而且人們在其中也能獲得某種尊重。
  • 阿馬蒂亞森:從功利主義看平等觀念
    我想首先考察一下功利主義平等的本質,但暫時不對把道德意義完全建立在功利基礎之上提出疑問。即使在功利是道德意義的唯一基礎的情況下,無論人們所享受到的總效用怎樣,邊際效用的大小是否是道德意義的一個適當的指標,仍然存有疑問。
  • 人對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判斷:現狀與展望
    3.2.1 人對人類和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判斷差異  現有研究表明,公眾對智能機器和人類,很可能採用不同的道德判斷準則:相比於人類,人們更希望智能機器做出功利主義取向行為,對其功利取向行為的道德評價也高於對人類做出同樣的行為的評價,即存在人-智能機器異質性
  • 【解讀】什麼是幸福?西方倫理學有三種幸福觀
    西方傳統倫理學中的亞里斯多德主義、功利主義和康德主義,都認為「人類道德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幸福」。
  • 嬰兒有與生俱來的「道德觀」,4個行為懲惡揚善,爸媽要學會引導
    人們在道德問題上並非一片空白,有些道德基礎並不是需要依賴學習而獲得的。—《善惡之源》保羅·布盧姆生活中,為什麼寶寶們一見到某些人就開始哭,非常抗拒被他們抱?其實,有時候並不是認生,而是寶寶們天生的「道德觀」在背後無意識的進行影響。
  • 讓座的人道德感一定比較高嗎?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字體即可關注文 |
  • 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對他人進行對錯與否的道德評價以及自己決定是否做出某些行為的道德決策,均需要認知和情緒的共同參與,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例如,負責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的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會導致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即只關心自己的最大獲益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與理解抽象概念有關的顳葉前部的損傷,能夠引發不恰當的社會行為。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唐初成玄英等人通過注釋《道德經》,促成了重玄學的興盛。北宋王安石又通過注釋《道德經》,闡發出「與時推移,與物運轉」的與時俱進思想,從而為其變法主張作了理論鋪墊。《道德經》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價值。《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事物的自然本性。
  • 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 讀懂《道德經》第一章,才會明白「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傳世之書,同時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部經典,而真正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有多少呢?大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認為老子《道德經》高深莫測,是挺難讀懂的一部經典,其實《道德經》真的很難讀懂,我們要細細品味。
  • 時代新人道德養成的四重維度
    作者: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及該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 崔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康德主義和功利主義在現實中誰更實用
    如果換大多數人,選擇按或者不按。專家說如果選擇按,那麼司機就是個康德主義者,也是一個殺人者,會一輩子背著殺人這個包袱。康德,德國著名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康德認為人的理性一般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無限的結果,而手段或者法則卻是人可以掌握的,所以他才堅持手段的正義。以上故事顯示,只要輕輕按下手指,就會死一救五,多出四條生命。
  • 來自猩猩的事——性道德的緣起與AV女優卡的是非
    但類波猿祖先同樣在人類文化裡留下影響,例如母系社會體制和傾向於開放、自由、社交的性態度。而切身性(自己的立場)則讓我們只能接受其中一種,難以接受另一種不同的性觀念,在無法解釋的強烈厭惡情緒下,只能以道德評價之,將其判定為「不道德的」。
  • 道德經 | 第一章:頭頭是道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 道德經:安靜下來,回歸本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不能好好的參透《道德經》這本書,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它讓人變得消極,甚至會覺得《道德經》就是一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書籍,根本不適合年輕人來讀,因為它缺少一定的激情,似乎並不能夠為奮發向上的青年人留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顯然就是錯誤的。
  • 美國社會四次嚴重道德滑坡評析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使美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激增,處於富裕、貧窮兩極的人都缺乏道德自制力,富人貪得無厭、慾壑難填,窮人則為生計所困、缺乏遵守道德的內在動力,這兩部分人都成為物質至上主義道德觀的擁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858年發生在紐約的毒牛奶事件。當時奶農和黑心商人為了滿足旺盛的牛奶市場需求,形成了毒牛奶的產、供、銷利益鏈條。
  • 《道德經》中經典的十句話,讓你讀懂中國式智慧,終生受益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十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吉利根的關懷道德理論和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
    2019年下考察一道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判斷題,出現觀點反選,故預測在未來的教師招聘考核中可能出現類似題型,所以下面就跟著老師來查漏補缺吧。一、吉利根的關懷道德理論在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得到了眾多研究的支持時,但是也有許多人對該理論提出一些異議,其中就有他的研究生及助手吉利根。